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兒都有哪些,摸魚兒有哪些技巧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guān)于摸魚兒都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摸魚兒有哪些技巧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元好問的《摸魚兒》都說了些什么事情!?
元好問《摸魚兒》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
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yīng)有語,
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dāng)年蕭鼓。
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自啼風(fēng)雨,天也妒。
來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
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燕丘處。
相傳此詞是元好問趕考途中偶遇一獵人,獵殺了一只大雁,另一只雖逃出羅網(wǎng),悲鳴不肯去,后來撞地而死。元好問感于此,遂買下這兩只死雁,把它們葬在汾水岸邊,并堆起石頭作標(biāo)志,稱之為“雁丘”,并為此寫了這首《邁陂塘·雁丘詞》。
求《摸魚兒》詩詞及鑒賞
1. 元好問《摸魚兒》
【摸魚兒】其一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yīng)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dāng)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fēng)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譯文:
天啊!請問世間的各位!愛情究竟是什么?竟會要令這『大飛雁』以生死來相對待? 南飛北歸遙遠的路程都比翼雙飛,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舊恩愛相依為命。 比翼雙飛雖然快樂,但離別才真的是楚痛難受。眼前的這一刻,才知道這癡情的雙雁竟比人間癡情的男女還要更是癡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真情的雁兒心里應(yīng)該知道,此去,自己形孤影單,萬里前程路渺茫,每年寒暑飛萬里越千山晨風(fēng)暮雪,失去一生的至愛,形單影只,即使荀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這汾水一帶,當(dāng)年本是漢武帝巡幸處,帝王游幸歡樂的地方,每當(dāng)武帝出巡,作儀仗的音樂是排蕭與建鼓合奏,樂工們坐在鼓車中演奏,樂聲響徹云霄。可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一片荒涼,平林漠漠,荒煙如織。
漢武帝已死了,招魂已經(jīng)無濟于事。女山神因思君而抂再悲啼,而死者依然不會再歸來! 雙飛雁生死相許的深情連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決不會和一般的鶯兒燕子一樣,死后化為一壞塵土。將會「留得生前身后名,與世長存」。千秋萬古后,也會有像我和我的朋友們一樣的“鐘於情”的騷人墨客,來尋訪這小小的雁丘墳,縱情高歌,盡情的喝酒,來祭奠這一對愛侶的亡靈。
【鑒賞】
這是一首詠物詞,詞前小序為:“乙丑歲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wǎng)者皆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有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辭》。”舊時作無宮商,今改定之。“可見,這是詞人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才揮筆寫下了這首詞,寄托自己對殉情者的哀思。
“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一個“問”字破空而來,為殉情者發(fā)問,實際也是對殉情者的贊美。“直教生死相許”則是對“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認(rèn)為,情至極處,“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許”是對至情至愛的盛贊,這“直教”二字,則聲如巨雷,驚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寫雁的生活。“雙飛客”即為雁。大雁秋南下而春北歸,雙飛雙宿,形影不離,經(jīng)寒冬,歷酷暑,多像人間的那一對癡男怨女。無論是團聚,還是離別都仿佛眼前,刻骨銘心。“君應(yīng)”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僥幸脫網(wǎng)后,想未來之路萬里千山,層云暮雪,形孤影單,再無愛侶同趣共苦,生有何樂呢?不如共赴黃泉吧,這里對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寫,使讀者的熱血不由不沸騰起來。
過片后借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襯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橫汾”三句寫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處。漢代帝王曾來巡游,但現(xiàn)在這里卻簫鼓絕響,只余煙樹,一派凄冷,“橫汾”橫渡汾水。漢武帝《秋風(fēng)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秋風(fēng)辭》有”簫鼓鳴兮發(fā)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為雁死不能復(fù)生,山鬼枉自哀啼。”招魂楚些“意為用”楚些“招魂。語出《楚辭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何嗟及“即嗟何及。《詩經(jīng)·王風(fēng)》中有”何嗟及矣,“元詞本此。”山鬼“”啼風(fēng)雨“本自《楚辭·九歌·山愿》”杳冥冥兮羌書晦,東風(fēng)飄兮神買雨。“這里作者把寫景同抒情融為一體,用凄涼的景物襯托雁的悲苦生活,表達詞人對殉情大雁的哀悼與惋惜”天地妤“二句,寫雁的殉情將使它不像鶯、燕那樣死葬黃土,不為人知;它的聲名會惹起上天的忌妒。這是詞人對殉情大雁的禮贊。”千秋“四句,寫雁丘將永遠受到后人的憑吊。
總之,這首詞緊緊圍繞“情”字,以雁擬人,譜寫了一曲凄惻動人的戀情悲歌,表達了詞人對殉情者的哀思,對至情至愛的謳歌。
《摸魚兒》其二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兒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為蹤跡之,無見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驗,其事乃白。是歲此陂荷花開,無不并蒂者。沁水梁國用,時為錄事判官,為李用章內(nèi)翰言如此。此曲以樂府《雙蕖怨》命篇。“咀五色之靈芝,香生九竅;咽三危之瑞露,春動七情”,韓偓《香奩集》中自序語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雙花脈脈妖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
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
夕陽無語。
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
人間俯仰今古。
海柘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
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fēng)誤。
蘭舟少住。
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fēng)雨。
【鑒賞】
作者在小序中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凄切哀婉的愛情故事。泰和年間,河北大名府有兩個青年男女,彼此相戀卻遭家人反對,固而憤而投河自盡。后來人們才發(fā)現(xiàn)他們在水中的尸體。由于這一愛情悲劇,后來那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開,為此鳴情。故事哀婉,令人動情。這首詞就是作者聞聽此事后,抒發(fā)感想,向為爭取愛情自由而犧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顯示作者比較進步開明的思想。本詞與上首《雁丘河》同為姊妹篇。
全詞寫愛情悲劇,直言其人其事。上片寫蓮花并蒂的奇觀,由此揭開故事的源頭。“問蓮根”三句,起首一個“問”字引起人們的注意。“絲”諧“思”,意為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沉于荷塘,仍藕接絲連,愛情之思永存。“蓮心”實指人心,相愛卻只能同死,其冤其恨,可想而知。這樣的起句,表現(xiàn)作者聞聽此事后,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情感,情緒激動,要詢問,要責(zé)問,要斥問,為什么竟發(fā)生如此之事?所感之深,所觸之大一語可見。“雙花”等兩句形象表明這對癡情男女至死不渝的愛情。“天已許”兩句,更表現(xiàn)作者憤怒的心情。他們的愛情感動的連蒼天都允許了,讓他們化作并蒂蓮,生死相依,為什么仍有人不讓他們偕老白頭?這一問,感情更為強烈,矛頭直指禁錮男女愛情自由的封建禮教,表現(xiàn)作者進步的愛情觀。“夕陽無語”四句,面對詞人義正言辭的責(zé)問,沒有人能回答,只見夕陽也在沉思,為苦命的鴦鴦哀悼。面對此情此景,就算是謝靈運所寫的傷感之詞,娥皇、女英這樣湘妃投江自殉的悲境,都趕不上這青年男女殉情給人們帶來的哀傷。“謝客”指謝靈運,善寫傷感之詞,造傷感之境。“湘妃”,傳說中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后舜南巡死于途中,二妃尋而不得,遂投湘水而死,后世稱她們?yōu)橄驽R赃@兩個典故,引古喻今,抑古揚今,更加襯托出作者對這樣事的悲傷。“未是斷腸處”,謝客的傷詞不是,湘妃投江也不是,那么答案就在不言中了。
下片更是大贊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精神。“香奩夢”兩句引用小序中韓偓《香奩集》自序語,用靈芝、瑞露這樣的仙物來映襯他們愛情的純潔神圣。
“人間”后三句,嘆惜這樣的愛情卻在俯仰之間,成為陳跡。但接下來的“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卻盛贊他們愛情的堅貞,任憑海枯石爛金不損,他們對世道的怨恨;就連黃土掩身也不滅其跡。“相思樹”,等三句更確切地表明作者的進步立場。雖然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被頑固西風(fēng)(指頑固守舊的封建勢力)所誤,但他們的愛情卻長存人間。因而又有下句“蘭舟少住”等四句。依者心緒難寧,固而乘舟少住,憑吊這對青年男女用生命結(jié)成的并蒂蓮花。作者知道,頑固的舊勢力不會善罷甘休,若不及時憑吊,恐怕以后再來,就會“紅衣半落”,甚至于“狼藉臥風(fēng)雨”了。同情之深,珍愛之切,掬之可出。結(jié)尾一句,以詞人的料想推斷更揭示出世道的黑暗,使全詞更添悲劇色彩。
此詞最突出的就是以情見長,情之真,意之切,純情流露。全詞句句有情,充滿對青年男女愛情不幸的同情,充滿對頑固守舊勢力的憤怒,使詞充滿各種感情。此詞運用的手法富雜多變,或議論,或抒情,或?qū)懢埃驍⑹拢嗷ソ浑s,而卻皆有歸所,更增添作者所抒發(fā)的愛情故事的悲劇色彩。
2. 辛棄疾《摸魚兒》
摸魚兒
辛棄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
春且住,見說到,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風(fēng)絮。
長門事,準(zhǔn)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譯文:
再也經(jīng)受不起幾次風(fēng)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過去了。愛惜春天,尚且還經(jīng)常擔(dān)憂花兒會開得太早而凋謝太快,那么,何況如今面對這無數(shù)紅花落地的殘春敗落景象。我勸說春光:你暫且留下來吧,聽說芳草已生遍天涯,會遮住你的歸路,你還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歸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絲結(jié)網(wǎng),沾網(wǎng)住漫天飛舞的柳絮,想保留一點春的痕跡。
漢武帝陳皇后失寵,別居長門宮,定準(zhǔn)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擱了。陳皇后的美貌曾經(jīng)也遭人嫉妒,縱然用千金重價買下司馬相如的《長門賦》,滿腹情意該向誰傾訴?請你們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揮霍無度,你們沒有看見楊玉環(huán)、趙飛燕早都變成塵土了嗎?憂國而不能參政,只能做個閑官的心情愁苦極了!不要去高樓上憑欄遠眺,夕陽正落在暮靄籠罩的柳樹梢上,長夜即將來臨,望之使人斷腸。
賞析:
道是休去倚危欄,休倚危欄時閑愁已是教人斷腸。春已逝,美人遲暮,而憂國之心亦是無處可訴,只有自我勸慰將怨意化為凄婉,雖是纏綿婉約曲,亦有郁憤英氣含而不露。
“詞意殊怨,然姿態(tài)飛動,極沉郁頓挫之致。”(《白雨齋詞詩》)
【鑒賞】
此詞作于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借春意闌珊和美人遭妒來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詞里面的玉環(huán)、飛燕,似是用來指朝中當(dāng)權(quán)的主和派。辛棄疾在淳熙己亥前之兩三年內(nèi),轉(zhuǎn)徙頻繁,均未能久于其任。他曾在《論盜賊札子》里說:"生平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這與"蛾眉曾有人妒"語意正同。作者本來是要積極建功立業(yè)的,被調(diào)到湖北去管錢糧,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調(diào)到湖南,還是管錢糧,當(dāng)然更是失望。他心里明白朝廷的這種調(diào)動就是不讓恢復(fù)派抬頭。一想到國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發(fā)出"煙柳斷腸"的哀嘆。《鶴林玉露》云此詞:"詞意殊怨。斜陽煙柳之句,其與'未須愁日暮,天際乍輕陰'者異矣。便在漢唐時,寧不賈種豆種桃之禍哉。愚聞壽皇見此詞頗不悅。"詞里所流露的哀怨確是對朝廷表示不滿的情緒。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實際上卻抒發(fā)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打擊的沉重心情。詞中對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對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強烈不滿。
上片寫惜春、怨春、留春的復(fù)雜情感。詞以"更能消"三字起筆,在讀者心頭提出了"春事將闌",還能經(jīng)受得起幾番風(fēng)雨摧殘這樣一個大問題。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發(fā),實際上卻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勢而言的。本來,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現(xiàn)過有利于愛國抗金、恢復(fù)中原的大好形勢,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敗,投降派的猖狂破壞,使抗戰(zhàn)派失意受壓,結(jié)果抗金的大好時機白白喪失了。這中間雖有幾次北伐,結(jié)果均以簽訂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終。北伐的失敗,反過來又成為投降派販賣妥協(xié)投降路線的口實。南宋王朝處于風(fēng)雨飄搖之中。"匆匆春又歸去",就是這一形勢的形象化寫照,抗金復(fù)國的大好春天已經(jīng)化為烏有了。這是第一層。但是,作者是怎樣留戀著這大好春光呵!"惜春長怕花開早"。然而,現(xiàn)實是無情的:"何況落紅無數(shù)!"這兩句一起一落,表現(xiàn)出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落紅",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時,它又象征著南宋國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陰虛擲,事業(yè)無成的感嘆。這是第二層。面對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無策。相反,出于愛國的義憤,他大聲疾呼:"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這一句,實際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說明:只有堅持抗金復(fù)國才是唯一出路,否則連退路也沒了。這兩句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歸去是無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規(guī)律,但卻強行挽留。詞里,表面上寫的是"惜春",實際上卻反映了作者恢復(fù)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對投降派的憎恨。這是第三層。從"怨春不語"到上片結(jié)尾是第四層。盡管作者發(fā)出強烈的呼喚與嚴(yán)重的警告,但"春",卻不予回答。春色難留,勢在必然;但春光無語,卻出人意外。所以難免要產(chǎn)生強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無可奈何之際,詞人又怎能不羨慕"畫檐蛛網(wǎng)"?即使能象"蛛網(wǎng)"那樣留下一點點象征春天的"飛絮",也是心靈中莫大的慰藉了。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復(fù)雜感情交織在一起,以小小的"飛絮"作結(jié)。上片四層之中,層層有起伏,層層有波瀾,層層有頓挫,巧妙地體現(xiàn)出作者復(fù)雜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陳阿嬌的故事,寫愛國深情無處傾吐的苦悶。這一片可分三個層次,表現(xiàn)三個不同的內(nèi)容。從"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是第一層。這是詞中的重點。作者以陳皇后長門失寵自比,揭示自己雖忠而見疑,屢遭讒毀,不得重用和壯志難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層,作者以楊玉環(huán)、趙飛燕的悲劇結(jié)局比喻當(dāng)權(quán)誤國、暫時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閑愁最苦"至篇終是第三層,以煙柳斜陽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現(xiàn)實。
這首詞有著鮮明的藝術(shù)特點。一是通過比興手法,創(chuàng)造象征性的形象來表現(xiàn)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guān)切。擬人化的手法與典故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第二是繼承屈原《離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用男女之情來反映現(xiàn)實的政治斗爭。第三是纏綿曲折,沉郁頓挫,呈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詞風(fēng)。表面看,這首詞寫得"婉約",實際上卻極哀怨,極沉痛,寫得沉郁悲壯,曲折盡致。
《摸魚兒》
辛棄疾
望飛來、半空鷗鷺。須臾動地鼙鼓。截江組練驅(qū)山去,鏖戰(zhàn)未收貔虎。朝又暮。誚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風(fēng)波平步。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憑誰問,萬里長鯨吞吐。人間兒戲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功名自誤。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
3. 張炎《摸魚兒》
張炎《摸魚兒-高愛山隱居》 其一
愛吾廬,傍湖千頃,蒼茫一片清潤
晴嵐暖翠融融處,花影倒窺天鏡
沙浦迥
看野水涵波,隔柳橫孤艇
眠鷗未醒
甚占得莼鄉(xiāng),都無人見,斜照起春瞑
還重省
豈料山中秦晉,桃源今度難認(rèn)
林間即是長生路,一笑原非捷徑
深更靜
待散發(fā)吹簫,跨鶴天風(fēng)冷
憑高露飲
正碧落塵空,光搖半碧,月在萬松頂
《摸魚兒》(別處梅)張炎 其二
向天涯、水流云散,依依往事非舊。
西湖見說鷗飛去,知有海翁來否。
風(fēng)雨后。
甚客里逢春,尚記花間酒。
空嗟皓首。
對茂苑殘紅,攜歌占地,相趁小垂手。
歸時候,花徑青紅尚有,好游何事詩瘦。
龜蒙未肯尋幽興,曾戀志和漁叟。
吟嘯久。
愛如此清奇,歲晚忘年友。
呼船渡口。
嘆西出陽關(guān),故人何處,愁在渭城柳。
辛棄疾《摸魚兒》中,象征南宋國勢衰微的景物有哪些
摸魚兒,全文如下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zhǔn)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這首詞的基調(diào)低沉,詞中凈是風(fēng)雨飄搖、春盡秋來的悲涼之境。
其中“風(fēng)雨”“落紅”可以感受到南宋王朝在風(fēng)雨中搖搖欲墜,國中百姓如風(fēng)中落花一般隨風(fēng)飄搖,命運不定。“畫檐蛛網(wǎng)”則是指往常精美的亭閣如今無人使用,更無人搭理,已結(jié)滿蛛網(wǎng),呈現(xiàn)頹敗之感。“長門”一段則是用的漢朝陳皇后被打入冷宮后想盡辦法想要重得恩寵的典故,透露著凄涼和無奈。末尾的“危欄”、“斜陽”、“煙柳”都是傷感之物,既是詞人的心境,也是眼前不復(fù)繁華的實景寫照。
辛棄疾《摸魚兒》全文
1,宋代詞人辛棄疾所作的《摸魚兒》全文如下: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zhǔn)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2,白話文釋義:
還經(jīng)得起幾回風(fēng)雨,春天又將匆匆歸去。愛惜春天我常怕花開得過早,何況此時已落紅無數(shù)。春天啊,請暫且留步,難道沒聽說,連天的芳草已阻斷你的歸路?真讓人恨啊春天就這樣默默無語,看來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畫棟間的蛛網(wǎng),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飛絮。
長門宮阿嬌盼望重被召幸,約定了佳期卻一再延誤。都只因太美麗有人嫉妒。縱然用千金買了司馬相如的名賦,這一份脈脈深情又向誰去傾訴?奉勸你們不要得意忘形,難道你們沒看見,紅極一時的玉環(huán)、飛燕都化作了塵土。閑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樓憑欄眺望,一輪就要沉落的夕陽正在那,令人斷腸的煙柳迷蒙之處。
擴展資料
《摸魚兒》是辛棄疾四十歲時,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寫的詞。辛棄疾自1162年渡淮水來歸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擊金軍、恢復(fù)中原的愛國主張,始終沒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納。于是寫了這首《摸魚兒》詞,抒發(fā)他胸中的郁悶和憤慨。
通過比興手法,創(chuàng)造象征性的形象來表現(xiàn)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guān)切。擬人化的手法與典故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這首詞內(nèi)容主要包括:第一,對國家前途的憂慮;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南宋當(dāng)權(quán)者的不滿。
在宋詞中的詞牌名那么多,請問:摸魚兒詞牌名是什么意思?以它為名的詞都有什么特點?
《摸魚兒》,詞牌名之一。原唐教坊曲名,本為歌詠捕魚的民歌,后用作詞牌。代表詞作有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作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等。
《摸魚兒》,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一名《摸魚子》,又名《買陂塘》、《邁陂塘》、《雙蕖怨》等。宋詞以晁補之《琴趣外篇》所收為最早。雙片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韻,后片七仄韻。雙結(jié)倒數(shù)第三句第一字皆領(lǐng)格,宜用去聲。
特點:此調(diào)起句七字,上三下四,不用韻;第四字可平。次句六字起韻,第一字可平。第三句七字,為七言仄句,但第一字不能仄。第四句六字,葉仄,第一字可用仄。第五句三字葉,為平仄仄,定格也。第六句十字或作上五下五,或作上三下七,均可。此處如作上五下五,則上五句法為上一下四,下五句法為上二下三;上下第一字俱可平。第七句四字葉,第三字必用仄聲。第八、九句系四字對句而加一豆,“狂”、“王”、“有”三字均平仄不拘。末句五字葉,第一字平仄可不拘,而第三字必須用仄。后起為三字句,不葉韻,平仄有一定。次句六字葉,句法與《離亭燕》后闋次句同。以下均與前闋第二句以下相同。
辛棄疾摸魚兒有哪些意象
整體賞析
這首詞內(nèi)容包括:第一,對國家前途的憂慮;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南宋當(dāng)權(quán)者的不滿。
上片起句“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匆匆春又歸去。”其意是:如今已是暮春天氣,那里禁得起再有幾番風(fēng)雨的襲擊?這顯然不是單純地談春光流逝的問題。而是另有所指的。
“惜春長怕花開早”二句,作者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動: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開得太早,因為開得早也就謝得早,這是對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層的描寫。
“春且住”三句,由于怕春去,他對它招手,對它呼喊:春啊,你停下腳步,別走啊!但是春還是悄悄地溜走了。想召喚它歸來,又聽說春草鋪到了遙遠的天邊,遮斷了春的歸路,春是回不來了。因此產(chǎn)生“怨春不語”的感情。就是說心里怨恨沒有把春留住,有話難以說出口來。
“算只有”三句,意思是:看來最殷勤的只有那檐下的蜘蛛,它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絲結(jié)網(wǎng),用網(wǎng)兒來網(wǎng)住那飛去的柳絮。
下片一開始就用漢武帝陳皇后失寵的典故,來比擬自己的失意。自“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一段文字,說明“蛾眉見妒”,自古就有先例。陳皇后之被打人冷宮——長門宮,是因為有人在忌妒她。她后來拿出黃金,買得司馬相如的一篇“長門賦”,希望用它來打動漢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屬渺茫。這種復(fù)雜痛苦的心情,無人可以訴說。“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著高興的意思。意思是說: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沒見楊玉環(huán)和趙飛燕后來不是都死于非命嗎?安祿山攻破長安后,在兵亂中,唐玄宗被迫把楊玉環(huán)縊死于馬嵬坡。趙飛燕是漢成帝的皇后,后來被廢黜為庶人,終于自殺。
“閑愁最苦”三句是結(jié)句。意思是:不要用憑高望遠的方法來排除郁悶,因為那快要落山的斜陽,正照著那被暮靄籠罩著的楊柳,遠遠望去,是一片迷蒙。這樣的暮景,反而會使人見景傷情,以至于銷魂斷腸的。
這首詞上片主要寫春意闌珊,下片主要寫美人遲暮。有些選本以為這首詞是作者借春意闌珊來襯托自己的哀怨。這恐怕理解得還不完全對。這首詞中當(dāng)然寫到作者個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筆墨,寫出他對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擔(dān)憂。作者把個人感慨納入國事之中。春意闌珊,實兼指國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詞人作品中常常出現(xiàn)的綺怨和閑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歸去”的“春”字,可以說是這首詞中的“詞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為這首詞的主題和總線,有條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內(nèi)容,把他那滿懷感慨曲折地表達出來。他寫“風(fēng)雨”,寫“落紅”,寫“草迷歸路”,這“風(fēng)雨”,正是象征金軍的進犯;這“落紅”,正是象征南宋朝廷外交、軍事各方面的失敗,以致失地辱國、造成欲偏安江左而不可得的局面;“草迷歸路”,正是象征奸佞當(dāng)權(quán),蔽塞賢路,致使一些有雄才大略的愛國志士,不能發(fā)揮其所長,起抗戰(zhàn)救國的作用。然后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是微小的動物,它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在“畫檐蛛網(wǎng)”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義更加突出。這正如晉朝的著名畫家顧愷之為裴楷畫像,像畫好后,畫家又在頰上添幾根胡子,觀者頓覺畫像神情生動起來。(《晉書·顧愷之傳》:“愷之嘗圖裴楷象,頰上加三毛,觀者覺神明殊勝。”)“算只有殷勤”一句,也能起“頰上加三毛”的作用。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達作者對國家的耿耿忠心。這兩句還說明,辛棄疾雖有殷勤的報國之心,無奈官小權(quán)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
上片以寫景為主,以寫眼前的景物為主。下片的“長門事”、“玉環(huán)”、“飛燕”,則都是寫古代的歷史事實。兩者看起來好像不相聯(lián)續(xù),其實不然。作者用古代宮中幾個女子的事跡,進一步抒發(fā)其“蛾眉見妒”的感慨,這和當(dāng)時現(xiàn)實不是沒有聯(lián)系的。而從“蛾眉見妒”這件事上,又說明這不只是辛棄疾個人仕途得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關(guān)系到宋廷興衰的前途,它和這首詞的春去的主題不是脫節(jié),而是相輔相成的。作者在過片處推開來寫,在藝術(shù)技巧上說,正起峰斷云連的作用。
下片的結(jié)句更加值得注意:它甩開詠史,又回到寫景上來。“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二句,最耐人尋味。
以景語作結(jié),是詞家慣用的技巧。因為以景語作結(jié),會有含蓄不盡的韻味。
除此之外,這兩句結(jié)語還有以下各種作用:
第一,它刻畫出暮春景色的特點。暮春三月,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曾用“綠肥紅瘦”四字刻畫它的特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紅瘦”,是說花謝;“綠肥”,是說樹蔭濃密。辛棄疾在這首詞里,他不說斜陽正照在花枝上,卻說正照在煙柳上,這是用另一種筆法來寫“綠肥紅瘦”的暮春景色。而且“煙柳斷腸”,還和上片的“落紅無數(shù)”、春意闌珊這個內(nèi)容相呼應(yīng)。如果說,上片的“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匆匆春又歸去”是開,是縱;那么下片結(jié)句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是合,是收。一開一合、一縱一收之間,顯得結(jié)構(gòu)嚴(yán)密,章法井然。
第二,“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是暮色蒼茫中的景象。這是作者在詞的結(jié)尾處著意運用的重筆,旨在點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趨勢。它和這首詞春去的主題也是緊密相聯(lián)的。這首詞流露出來的對國事、對朝廷的觀點,都是很強烈的。
詞是抒情的文學(xué),它的特點是婉約含蓄。前人說過:“詞貴陰柔之美”。晚唐五代的花間詞,就是如此。花間詞是詞中的婉約派。這一派詞的內(nèi)容大都是寫兒女戀情和閑愁綺怨,而且是供酒邊尊前娛賓遣興之用。到了宋代,詞壇上除了婉約派外,又出現(xiàn)了豪放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如蘇軾、辛棄疾,都是把詞作為抒寫自己的性情、抱負、胸襟、學(xué)問的工具的。內(nèi)容變了,風(fēng)格跟著也變了。比如辛棄疾代表作中有一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是抒寫作者抗戰(zhàn)的理想與愿望的,它的內(nèi)容和形式,都和婉約派詞迥然有別。在《花間集》中,是找不到這樣的作品的。
拿《破陣子》和這首《摸魚兒》比較,兩者內(nèi)容相似,而形式上,也就是表現(xiàn)手法上,又有區(qū)別。《破陣子》比較顯,《摸魚兒》比較隱;《破陣子》比較直,《摸魚兒》比較曲。《摸魚兒》的表現(xiàn)手法,比較接近婉約派。它完全運用比、興的手法來表達詞的內(nèi)容,而不直接說明詞的內(nèi)容。這說明,辛棄疾雖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是一個大作家,他的詞風(fēng)是多種多樣的。盡管《摸魚兒》詞采用婉約的表達形式,并未完全掩蓋它的內(nèi)容。讀這首《摸魚兒》時,讀者會感覺到在那一層婉約含蓄的外衣之內(nèi),有一顆火熱的心在跳動,這就是辛棄疾學(xué)蜘蛛那樣,為國家殷勤織網(wǎng)的一顆耿耿忠心。
總起來說,這首《摸魚兒》的內(nèi)容是熱烈的,而外表是婉約的。使熱烈的內(nèi)容與婉約的外表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首詞里,這說明了辛棄疾這位大作家的才能。似乎可以用“肝腸似火,色貌如花”八個字,來作為這首《摸魚兒》詞的評語。[1]
名家點評
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詞意殊怨。斜陽煙柳之句,其‘未須愁日暮,天際乍輕陰’者異矣。便在漢唐時,寧不賈種豆種桃之禍哉。愚聞壽皇見此詞頗不悅。”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他的豪放激昂的作品固然振奮人心,而婉約含蓄的也同樣出色動人。如《摸魚兒》和《青玉案·元夕》就是。 又云本詞“肝腸似火,色貌如花”。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稼軒“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一章,詞意殊怨,然姿態(tài)飛動,極沉郁頓挫之致。 又云:稼軒詞,于雄莽中別饒雋味。……“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多少曲折,驚雷怒濤中時見和風(fēng)暖日,所以獨絕古今,不容人學(xué)步。
梁啟超《藝蘅館詞選》:“回腸蕩氣,至于此極,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以太白詩法,寫忠愛之忱,宛轉(zhuǎn)怨慕,盡態(tài)極妍。起處大踏步出來,激切不平。“惜春”兩句,惜花惜春。“春且住”兩句,留春。“怨春”三句,因留春不住,故怨春。正壬秋謂“畫檐蛛網(wǎng),指張俊、秦檜一流人”,是也。下片,徑言本意。“長門”兩句,言再幸無望,而所以無望者,則因有人妒也。“千金”兩句,更深一層,言縱有相如之賦,仍屬無望。脈脈誰訴,“怨春不語”相應(yīng)。“君莫舞”兩句頓挫,言得寵之人化為塵土,不必傷感。“閑愁”三句,縱筆言今情,但于景中寓情,含思極凄婉。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