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以賤本高以下為基位高而謙卑出自哪里,高貴者未必高貴,低賤者未必低賤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貴以賤本高以下為基位高而謙卑出自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高貴者未必高貴,低賤者未必低賤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道德經》39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一部分: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
一的道理,在前面的章節講道的時候已經講到過,現在再加以解釋,一是個代名詞,專一是無處所的,所以佛家講修定,定在哪里?定在專一;道家講的是靜,靜在哪里?靜在專一,如果你有個一可守的話,那就是二
佛學說學空,你盤起腿來去找空,那就不在是空,而是“有”,所以有一個地方可以守,那就是“二”了;道家講“一”,佛家講“不二法門”,什么叫“不二”?“不二”就是“一”
所以“得一”也好,“不二”也好,其本質本源都是一樣的
一般人打坐修定,佛家稱之為修心,道家稱之為煉神,所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神就是人天生本來的,只要能專一,就神就靈了,靈敏就通了,是謂神通,神而通之,如果想要神得一,一定要先做到靜,如第十六章所講的致虛極,守靜篤;如《大學》之道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第二部分: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這一段所講的與上面的一段所講的剛好是相反的,這一段是形而下講“一”,不是空,而是有一定的規則、一定的戒條,如果萬物違反了這個基本規則戒條,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最終可能會導致滅亡,這是天地之常理,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第三部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比如一個人,窮光蛋出身,打赤腳的到城市來,經過自己的努力,變成大富翁了,由富而貴,而這個貴是在貧賤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努力而成功的,沒有下面的基礎,就沒有上面的高貴,所以人不可以忘本
在中國上古的文化,當帝王的人常自稱孤家寡人,就是自認德行不夠的意思,這從中國古代老祖宗記載下來的事項就能發現,上古帝王是多么的不容易,如帝王的話中有“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說,有好處是大家努力得來的,有錯誤的話,就是這個當帝王的罪過,所以上古帝王自稱“孤、寡、不谷”就是為了隨時告誡自己,不要忘記了根本
第四部分: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所以當人們崇尚車時,社會就會制造出很多車來,各色其色,異彩紛呈,當車不流行了,人們遺棄了它,不以之為尚,社會就少車了,人們發現玉石的美麗,以玉為美,你就會發現玉原來是這樣的少,玉因此變成貴重之物,而普通的石頭就會被人遺棄,你就會看到數之不盡的石頭,因為玉都被人挖去了
這些現象都是因為失衡,都是因為偏執于一面的緣故,并不是平衡得一的現象,所以若你能平心,由此而入就是頓悟,就能回歸原始的本來,看到最真實的自己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下為高基)詩解創作??作者:李府鐘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下為高基)詩解創作? 作者:李府鐘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jue)。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轂(gu)。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u)如玉,珞珞如石。
詩解如下:
曾經得道的人說過:
天得到道的真諦,
世界就一片祥和清明。
地得到道的眷顧,
就會風和日麗 繁華寧靜。
神仙修到道的正果,
辦事就會得到啟示顯靈。
山谷河流得到道的滋潤,
就川流不息 溝壑滿盈。
萬物按到道的規律生長有序,
就會繽紛多彩 栩栩如生。
君王不以霸道 以王道治天下;
人心就會歸正 俯首稱臣。
由此類推,天若昏暗不清;
鞏有崩裂險情。
地不雨順風調,
將恐會荒廢 人民不會安寧。
神仙不顯靈了,香客不會拜訪;
寺廟會歇業關門。
山川河谷無水盈滿了,
會導致桔竭瀕臨。
萬物沒有生機了,
將恐會滅絕不醒。
君王治理國家無方,
政權會顛倒覆傾。
所以高貴者要獲得人民擁戴,
就要以賤民為本。
就算高樓萬丈入云端,
也要靠下面的基石筑穩。
因此君王常稱自己不善,
總是孤家寡人。
由此可見,不就是以賤為本嗎?不是嗎?
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贊賞稱譽 貪圖虛名。
不要想自己是一塊琭琭剔透的寶玉,
也只不過是個珞珞山石罷了,有何晶瑩?
《道德經》第40章?賤為貴本,高為下基
2021.05.21周五Day141
《道德經》第40章 賤為貴本,高為下基
【原文】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謂: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至譽無譽。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
自古得到“一”(道)的有:
天得一而清明;
地得一而寧靜;
神得一而英靈;
河谷得一而充盈;
萬物得一而生長;
君王得一而為天下之首領。
推而言之,
天不清明恐怕就崩裂,
地不安寧恐怕就坍塌,
神沒靈性恐怕就要消失,
河谷沒流水恐怕就干涸,
萬物不生恐怕就滅亡,
侯王不能為首領恐怕天下就會垮臺。
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低為根基。
所以君王自稱孤家、寡人、不谷,
這不正是以賤為本嗎?不是嗎?
所以至高的榮譽無須夸耀。
所以,有道者不要求像尊貴的美玉,而追求像石頭那樣堅忍質樸。
【解讀】
本章講一生道,道始于一。得一即可得道。萬物始于一,一為始,為混沌,所以圣人抱一抱樸;一為根本,為基礎,所以圣人以賤為本,以低為根,不追求光鮮美玉,而追求質樸無華的石頭。老子本意是要人返璞歸真,回歸初元之狀態。
明白了道自一而始而終的特點,有道之人就會執道而行,為人做事低調謙卑,樸實無華,寡欲淡泊,虛懷若谷,能耐受寂寞孤獨。
君主統領天下,率萬眾,但自稱寡人、孤家,君主貴為人上人,但自甘低賤,不自我為貴,不自我炫耀,結果反而不貴自貴,不榮自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萬丈高樓平地起,任何事情,需要“從一而起“,而且需要“執一而終”,這樣才能做成事情;任何事情,只有先歸零處理,刷新起步,從一開始,才能解開紛擾,才能更新創造,最終臻于圓滿。所以,“一既是開始,又是結束。”這正符合道。
【心得】
在喧囂的浮世,面對繁華和欲望,只有凈化自我內心,讓心回歸虛靜,回歸樸的初元之狀態,才能不失自我本真,冷靜而有力量地面對社會、人生、自己與他人。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