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尾句有哪些作用,南鄉子的名句是哪一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南鄉子尾句有哪些作用,以及南鄉子的名句是哪一句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的上下片各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上下片分別運用了設問、寓情于景、引用等表現手法,收到了意味深長、回味無窮、引人深思的表達效果。
1、反復設問,引讀者深思。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感愴雄壯,意境高遠。上片運用兩個設問,“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開篇這突如其來的一問一答,開門見山,直抒胸臆,有驚天地、泣鬼神之效。“千古興亡多少事?”這句問語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是對問句的回答。“悠悠”兼指時間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無窮。
2、寓情于景,抒詞人胸臆。作者把寫景、抒情、議論密切結合起來,北固樓的“滿眼風光”,那壯麗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隱隱彌漫著歷史的煙云。寫映入眼簾的北固樓周遭的一片美好風光景物,是為了引出千古興亡之感的抒情和議論。詞人胸中翻來倒去的不盡愁思和感慨,又何嘗不似這長流不息的江水呢!
3、引用典故,發今人幽思。站在北固亭這個當年的江防戰略要地上,作者想到了三國時期“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權,這是千真萬確的歷史,因而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這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真是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絕。
破陣子和南鄉子兩首詞的最后一句分析詞作抒發的情感有何異同?
相同之處:1.風格:豪邁奔放。
2.手法:先敘事,后抒情或議論。
異:1.情感:《破陣子》壯志難酬的悲憤,《南鄉子》悵惘、無奈;
3.背景:《破陣子》《南鄉子》寫在南宋,當時宋金對峙,以淮河到大散關為邊境,失地較多;
4.內容:《破陣子》為作者失意閑居信州時所作,無前人沙場征戰之苦,而有沙場征戰的熱烈。《南鄉 子》登北固樓放眼神州風光產生的感慨;
5.經歷:辛棄疾正在失意之時,而蘇軾擔任密州太守,正意氣風發。
南鄉子 陸游 最后三句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南鄉子 陸游
下闕最后三句:
“重到故鄉交舊少,凄涼,卻恐他鄉勝故鄉。”
一。所表達的情感:
人上了年紀,久別故鄉,固然想回去。
但一想,回去后,可能又會面臨老友故舊或多已死亡離散的現實,怕比安靜地客居他鄉勾起的更大的寂寞與傷懷。是一種“怕”的心里。結合上闕總體來看,則是一種矛盾的心理,想回去,又怕回去。
二。寫作背景:
入蜀幾年,皇帝招見,時年53歲(1178年春),回京,心情復雜,本詞是在途經武昌時所做。
請教哪位高人鑒賞下這首宋詞: 南鄉子(追和東坡重九)
追和
追,就是追思
和,就是用蘇軾以前天國的一首詞的韻,押韻字不變
這樣就明了了,這首詞就是一首悼念之詞,悼念自然就是蘇軾
上闋寫景,頗是冷清,尾句"幸有黃花插滿頭",先抑后揚,使詞彰顯豪放,亦頗有自慰之感
下闋懷人,由懷念蘇軾到懷念故國,一種無力感油然而生,最后只能罷了,“一闋清歌聽解愁”
整首詞頗有豪放之風,卻是有失曠達,其深層意思,不是懷念蘇軾,而是懷念那失去的大好河山
附蘇軾原詞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樽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清晰可見,這兩首詞的押韻字都是相同的,這就是古詩詞的中的“和詩(詞)“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