沖天什么樓,沖樓是什么意思
很多朋友對于沖天什么樓和沖樓是什么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麗江傳統民居的特點
麗江納西族傳統的民居是數量最大的建筑類型,它以鮮明的特點反映著納西族的經濟文化水平、民族習俗、生產生活方式、倫理、宗教信仰及哲學價值觀念。
平面特點
納西族民居以面闊三開間為一單體單元叫“一坊”,以一樓一底二層樓為主,以院子為中心組成內向庭院是其特點之一;家家都有寬敞的廈子(外廊),各坊房屋均由廈子相聯系,是其特點之二;輔助用房設置于“漏角”內,即相鄰兩坊房屋的拐角處,入口在廂房廈子的端墻上,并設門控制,保持正院的整潔與寧靜,是其特點之三;因院子面積較大,周邊房屋高度適中,通風采光良好,是其特點之四;正房是庭院中的主導建筑,正房座西朝東或座北朝南,體現“紫氣東來”、“彩云南現”,取其“反宇向陽”好風水的東、南朝向,是其特點之五。
組成庭院的平面基本類型
四合天井——由正房、下房、左右廂房四五坊房屋組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除中間的院子外,四角還有四個“漏角”的小天井。一般正房兩端各帶兩開間進深較淺、房高降低的耳房,耳房由一天井相隔與正房相鄰廂房的山墻相望,即為“三間兩耳組成四合五天井”。
三坊一照壁——正房一坊、左右廂房各一坊,四合五天井中的正房所對的下房由一照壁合圍成一個三合院。
兩拐房——在經濟條件暫不許可時,先蓋兩坊,此兩坊屋不能對面建蓋,必須成曲尺形布置,故形成二坊拐角的平面型式,其他兩面由照壁及圍墻合成庭院。
四合頭——它與“四合五天井”一樣,由正房、左右廂房四坊房屋組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所不同者有三:一是前者相鄰兩坊屋面錯落相疊、正房高于廂房。既有空間層次,又避免了斜溝,建造上有“十斜九漏”的說法;而“四合頭”相鄰兩坊房屋屋面等高,相交處產生了斜溝,也就是合頭之處。二是“四合頭”樓面廈子四坊相聯,即成為“跑馬轉角樓”。三是前者列三種平面的木構架可任意選用各種形式;而后者只局限于采用無腰檐的“沖天蠻樓”構架。
前后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頭”、“兩拐房”四種平面,都是以院子中心的基本平面類型,為小型民居;“前后院”則是由上述兩類型組合成兩個院相連的平面類型。它的特點是用花廳聯系兩個院,前院作花園,后院為正院,兩個院的軸線均在房的軸線上。前院房屋一般是小巧玲瓏的廳閣等與宅園相協調的建筑。
兩進院——它不同于“前后院”的是兩院不是在正房軸線上排列,而是左右并行,兩院由過廳相聯系。一般兩院各有一軸線相互平行。“前后院”及“兩進院”一般皆屬中型民居。
一進兩院——其含意是進大門后,有一過渡空間,然后由分別兩個庭院的入口,各院又有上述四種基本平面型式,由花廳、過廳相聯系,組成多進套院。
多進多套院——是由上述四種基本平面型式的多院綜合,有縱向發展的,有橫向發展的,也有縱橫向同時發展的,“一進兩院”式及“多進多套院”,一般屬于富家大戶住宅,皆屬大型民居。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一般來說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廂房一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一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生產(如曬谷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此外,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吃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里。
在建筑設計、建筑風格及藝術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納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處麗江壩,選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獅子山,東西兩面開朗遼闊。城內,從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從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龍橋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內各街巷。利用這種有利的自然條件,古城街道不拘網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道路隨著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著地勢的高低而組合。這些房屋中臨街的房子多被辟為鋪面,或主人自己經營些小商品,或轉租他人經營。長期以來,納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于學習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特別對民居建筑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表現在:民居特色鮮明、構筑因地制宜、造型樸實生動,裝修精美雅致。
此外,納西人在房屋的建筑設計上一直著重考慮抗震性能,并總結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這從1996年"2·3"地震中,古城民居房墻大量倒塌,但主體框架仍保持完好等情況中可以看到。
納西族民居構造與周圍地理環境和民俗有一定的關系。
(1)靈活性。納西族習俗:兄弟成人后,尤其在農村,為便于農事活動,兄弟之間得另立門戶組織新家庭,一般哥哥得另建新居,分到的房屋要搬遷。因木架具有折除和安裝的靈活性,照原來組裝時構件的編號,按順序拆除,從甲地遷往乙地即可重新組合建蓋。
(2)適應性。文化名城麗江古城區內有山有水、隨坡多變的地勢,隨河流彎曲的地形,故民居建筑因勢利導,組織成不拘工整而自由布局的一條條街道,匯集于古城中心廣場——“四方街”,構成古城的整體。使古城既有山城之秀,又有水鄉之美,而建筑完全保持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風格,說明了納西傳統民居具有對復雜地貌的適應性。
納西民居外貌特征:外墻砌不到頂,后墻上部用板枋材隔斷,兩端山墻用“麻雀臺”壓頂與山尖隔斷,出檐懸桃顯得很深邃。山尖懸串一塊很長的懸魚板。墻體從下到上往里微微傾斜,屋面舒展柔和。使房屋構造輕盈飄逸。納西民居是木構為骨架,以木結構為主的土、石、磚、木混合構造體系。因構造種類眾多,房屋造型多樣,內容豐富。每種構架式都有其名稱,各種構架組成的房屋以構架式命其名稱。
木構架分類、特點及使用功能
(一)平房類構架:按瓦屋面下覆蓋空間尺度分有三種:無廈平房構架,該構架所組成房屋通常叫小平房;有廈平房構架,該構架所組成房屋通常叫平房;削京(金)后京大平房構架,該構架所組成的房屋通常叫兩面廈大平房。前后院中宅園部分要求采光較強的書房采用小平房;在城鎮,組織庭院時鑒于經濟原因或宅基地制約,多采用小平房,在城郊及鄉村的農舍很少采用小平房,經濟條件較差者,采用有廈平房作廂房來組織庭院;多進多套院的大型民居中,常用兩面有廈的大平房作花廳或過廳,每逢家里喜慶宴客時常作客廳招待貴客,一則不受樓上傳來的干擾,二則該構架較高,與相鄰房屋相交部分屋檐便于錯落疊交,且室內便于設置——懸燈樹紅等。尤其是座落于東、南位的花廳或過廳,采用平房對庭院采光向陽更為有利。
(二)悶樓類構架:它以底層廈子頂上有無數板面區分,有三種構架形式:悶樓大辟、悶樓走京、蠻悶樓。三種形式組成的樓房皆無腰檐,房屋較矮小,尤其是樓層,民間傳說是木土司的戒規,百姓只許蓋這種樓,其用意為“見木低頭”。雖然房屋的樓層較矮,與閣樓有些近似,但不雷同,三間一坊有一通道可過人,從一端間到另一端間。民間經驗,悶樓較防風,故常年風流量較大的地段,多采用悶樓組織庭院。
(三)兩步廈構架:大量調查資料表明現存傳統民居中,建蓋年代最早的是“兩步廈”樓房。它的構造特點是廈子頂上沒有樓隔屋傳來的干擾,是強調廈子的一種樓房。樓的納西語叫“蹉”,與漢字詞義“跳”是同音,從樓下“跳”到樓上,從平房演進為樓房。“兩步廈”的納西語意叫“兩節樓”,其含意為平房頂上再加一層,房屋變成樓房。納西民居中,幾種類型的樓房稱謂均用漢語詞匯,不管城鎮還是邊遠山區,而“兩節樓”的稱謂一直延用至今。在組織庭院中,“兩步廈”常作主導房屋的正房,官紳宅第尤其如此。
(四)明樓類構架:明樓構架的特點是沒有廈子。即“兩步廈”構架減去廈子部份,故兩步廈構架也叫“明樓大辟”。明樓體量較小,又稱“小樓”。“四合五天井”中的耳房由明構架組成。麗江因燒柴做飯及煮豬食,煙子自由排出,對廚房的空間要求高,一般在西北漏角里的小樓除去樓隔層作廚房。在城市民居中,宅基地較小者,也把明樓作兩邊廂房組織庭院;廚房以外的其他漏角里的小樓,常作為較幽靜的書軒;城區常把其中一漏角作馬廄,用以飼養坐騎。把明樓構架加一腰檐與正房相呼應,其做法有二:一是吊腳樓的做法叫“明樓吊廈”,二是騎樓的做法叫“明樓騎廈”。臨街面時兩面均加腰檐作鋪面,這時即成為前店后院的商業店鋪或手工業兼經營的作坊。或飲食店鋪。
(五)蠻樓類構架:這類構架的廈子在樓層下,農舍中常作“草樓”,樓層可儲存更多的草料。蠻樓也像明樓一樣可以加腰檐,即吊腳樓式的稱“蠻樓吊廈”,騎樓式的稱“蠻樓騎廈”。無腰檐的稱“沖天蠻樓”,“跑馬轉角樓”式庭院由它組合而成。不過,朝內一邊的出檐經技術處理,挑出更長,一般從前檐柱挑出150厘米。手工業戶及商業戶基本上用蠻樓類組合庭院,其檐下可利用空間較大,手工業戶便于布置作坊房,晾曬產品,商戶便于儲放更多的轉化、周轉商品。
(六)騎廈樓構架:此種構架構造上介于“兩步廈構架”與“蠻樓類構架”之間。“兩步廈構架”廈子結構完全與樓層空間脫離;“蠻樓類構架”廈子全在樓隔層下;而“騎廈樓構架”廈子的一半在隔層下。其特點比蠻樓明亮,樓上空間利用率比“兩步廈”好。調查資料表明,不論是農舍還是城市居民,不論是遺存下來的還是近現代建蓋的,采有此種構架的民居占絕大多數,這說明它有很大的優點,最主要的是它的防震性好;而“兩步廈”構造上房與廈分離,堅固性差,蠻樓頭重腳輕,“騎廈樓”則穩定性強。
(七)兩面廈類:兩面廈類構成做法很多,它的叫法也很多,比如一面兩步廈、另一面呈騎廈樓造型的叫“大辟一面騎廈的兩間廈”。兩面廈呈兩步廈造型的叫“鐘鼓樓架”。它是組織多進多套庭院的花廳或過廳房屋,兩面廈類能靈活地滿足所面向兩院各坊房屋的造型保持一致的要求。
除上述七種構架組成一坊房屋的構架,分中間架和兩端山架兩種。中間是括梁式構架。使房屋可以在復雜地形地勢的地段上建蓋。由各種類型構加組成一坊房屋的構架,分中間架和兩端山架兩種。中間是括梁式構架,托梁由珍珠等美麗輪廓的構件所成,故稱“珍珠架”。兩端是相應類型的山架,山架又有兩種:一是穿斗式的“立人(童柱稱矮人)架”,用于硬山房屋;二是疊梁式的“垛山架”,用于懸山式房屋。傳統的納西民居中,懸山式房屋最多,最有普遍性與代表性。
順水依山是古城建筑的規律,也是你觀賞古城建筑的方法。
沿河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一個特點。下大石橋,順流沒河左岸走,你會發現七一街的走勢,幾乎與中河流向同步,構成一條土木瓦屋的建筑長廊,這是古城建筑布局的基本格式。建筑沿河走,臨街為鋪,臨河為樓,前鋪后樓,是古城建筑的一大特征。沿西河流向走,在新院巷和興文巷一帶,因為水渠密布,跨水臨渠的建筑十分普遍。水渠東家進,西家出,穿墻過屋,在興文巷“激沙沙”一帶形成“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水城景觀。在水的利用上,古城建筑自然天在,主街傍河,小巷臨渠。
依山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二個特點。出四方街西走,沿新華街黃山下段拾級而上,古城盤桓于獅子山間,沿街建筑此起彼伏,因山勢起伏而不斷變化。有的房屋附勢競上,有的則居高臨下,逛古城如爬山,上一層,景一層,道轉坡斜,房屋錯落,山城印象是你此時最好的感覺。光義街的光碧巷和金星巷一帶建筑,沒有沿河的喧嘩,而多了依山的幽靜。獅子山東南麓松柏蔥郁,掩映著條條街巷,粉墻灰瓦,一片山村景色。
臨街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三個特點。四方街東南走,進光義街和七一街,臨街兩排建筑,都是低矮的平房,俗稱“地樓”。近看發現,上層臨街一面是為鋪面,從街面看是平房,一層臨河一看又是樓。站在街面上,你向北眺望,空間開闊而深遠,可以看雪山、藍天,較少阻攔。明代的建筑,古樸而又自然。四方街南走,進現文巷,臨街建筑都是兩層樓房,下層為鋪面,上層為起居。現文巷曾是白族商人聚集之地,一度為麗江的“小上海”,臨街為全木吊廈建筑,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樓外的壁板上多吊了一部廈子,典型的清代建筑。這里樓高天窄,往日的繁華歷歷在目。四方街東走,進飲食一條街,臨街建筑也是二層樓房,下層是寬大的店鋪,上層是低矮的閣樓。仔細看,你會發現是平房多加一層變樓,外加一部廈子,再騎一節樓板,俗稱騎廈樓。沿街觀賞,看不完的是明清建筑,賞不盡的是自然古樸。
麗江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筑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辟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采用石頭砌成,墻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斗功能,增強了抗震能力,使房屋具有“墻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以禳壓火災的侵害。
納西民居既講究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門樓斗拱重疊,照壁飛檐出角,外廊寬敞明亮,特別是門窗隔扇都雕飾各種精美圖案,天井花壇栽種梅花、桂花、菊花、蘭花一類品性高潔雅致的花卉,整個庭院古雅秀麗,獨具地方民族特色。
我國著名的古代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
(一)殿堂
中國古代建筑群中的主體建筑,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筑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筑所專用。堂、殿之稱均出現于周代。“堂”字出現較早,原意是相對內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筑又統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筑。“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自漢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稱堂,如南北朝宮殿中的“東西堂”、佛寺中的講堂、齋堂等。殿和堂都可分為臺階、屋身、屋頂三個基本部分。其中臺階和屋頂形成了中國建筑最明顯的外觀特征。因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殿和堂在形式、構造上都有區別。殿和堂在臺階做法上的區別出現較早:堂只有階;殿不僅有階,還有陛,即除了本身的臺基之外,下面還有一個高大的臺子作為底座,由長長的陛級聯系上下。殿一般位于宮室、廟宇、皇家園林等建筑群的中心或主要軸線上,其平面多為矩形,也有方形、圓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間和構件的尺度往往較大,裝修做法比較講究。堂一般作為府邸、衙署、宅院、園林中的主體建筑,其平面形式多樣,體量比較適中,結構做法和裝飾材料等也比較簡潔,且往往表現出更多的地方特征。
(二)樓閣
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多層建筑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筑。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筑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閣為主體的,獨樂寺觀音閣即為一例。樓則多狹而修曲,在建筑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樓,王府中的后樓、廂樓等,處于建筑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廂位置。后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分, 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筑形式和用途。城樓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闕樓、市樓、望樓等都是漢代應用較多的樓閣形式。漢代皇帝崇信神仙方術之說,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會仙人。佛教傳入中國后,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筑也是一種樓閣。北魏洛陽永寧寺木塔,高“四十余丈”,百里之外,即可遙見。建于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筑。可以登高望遠的風景游覽建筑往往也用樓閣為名,如黃鶴樓、滕王閣等。中國古代樓閣多為木結構,有多種構架形式。以方木相交疊壘成井欄形狀所構成的高樓,稱井□式;將單層建筑逐層重疊而構成整座建筑的,稱重屋式。唐宋以來,在層間增設平臺結構層,其內檐形成暗層和樓面,其外檐挑出成為挑臺,這種形式宋代稱為平坐。各層上下柱之間不相通,構造交接方式較復雜。明清以來的樓閣構架,將各層木柱相續成為通長的柱材,與梁枋交搭成為整體框架,稱之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變異的樓閣構架形式。
(三)亭
中國傳統建筑中周圍開敞的小型點式建筑,供人停留、觀覽,也用于典儀,俗稱亭子,出現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亭”又指古代基層行政機構,兼設有旅舍形式 亭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形勝之地,如山岡、水邊、城頭、橋上以及園林中。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鐘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圓形、多邊形外,還有十字、連環、梅花、扇形等多種形式。亭的屋頂有攢尖、歇山、錐形及其他形式復合體。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廈。陵墓、宗廟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莊重,如明長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偉壯觀,如北京景山的萬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輕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構造作法,亭的結構以木構為最多,也有用磚石砌造的。亭多做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四角攢尖頂在漢代已出現,八角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在唐代明器中已有發現。宋《營造法式》中所載“亭榭斗尖”,是類似傘架的結構。這種做法可以從清代南方的園林中見到。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攢尖亭多用扒梁,逐層疊起。矩形亭的構造則基本與房屋建筑相同。
(四)廊
中國古代建筑中有頂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為遮陽、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國古代建筑外形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為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是構成建筑物造型上虛實變化和韻律感的重要手段。圍合庭院的回廊,對庭院空間的格局、體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莊重、活潑、開敞、深沉、閉塞、連通等不同效果。園林中的游廊則主要起著劃分景區、造成多種多樣的空間變化、增加景深、引導最佳觀賞路線等作用。在廊的細部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鵝項椅(又稱美人靠或吳王靠)、掛落、彩畫;隔墻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性建筑構件。
(五)臺榭
中國古代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稱為臺,臺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臺榭。最早的臺榭只是在夯土臺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行射之用。有時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臺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秦咸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臺。榭還指四面敞開的較大的房屋。唐以后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筑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于臺榭的另一類型建筑。
(六)廟
中國古代的祭祀建筑。形制要求嚴肅整齊,大致可分為三類:
1、祭祀祖先的廟。中國古代帝王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稱宗廟。帝王的宗廟稱太廟,廟制歷代不同。太廟是等級最高的建筑。貴族、顯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稱家廟或宗祠。仿照太廟方位,設于宅第東側,規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設義學、義倉、戲樓,功能超出祭祀范圍。
2、奉祀圣賢的廟。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廟,又稱文廟。孔丘被奉為儒家之祖,漢以后歷代帝王多崇奉儒學。山東曲阜孔廟規模最大。奉祀三國時代名將關羽的廟稱關帝廟,又稱武廟。有的地方建三義廟,合祀劉備、關羽、張飛。許多地方還奉祀名臣、先賢、義士、節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陽奉祀三國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湯陰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岳王廟”和“岳飛廟”。
3、祭祀山川、神靈的廟。中國從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并設廟奉祀,如后土廟。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岳——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嵩山的神廟,其中泰山的岱廟規模最大。還有大量源于各種宗教和民間習俗的祭祀建筑,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財神廟等。
(七)壇
中國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臺型建筑。北京城內外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谷壇、社稷壇等。壇既是祭祀建筑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筑群的總稱。壇的形式多以陰陽五行等學說為依據。例如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筑分別采用圓形和方形,來源于天圓地方之說。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和尺寸都采用奇數,是采用古人以天為陽性和以奇數代表陽性的說法。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別覆以三種顏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黃色象征土地,下檐綠色象征萬物。至乾隆十六年改為三層均藍色,以合專以祭天之意。
(八)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筑,又稱“佛塔”、“寶塔”。塔起源于印度,也常稱為“佛圖”、“浮屠”、“浮圖”等。塔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數量極大、形式最為多樣的一種建筑類型。
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地宮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臺和基座。塔剎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剎。
塔的種類眾多,中國現存塔2000多座。按性質分,有供膜拜的藏佛物的佛塔和高僧墓塔;按所用材料可分為木塔、磚塔、石塔、金屬塔、陶塔等;按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剌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樓閣式塔著名的有西安慈恩寺塔、興教寺玄奘塔、蘇州云巖寺塔等。密檐塔著名的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薦福寺塔、大理崇圣寺千尋塔等。單層塔著名的有歷城神通寺四門塔、北京云居寺石塔群、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塔等。剌嘛塔塔身涂白色,俗稱“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山西五臺縣塔院寺白塔等。金剛寶座塔著名的有北京正覺寺金剛寶座塔。
(九)影壁
建在院落的大門內或大門外,與大門相對作屏障用的墻壁,又稱照壁、照墻。影壁能在大門內或大門外形成一個與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明清時代影壁從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門外兩側多用八字墻,與街對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對,在門前形成一個略寬于街道的空間;門內用一字形影壁,與左右的墻和屏門組成一方形小院,成為從街巷進入住宅的兩個過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門外。農村住宅影壁還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筑的,上加瓦頂。宮殿、寺廟的影壁多用琉璃鑲砌。明清宮殿、寺廟、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龍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龍壁也很有名。
(十)坊表
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志作用的建筑物,包括牌坊、華表等。牌坊 又稱牌樓,是一種只有單排立柱,起劃分或控制空間作用的建筑。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構件而不加屋頂的稱為牌坊,上施屋頂的稱為牌樓,這種屋頂俗稱為“樓”,立柱上端高出屋頂的稱為“沖天牌樓”。牌樓建立于離宮、苑囿、寺觀、陵墓等大型建筑組群的入口處時,形制的級別較高。沖天牌樓則多建立在城鎮街衢的沖要處,如大路起點、十字路口、橋的兩端以及商店的門面。前者成為建筑組群的前奏,造成莊嚴、肅穆、深邃的氣氛,對主體建筑起陪襯作用;后者則可以起豐富街景、標志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鎮中有跨街一連建造多座牌坊的,多為“旌表功名”或“表彰節孝”。在山林風景區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觀的前奏,又是山路進程的標志。
華表為成對的立柱,起標志或紀念性作用。漢代稱桓表。元代以前,華表主要為木制,上插十字形木板,頂上立白鶴,多設于路口、橋頭和衙署前。明以后華表多為石制,下有須彌座;石柱上端用一雕云紋石板,稱云板;柱頂上原立鶴改用蹲獸,俗稱“朝天吼”。華表四周圍以石欄。華表和欄桿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時的華表主要立在宮殿、陵墓前,個別有立在橋頭的,如北京盧溝橋頭。明永樂年間所建北京天安門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華表是現存的典型。
一、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世界建筑奇跡之一。萬里長城已被視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聞名于世界。
長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的修筑是從戰國時期開始的。當時的秦、趙、魏、齊、燕、楚等諸侯國,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和自衛,都興建了長城。秦兼并六國后,為防范北方匈奴的突襲,于公元前213年發起了修筑長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趙、魏的原有長城連接起來,并加以擴建。整個工程共征用民工30萬人,連續花了l0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肅臨洮(今岷縣),沿著黃河到內蒙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東抵遼東的長城,全長達3000多公里。由于長城工程極其艱巨,民工境況非常悲慘,故留下了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故事。
漢代除重修秦長城外,又修筑了內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長城,以及涼州西段長城。涼州西段長城北起內蒙古居延海(今額濟納旗境內),沿額濟河,經甘肅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門關進入新疆。整座長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構成了一個嚴整的防御體系。
漢以后的北魏、北齊、隋 、金等朝代都對長城進行過部分修建,到了明代則進行了全面的重修。明代所修的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邊,全長約6700公里(一萬三干多華里)。整個重修過程前后達100多年,可見工程的浩大和艱巨。其中,山西以東的長城采用內部夯土,外面用磚石砌筑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長城全用夯土筑成。整座長城上又建有很多關城,關城都建在地勢險峻的要地,著名者有嘉峪關、居庸關、山海關等。其中嘉峪關是現存長城關城中最完整的一處。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氣勢雄偉,布局周密,結構嚴謹,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相傳,在修建這座雄關時,不但設計和建造技藝高超,而且連用料的計算也非常精確。在關城建成之后,僅剩了一塊磚,這塊磚被后人放在重關的小樓上,作為紀念。現在人們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重修的,以前的長城則只剩下一些遺跡了。
綿延萬余里的長城穿越在崇山峻嶺、急流、溪谷等險峻的地段之上,工程之艱巨是難以想象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磅礴氣概和聰明才智,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測量、規劃設計、建筑技術、工程管理以及軍事技術的高超水平。
二、故宮
故宮坐落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1087畝,合72萬多平方米,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筑群。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建筑傳統和獨待風格。
故宮始建于1406年,是明代永樂皇帝由南京遷都北京時所建的宮城。從總體布局上說,它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即所謂的外朝和內庭。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作為兩翼,為行使朝政的主要場所。內庭由乾清官、交泰殿、坤寧宮和東西六宮構成,為皇室的生活居住區。按四根柱為一間的傳統進行計算,共有近萬間之多,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
宮殿群由紫禁城圍護,城高10米,外又圍以52米寬的護城河。整座城開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南門為午門、北門為玄(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樓。每座角樓各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結構復雜,式樣奇特,為古建筑中罕見的杰作。關于角樓的建造,還流傳有魯班用秫秸編成蟈蟈籠作模型示范的傳說。整個故宮的建筑布局嚴謹規則,主次有序,并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間豐富多變。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在城墻墩臺上建有一組建筑。正中是寬九間的廡殿頂重檐大殿,兩側有聯檐通脊的殿閣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個高大的角亭。這一組建筑稱五鳳樓,巍峨壯麗、氣勢渾厚。進午門,經過一個大庭院,再過金水橋,入太和門,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依次建筑在一個呈工字形的高大基臺上。基臺高8.13米,分3層,用漢白玉砌筑而成。每層當中都有石雕御路,邊上都裝飾有欄板、望柱和龍頭。據統計,計有透雕欄板1414塊,刻有云龍翔風圖案的望柱1460根,龍頭1138個。這些石雕裝飾,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筑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同時,在結構功能上又起著排水的作用。欄板下,以及望校上伸出的龍頭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當下雨,水由龍頭流出,恰似千龍噴水,蔚為大觀。
太和殿又稱金鸞殿,是皇帝發布政令和舉行大典的場所。殿高35.05米,寬63.96米,深37.20米,是故宮最大的建筑,也是現存全國最大的木構建筑。它的結構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木構建筑的特點。即,先在栓礎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梁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層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過小柱重疊幾層梁,逐層加高,每層的梁逐層縮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層立脊瓜柱,在兩組構架之間橫搭檁枋;在檁上鋪木椽,椽上鋪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瓷瓦;由于梁架逐層加高,小梁逐層縮短,從而形成斜坡式的屋面;屋檐出挑則采用斗拱承接,既可承重,又可增添裝飾效果,是中國傳統建筑的又一大特色。太和殿即采用這種結構,用73根大木柱支承梁架形成重檐廡殿式屋頂,上檐斗拱出跳單翹三重昂九踩,下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整座建筑莊嚴雄偉,富麗堂皇,起著顯示皇權至尊的效果。
與外朝要求宏偉壯麗、庭院開闊明顯不同,作為帝后生活居住區的內庭呈現庭院深邃的特征,東西六宮各自成一體,排列井然。又有后苑御花園,幽美恬靜,可供游樂。
整個故宮的布局,以午門至神武門作中軸,呈對稱性排列。中軸線向南延伸至天安門,向北延伸至景山,恰與北京古城的中軸線相重合。登上景山,眺望故宮,飛檐重疊,琉璃連片,壯麗輝煌,氣象萬千,堪稱中國傳統建筑之瑰寶。
三、頤和園
園林融匯了建筑美、藝術美和自然美,它是科技和藝術相互滲透、交融的結果。中國的園林建筑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世界園藝史中獨樹一幟,成就斐然。幾干年來,在中國的大地上創建有成干上萬的精美園林。頤和園就是現在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皇家園林,在中國的傳統園林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世界的園林建筑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北部,方圓8公里(十六里),占地4350畝,規模宏偉,景色秀麗。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的金代,金章宗曾在此建金水院,是當時的西山八院之一。其山稱金山,引玉泉諸水至山下為池,叫金水池。元時,據說有一老人在山上挖得—個刻有花紋的大石甕,便改金山之名為甕山。元世祖曾命郭守敬兩次引玉泉諸水至山下,并把金水池疏浚擴展為大水庫,先后易名叫甕山泊和大泊湖,俗稱西湖或西海子,挖湖之土運上山加高甕山,從而成為山高水闊的風景勝地。明代又改甕山為金山,改甕山泊為金海,在山上建圓靜寺,在湖畔建好山園行官,總稱好山園,俗稱西湖景。1750年,清乾隆皇帝在圓靜寺基礎上,修建大報恩寺,為他的母帝祝壽,并改金山為萬壽山,又對金海進行疏浚,改名昆明湖,整個園林叫清漪園,工程歷時15年建成。自此萬壽山的清漪園,玉泉山的靜明園,香山的靜宜園,以及暢春園、圓明園,合稱“三山五園”,而清漪園獨具特色,有“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之譽。令人氣憤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三山五園同遭厄運,被洗劫后又被縱火焚毀,清漪園除個別建筑外均成灰燼。1886年,慈禧挪用海軍經費,歷時10年,進行修建,并改名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掠奪和焚毀,1902年,慈禧再次修復。現存的頤和園,既反映了中國古代園林技藝的高超造詣,也把列強的侵華罪行和清末統治者的腐敗誤國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
頤和園繼承了中國古代園林建筑的傳統特點和造園手法,并有所發展。全園的布局,大體可分為東宮門和東山、前山、后山、昆明湖等幾個部分。整個園林有如下幾個突出的持點:
1、以水取勝。水域面積占全園的3/4,設計者依據水面開閡的特點,進行設計布置,主要建筑和風景點部面臨昆明湖,或是俯覽湖面。為避免開闊的湖面顯得單調,用長堤把湖面劃分為幾個區域,還在湖中布置了鳳凰墩、治鏡閣、藻鑒堂等島嶼,以象征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等海上三神山,從而使水域既開闊又富有情趣。
2、湖山結合。湖北岸的萬壽山高58米,好像翠屏峙立。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前山是全園的中心,正中為一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頂的智慧海而下是佛香閣、檀輝殿、排云殿、排云門、云輝玉宇坊以達湖面。其中,琉璃磚瓦的無梁殿(智慧海)和高41米的佛香閣,氣勢雄偉,為最具特色的建筑。這組中軸線的兩旁,布置了許多陪襯的建筑物。抱山環湖一帶建有長廓和石欄,把湖與山明顯地區分又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3、對比鮮明。前山建筑壯麗,金碧輝煌,后山建筑隱蔽,風景幽靜;昆明湖浩蕩壯闊,后湖(蘇州河)怡靜精巧,東宮門內建筑密集,西堤和堤西區景物琉落有致。強烈的反差,使游人產生不同的感受,從而更添情趣。
4、景隨步轉。依據不同的地理特點,用樓、臺、亭、閣、齋、堂、軒、館、曲檻回廊以及假山花木等組合成各不相同的景點。各景點之間既有明顯的區別,又有有機的聯系,使人們漫步園內,景色隨處變換,層出不窮。
5、借景手法。設計者不僅考慮了園內景物的相互配合借用,而且充分地利用周圍的景色,使西山的峰巒,西堤的煙柳,玉泉山的塔影等,恍如園中的景物。這種園內、園外均有景色的巧妙手法,給人一種園林范圍更加擴大的感受。
6、園中有園。在萬壽山東麓一處地勢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依照無錫惠山園,建造了諧趣園。它以水池為中心,配以堂、軒、亭榭、樓閣、游廊、小橋,自具獨立的格局,成了園中之園。而且它清雅幽靜,與東宮門內密集的宮殿建筑群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煥然一新之感。
7、集景模寫。園中匯集了全國許多名勝景觀,但又不是生硬仿造,而是別具神韻,如諧趣園仿自惠山園,西堤六橋仿自杭州西湖蘇堤,涵虛堂、景明樓仿自黃鶴樓、岳陽樓,蘇州街仿自蘇州市街等,但又有很大的差異。
頤和園匯集了中國傳統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它“雖由人造,宛如天成”,是園林建筑的一大代表作。
中國建筑自先秦至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體系,2000多年間風格變化不大,通稱為中國古代建筑。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社會性質的改變,外國建筑,特別是西方建筑法式的大量輸入,中國建筑與世界建筑有了較多的接觸和交流,建筑風格發生了急劇變化,通稱為中國近現代建筑。本文重點介紹中國古代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在封建社會中發展成熟,它以漢族木結構建筑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一個獨特的體系。中國古代建筑對于日本、朝鮮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響,17世紀以后,也對歐洲產生過影響。
和歐洲古代建筑藝術比較,中國古代建筑的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高度統一;植根于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總體性、綜合性很強。
古代府邸建筑的精巧之處怎樣用語言形容
(一)殿堂中國古代建筑群中的主體建筑,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筑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筑所專用。堂、殿之稱均出現于周代。“堂”字出現較早,原意是相對內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筑又統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筑。“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自漢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稱堂,如南北朝宮殿中的“東西堂”、佛寺中的講堂、齋堂等。殿和堂都可分為臺階、屋身、屋頂三個基本部分。其中臺階和屋頂形成了中國建筑最明顯的外觀特征。因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殿和堂在形式、構造上都有區別。殿和堂在臺階做法上的區別出現較早:堂只有階;殿不僅有階,還有陛,即除了本身的臺基之外,下面還有一個高大的臺子作為底座,由長長的陛級聯系上下。殿一般位于宮室、廟宇、皇家園林等建筑群的中心或主要軸線上,其平面多為矩形,也有方形、圓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間和構件的尺度往往較大,裝修做法比較講究。堂一般作為府邸、衙署、宅院、園林中的主體建筑,其平面形式多樣,體量比較適中,結構做法和裝飾材料等也比較簡潔,且往往表現出的地方特征。(二)樓閣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多層建筑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筑。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筑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閣為主體的,獨樂寺觀音閣即為一例。樓則多狹而修曲,在建筑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樓,王府中的后樓、廂樓等,處于建筑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廂位置。后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分,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筑形式和用途。城樓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闕樓、市樓、望樓等都是漢代應用較多的樓閣形式。漢代皇帝崇信神仙方術之說,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會仙人。佛教傳入中國后,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筑也是一種樓閣。北魏洛陽永寧寺木塔,高“四十余丈”,百里之外,即可遙見。建于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筑。可以登高望遠的風景游覽建筑往往也用樓閣為名,如黃鶴樓、滕王閣等。中國古代樓閣多為木結構,有多種構架形式。以方木相交疊壘成井欄形狀所構成的高樓,稱井□式;將單層建筑逐層重疊而構成整座建筑的,稱重屋式。唐宋以來,在層間增設平臺結構層,其內檐形成暗層和樓面,其外檐挑出成為挑臺,這種形式宋代稱為平坐。各層上下柱之間不相通,構造交接方式較復雜。明清以來的樓閣構架,將各層木柱相續成為通長的柱材,與梁枋交搭成為整體框架,稱之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變異的樓閣構架形式。(三)亭中國傳統建筑中周圍開敞的小型點式建筑,供人停留、觀覽,也用于典儀,俗稱亭子,出現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亭”又指古代基層行政機構,兼設有旅舍形式亭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形勝之地,如山岡、水邊、城頭、橋上以及園林中。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鐘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圓形、多邊形外,還有十字、連環、梅花、扇形等多種形式。亭的屋頂有攢尖、歇山、錐形及其他形式復合體。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廈。陵墓、宗廟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莊重,如明長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偉壯觀,如北京景山的萬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輕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構造作法,亭的結構以木構為最多,也有用磚石砌造的。亭多做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四角攢尖頂在漢代已出現,八角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在唐代明器中已有發現。宋《營造法式》中所載“亭榭斗尖”,是類似傘架的結構。這種做法可以從清代南方的園林中見到。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攢尖亭多用扒梁,逐層疊起。矩形亭的構造則基本與房屋建筑相同。(四)廊中國古代建筑中有頂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為遮陽、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國古代建筑外形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為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是構成建筑物造型上虛實變化和韻律感的重要手段。圍合庭院的回廊,對庭院空間的格局、體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莊重、活潑、開敞、深沉、閉塞、連通等不同效果。園林中的游廊則主要起著劃分景區、造成多種多樣的空間變化、增加景深、引導最佳觀賞路線等作用。在廊的細部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鵝項椅(又稱美人靠或吳王靠)、掛落、彩畫;隔墻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性建筑構件。(五)臺榭中國古代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稱為臺,臺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臺榭。最早的臺榭只是在夯土臺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行射之用。有時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臺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秦咸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臺。榭還指四面敞開的較大的房屋。唐以后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筑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于臺榭的另一類型建筑。(六)廟中國古代的祭祀建筑。形制要求嚴肅整齊,大致可分為三類:1、祭祀祖先的廟。中國古代帝王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稱宗廟。帝王的宗廟稱太廟,廟制歷代不同。太廟是等級最高的建筑。貴族、顯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稱家廟或宗祠。仿照太廟方位,設于宅第東側,規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設義學、義倉、戲樓,功能超出祭祀范圍。2、奉祀圣賢的廟。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廟,又稱文廟。孔丘被奉為儒家之祖,漢以后歷代帝王多崇奉儒學。山東曲阜孔廟規模最大。奉祀三國時代名將關羽的廟稱關帝廟,又稱武廟。有的地方建三義廟,合祀劉備、關羽、張飛。許多地方還奉祀名臣、先賢、義士、節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陽奉祀三國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湯陰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岳王廟”和“岳飛廟”。3、祭祀山川、神靈的廟。中國從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并設廟奉祀,如后土廟。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岳——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嵩山的神廟,其中泰山的岱廟規模最大。還有大量源于各種宗教和民間習俗的祭祀建筑,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財神廟等。(七)壇中國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臺型建筑。北京城內外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谷壇、社稷壇等。壇既是祭祀建筑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筑群的總稱。壇的形式多以陰陽五行等學說為依據。例如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筑分別采用圓形和方形,來源于天圓地方之說。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和尺寸都采用奇數,是采用古人以天為陽性和以奇數代表陽性的說法。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別覆以三種顏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黃色象征土地,下檐綠色象征萬物。至乾隆十六年改為三層均藍色,以合專以祭天之意。(八)塔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筑,又稱“佛塔”、“寶塔”。塔起源于印度,也常稱為“佛圖”、“浮屠”、“浮圖”等。塔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數量極大、形式最為多樣的一種建筑類型。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地宮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臺和基座。塔剎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剎。塔的種類眾多,中國現存塔2000多座。按性質分,有供膜拜的藏佛物的佛塔和高僧墓塔;按所用材料可分為木塔、磚塔、石塔、金屬塔、陶塔等;按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剌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樓閣式塔著名的有西安慈恩寺塔、興教寺玄奘塔、蘇州云巖寺塔等。密檐塔著名的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薦福寺塔、大理崇圣寺千尋塔等。單層塔著名的有歷城神通寺四門塔、北京云居寺石塔群、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塔等。剌嘛塔塔身涂白色,俗稱“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山西五臺縣塔院寺白塔等。金剛寶座塔著名的有北京正覺寺金剛寶座塔。(九)影壁建在院落的大門內或大門外,與大門相對作屏障用的墻壁,又稱照壁、照墻。影壁能在大門內或大門外形成一個與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明清時代影壁從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門外兩側多用八字墻,與街對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對,在門前形成一個略寬于街道的空間;門內用一字形影壁,與左右的墻和屏門組成一方形小院,成為從街巷進入住宅的兩個過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門外。農村住宅影壁還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筑的,上加瓦頂。宮殿、寺廟的影壁多用琉璃鑲砌。明清宮殿、寺廟、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龍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龍壁也很有名。(十)坊表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志作用的建筑物,包括牌坊、華表等。牌坊又稱牌樓,是一種只有單排立柱,起劃分或控制空間作用的建筑。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構件而不加屋頂的稱為牌坊,上施屋頂的稱為牌樓,這種屋頂俗稱為“樓”,立柱上端高出屋頂的稱為“沖天牌樓”。牌樓建立于離宮、苑囿、寺觀、陵墓等大型建筑組群的入口處時,形制的級別較高。沖天牌樓則多建立在城鎮街衢的沖要處,如大路起點、十字路口、橋的兩端以及商店的門面。前者成為建筑組群的前奏,造成莊嚴、肅穆、深邃的氣氛,對主體建筑起陪襯作用;后者則可以起豐富街景、標志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鎮中有跨街一連建造多座牌坊的,多為“旌表功名”或“表彰節孝”。在山林風景區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觀的前奏,又是山路進程的標志。華表為成對的立柱,起標志或紀念性作用。漢代稱桓表。元代以前,華表主要為木制,上插十字形木板,頂上立白鶴,多設于路口、橋頭和衙署前。明以后華表多為石制,下有須彌座;石柱上端用一雕云紋石板,稱云板;柱頂上原立鶴改用蹲獸,俗稱“朝天吼”。華表四周圍以石欄。華表和欄桿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時的華表主要立在宮殿、陵墓前,個別有立在橋頭的,如北京盧溝橋頭。明永樂年間所建北京天安門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華表是現存的典型。
中國古老建筑圖有嗎?
一、中國古代建筑:
(一)殿堂
中國古代建筑群中的主體建筑,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筑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筑所專用。堂、殿之稱均出現于周代。“堂”字出現較早,原意是相對內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筑又統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筑。“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自漢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稱堂,如南北朝宮殿中的“東西堂”、佛寺中的講堂、齋堂等。殿和堂都可分為臺階、屋身、屋頂三個基本部分。其中臺階和屋頂形成了中國建筑最明顯的外觀特征。因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殿和堂在形式、構造上都有區別。殿和堂在臺階做法上的區別出現較早:堂只有階;殿不僅有階,還有陛,即除了本身的臺基之外,下面還有一個高大的臺子作為底座,由長長的陛級聯系上下。殿一般位于宮室、廟宇、皇家園林等建筑群的中心或主要軸線上,其平面多為矩形,也有方形、圓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間和構件的尺度往往較大,裝修做法比較講究。堂一般作為府邸、衙署、宅院、園林中的主體建筑,其平面形式多樣,體量比較適中,結構做法和裝飾材料等也比較簡潔,且往往表現出更多的地方特征。
(二)樓閣
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多層建筑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筑。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筑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閣為主體的,獨樂寺觀音閣即為一例。樓則多狹而修曲,在建筑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樓,王府中的后樓、廂樓等,處于建筑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廂位置。后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分, 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筑形式和用途。城樓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闕樓、市樓、望樓等都是漢代應用較多的樓閣形式。漢代皇帝崇信神仙方術之說,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會仙人。佛教傳入中國后,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筑也是一種樓閣。北魏洛陽永寧寺木塔,高“四十余丈”,百里之外,即可遙見。建于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筑。可以登高望遠的風景游覽建筑往往也用樓閣為名,如黃鶴樓、滕王閣等。中國古代樓閣多為木結構,有多種構架形式。以方木相交疊壘成井欄形狀所構成的高樓,稱井□式;將單層建筑逐層重疊而構成整座建筑的,稱重屋式。唐宋以來,在層間增設平臺結構層,其內檐形成暗層和樓面,其外檐挑出成為挑臺,這種形式宋代稱為平坐。各層上下柱之間不相通,構造交接方式較復雜。明清以來的樓閣構架,將各層木柱相續成為通長的柱材,與梁枋交搭成為整體框架,稱之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變異的樓閣構架形式。
(三)亭
中國傳統建筑中周圍開敞的小型點式建筑,供人停留、觀覽,也用于典儀,俗稱亭子,出現于南北朝的中后期。“亭”又指古代基層行政機構,兼設有旅舍形式 亭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形勝之地,如山岡、水邊、城頭、橋上以及園林中。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鐘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圓形、多邊形外,還有十字、連環、梅花、扇形等多種形式。亭的屋頂有攢尖、歇山、錐形及其他形式復合體。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廈。陵墓、宗廟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莊重,如明長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偉壯觀,如北京景山的萬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輕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構造作法,亭的結構以木構為最多,也有用磚石砌造的。亭多做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四角攢尖頂在漢代已出現,八角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在唐代明器中已有發現。宋《營造法式》中所載“亭榭斗尖”,是類似傘架的結構。這種做法可以從清代南方的園林中見到。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攢尖亭多用扒梁,逐層疊起。矩形亭的構造則基本與房屋建筑相同。
(四)廊
中國古代建筑中有頂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為遮陽、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國古代建筑外形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為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是構成建筑物造型上虛實變化和韻律感的重要手段。圍合庭院的回廊,對庭院空間的格局、體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莊重、活潑、開敞、深沉、閉塞、連通等不同效果。園林中的游廊則主要起著劃分景區、造成多種多樣的空間變化、增加景深、引導最佳觀賞路線等作用。在廊的細部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鵝項椅(又稱美人靠或吳王靠)、掛落、彩畫;隔墻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性建筑構件。
(五)臺榭
中國古代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稱為臺,臺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臺榭。最早的臺榭只是在夯土臺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行射之用。有時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臺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秦咸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臺。榭還指四面敞開的較大的房屋。唐以后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筑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于臺榭的另一類型建筑。
(六)廟
中國古代的祭祀建筑。形制要求嚴肅整齊,大致可分為三類:
1、祭祀祖先的廟。中國古代帝王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稱宗廟。帝王的宗廟稱太廟,廟制歷代不同。太廟是等級最高的建筑。貴族、顯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稱家廟或宗祠。仿照太廟方位,設于宅第東側,規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設義學、義倉、戲樓,功能超出祭祀范圍。
2、奉祀圣賢的廟。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廟,又稱文廟。孔丘被奉為儒家之祖,漢以后歷代帝王多崇奉儒學。山東曲阜孔廟規模最大。奉祀三國時代名將關羽的廟稱關帝廟,又稱武廟。有的地方建三義廟,合祀劉備、關羽、張飛。許多地方還奉祀名臣、先賢、義士、節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陽奉祀三國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湯陰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岳王廟”和“岳飛廟”。
3、祭祀山川、神靈的廟。中國從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并設廟奉祀,如后土廟。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岳——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嵩山的神廟,其中泰山的岱廟規模最大。還有大量源于各種宗教和民間習俗的祭祀建筑,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財神廟等。
(七)壇
中國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臺型建筑。北京城內外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谷壇、社稷壇等。壇既是祭祀建筑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筑群的總稱。壇的形式多以陰陽五行等學說為依據。例如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筑分別采用圓形和方形,來源于天圓地方之說。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和尺寸都采用奇數,是采用古人以天為陽性和以奇數代表陽性的說法。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別覆以三種顏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黃色象征土地,下檐綠色象征萬物。至乾隆十六年改為三層均藍色,以合專以祭天之意。
(八)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筑,又稱“佛塔”、“寶塔”。塔起源于印度,也常稱為“佛圖”、“浮屠”、“浮圖”等。塔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數量極大、形式最為多樣的一種建筑類型。
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地宮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臺和基座。塔剎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剎。
塔的種類眾多,中國現存塔2000多座。按性質分,有供膜拜的藏佛物的佛塔和高僧墓塔;按所用材料可分為木塔、磚塔、石塔、金屬塔、陶塔等;按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剌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樓閣式塔著名的有西安慈恩寺塔、興教寺玄奘塔、蘇州云巖寺塔等。密檐塔著名的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薦福寺塔、大理崇圣寺千尋塔等。單層塔著名的有歷城神通寺四門塔、北京云居寺石塔群、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塔等。剌嘛塔塔身涂白色,俗稱“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山西五臺縣塔院寺白塔等。金剛寶座塔著名的有北京正覺寺金剛寶座塔。
(九)影壁
建在院落的大門內或大門外,與大門相對作屏障用的墻壁,又稱照壁、照墻。影壁能在大門內或大門外形成一個與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明清時代影壁從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門外兩側多用八字墻,與街對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對,在門前形成一個略寬于街道的空間;門內用一字形影壁,與左右的墻和屏門組成一方形小院,成為從街巷進入住宅的兩個過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門外。農村住宅影壁還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筑的,上加瓦頂。宮殿、寺廟的影壁多用琉璃鑲砌。明清宮殿、寺廟、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龍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龍壁也很有名。
(十)坊表
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志作用的建筑物,包括牌坊、華表等。牌坊 又稱牌樓,是一種只有單排立柱,起劃分或控制空間作用的建筑。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構件而不加屋頂的稱為牌坊,上施屋頂的稱為牌樓,這種屋頂俗稱為“樓”,立柱上端高出屋頂的稱為“沖天牌樓”。牌樓建立于離宮、苑囿、寺觀、陵墓等大型建筑組群的入口處時,形制的級別較高。沖天牌樓則多建立在城鎮街衢的沖要處,如大路起點、十字路口、橋的兩端以及商店的門面。前者成為建筑組群的前奏,造成莊嚴、肅穆、深邃的氣氛,對主體建筑起陪襯作用;后者則可以起豐富街景、標志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鎮中有跨街一連建造多座牌坊的,多為“旌表功名”或“表彰節孝”。在山林風景區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觀的前奏,又是山路進程的標志。
華表為成對的立柱,起標志或紀念性作用。漢代稱桓表。元代以前,華表主要為木制,上插十字形木板,頂上立白鶴,多設于路口、橋頭和衙署前。明以后華表多為石制,下有須彌座;石柱上端用一雕云紋石板,稱云板;柱頂上原立鶴改用蹲獸,俗稱“朝天吼”。華表四周圍以石欄。華表和欄桿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時的華表主要立在宮殿、陵墓前,個別有立在橋頭的,如北京盧溝橋頭。明永樂年間所建北京天安門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華表是現存的典型。
二、外國古代建筑
(一)古埃及建筑
1、古王國時期的建筑以舉世聞名的金字塔為代表。古埃及的建筑師們用龐大的規模、簡潔沉穩的幾何形體、明確的對稱軸線和縱深的空間布局來體現金字塔的雄偉、莊嚴、神秘的效果。
2、中王國時期的建筑以石窟陵墓為代表。這一時期已采用梁柱結構,能建造較寬敞的內部空間。建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實例。
3、新王國時期的建筑以神廟為代表。它主要有圍有柱廊的內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廳和只許法老和僧侶進入的神堂密室 3 部分組成 。其規模最大的是卡納克和盧克索的阿蒙神廟。
(二)古希臘建筑
1、古風時期的希臘建筑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形式。愛奧尼亞人城邦形成了愛奧尼式建筑、風格端莊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立克式建筑,風格雄健有力。到公元前6世紀,這兩種建筑都有了系統的做法,稱為“柱式”(見古典柱式)。柱式體系是古希臘人在建筑藝術上的創造。
2、古典時期是古希臘繁榮興盛時期,創造了很多建筑珍品,主要建筑類型有衛城、神廟、露天劇場、柱廊、廣場等。不僅在一組建筑群中同時存在上述兩種柱式的建筑物,就是在同一單體建筑中也往往運用兩種柱式。雅典衛城建筑群和該衛城的帕提農神廟是古典時期的著名實例。古典時期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科林斯城形成一種新的建筑柱式──科林斯柱式,風格華美富麗,到羅馬時代廣泛流行。
(三)古羅馬建筑:古羅馬建筑與雕塑發展迅速,現存的建筑有羅馬斗獸場、君士坦丁凱旋門、龐培城、萬神廟。
(四)早期基督教建筑與拜占庭建筑。
1、第一階段:(4-6世紀),主要是按古羅馬城的外形來建設君士坦丁堡,在6世紀出現了規模宏大的以一個穹隆為中心的圣索菲亞大教堂。
2、第二階段:(7-12世紀),由于外敵相繼入侵,國土縮小,建筑減少,規模也大不如前。其特點是占地少而向高發展,中央大穹隆沒有了,改為幾個小穹隆群,并著重于裝飾,如威尼斯的圣馬可教堂。
3、第三階段:(13-15世紀),十字軍的數次東征使拜占庭帝國大受損失,這個時期的建筑既不多,也沒有什么新的創造,后來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損無存了。
(五)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見于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最明顯的建筑風格就是高聳入云的尖頂及窗戶上巨大斑斕的玻璃畫。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羅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國巴黎圣母院等。
(六)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建筑
1、巴洛克建筑造形方面利用規則的波浪狀曲線和反曲線的形式賦予建筑元素以動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藝術最重要的特征。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種含蓄的邏輯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戲劇般的效果。如圣彼得大教堂、圣母大教堂。
2、洛可可建筑是指純粹室內風格。因為當時的富人貴族從凡爾賽搬回巴黎時,巴黎已經是一個已發展的城市。所以他們大都直接以新風格裝潢原有的建筑,而較少重新興建新的大型建筑物。斯都格的孤獨城堡、西班牙加的斯的主教座堂和波茨坦的無憂宮都是歐洲洛可可風格建筑的典型例子。
古代府邸都分為什么
中國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會地位規定建筑的規模和形制。這種制度至遲在周代已經出現,直至清末,延續了2000余年,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從漢代以來,朝廷都頒布法令作出規定,如唐代的《營繕令》。
歷代的規定大致如下:周代 據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級差別;堂的高度和面積,門的重數,宗廟的室數都逐級遞降。只有天子、諸侯宮室的外門可建成城門狀,天子宮室門外建一對闕,諸侯宮室門內可建一單闕;天子宮室的影壁建在門外,諸侯宮室的影壁建在門內。
擴展資料:
皇城相府景區位于山西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這里枕山臨水,依山而筑,城墻雄偉,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是一組別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
皇城相府是康熙朝經筵講官、文淵閣大學士、歷任吏、戶、刑、工四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大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總閱官,清代名相陳廷敬的府邸。
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后寢、左右內府、書院、花園、閨樓、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講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賜的"午亭山村"匾額及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至今保存完好。
御書樓金碧輝煌,河山樓雄奇險峻,中道莊巍峨壯觀,斗筑居府院連綿,藏兵洞奇妙無窮,南書院曲徑通幽,西花園風景別致,紫蕓阡御碑林立。縱觀相府景區,歷史人文底蘊厚重,造型獨特,氣象萬千。
明清兩代,陳氏一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并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康熙皇帝對陳廷敬有"房姚比雅韻,李杜并詩豪"的評價。乾隆皇帝親書"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楹聯,對陳廷敬及陳氏家族予以褒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府邸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