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親朋盡白頭,白頭到白首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多少親朋盡白頭,以及白頭到白首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辛棄疾壯志未酬的詩句
1、《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文學家辛棄疾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2、《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文學家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3、《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文學家辛棄疾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
歸休去,去歸休。不成人總要封侯?浮云出處元無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4、《千年調·左手把青霓》—文學家辛棄疾
開山徑得石壁,因名曰蒼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賜邪,喜而賦。
左手把青霓,右手挾明月。吾使豐隆前導,叫開閶闔。周游上下,徑入寥天一。覽玄圃,萬斛泉,千丈石。
鈞天廣樂,燕我瑤之席。帝飲予觴甚樂,賜汝蒼壁。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馬懷,仆夫悲,下恍惚。
5、《送劍與傅巖叟》—文學家辛棄疾
鏌邪三尺照人寒,且掛空齋作琴伴。
試與挑燈子細看。未須攜去斬樓蘭。
6、《水調歌頭·九日游云洞和韓南澗尚書韻》—文學家辛棄疾
今日復何日,黃菊為誰開?淵明謾愛重九,胸次正崔嵬。酒亦關人何事,政自不能不爾,誰遣白衣來。醉把西風扇,隨處障塵埃。
為公飲,須一日,三百杯。此山高處東望,云氣見蓬菜。翳風驂鸞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臺。歸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
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
鷓鴣天
南宋 辛棄疾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
歸休去,去歸休。不成人總要封候?浮云出處元無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以“愁”立意。“愁”從何來?為何而“愁”?作者未言。在長久的官場生涯中,作者看透了爾虞我詐的種種現實,看透了官場在富貴生活的表象下掩蓋著的種種風波險惡,自己一生追求的、期望憑借馬上殺伐恢復中原故土以博取功名富貴的雄心,也在年復一年的官場生涯中消磨殆盡,因而對官場頗產生一種極端厭倦的情緒。在仕宦與歸隱的得失之間,作者思之籌之,不得要領,因而愁緒百結,久不能脫。作者最終思考的結果是:作為一個人,最可寶貴的是應該有一個自由之身,至于功名富貴,則全為身外之物。基于此,作者認為:過一種閑云野鶴、不受人間禮法管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也不失為一種愜意的選擇。
上闋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這兩句寫作者之愁無處不在:作者本想到高樓去避愁,可是愁還是隨著上了高樓,這個愁啊,真是無時不在、無處不隨。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宦游數十年,曾經歷了多少次江山的變遷。眼中所見,多少親朋已經白發蒼蒼。這兩句寫作者對人生的體會,在看似不經意的敘說中,寓含了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沒有頗久的人生閱歷,未經一定的官場生涯,是難以體會出這兩句的分量的。
下闕連呼兩句“歸休”,否定世間一切的功名富貴,是作者對官場生涯失望至極的一種極端化的情緒表現。結處以浮云為喻,是為自己鄙棄功名富貴的人生態度作確證,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不受官場束縛的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種向往。
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作者有哪些愁
《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作者的愁有:山河破碎的悲愁;年華逝去的苦愁;壯志難酬的哀愁;退居田園的閑愁。
原文:
《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
宋 辛棄疾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
歸休去,去歸休。不成人總要封候?浮云出處元無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注釋
①歸休去:退休、致仕。去,語助詞。
②不成:反詰詞,難道。
③出處”,指出仕與隱處,做官與退隱。
④元:同“原”,得似,真是,宋元問人口語。
譯文
我要上高樓上去躲避憂愁,但是這個憂愁還是跟著我上了高樓。我經過以前到過的地方,那里的江山面貌都改變了;見到很多的親戚朋友,他們頭發都已經白了,變成老人了。
回到家里不再出來了,回到家里不再出來了。難道人生總是要封侯不成嗎?浮云在哪里出現,原來也沒有一定的地方,如果能像浮云那么自由地來去,那就最好了。
簡析:
《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是南宋詞人辛棄疾詞作。這首詞抒發了詞人壯志難酬的無限愁緒,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上片寫難以排遣的愁苦。這種愁是由于江山易改、親朋老去所致,寄托的是作者報國無路、知音難訴的悲憤。下片寫自己意欲歸耕,努力擺脫這種愁苦而不再想功名之事的愿望。“浮云”二句實為自喻,寄托了詞人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尋《鷓鴣天 辛棄疾 欲上高樓》的全文翻譯,謝謝!
翻譯為:
心想到高樓上觀看美景躲避憂愁,憂愁還是跟著我上了高樓。我走過好幾個地方江山都已面目全非,許許多多親戚好友都已白了頭。
回家退休吧,回到家中去退休。難道個個都要到邊塞去立功封侯?浮云飄去飄來本來沒有固定之處,我能夠像浮云那樣隨心來去,該有多么自由。
南宋辛棄疾《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原文為:
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
歸休去,去歸休。不成人總要封候?浮云出處元無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無從得知。從詞意上推斷,此詞可能是作于詞人久經官場生涯的中年以后。在仕宦與歸隱的得失之間,他思之籌之,不得要領,因而愁緒百結,久不能脫。詞人最終思考的結果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絕為一種愜意的選擇。這首詞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主旨賞析:
這首詞抒發了詞人壯志難酬的無限愁緒,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上片寫難以排遣的因江山易改、親朋老去所致愁苦,寄托的是作者報國無路、知音難訴的悲憤。下片寫自己意欲歸耕,努力擺脫這種愁苦而不再想功名之事的愿望,并通過“浮云”二句實為自喻,寄托了詞人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鷓鴣天·欲上高樓去避愁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