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縣姓柳的是哪里人,永嘉潘姓由來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永嘉縣姓柳的是哪里人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永嘉潘姓由來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今日紅蓮受污稱道婦女人家的上聯是?
萬里新墳盡少年,修行莫待鬢毛斑。
前程黑暗路頭險,十二時中自著研。
這四句詩,單道著禪和子打坐參禪,得成正果,非同容易,有多少先作后修,先修后作的和尚。自家今日說這南渡宋高宗皇帝在位,紹興年間,有個官人姓柳,雙名宣教,祖貫溫州府永嘉縣崇陽鎮人氏。年方二十五歲,胸藏千古史,腹蘊五車書。自幼父母雙亡,蚤年孤苦,宗族又無所依,只身篤學,贅于高判使家。后一舉及第,御筆授得寧海軍臨安府府尹。恭人高氏,年方二十歲,生得聰明智慧,容貌端嚴。新贅柳府尹在家,未及一年,欲去上任。遂帶一仆,名賽兒,一日辭別了丈人丈母,前往臨安府上任。饑餐渴飲,夜住曉行,不則一日,已到臨安府接官亭。蚤有所屬官吏師生、糧里耆老、住持僧道、行首人等,弓兵隸卒、轎馬人夫,俱在彼處,迎接入城。到府中,搬移行李什物,安頓已完,這柳府尹出廳到任。廳下一應人等參拜已畢,柳府尹遂將參見人員花名手本逐一點過不缺,止有城南水月寺竹林峰住持玉通禪師,乃四川人氏,點不到。府尹大怒道:“此禿無禮!”遂問五山十剎禪師:“何故此僧不來參接?拿來問罪!”當有各寺住持稟覆相公:“此僧乃古佛出世,在竹林峰修行,已五十二年,不曾出來。每遇迎送,自有徒弟。望相公方便。”柳府尹雖依僧言不拿,心中不忿。各人自散。 當日府堂公宴,承應歌妓,年方二八,花容嬌媚,唱韻悠揚。府尹聽罷大喜,問妓者何名,答言:“賤人姓吳,小字紅蓮,專一在上廳祗應。”當日酒筵將散,柳府尹喚吳紅蓮,低聲分付:“你明日用心去水月寺內,哄那玉通和尚云雨之事。
如了事,就將所用之物前來照證,我這里重賞,判你從良;如不了事,定當記罪。”紅蓮答言:“領相公鈞旨。”出府一路自思如何是好,眉頭一蹙,計上心來。回家將柳府尹之事一一說與娘知,娘兒兩個商議一夜。
至次日午時,天陰無雨,正是十二月冬盡天氣。吳紅蓮一身重孝,手提羹飯,出清波門。走了數里,將及近寺,已是申牌時分,風雨大作。吳紅蓮到水月寺山門下,倚門而立,進寺,又無人出。直等到天晚,只見個老道人出來關山門。紅蓮向前道個萬福,那老道人回禮道:“天色晚了,娘子請回,我要關山門。”紅蓮雙眼淚下,拜那老道人:“望公公可憐,妾在城住,夫死百日,家中無人,自將羹飯祭奠。哭了一回,不覺天晚雨下,關了城門,回家不得,只得投宿寺中。望公公慈悲,告知長老,容妾寺中過夜,明蚤入城,免虎傷命。”言罷兩淚交流,拜倒于山門地下,不肯走起。那老道人乃言:“娘子請起,我與你裁處。”紅蓮見他如此說,便立起來。 那老道人關了山門,領著紅蓮到僧房側首一間小屋,乃是老道人臥房,教紅蓮坐在房內。那老道人連忙走去長老禪房里法座下,稟覆長老道:“山門下有個年少婦人,一身重孝,說道丈夫死了,今日到墳上做羹飯,風雨大作,關了城門,進城不得,要在寺中權歇,明蚤入城,特來稟知長老。”長老見說,乃言:“此是方便之事,天色已晚,你可教他在你房中過夜,明日五更打發他去。”道人領了言語,來說與紅蓮知道。
紅蓮又拜謝:“公公救命之恩,生死不忘大德。”言罷,坐在老道人房中板凳上。那老道人自去收拾,關門閉戶已了,來房中土榻上和衣而睡。這老道人日間辛苦,一覺便睡著。
原來水月寺在桑菜園里,四邊又無人家,寺里有兩個小和尚都去化緣,因此寺中冷靜,無人走動。這紅蓮聽得更鼓已是二更,心中想著:“如何事了?”心亂如麻,遂乃輕移蓮步,走至長老房邊。那間禪房關著門,一派是大槅窗子,房中掛著一碗琉璃燈,明明亮亮。長老在禪椅之上打坐,也看見紅蓮在門外。紅蓮看著長老,遂乃低聲叫道:“長老慈悲為念,救度妾身則個。”長老道:“你可去道人房中權宿,來蚤入城,不可在此攪擾我禪房,快去,快去!”紅蓮在窗外深深拜了十數拜道:“長老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妾身衣服單薄,夜寒難熬,望長老開門,借與一兩件衣服遮蓋身體。救得性命,自當拜謝。”道罷,哽哽咽咽哭將起來。這長老是個慈悲善人,心中思忖道:“倘若寒禁,身死在我禪房門首,不當穩便。自古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從禪床上走下來,開了槅子門放紅蓮進去。長老取一領破舊禪衣把與他,自己依舊上禪床上坐了。
紅蓮走到禪床邊深深拜了十數拜,哭哭啼啼道:“肚疼死也。”這長老并不采他,自己瞑目而坐。怎當紅蓮哽咽悲哀,將身靠在長老身邊,哀聲叫疼叫痛,就睡倒在長老身上,或坐在身邊,或立起叫喚不止。約莫也是三更,長老忍口不住,乃問紅蓮曰:“小娘子,你如何只顧哭泣?那里疼痛?”紅蓮告長老道:“妾丈夫在日,有此肚疼之病,我夫脫衣將妾摟于懷內,將熱肚皮貼著妾冷肚皮,便不疼了。不想今夜疼起來,又值寒冷,妾死必矣。怎地得長老肯救妾命,將熱肚皮貼在妾身上,便得痊可。若救得妾命,實乃再生之恩。”長老見他苦告不過,只得解開衲衣,抱那紅蓮在懷內。這紅蓮賺得長老肯時便慌忙解了自的衣服,赤了下截身體,倒在懷內道:“望長老一發去了小衣,將熱肚皮貼一貼,救妾性命。”長老初時不肯,次后三回五次,被紅蓮用尖尖玉手解了裙褲。此時不由長老禪心不動。這長老看了紅蓮如花如玉的身體,春心蕩漾起來,兩個就在禪床上兩相歡洽。長老摟著紅蓮問道:“娘子高姓何名?那里居住?因何到此?”紅蓮曰:“不敢隱諱,妾乃上廳行首,姓吳,小字紅蓮,在于城中南新橋居祝”長老此時被魔障纏害,心歡意喜,分付道:“此事只可你知我知,不可泄于外人。”少刻,云收雨散,被紅蓮將口扯下白布衫袖一只,抹了長老精污,收入袖中。這長老困倦不知。 長老雖然如此,心中疑惑,乃問紅蓮曰:“姐姐此來必有緣故,你可實說。”再三逼迫,要問明白。紅蓮被長老催逼不過,只得實說:“臨安府新任柳府尹,怪長老不出寺迎接,心中大惱,因此使妾來與長老成其云雨之事。”長老聽罷大驚,悔之不及,道:“我的魔障到了,吾被你賺騙,使我破了色戒,墮于地獄。”此時東方已白,長老教道人開了寺門。紅蓮別了長老,急急出寺回去了。 卻說這玉通禪師教老道人燒湯:“我要洗裕”老道人自去廚下燒湯,長老磨墨捻筆,便寫下八句《辭世頌》,曰:
自入禪門無掛礙,五十二年心自在。
只因一點念頭差,犯了如來淫色戒。
你使紅蓮破我戒,我欠紅蓮一宿債。
我身德行被你虧,你家門風還我壞。
寫畢摺了,放在香爐足下壓著。道人將湯入房中,伏侍長老洗浴罷,換了一身新禪衣,叫老道人分付道:“臨安府柳府尹差人來請我時,你可將香爐下簡帖把與來人,教他回覆,不可有誤。”道罷,老道人自去殿上燒香掃地,不知玉通禪師已在禪椅上圓寂了。 話分兩頭。卻說紅蓮回到家中,吃了蚤飯,換了色衣,將著布衫袖,徑來臨安府見柳府尹。府尹正坐廳,見了紅蓮,連忙退入書院中,喚紅蓮至面前,問:“和尚事了得否?”紅蓮將夜來事備細說了一遍,袖中取出衫袖遞與看了。柳府尹大喜,教人去堂中取小小墨漆盒兒一個,將白布衫袖子放在盒內,上面用封皮封了。捻起筆來,寫一簡子,乃詩四句,其詩云:
水月禪師號玉通,多時不下竹林峰。
可憐數點菩提水,傾入紅蓮兩瓣中。
寫罷,封了簡子,差一個承局:“送與水月寺玉通和尚,要討回字,不可遲誤。”承局去了。柳府尹賞紅蓮錢五百貫,免他一年官唱。紅蓮拜謝,將了錢自回去了,不在話下。 卻說承局赍著小盒兒并簡子來到水月寺中,只見老道人在殿上燒香。承局問:“長老在何處?”老道人遂領了承局,徑到禪房中時,只見長老已在禪椅上圓寂去了。老道人言:“長老曾分付道:‘若柳相公差人來請我,將香爐下簡子去回覆。’”承局大驚道:“真是古佛,預先已知此事。”
當下承局將了回簡并小盒兒,再回府堂,呈上回簡并原簡,說長老圓寂一事。柳宣教打開回簡一看,乃是八句《辭世頌》,看罷吃了一驚,道:“此和尚乃真僧也,是我壞了他德行。”懊悔不及。差人去叫匠人合一個龕子,將玉通和尚盛了,教南山凈慈寺長老法空禪師與玉通和尚下火。 卻說法空徑到柳府尹廳上取覆相公,要問備細。柳府尹將紅蓮事情說了一遍。法空禪師道:“可惜,可惜,此僧差了念頭,墮落惡道矣。此事相公壞了他德行,貧僧去與他下火,指點教他歸于正道,不墮畜生之中。”言罷別了府尹,徑到水月寺,分付抬龕子出寺后空地。法空長老手捻火把,打個圓相,口中道:
自到川中數十年,曾在毗盧頂上眠。
欲透趙州關捩子,好姻緣做惡姻緣。
桃紅柳綠還依舊,石邊流水冷沅沅。
今朝指引菩提路,再休錯意念紅蓮。
恭惟圓寂玉通大和尚之覺靈曰:惟靈五十年來古拙,心中皎如明月;有時照耀當空,大地乾坤清白。可惜法名玉通,今朝作事不通。不去靈山參佛祖,卻向紅蓮貪淫欲。本是色即是空,誰想空即是色!無福向獅子光中,享天上之逍遙;有分去駒兒隙內,受人間之勞碌。雖然路徑不迷,爭奈去之太速。大眾莫要笑他,山僧指引不俗。咦!一點靈光透碧霄,蘭堂畫閣添澡裕法空長老道罷,擲下火把,焚龕將荊當日,看的人不知其數,只見火焰之中,一道金光沖天而去了。法空長老與他拾骨入塔,各自散去。
卻說柳宣教夫人高氏,于當夜得一夢,夢見一個和尚,面如滿月,身材肥壯,走入臥房。夫人吃了一驚,一身香汗驚醒。自此不覺身懷六甲。光陰似箭,看看十月滿足,夫人臨盆分娩,生下一個女兒。當時侍妾報與柳宣教:“且喜夫人生得一個小姐!”三朝滿月,取名喚做翠翠。百日周歲,做了多少筵席。正是:
窗外日光彈指過,席前花影座間移。 這柳翠翠長成八歲,柳宣教官滿將及,收拾還鄉。端的是: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柳宣教感天行時疫病,無旬日而故。這柳府尹做官清如水,明似鏡,不貪賄賂,囊篋淡保夫人具棺木盛貯,掛孝看經,將靈柩寄在柳州寺內。
全國姓柳的有多少人?都分布在哪?
柳姓最早的繁衍之地在今河南北部和山東西部一帶。公元前二五六年,魯國被楚國所滅,柳姓有入居楚地者,至秦滅六國后,又有入居山西省境者,后漸在河東(今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地區)形成名門望族。此后相當長時期內,河東一直是柳姓的發展繁衍中心,柳姓的許多名人也大都出自河東。《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秦末,柳下惠的裔孫柳安始居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解州鎮),柳安之孫柳隗,西漢時任齊相,隗六世孫柳豐,任東漢光祿勛。豐之六世孫柳軌,任晉吏部尚書,其子柳景猷,為晉侍中。景猷之子純任晉太常卿、平陽太守,景猷之孫恭任后魏河東郡守。另有劉宋時武威將軍柳世隆,系河東分支,其有五子,均為南朝顯官:長子柳悅,官中書郎,次子忄炎,官至尚書仆射,兄弟二人齊名,時有“柳氏二龍,可謂一日千里”之評語。三子惲,終官右將軍,四子澄,官至蜀郡太守,五子忱,官光祿大夫,五人皆曾領州牧。此支柳姓,榮耀顯赫之勢,可見一斑。唐代以前,柳姓已入居四川、廣西、福建等地,唐代以后,柳姓稱盛于南方,且分布極廣。唐代高宗總章年間,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河南柳姓軍校隨同前往。另有柳公權,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一代書法家,封河東郡公,與其兄柳公綽(時任吏部尚書)、其侄柳仲郢并稱“一門三杰”,柳姓一族,由此生輝。宋元明清時期,柳姓名人多出江蘇、安徽、浙江、福建等南方之地,北方柳姓多沉寂,由此,柳姓稱盛于南方的狀況不言而喻。明代柳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清代居閩、粵之地的柳姓有入臺、徙新加坡等地者。今日柳姓尤以山東、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居多,上述四省柳姓約占全國漢族柳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柳姓位列我國百家姓第60位,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柳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柳姓的來源有很多說法,最常見的是源于姬姓:春秋時期的魯國有大夫展禽(公子展),食采于柳下(今河南濮陽柳下屯鎮),其子孫后代遂以邑名為姓氏,稱柳氏。柳姓的歷史名人有:
柳公權
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著名書法家,擅長楷書,結體勁媚,法度謹嚴。世稱“顏筋柳骨”。所書碑刻,傳世者有《送梨帖跋》、《玄秘塔》、《金剛經》、《神策軍碑》。
柳宗元
字子厚,唐朝河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稱柳河東。柳宗元是中唐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與韓愈齊名,并稱“ 韓柳”,詩文皆工,尤擅長散文,峭拔矯健,寓意深刻。后人因其在文學上的卓越成就,故建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墓,以示紀念。傳世有《柳河東集》,也稱《唐柳先生集》。
柳敬亭
(1587~1670?) 名逢春,秦州人。明末著名的說書人。本姓曹,為避仇家而流落江湖,休于柳下,改姓柳。曾入左良玉幕府,良玉敗,又游松江馬提督軍中,終不得志。善說書,使人駐足聆聽,樂而忘倦。
柳莊
(生卒年待考),春秋時期衛國人。著名衛獻公之大夫。
柳世隆
(生卒年待考),蒲州解人。著名南朝宋國大臣。好讀書,善彈琴,通術數,著《黽經秘要》。
柳元景
(生卒年待考),字孝仁;河東解縣人(今山東臨猗)。著名南北朝時期宋國名將。
柳亨
(生卒年待考),字嘉禮。著名隋朝大臣。終檢校岐州刺史,贈禮部尚書、幽州都督,謚曰恭。
柳彧
(生卒年待考),字幼文,柳卓七世孫,柳仲禮之子。著名隋朝大臣。
柳沖沖
(生卒年待考),唐朝初期人。著名姓氏學鼻祖。唐太宗命諸儒撰《氏族志》,柳沖沖在此期間撰有《大唐姓系錄》二百卷,并與柳芳合撰有《永泰譜》,指導柳璨撰有《韻略》等,從此開創了中國各姓氏研究和家譜創建之先河。
柳公綽
(生卒年待考),字寬;京兆華原人。著名唐朝大臣。柳 澤:(生卒年待考),蒲州解人(今山西運城解州鎮)。著名唐朝政論家。哲學上,堅持老子“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的觀點;政治上,提出若干改革措施,極富進取精神。
柳奭
(生卒年待考),字子邵;蒲州解人(今山西運城解州鎮)。著名唐朝大臣。唐高宗宰相,累遷中書舍人,拜兵部侍郎,再遷中書侍郎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拜相,任中書侍郎,翌年改任中書令,兼修國史。永徽五年,晉升皇后的外孫女漸被疏遠,柳奭請辭被免,左遷吏部尚書。皇后廢,累貶愛州刺史。后以大逆罪被誅。
柳冕
(生卒年待考),字敬叔;蒲州河東人(今山西永濟),著名唐朝大臣。官御史中丞、福建觀察使等職,主張文章必須闡發“六經”之道,為韓愈文論之先驅。
柳永
(公元980~1053年),原名三變,字耆卿,又字景莊,排行第七,又叫柳七,官至屯田員外郎,故稱柳屯田;祖籍河東(今山西),后徙居福建崇安。著名北宋詞人。
柳開
(公元947~1000年),原名肩愈,字紹先(一作紹元);后改名開,字仲涂,號東郊野夫、補亡先生;大名人(今河北大名),著名宋朝散文家。
柳貫
(公元1270~1342年),字道傳,自號烏蜀山人;婺州浦江人(今浙江蘭溪橫溪鎮橫溪村七架屋祖宅)。著名元朝文學家。官至翰林待制。著有《柳待制文集》。
柳逢春
(公元1587~1670待考),原名曹永昌,字葵宇,號敬亭;祖籍南通余西場,生于江蘇泰州。著名明末清初民間評話藝術家。
柳如是
(公元1618~1664年),女,本姓楊,初名隱,后名愛,字影憐,婚后稱河東君;吳江人(今江蘇蘇州,一說浙江嘉興)。著名清朝初期詩人、畫家。明末曾為江南名妓,后嫁與文學家錢廉益為妾。其善畫,白描花卉,雅秀絕倫,山水石竹,淡墨淋漓。又博覽群書,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詩》等。
柳遇
(生卒年待考),吳縣人(今江蘇蘇州)。著名清朝畫家,工人物、樹石。
柳土育
(生卒年待考),江寧人(今江蘇南京)。著名清朝畫家。其所繪山水遒逸蒼茫,亦工書,善詩。
柳亞子
原名慰高,又名人權、棄疾,字安如,一字亞廬。江蘇吳江人。同盟會會員,主編《復報》第一至十一期。宣統元年(1909年)冬與陳去病、高天梅創辦南社,被舉為主任。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總統府秘書。旋托病至上海,任《天鋒報》、《民聲報》、《太平洋報》主筆。民國2年起致力于新劇運動,出版《春航集》和《子美集》。抗日戰爭時期,與宋慶齡、何香凝等從事抗日民主活動,被國民黨開除黨籍。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1958年逝世,終年71歲。著有《磨劍室詩集、詞集、文集》、《柳亞子詩詞選》,輯有《蘇曼殊全集》、《孫竹丹烈士遺集》等。
柳元麟
(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云南反共救國志愿軍總指揮。
柳際明
(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第七十五軍軍長。
柳樹人
(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前第二〇〇師第五九九團團長。
姓柳什么族?
原來就是漢族。柳姓,古代春秋時期,魯國有位貴族叫展禽,改姓柳下,史書上稱他柳下季,柳姓就是由此開頭的。
柳姓始于何人?
柳氏起源于春秋時期,是用封地名作為姓氏的。
春秋時,魯國國君魯孝公的后代有個叫展禽的,他曾經是魯國掌管刑獄的官。他的封邑在柳下。因為他生前講究禮節,死后謚號為“惠”,人稱柳下惠。他的后代有的就用他的封邑名“柳”作為姓氏。
柳姓發源于今河南北部。魯國滅亡后,柳姓人有入居楚國(約在今湖北西部、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山東南部,四川東端和江蘇、浙江一帶)者。秦滅六國后,又有入居今山西省境內者,并漸入河東(今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地區)的名門望族。唐代以前,柳姓人已入居今四川、廣西、福建等地,唐代以后,柳姓家族稱盛于南方,且分布極廣。唐高宗總章年間(668—670年),有今河南的柳姓人入今福建。明代,柳姓人作為洪洞大槐樹(今屬山西)遷民之一,被分遷于今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清代居于今福建、廣東的柳姓人有入臺及遷徙新加坡等地者。
————————————————————
“柳下惠”“毛遂”是真的有其人,他們與今天的XX氏、XX姓真的有關,是XX氏、XX姓的名人
我姓柳,我想知道柳氏的起源和全中國有多少人
一、漢字:
柳:桺、栁拼音: liǔ, 筆畫: 9 ,部首: 木 五筆輸入法: sqtb ,筆順編號:123435352
解釋:
1、名形聲。從木,丣(yǒu)聲。本義:木名。枝條柔韌。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垂柳、旱柳、杞柳等)
2、同本義 [willow],柳屬的一種落葉喬木或灌木,枝細長下垂,葉狹長,其中多種有重要經濟用途,如作木材,編籃用柳條,或樹皮用于鞣皮,其中少數(如白柳和垂柳)為觀賞遮蔭樹木
3、桺,小楊也。——《說文》;折柳樊圃。——《詩·齊風·東方未明》;p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古詩十九首》
4、又如:柳花(柳樹的花);柳黃(像柳樹芽那樣的淺黃色);柳陌花街(尋花買笑的場所);柳綠(柳葉的青綠色);柳眼(初發的柳芽);柳下(柳樹之下;春秋魯柳下惠的省稱);柳火(榆柳之火);柳市(柳樹成蔭的街市);柳巷(植柳的里巷)垂柳枝 [wicker]。多用以形容女子腰肢。如:柳帶(柳條);柳黃(春柳嫩條);柳浪(形容柳枝隨風擺動的起伏之狀);柳籠栲栳(柳條編成的笆斗之類的盛物器具);柳線(柳條細長下垂如線);柳意(柳絲飄拂的情韻);柳煙(柳樹枝葉茂密似籠煙霧);柳絲(垂柳枝條細長如絲)
5、比喻美女 [beauty]。多用以指歌姬、娼妓。如:柳夭桃艷(形容女子貌美);柳陰子(方言。幼女);柳弱花嬌(形容女子苗條妍美)。
引申為色情相關,如柳戶花門(舊時稱妓院);柳市花街(舊指妓院密集之處);柳巷花街(柳陌花街。舊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處);花柳病。
6、春天[spring]。如:柳綠花紅(形容春天的美麗景色);柳綠桃紅(形容美麗的春景);柳煙花霧(形容春色迷蒙的景象);柳風(春風);柳思(春心;情思)
7、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八顆 [name of one of the 28 Consellations]。如:柳星(二十八宿中南方朱雀的第七宿中的第三星)
8、通“瘤”。腫瘤 [tumor],俄而,柳生其左肘。——《莊子·至樂》
9、中華飲食的專用詞,用來指成形的肉塊或肉片,可以看到清晰的紋路。可以叫“柳”的一般是運動適量的地方,如豬里脊、牛腰之類。運動太多,肌纖維就粗了,運動太少,又很松散。雞是例外,因為雞的肌肉纖維本來就細,所以是運動量大的胸脯處。“牛柳”指的是牛的里脊肉, 雞柳是指附著在雞胸上的肉,實際上“牛柳”本身就是牛里脊肉的意思,這個詞是來源于廣東話的,隨著西餐從香港進入中國,越來越多人肯定“牛柳”這個說法
雞柳是指附著在雞胸上的肉塊,每一只雞只有兩條雞柳,魚柳蟹柳,都是拿魚肉加工的條狀的肉。
組詞
1、柳暗花明 liǔ’àn-huāmíng 〖densewillowtreesandbrightflowers-feelhopefulinpredicament〗綠柳成蔭,鮮花怒放。形容春天繁花似錦的美景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陸游《游山西村》
2、柳編 liǔbiān 〖wickerwork〗柳條編制手工工藝;也指該工藝的成品,如柳條帽、筐、籃等
3、柳罐 liǔguàn 〖willowbasketfordrawingwater〗用柳條編成的罐狀器具
4、柳江 LiǔJiāng 〖LiujiangRiver〗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流,為西江支流。河道彎曲,多淺灘。在石龍與紅水河會合,長726公里,流域面積5.84萬平方公里
5、柳眉 liǔméi 〖eyebrowsofabeautifulwoman〗女子細長的眼眉 。柳眉倒豎,二目圓瞪 柳眉踢豎 liǔméi-tīshù 〖raiseeyebrowsinanger〗柳眉:指女子細長的眉毛。形容女子聳眉怒目之狀 。只見那婆惜柳眉踢豎,星眼圓睜,說道:“老娘拿是拿了,只是不還你。”——《水滸傳》 亦作“柳眉倒豎”
6、柳媚花明 liǔmèi-huāmíng 〖wonderfulspringscenery〗綠柳成蔭,鮮花怒放。形容春天的美景 。結此生歡娛境,倚玉偎香,柳媚花明,美景良辰,行樂意同情。——明·朱育燉《神仙會》
7、柳陌花衢 liǔmò-huāqú 〖brothel〗陌:街道。衢:四通八達的道路。比喻妓院 。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序》
8、柳琴 liǔqín 〖Chinesepluckedstringedmusicalinstrument〗一種樂器,有四根弦,外形像琵琶,但較小
9、柳青 LiǔQīng 〖LiuQin〗(1916—1978)陜西省吳堡縣人,現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創業史》、《銅墻鐵壁》等
10、柳啼花怨 liǔtí-huāyuàn 〖desolate〗形容凄涼的景象 。卻說當時,柳啼花怨,魂夢為君迢遞。——宋·盧祖皋《夜行船》
11、柳體 liǔtǐ 〖calligraphystyleofLiuGong-QuanoftheTangDynasty〗唐代柳公權所寫的字體,筆畫遒勁,結構緊湊
12、柳條 liǔtiáo 〖wicker;osier;willowbranch〗編織筐、包、籃子等用的柳樹柔軟的枝條
13、 柳條包 liǔtiáobāo 〖wickertrunk(orsuitcase)〗用去皮柳枝編的箱包
14、柳條帽 liǔtiáomào 〖wickerhelmet〗用柳枝編的工地輕便安全帽
15、柳絮 liǔxù 〖willowcatkin〗成熟的柳樹的種子,上面有白色絨毛
16、柳腰 liǔyāo 〖softwaistline〗指女子纖柔的腰肢
17、柳葉吊梢眉 liǔyèdiàoshāoméi 〖archeyebrows〗形容眉梢斜飛入鬢的樣子
18、柳子戲 liǔzixì 〖Shandongopera〗以柳子為主要戲牌的魯劇。分布于魯西、豫東和蘇北
二、姓氏:
始祖
柳氏系承展禽 名人不絕史書 “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大家所熟悉的一個著名典故。這位被孟子贊譽為“圣之和”的圣賢君子,正是中國柳姓的始祖。 柳下惠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人,是制禮作樂的周公的后裔,則后世的柳姓,當然也是發源于山東的一個古姓了。
淵源
關于柳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這樣記載的—— “周公孫魯孝公子展,展孫無駭以王父子字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魯滅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遷于河東,河東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孫也。” 從這段記載,關于柳姓的來龍去脈就一目了然了——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魯孝公的后裔,原來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為姓,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原居魯國的柳氏后人并且遷居到河東,子孫世代綿延,終于成了河東的望族,然后再從這里繁衍到全國各地。當時的河東,是指現在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的一大片地方。
名人
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柳氏,是大約2000年前南北朝時代的南朝柳家,以劉宋時的武威將軍柳世隆開始,世代都是南朝的顯官,儼然一個名門世族。
唐代的柳公綽、柳公權兄弟,以及柳公綽的兒子柳仲郢的表現,更為柳氏大放異彩,使這個柳氏成為了一個著名姓氏。柳公權,大家更熟悉了,是一位有極高造詣的書法家,他所寫的“玄秘塔碑”流傳最廣,迄今仍為習字者臨貼的范本。他不但字寫得好,而且博通群學,學問更好,后來并被唐朝皇帝封為河東郡公,與兄侄“一門三杰”,光宗耀祖,把無盡的光輝留給了后人。
此后,柳姓的名人不絕于史書,像宋代那位風流的大才子柳永,以及對古文著有貢獻的大學者柳宗元,就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三、古詩:
詠柳 作者: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賞析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唐詩箋注》云:"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寫楊柳,該從哪兒著筆呢?毫無疑問,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們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里把柳條說成“綠絲絳”,可能是暗用這個關于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絳”,“綠絲絳”引出了“誰裁出”,最后,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制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么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我想,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里,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系的。
柳 作者: 羅 隱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賞析
這首詠柳七絕是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的送別情景的。不過它不是寫自己送別,而是議論他人送別;不是議論一般的夫妻或親友離別相送,而是有感于倡女送別相好的纏綿情景。而這一切,又不是以直寫的方式出現,而是運用比興的手法,托物寫人,借助春柳的形象來表現,因而較之一般的送別詩,這首詠柳詩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很有新意。
詩題曰“柳”,即是詠柳,因而通篇用賦,但又有比興。它的比興手法用得靈活巧妙,若即若離,亦比亦興。首句即景興起,賦而興,以送別帶出柳;晴和的春日,灞水橋邊,一批又一批的離人,折柳送別。次句寫柳條依拂,相偎相倚,比喻顯豁,又興起后兩句的感慨。“相偎相倚”,寫出春風中垂柳婀娜姿態,更使人想見青年男女臨別時親昵、難舍的情景。他們別情依依,不勝春意纏綿。然而他們不象親友,更不類夫妻,似乎是熱戀的情侶,還仿佛彼此明白別后再無會期,要享盡這臨別前的每刻春光。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倡女送別相好客人。后二句,感慨飛絮無定和柳條纏人,賦柳而喻人,點出暮春季節,點破送別雙方的身份。詩人以“飛絮無定”,暗喻這種女子自身的命運歸宿都掌握不了,又以“垂絲絆路人”,指出她們不能、也不懂得那些過路客人的心情,用纏綿的情絲是留不住的。“爭”通“怎”,末句一作“爭把長條絆得人”,語意略同,更直截點出她們是青樓倡女。總起來說,詩意是在調侃這些身不由己的倡女,可憐她們徒然地賣弄風情,然而詩人的態度是同情的,委婉的,有一種難名的感喟在其中。
在唐代,士子和倡女是繁華都市中的兩種比較活躍的階層。他們之間的等級地位迥別,卻有種種聯系,許多韻事;更有某種共同命運,類似遭遇。《琵琶行》里那位“老大嫁作商人婦”的長安名妓和身為“江州司馬”的長安才子白居易,有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類似遭遇和命運。在這首《柳》中,羅隱有意無意地在嘲弄他人邂逅離別之中,流露一種自我解嘲的苦澀情調。詩人雖然感慨倡女身不由己,但他也懂得自己的命運同樣不由自主,前途“可能俱是不如人”(羅隱《贈妓云英》)。所以在那飛絮無定、柳絲纏人的意象中,寄托的不只是倡女自家與所別路人的命運遭遇,而是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所有“天涯淪落人”的不幸,是一種對人生甘苦的深沉的喟嘆。
這首詩句句賦柳,而句句比人,暗喻貼切,用意明顯,同時由比而興,引出議論。所以賦柳,喻人,描寫,議論,筆到意到,渾然融合,發人興味。在唐人詠柳絕句中,亦自獨具一格。(倪其心)
◇文學意象:
自《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起,柳,就與中國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僅在西昆詩人所宗尚的李商隱集中,以柳命題者,就有近二十首之多。其他諸如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王維《洛陽女兒行》“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杜審言這《和晉陵路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岑參《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王昌齡《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韋應物《東郊》“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周志蕙《柳》“絲絲愁緒隨風亂,濯濯豐姿著雨妍”……無不寄托著歷代詩人個人情感經歷和生命體驗。
離情別怨的依依楊柳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別時依依不舍之意。最早見于《詩經》,首開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
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就是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娼女送別相好的纏綿情景。
一般詩人以“柳”為意象入詩,皆從折枝相贈上著想,如施肩吾《折楊柳》“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白居易《憶楊柳》“曾栽楊柳江南春,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等等。而雍裕之的《江邊柳》:“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構思新穎,想象奇特而切合情景,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真是別具匠心。
春意盎然的碧玉春柳
南朝蕭繹的《綠柳》:“長條垂拂地,輕花上逐風。露沾疑染綠,葉小未障空。”詩人集中筆墨于柳的花、色、葉,抓住一個“綠”字,描繪了柳樹剛剛抽葉飛花大好春天的之情,明白曉暢,形象鮮明。清人高鼎《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鄉村春景圖。
以柳寫春的古典詩歌中,當數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著名:“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
年華易逝的人生感慨
李商隱是歷代愛用“柳”意象的詩人,他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以春柳作比,來寫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隱青年時就中進士,懷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遠大抱負,然而由于黨爭傾軋,長期沉淪下僚,此時悼念亡妻,悲嘆前路,其心情之慘苦可想而知,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不正是詩人自傷遲暮、自嘆處世的生動寫照?
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自我畫像――“臨風立馬圖”。他的另一首詩《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寫一株枝條繁盛、舞姿優美的柳,卻是荒涼冷落的處境,這分明就是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此中之柳,分明也是身處朋黨傾軋的詩人自己的寫照。
明詩人高啟《秋柳》:“欲挽長條已不堪,都門無復舊毿毿。此時愁殺桓司馬,暮雨秋風滿漢南。”描寫干枯的柳枝,失去了往日那種青翠柔軟、長條低垂的姿色,從而憶及人物,抒發了年華易逝、世事頻更的感慨。
歷來詩人以“柳”入詩,但很少有人寫到冬柳,而唐人陸龜蒙則不然,他的《冬柳》:“柳汀斜對野人窗,零落衰條傍曉江。正是霜風飄斷處,寒鷗驚起一雙雙。”寫的是在寒風中零落枯槁的冬柳,寄寓了詩人自傷的情懷。
風流韻致的夢中情人
李商隱的《贈柳》詩描繪春柳風姿:“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全詩全用白描,“掩映”“參差”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風流”“婀娜”寫柳的體態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仔細玩味,又會發覺它們既是寫柳,又像是在寫人,字里行間,仿佛晃動著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風流韻致,婀娜多情。詠柳即詠人,對柳之依依不舍,實對其所愛之人的依戀。
李商隱的另一首《離亭賦得折楊柳》(其一)“暫憑尊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寫與情人惜別時勸慰情人,你本來已是眉愁腰細的了,哪里還再經得起損傷?而在這令人痛苦的惜別前,又怎能因為愛惜長長的枝條,而不讓那些滿懷著離別痛苦的人們去盡量攀析呢?“惜”與“損”互相呼應,因為愁眉細腰,既是正面形容這位姑娘,又與楊柳雙關,以柳葉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此詩先用暗喻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后轉到明明白白地說出非折不可,把話斬釘截鐵,充滿了悲觀情調。
邀寵取媚的奸佞之徒
唐朝詩人詩人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纖柔輕盈、妖媚多情,而且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無恥的邀寵取媚的小人及腐敗的朝政,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宋代詩人曾鞏的《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詩人則以亂條狂舞、柳絮紛飛的柳的意象諷刺了攀附權貴、得勢猖狂的奸佞之徒。
“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其二》,佇立在中國詩壇中的風姿可愛的柳,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情感媒介,令無數文人為之陶醉。
關于柳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古代春秋時,魯國有個士師叫展禽,即柳下惠,受封于柳下(在今河南仆縣柳下屯),其子孫便以封地為姓,相傳姓柳。
聚集地(遷徙分布)
在臺灣,被排為第九十七位大姓的是柳氏。柳氏入臺,據臺灣文獻載,是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最早由一位福建的漳州柳姓人氏,東渡過海,移居今臺北縣金山鄉五鄉村的。
堂號
《廣韻》記載:“魯展禽食采于柳,后因為氏”望出河東。
歷史名人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河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稱柳河東。柳宗元是中唐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與韓愈齊名,并稱“韓柳”,詩文皆工,尤擅長散文,峭拔矯健,寓意深刻。后人因其在文學上的卓越成就,故建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墓,以示紀念。傳世有《柳河東集》,也稱《唐柳先生集》。
柳公權——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著名書法家,擅長楷書,結體勁媚,法度謹嚴。世稱“顏筋柳骨”。所書碑刻,傳世者有《送梨帖跋》、《玄秘塔》、《金剛經》、《神策軍碑》。
柳亞子——原名慰高,又名人權、棄疾,字安如,一字亞廬。江蘇吳江人。同盟會會員,主編《復報》第一至十一期。宣統元年(1909年)冬與陳去病、高天梅創辦南社,被舉為主任。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總統府秘書。旋托病至上海,任《天鋒報》、《民聲報》、《太平洋報》主筆。民國2年起致力于新劇運動,出版《春航集》和《子美集》。抗日戰爭時期,與宋慶齡、何香凝等從事抗日民主活動,被國民黨開除黨籍。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1958年逝世,終年71歲。著有《磨劍室詩集、詞集、文集》、《柳亞子詩詞選》,輯有《蘇曼殊全集》、《孫竹丹烈士遺集》等。
綜合新華社、《京華時報》報道,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25%。
據介紹,我國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19%;第三位是張姓,有8750.2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6.83%。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姓氏人口少于2000萬人多于1000萬人的姓氏有12個,依次是:徐、孫、馬、朱、胡、郭、何、高、林、羅、鄭、梁。
位列前100名的姓氏還有:謝、宋、唐、許、韓、馮、鄧、曹、彭、曾、肖、田、董、袁、潘、于、蔣、蔡、余、杜、葉、程、蘇、魏、呂、丁、任、沈、姚、盧、姜、崔、鐘、譚、陸、汪、范、金、石、廖、賈、夏、韋、付、方、白、鄒、孟、熊、秦、邱、江、尹、薛、閆、段、雷、侯、龍、史、陶、黎、賀、顧、毛、郝、龔、邵、萬、錢、嚴、覃、武、戴、莫、孔、向、湯。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