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nèi)容

寄歐陽舍人書原文多少字,寄歐陽舍人書

一廂情愿2023-01-13 12:20歷史62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寄歐陽舍人書原文多少字,以及寄歐陽舍人書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寄歐陽舍人書--曾鞏(國學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一)

【原文】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1]: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ㄓㄨㄢˋ,通撰)先大父墓碑銘[2]。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

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3],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4]。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5]。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6]?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當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7]。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8]。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ㄨ烏)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9]?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ㄒㄧˋ細)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ㄒㄧ希)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13],先祖之屯蹶否塞(ㄓㄨㄣ諄ㄐㄩㄝˊ覺ㄆ|ˇ痞ㄙㄜˋ色)以死[14],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15]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于門?潛遁幽抑之士[16],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shù)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所諭[17]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18]。鞏再拜。

【注釋】

[1]頓首:叩頭。載拜:猶「再拜」,「載」通「再」。舍人:官名。曾鞏比歐陽修小十二歲。

[2]撰:同「撰」,寫作。大父:祖父。

[3]見:同「現(xiàn)」,顯,彰。

[4]一也:(作用)是一樣的。

[5]得致其嚴:能表達他的尊敬。致:表達。嚴:尊敬。

[6]其將安近:跟什么相近呢?

[7]畜:同「蓄」,積蓄。「畜道德」意思是道德高尚。無以為:無法做到。

[8]淑:善。侈:大,廣。

[9]惡:怎么,哪里。不徇:不徇私情。

[10]卓卓:形容言行的高尚。

[11]衋然:悲傷痛苦的樣子。

[12]追睎:仰慕,追溯。睎:望。

[13]淺薄滯拙:學識不深厚,愚笨無智巧。進:提攜獎進。

[14]屯蹶否塞:比喻處境困頓險厄。屯蹶:難前進,不順利。否塞:時運不通,境遇不好。

[15]魁閎:俊偉。魁、閎,都是大的意思。

[16]潛遁幽抑:隱居不得志。潛遁:隱逸。幽抑:不顯揚。

[17]諭:示,告訴。

[18]不宣:不盡。意為「書不盡言,不能盡說了」。

【譯文】

歐陽舍人先生頓首再拜:去年秋天,派去的人回來了,承蒙您賜信給我,以及為先祖父撰寫墓碑銘。我反復(fù)誦讀,既感激,又慚愧。

銘志著稱于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書相近,但也有和史書不一樣的。因為史書對于人物的善惡是無所不記的,而銘志,大概是怕后世的人不知道死者的功勛道德、才能品行、志向道義等好的方面,就一定要作銘志來表彰他,或者把它放進家廟,或者把它埋入墳?zāi)梗饬x是一樣的。如果是死者不好的方面,那又有什么可銘記的呢?這就是銘志和史書不同的原因。銘志的寫作,是用來使死者沒有什么遺憾,使活著的人能表達對死者的尊敬。好人因善行得以流傳而高興,于是就發(fā)奮自立;惡人因沒有什么好寫入銘志的,就因此感到慚愧而畏懼。至于那些具有通達的才能和識見的人,那些忠義英烈氣節(jié)高尚之士,他們的美言善行都記錄在銘志里,足以作為后人的榜樣,因此銘志的警戒和勸勉作用不跟史書相近,又跟什么相近呢?

到了社會風氣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一心只想褒揚他的先人卻不根據(jù)事理。所以,即使是惡人,都力求鐫刻碑銘,用它來向后世夸耀。撰寫銘志的人既不能拒絕不寫,又因為死者子孫的一再請托,如果直書他的惡行則與人情不合,于是銘志的內(nèi)容就開始不真實了。后代要請人作銘志,應(yīng)當考察一下作者的為人,如果所托的是不適當?shù)娜耍敲此珜懙你懼揪筒荒茏龅焦c客觀,就不能夠在社會上流行并且流傳到后世。所以千百年來,公卿官僚以致于平民百姓無不有銘,但流傳下來的卻很少,這不是因為別的緣故,是因為所托的是不合適的人,所寫的銘志不能做到公正客觀的緣故。

既然如此,那么誰是那種能完全做到公正與正確的人呢?不是道德高尚文章精美的人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因為道德高尚的人是不會接受請托去為惡人寫銘志的,對于一般的人,也能分辨善惡。而人的品行,有的內(nèi)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有的內(nèi)心奸惡而外表善良,有的人們對他的評價相差懸殊,很難確切地指明,有的實際言行高于名望,有的名聲高于實際言行。猶如用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哪能辨別正確而不受迷惑、評議公正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而且客觀。但是如果文字不精美,那也不能流傳于世,于是就要求他還要擅長作文。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文章精美的人是沒有辦法做到的,難道不是這樣嗎?

然而道德高尚而又善于作文的人,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xiàn),有時也會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出一個,這種人的出現(xiàn)是這樣的難得,而能遇見這樣的人就更加困難了。像先生這樣的道德文章,本來就像人們所說的是百年一遇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幸運地遇到先生您為他撰寫公正而又客觀的碑銘,它將傳布在社會上并且流傳到后世是確定無疑的了。世上的學者,每每觀看傳記所記述的古人事跡,讀到感人之處,往往不知不覺地流下感動的眼淚,更何況是他的子孫呢?更何況是曾鞏我呢?我追懷祖先高尚的道德而想到碑銘所以能傳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給予我一次恩惠而推及祖孫三代。這感激和報答之情我應(yīng)該怎樣表達呢?

可是我又想到,像我這樣學識不深厚,愚笨無智巧的人還能得到先生的提攜獎進,像我先祖這樣潦倒不得志而死的人,先生還能使他顯揚,那么世上那些不世出的俊偉豪杰之士,他們誰不愿意拜在您的門下呢?那些隱居山林的不得志之士,他們誰不希望揚名于世呢?善事誰不想做,惡事誰不羞愧害怕?做父親、祖父的誰不想好好教導自己的子孫?做子孫的,誰不想使自己的父祖榮耀顯揚?這種種好處,都應(yīng)該歸功于先生。我榮幸地接受您的恩賜,并且冒昧地向您陳述所以感激的理由。來信所告示的我的家世情況,我一定會接受您的指教并且詳加審核。慚愧之至,書不盡言。曾鞏再拜上。

【注】本文為曾鞏寫給歐陽修的致謝信,感謝歐寫曾鞏祖父的墓志銘, 文中紆徐宛轉(zhuǎn)盛贊歐陽修的道德文章為數(shù)百年而有者。本文歷來被視為曾鞏的最佳作品,充份表現(xiàn)出曾鞏文章紆徐、簡奧的特色。

唐宋八大家·寄歐陽舍人書

寄歐陽舍人書

寄歐陽舍人書

【原文】

鞏頓首再拜舍人[19]先生: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20]墓碑銘。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

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21]材行[22]志義[23]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薦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于見傳[24],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25]達識,義烈[26]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27]。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28]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當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29]至于里巷之士[30]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31]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32],有善惡相懸[33]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34]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35]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36]?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37],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38]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39],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40]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晞[41]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42],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43]又思若鞏之淺薄滯[44]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否塞[45]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46]豪杰不世出[47]之士,其誰不愿進于門?潛遁幽抑[48]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49]其父祖?此數(shù)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50],且敢進其所以然。所諭[51]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幸甚,不宣。鞏再拜。

【注釋】

[19]舍人:官名。《宋史·職官志一》:“中書省舍人,掌行命令,為制詞。”

[20]先大父:指曾鞏已故祖父曾致堯。曾致堯,字正臣,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歷任秘書丞、轉(zhuǎn)運使、尚書戶部郎中等職。卒贈右諫議大夫。

[21]功德:功業(yè)與德行。

[22]材行:才能與德行。

[23]志義:德行與節(jié)操。

[24]見傳:傳于后世。

[25]通材:博學多識、才能出眾之人。

[26]義烈:見義勇為的壯烈行為。

[27]法:效法。

[28]勒:刻。

[29]公卿大夫:泛指達官貴人。

[30]里巷之士:指平民百姓。

[31]畜:同“蓄”,積聚,包蘊。此處有“富有”之意。

[32]淑:善良。

[33]懸:關(guān)聯(lián),糾結(jié)。

[34]侈:大。

[35]惡(wū):怎么,豈。

[36]徇:徇私。

[37]工:精美。

[38]并世:同一時代。

[39]卓卓:形容突出。

[40]衋(xì)然:傷痛的樣子。

[41]追晞(xī):向往,仰慕。

[42]繇:通“由”,原由。

[43]抑:況且。

[44]滯:遲鈍。

[45]屯(zhūn)蹶(jué)否(pǐ)塞:艱難困苦,頻受挫敗,困厄不得志。

[46]魁閎(hónɡ):高大突出,俊偉。

[47]不世出:不常出現(xiàn),世之罕見。

[48]潛遁幽抑:避世隱居。

[49]寵榮:恩寵榮耀。

[50]拜賜之辱:指接受賜予書信及碑文,對受賜者來說是榮幸。古人書信中常見謙詞。

[51]諭:告知。

【譯文】

曾鞏叩頭再次拜上舍人歐陽修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已經(jīng)回來,承蒙您賜予書信及為先祖父撰寫的墓碑銘。我反復(fù)讀誦,真是感激與慚愧交集。

說到銘志之所以能夠著稱后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相接近,但也有與史傳不相同的地方。因為史傳對人的善惡都——加以記載,而碑銘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志氣道義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銘來顯揚自己,有的置于家廟里,有的放置在墓中,其用意是一樣的。如果那是個惡人,那還有什么好銘刻的呢?這就是碑銘與史傳不同的地方。銘文的撰寫,為的是使死者沒有什么遺憾,生者借此能表達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善行善言流傳后世,就發(fā)奮有所建樹;惡人沒有什么可記,就會感到慚愧和恐懼。至于博學多才、見識通達的人,忠義英烈、節(jié)操高尚之士,他們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現(xiàn)在碑銘里,這就足以成為后人的楷模。銘文警世勸戒的作用,不與史傳相近,又與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風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一味地只要褒揚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所以即使是惡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后人夸耀。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作,又因為死者子孫的一再請托,如果直書死者的惡行,就人情上過不去,這樣銘文就開始出現(xiàn)不實之辭。后代要想給死者作碑銘者,應(yīng)當觀察一下作者的為人。如果請托的人不得當,那么他寫的銘文必定會不公正,不正確,就不能流行于世,傳之后代。所以千百年來,盡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銘,但流傳于世的很少。這里沒有別的原因,正是請托了不適當?shù)娜耍珜懙你懳牟还⒉徽_的緣故。

照這樣說來,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與正確呢?我說不是道德高尚且善于寫文章的人是做不到的。因為道德高尚的人對于惡人是不會接受請托而撰寫銘文的,對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別。而人們的品行,有內(nèi)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有內(nèi)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很難確指的,有實際大于名望的,有名過其實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別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議論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正確公允和實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傳于世,因此就要求他寫的文章也好。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寫碑志銘文的,難道不是如此嗎?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xiàn),但也許有時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個。因此銘文的流傳是如此之難,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難。像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不溢美的碑銘,它將流傳當代和后世是毫無疑問的。世上的學者,每每閱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跡的時候,看到感人之處,就常常激動得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懷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銘所以能傳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賜一篇碑銘將會恩澤及于我家祖孫三代。這感激與報答之情,我應(yīng)該怎樣來表示呢?

我又進一步想到像我這樣學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還提拔鼓勵我,像我先祖這樣命途多舛窮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還寫了碑銘來顯揚他,那么世上那些俊偉豪杰、不常出現(xiàn)的有識之士,他們誰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門下?那些潛居山林、窮居退隱之士,他們誰不希望名聲流傳于世?好事誰不想做,而做惡事誰不感到羞愧恐懼?當父親、祖父的,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孫?做子孫的,誰不想使自己的父祖榮耀顯揚?這種種美德,應(yīng)當全歸于先生。我榮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賜,并且冒昧地向您陳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來信所論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聽從您的教誨而加以考究審核呢?榮幸之至,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解析】

本文是曾鞏為答謝歐陽修為其祖父曾致堯作墓志銘而作,時值慶歷七年。這封感謝信沒有空泛的溢美之詞,符合曾鞏一貫的行文風格,通過對墓志銘的作用以及流傳于世條件的分析,來述說并闡發(fā)“文以載道”的思想,表達了對道德文章兼勝的贊許。

全文結(jié)構(gòu)嚴謹,行文如流水潺潺,起承轉(zhuǎn)合十分自然。首段“起”,交代寫信的緣起,并從側(cè)面表達了歐陽修文章之精彩以及自己的感激和敬佩。第二段“承”上“撰銘之謝”敘述撰寫墓志銘的意義。三、四兩段為“轉(zhuǎn)”,由美及惡,由古至今,先言今墓志銘的“二弊”,再強調(diào)立言者的素質(zhì)是糾正今弊的根本條件——即“蓄道德而能文章”。五、六兩段為文章結(jié)構(gòu)內(nèi)容之“合”,將立言者之論歸于歐陽修,盛贊其道德文章。

本文作為感謝信,并不急于言謝,而是通過迂回曲折的敘述來緩緩道來,層層遞進,把自己的感謝與敬佩表達得淋漓盡致,更有許多學者認為本文是曾鞏風格的代表之作。

寄的文言文答案

1. 寄小讀者 閱讀答案

《寄小讀者》閱讀答案 寄小讀者 一月十九晨,是雪后濃陰的天。

我早起游山,忽然在積雪中,看見了七八朵大開的蒲公英。我俯身摘下握在手里,--真不知這平凡的草卉,竟與梅菊一樣的耐寒。

我回到樓上,用條黃絲帶將這幾朵綴將起來,編成王冠的形式。人家問我做什么,我說:"我要為我的女王加冕。

"說著就隨便的給一個女孩子戴上了。 大家歡笑聲中,我只無言的臥在床上--我不是為女王加冕,竟是為蒲公英加冕了。

蒲公英雖是我最熟識的一種草花,但從來是被人輕忽,從來是不上美人頭的,今日因著情不可卻,我竟讓她在美人頭上,照耀了幾點鐘。 蒲公英是黃色,疊瓣的花,很帶著菊花的神意,但我也不曾偏愛她,我對于花卉是普遍的愛憐。

雖有時不免喜歡玫瑰的濃郁,和桂花的清遠,而在我憂來無方的時候,玫瑰和桂花也一樣的成糞土。在我心情恰悅的一剎那頃,高貴清華的菊花,也不能和我手中的蒲公英來占奪位置。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萬面大大小小的鏡子,重重對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這許多(璀璨)輝煌,虹影般的光彩。沒有蒲公英,顯不出維菊;沒有平凡,顯不出超絕。

而且不能因為大家都愛(雛)菊,世上便消滅了蒲公英;不能因為大家都敬禮超人,世上便消滅了庸碌。即使這一切都能因著世人的愛憎而生滅,只恐到了滿山滿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時候,菊花的價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價值,反不及庸碌了。

所以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長處,一人有一人的價值。我不能偏愛,也不肯偏憎。

悟到萬物相襯托的理,我只愿我心如水,處處相平。我愿菊花在我眼中,消失了她的富麗堂皇,蒲公英也解除了她的局促羞澀,博愛的極端,翻成淡漠。

但這種普遍淡漠的心,除了博愛的小朋友,有誰知道?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加(冕)_____ (璀)璨____ (雛)菊____ 羞(澀)____2.在文中找出點明中心的兩句話。

3.文中主要寫了哪兩種花?它們各有什么特點?4."真不知這平凡的草卉,竟與梅菊一樣的耐寒"和"今日因著情不可卻,我竟讓她在美人頭上,照耀了幾點鐘",這兩句中的"竟"字含義和作用都相同嗎?請分別加以說明。5."我不能偏愛,也不肯偏僧"一句中的"不能"與"不肯"能互換嗎?為什么6.文章結(jié)尾處的"有誰知道?"是什么句式?把它變?yōu)殛愂鼍浜蟊容^兩句在語氣上的差異。

《寄小讀者》答案1.miǎn Cuǐ chú sè2.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長處,一人有一人的價值。我不能偏愛,也不肯偏憎。

3.主要寫了兩種花。 ①蒲公英:黃色、疊瓣、耐寒,帶有菊之神意,但局促羞澀,被人輕忽。

②菊花:耐寒、高責清華、富麗堂皇。4.基本義相同,兩句的"竟"字都有出乎意料之外之意。

但作用就不一樣,前句寫出我為蒲公英這一平凡草卉具有耐寒特性而欽佩的感情;后句寫出了我要為"從來被人輕忽的"蒲公英加冕,要引起人們對蒲公英關(guān)注的心情。5.不能互換。

"不能"是指不能夠,主客觀都不允許。"不肯"只是主觀上不樂意、不同意。

"不能"比"不肯"語意重得多,用在"偏愛"上,更能突出作者的博愛之心。6.是反問句。

變?yōu)殛愂鼍涫牵簺]有誰知道。反問句的語氣比陳述句強。

《寄小讀者》閱讀答案。

2. 錦書誰寄閱讀答案

錦書誰寄 東西 人是懷舊的動物,什么消失了就懷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懷念得越迅速,比如我就懷念過麥芽糖、彈弓、軍衣、汽槍、鞭炮、壓歲錢、愛情以及白日夢……不要傷感,因為這種懷念是明擺著的,只要生活在時間的鏈條里,誰都逃不過去。

但有些懷念卻在悄悄地孕育,即使對象還沒有完全消失,卻已經(jīng)讓我懷念了。 書信,正是這么一種值得懷念的對象。

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每個星期,郵遞員都會把一沓報紙送到我就讀的洞里村小學,帥氣的老師在接過報紙后,常常要舉起來狠狠地抖幾下,一些信件和包裹單便從縫隙里掉下來。

那大都是寄給他的,來自外鄉(xiāng)、外縣。如果他吹口哨了,我們就知道信是他女朋友寄來的;如果他板起面孔訓人,那就很可能是他的家里要他寄錢。

總之,反正,從報紙里掉下的信經(jīng)常會影響老師的表情,卻與我百分之百地無關(guān)。 一天,老師把一封信遞給我。

那是來自部隊的信,上面赫然寫著我的乳名。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開,原來信是我從未見面的表哥寄來的。

他當兵了,挎駁殼槍了,所以要把這個喜訊告訴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識一個,他只好讓信在我這里拐一個彎。這封信被我讀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窩子的旁邊,不時地按一按,生怕它丟掉。

它除了能給我走夜路壯膽之外,還使我對山外邊有了大膽的設(shè)象,當時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樣,成為一名光榮的士兵。 后來,我外出求學,書信成了我跟家里討錢的惟一工具。

我的信一去就是一兩個月,猶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于是我的思緒就跟著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達鄉(xiāng)縣里、鄉(xiāng)里、村里,再怎么到達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讀給我父母聽……我知道不等信讀完,父母的眉頭早就緊鎖了,他們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錢,豬還沒有出欄,木耳還沒長起來,雞又發(fā)瘟了,糧食本來就不多……在我這頭,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溫暖;然而在我父母那一頭,信也許就是鋼刀,就是恐嚇,就是一張張罰款單。

好在我的父母都能咬緊牙齒,一次次完成我的罰款任務(wù),才讓我有了今天。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卻值得我去回憶,值到我去感激。

寫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戀的歲月,我跟戀人分居兩地,幾乎每天一封。當看到好的小說我會在信里談感想;當工作上稍有成績,我會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通過信件向我呈現(xiàn)。

這樣的通信常常使我沒有時間概念,幾天前發(fā)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到信件的時候才知道,也就是說她經(jīng)歷的我也會經(jīng)歷一遍,已經(jīng)消失的事件因為書信便存活下來。這是文字的力量,書信的力量,它讓我分享喜悅,共渡難關(guān)。

在當時,我?guī)缀醢盐淖之斪髯钣辛Φ墓ぞ撸拖褚粋€名人說的:書生報國無它物,惟有手中筆如刀。所以我選擇寫作,以為擁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厲害的人。

但是錯了,當我像暴發(fā)戶那樣擁有一部磚頭似的手機時,才知道一個聲音的時代已經(jīng)來臨。你只要在手機上按下一串數(shù)字,就可以聽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變成村莊了。

我們在“喂、啊”聲中,把一切擺平,搞定,書信的儀式、期盼的心情、遙遠的想象、紙上的墨香統(tǒng)統(tǒng)地被聲音覆蓋,說話更直接,心靈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為填飽肚子,再也不會有人像李白那樣:“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連回味的時間都不曾空出。這幾乎是集體性的叛變,哪怕我這樣專門從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為圖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筆來寫信。

于是,我對書信除了抱歉就是懷念。 幾年前,我因為向作家葉兆言(葉圣陶之孫)約照片,收到過他的兩封來信。

那信是用一種特制的書畫紙寫成,豎式,每頁八行。明明他年長于我,卻在抬頭處稱為我兄;明明我是小輩,他卻在落款處稱自己為弟。

這是多么謙遜的表達!暫且不說稱謂,單憑那紙、那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種尊重,書香之氣撲面而來。也許這就是信的最后貴族,留住它便是對書信的最高尊敬。

1.題目出自宋朝詩人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云中誰寄錦書來”。作者引用此句,想表達對書信懷念,期盼的感情。

2.閱讀全文,根據(jù)示例,寫出作者對書信的感情變化 示例:小學四年級,書信于我是一種激動,一種向往。①外出求學,書信于我是一種希望,一種期待,甚至是一種溫暖,一種感激。

②初戀的歲月,書信于我是一種分享,一種力量。③擁有手機后,書信于我是一種抱歉,一種懷念。

④幾年前,書信于我是一種尊敬,一種感動。3.第三段任選一句劃線句品讀賞析 句子: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開。

品析:通過“我”平生第一次收到來信時的神態(tài)描寫,夸張而形象地寫出“我”當時的惶恐與激動之情。句子:這封信被我讀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窩子的旁邊,不時地按一按,生怕它丟掉。

品析:通過“我”平生第一次收到來信時的動作描寫,形象地寫出“我”當時的激動之情,并把來信視若珍寶的心態(tài)。4.文章最后一局中“這就是信的最后貴族”,是指 D A。

葉兆言的謙遜的稱謂。B。

葉兆言所用的特制的書畫紙的信紙,以及豎式,每頁八行的字。C。

葉兆言的兩封來信。D。

葉兆言書信中傳遞出的對人尊敬。

3. 《寄歐陽舍人①書(節(jié)選)閱讀答案附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愛問知識

作者:寄歐陽舍人①書(節(jié)選)曾 鞏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

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

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

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

至于通材達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

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

后之作銘者,當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

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

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

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作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 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又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

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則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選自《古文觀止》,有刪節(jié))【注】①歐陽舍人:即歐陽修;舍人,官名。

②衋xì:悲傷苦痛。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生者得致其嚴 嚴:威嚴B.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 勒:刻C.有名侈于實 侈:超過、多D.辨之不惑,議之不徇 徇:徇私10.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能體現(xiàn)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組是(3分)①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 ②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③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銘者,當觀其人。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 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賜書”及撰“銘”,點明寫信之由;“反復(fù)觀誦”,側(cè)面寫出歐文之精彩及作者愛不釋手之情景;“感與慚并”,寫作者對歐陽修的感激與敬佩。 寥寥二十余字,言簡意深。

B.作者認為銘文流傳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書,而作為史書,則是非常嚴謹而真實的。而今銘文所以不實,則因逝者的子孫一心想要頌揚他們的先輩,往往刻意隱瞞逝者的惡行,致使撰銘者不能明察。

C.作者先論及古代撰寫墓志銘的社會意義,在于褒揚美善;進而論及今之墓銘的流弊,在論及流弊時,特別突出了撰銘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銘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寫出流傳后世的銘文。 D.本文借感謝歐陽修給自己祖父寫墓志銘,提出了撰寫銘志的兩字原則——“公”和“是”,闡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養(yǎng)的重要性,闡發(fā)“文以載道”的主張,表達對道德文章兼勝的贊許與追求。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9分)(1)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

(3分)(2)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3分)(3)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3分)。

4. 要文言文的答案

1:世態(tài)炎涼: 〖解釋〗世態(tài):人情世故;炎:熱,親熱;涼:冷淡。

指一些人在別人得勢時百般奉承,別人失勢時就十分冷淡。 指看人的起落做事.形容世界冷淡 〖出處〗元·無名氏《凍蘇秦》第四折:”也索把世態(tài)炎涼,心中暗忖。

用 法 主謂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2:曲突徙薪:選自《漢書·霍光傳》。原文 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

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積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yīng)。

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其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

人謂主人曰:“鄉(xiāng)使聽客之言,不弗牛酒,終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邪?”主人乃悟而請之。

注釋 ⑴過:拜訪。⑵傍:同“旁”,旁邊。

⑶不者:如果不這樣的話。⑷嘿(m ò)然:不說話的樣子。

嘿,同“默”。⑸息:同“熄”,滅。

⑹灼(zhuó )爛者:被火燒傷的人。灼,燒。

⑺而不錄:卻不邀請。而,卻;錄,錄用,此處指邀請。

⑻鄉(xiāng)(xiàng)使:當初如果。鄉(xiāng),同“向”,從前;使,假如。

⑼寤:同“悟”,醒悟,覺悟。 (10)亡(wú):同"無",沒有.譯文: 有一個拜訪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爐灶的煙囪是直的,旁邊還堆積著柴草,便對主人說:“把煙囪改為拐彎的,使柴草遠離(煙囪)。

不然的話,將會發(fā)生火災(zāi)。”主人沉默不答應(yīng)。

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鄰居們一同來救火,幸好把火撲滅了。于是,(主人)殺牛置辦酒席,答謝鄰人們。

被火燒傷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勞依次排定座位,卻不邀請?zhí)帷扒弧苯ㄗh的客人。有人對主人說:“當初如果聽了那位客人的話,也不用破費擺設(shè)酒席,始終也不會有火患。

現(xiàn)在評論功勞,邀請賓客,(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議的人沒有受到答謝、恩惠,而被燒傷的人卻成了上客呢?”主人這才醒悟去邀請那位客人。寓意: 對可能發(fā)生的事故應(yīng)防患于未然,消除產(chǎn)生事故的因素 ,還應(yīng)該多多聽取別人正確的建議,問題解決時也不要忘了恩人.3:寒之于衣,不待輕暖:出自《論貴粟疏》 〔西漢〕晁 錯原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眾〕多。

〔不避〕不讓,不亞于。 〔遺利〕余利,這里指未經(jīng)開發(fā)的潛力。

〔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意思是山林湖泊的財富沒有完全開發(fā)出來。 〔游食之民〕不以農(nóng)業(yè)為生的人,包括從事手工勞動、商業(yè)的人與學者。

〔歸農(nóng)〕回歸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農(nóng),用如動詞,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務(wù)農(nóng)。

〔不地著(zhuó)〕不著于土,即不在一個地方定居。著,附著。

〔民如鳥獸〕老百姓如鳥獸一樣[四處奔走求生]。 〔之〕助詞,用于實詞與介詞之間。

〔輕暖〕指輕柔而暖和的衣服。 〔甘旨〕味美可口的食物。

〔不顧〕不考慮。 〔人情〕指一般人的情況。

〔再食〕吃兩頓飯。再,兩次。

〔終歲〕整年。 〔保〕撫養(yǎng),養(yǎng)育。

〔務(wù)〕用作使動用法,使……致力于。 〔薄賦斂〕減少田賦稅收。

〔倉廩(lǐn)〕倉,谷倉。廩,米倉。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為物輕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nèi)而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xiāng),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②,非可一日成也;數(shù)石之重,中人③弗勝④,不為奸邪所利⑤,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在上所以牧之〕意思是老百姓在于國君如何管理他們。上,指國君。

牧,牧養(yǎng),這里指治理。所以牧之,指用以統(tǒng)治老百姓的方法。

〔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就像水往低處流,不選擇方向,哪里有利,就奔向哪里。 〔貴〕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貴。

〔臧(cáng)〕通“藏”,保藏。 〔在于把握〕可以放在手里拿著。

〔可以周海內(nèi)而亡饑寒之患〕可以周游全國而不會有挨凍受餓的顧慮。 〔勸〕鼓勵,這里指誘惑。

〔輕資〕便于攜帶的輕便物資。 〔長于時〕按一定的時節(jié)生長起來。

〔聚于力〕靠一定的人力積聚。 〔中人〕平常的人,一般的人。

〔勝(shēng)〕勝任,拿得動。 〔不為奸邪所利〕不會為奸邪的人所貪求。

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畮;百畮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給繇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fù)被水旱之災(zāi),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nóng)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執(zhí),以利相傾。

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nóng)人,農(nóng)人所以流亡者也。

〔服役〕給官府從事勞役盡。

5. 紙船——寄母親閱讀答案

1、說“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卻又把“一只只”小紙船“拋下在海里”,這樣寫矛盾嗎?為什么不矛盾.這樣寫形成了對照,暗示詩人思念的執(zhí)著,深切.2.每天不灰心地疊船,希望有一只小紙船“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這樣寫有何用意?作者冰心把對母親的一往情深表現(xiàn)得強烈、執(zhí)著.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和親人深深的思念之情.3.、詩的最后四句由( )寫轉(zhuǎn)為( )寫,點明了( ).詩人通過( ),假設(shè)母親在睡夢中看見了一只小紙船,請母親不要感到驚訝,因為這船載著對母親的( )和( )的哀傷.實,虛,題旨,想象,摯愛,離別4、疊紙船原是兒童的一種游戲,詩中的這一行為意味著什么?詩中的紙船又象征什么?(1)疊紙船原是兒童的一種游戲,詩中的這一行為意味著詩人通過小紙船寄托了對母親愛和思念.(2)小紙船就代表了她自己,載著愛和思念,飄向母親那兒.也表達了作者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親人的一片深情.。

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原文及翻譯賞析

寄歐陽舍人書原文: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常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于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shù)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鞏再拜。

寄歐陽舍人書翻譯及注釋

翻譯 曾鞏叩頭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來,承蒙您賜予書信及為先祖父撰寫墓碑銘。我反復(fù)讀誦,真是感愧交并。 說到銘志之所以能夠著稱后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相接近,但也有與史傳不相同的地方。因為史傳對人的善惡都一一加以記載,而碑銘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志氣道義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銘來顯揚自己,有的置于家廟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樣的。如果那是個惡人,那么有什么好銘刻的呢?這就是碑銘與史傳不同的地方。銘文的撰寫,為的是使死者沒有什么可遺憾,生者借此能表達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善行善言流傳后世,就積極建立功業(yè);惡人沒有什么可記,就會感到慚愧和恐懼。至于博學多才、見識通達的人,忠義英烈、節(jié)操高尚之士,他們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現(xiàn)在碑銘里,這就足以成為后人的楷模。銘文警世勸戒的作用,不與史傳相近,那么又與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風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一味地只要褒揚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所以即使是惡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后人夸耀。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作,又因為死者子孫的一再請托,如果直書死者的惡行,就人情上過不去,這樣銘文就開始出現(xiàn)不實之辭。后代要想給死者作碑銘者,應(yīng)當觀察一下作者的為人。如果請托的人不得當,那么他寫的銘文必定會不公正,不正確,就不能流行于世,傳之后代。所以千百年來,盡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銘,但流傳于世的很少。這里沒有別的原因,正是請托了不適當?shù)娜耍珜懙你懳牟还⒉徽_的緣故。 照這樣說來,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與正確呢?我說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為道德高尚的人對于惡人是不會接受請托而撰寫銘文的,對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別。而人們的品行,有內(nèi)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有內(nèi)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很難確指的,有實際大于名望的,有名過其實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別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議論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實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傳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寫碑志銘文的,難道不是如此嗎?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xiàn),但也許有時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個。因此銘文的流傳是如此之難;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難。像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又正確的碑銘,它將流傳當代和后世是毫無疑問的。世上的學者,每每閱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跡的時候,看到感人之處,就常常激動得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懷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銘所以能傳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賜一篇碑銘將會恩澤及于我家祖孫三代。這感激與報答之情,我應(yīng)該怎樣來表示呢? 我又進一步想到像我這樣學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還提拔鼓勵我,我先祖這樣命途多乖窮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還寫了碑銘來顯揚他,那么世上那些俊偉豪杰、世不經(jīng)見之士,他們誰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門下?那些潛居山林、窮居退隱之士,他們誰不希望名聲流播于世?好事誰不想做,而做惡事誰不感到羞愧恐懼?當父親、祖父的,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孫?做子孫的,誰不想使自己的父祖榮耀顯揚?這種種美德,應(yīng)當全歸于先生。我榮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賜,并且冒昧地向您陳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來信所論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聽從您的教誨而加以研究審核呢? 榮幸之至,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注釋 1銘:在器物上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2通材:兼有多種才能的人。3勒:刻。4畜:積聚。5兼勝:都好,同樣好。6卓卓:卓著,突出的好。7衋(xi)然:痛苦的樣子。8蹶:挫折。9魁閎:高大。

寄歐陽舍人書創(chuàng)作背景

曾鞏十分仰慕歐陽修的道德文章,曾把他與 唐代 的韓愈相提并論,從二十歲起就與歐陽修建立了親密的過從關(guān)系。公元1046年(宋仁宗慶歷六年)夏,曾鞏寫信請歐陽修為已故的祖父曾致堯作一篇墓碑銘。當年,歐陽修寫好《尚書戶部郎中贈右諫議大夫曾公神道碑銘》,曾鞏即寫此信致謝。這封信作于公元1047年(慶歷七年),作者29歲。

寄歐陽舍人書鑒賞

這是一篇獨具特色的感謝信,它沒有平常的客套,也沒有空泛的溢美之辭。而是通過對銘志作用及流傳條件的分析。來述說「立言」的社會意義,闡發(fā)「文以載道」的主張,表達了對道德文章兼勝的贊許與追求。文章結(jié)構(gòu)謹嚴,起承轉(zhuǎn)合非常自然。

第一段(起承部分),首先交待寫這封信的緣起與觀誦墓碑后的總的感受。接著敘及撰寫暮志銘的意義。先提出論點「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然后比較銘、史之異同。先言其異,次言其同。本段借助銘、史對比展開文章,深刻地闡述了銘志的警世作用。

第二段談今銘「二弊」,首先是不實;其次是「傳者蓋少」。

第三段,強調(diào)立言者的素質(zhì)是糾除今弊的根本條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須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作者在本段總的提出這個論點,然后再分說,「畜道德」和「能文章」。最后總說: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二三段為「轉(zhuǎn)」,最后兩段為「合」,從立言者之論,歸結(jié)至于歐陽修身上,盛譽歐陽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賢,深謝歐陽修賜銘之恩。與文章開頭呼應(yīng)。在唐宋八大家當中,曾鞏是最重視章法的,在以上所述中,讀者可以看到曾鞏文章的這一特點,結(jié)構(gòu)十分謹嚴,內(nèi)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起承轉(zhuǎn)合,如行云流水。此文可稱得上曾鞏文章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

詩詞作品: 寄歐陽舍人書 詩詞作者:【 宋代 】 曾鞏 詩詞歸類: 【古文觀止】、【感恩】、【書信】

《古文觀止·寄歐陽舍人書》譯文與賞析

寄歐陽舍人書

寄歐陽舍人書

北宋·曾鞏

【題解】

曾鞏,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北宋杰出的散文家。曾鞏師從歐陽修,秉承了歐陽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創(chuàng)作理念。他長于議論,所作的政論文言辭樸素,立論精辟,文章波瀾起伏而能盡顯其意。本文是作者于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寫給歐陽修的一封信,旨在感謝歐陽修為其祖父撰寫墓志銘。

【原文】

去秋人還[78],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夫銘志之著于世[79],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識[80],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注釋】

[78]去秋人還:慶歷六年夏,曾鞏派人送信給歐陽修,求其為祖父寫墓志銘。當年秋天,歐陽修寫好后交給曾鞏派的人帶回。

[79]銘志:碑文最后的韻文部分稱銘,記述死者事跡的散文部分稱志。

[80]通材達識:博學多聞,見多識廣的人。

【譯文】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來,承蒙您寫信給我并為先祖父撰寫了墓碑銘文。我反復(fù)地觀覽誦讀,真是感愧交并。墓志銘之所以能夠著稱后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相近,但也有與史傳不同的地方。這是由于史傳對一個人的善惡都一一加以記載,而碑銘,則是古人的功德、才能、志向出眾的事跡,恐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銘來加以顯揚,有的珍藏在家廟里,有的安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樣的。如果這是個惡人,那么在銘文中有什么好記載的呢?這就是碑銘與史傳不同的地方。銘文的撰寫,為的是使死去的人沒有什么可遺憾的地方,活著的人借此來表達自己的敬意。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生平事跡能流傳后世,就會發(fā)奮有所建樹;作惡之人沒有什么事跡可記,就會因此感到慚愧和惶恐。至于那些博學多才、見識通達之人,忠義英烈、節(jié)操高尚之士,他們美好的言論和善良的行為,都能一一表現(xiàn)在碑銘里,這就足以成為后人效法的榜樣。銘文警世勸誡的作用,不和史傳相近,那么又和什么相近呢?

【原文】

及世之衰,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81],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當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82],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注釋】

[81]勒:鐫刻,刻在石碑上。

[82]是:正確,符合事實。

【譯文】

到了世風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一心只想褒揚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所以即使是惡人,也都一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后世夸耀。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寫,又因為受其子孫的一再請托,如果直接寫上死者的惡行,從人情道理上又不應(yīng)該,于是,銘文就開始出現(xiàn)不實之詞。后世想請人撰寫碑銘的,應(yīng)當觀察一下作者的為人。如果請托的人不得當,那么他寫的銘文既不公正又不符合事實,也就不足以流行于世,傳之后代。所以千百年來,盡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銘,可是能流傳于世的很少。這里沒有別的原因,正是因為請托了不適當?shù)娜耍珜懙你懳牟还⒉环鲜聦嵉木壒省?/p>

【原文】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83]。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84]。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注釋】

[83]畜:同“蓄”,積聚,懷藏。

[84]侈:超過,過分。

【譯文】

那么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寫得既公正又符合事實呢?我說不是道德高尚而且又擅長做文章的人是做不到的。因為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對于惡人,是不會接受請托而撰寫銘文的,對于一般人則能夠分辨他們的善惡。而人們的品行,有內(nèi)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有內(nèi)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不能具體指出的,有實際大過名聲的,有名過其實的。這就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別清楚而不受迷惑、評價公正而不徇私情呢?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會公正而符合事實了。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夠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傳于世,因此寫銘文的人又必須擅長做文章。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而又擅長做文章的人是寫不好碑志銘文的,難道不是這樣嗎?

【原文】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85],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86],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注釋】

[85]卓卓:非常突出、卓越。

[86]衋(xì)然:傷痛的樣子。涕:眼淚。

【譯文】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擅長做文章的人,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xiàn),但也許有時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出現(xiàn)一個。因此銘文的流傳是如此之難。而能遇上這種理想的銘文作者更是加倍困難。像先生您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論和行為都很杰出,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又符合事實的碑銘,這樣的銘文能流傳于當代,傳誦后世也是毫無疑問的。而世上的學者,每每閱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跡的時候,看到感人的地方,就往往感傷痛苦得不知不覺流下眼淚,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懷仰慕先祖的高尚道德而想到碑銘能傳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接受我一人請求惠賜銘文而恩澤將推及到我家祖孫三代。這感激與報答之情,我應(yīng)該怎樣來表示呢?

【原文】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87],則世之魁閎豪杰不世出之士[88],其誰不愿進于門?潛遁幽抑之士[89],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shù)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鞏再拜。

【注釋】

[87]屯蹶否塞:不得志、不順利。屯、否,是《易經(jīng)》的卦名。《屯》卦表示艱難,《否》卦表示困頓。

[88]魁閎:超群的才能。不世出:不常出現(xiàn),少有。

[89]潛遁:避世隱居。幽抑:郁郁不得志。

【譯文】

我又進一步想到,像我這樣學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而受到先生的提拔鼓勵,我先祖這樣命運多舛、窮愁潦倒而死的人,而先生卻能使他顯揚于后世,那么世上那些俊偉豪杰、世不經(jīng)見之士,有誰不愿意投在您的門下呢?那些潛居山林、窮居退隱之士,有誰不希望名聲流播于世呢?美好的事情誰不想做,丑惡的事情誰不羞愧恐懼呢?作為父親、祖父的,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孫?做為子孫的,誰不想榮耀顯揚自己的父祖?這種種美德,應(yīng)當全歸于先生。我榮幸地得到您的恩賜,并且冒昧地向您陳述我之所以感激的道理。來信所說的關(guān)于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聽從您的教誨而加以研究審核呢?慚愧萬分,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評析】

本文應(yīng)該說是一封感謝信,通篇一再表達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謝意,但又不單純是為了感謝,而是在墓志銘的作用、重要性和寫作要求等方面詳加論述,見解獨到深刻,這就使得本文具有頗高的學術(shù)價值和積極意義。

文章從墓志銘的社會價值以及流傳條件著墨,論述了墓志銘存在的社會意義,闡發(fā)了“文以載道”的主張,表達了對品德與文章“兼勝”的向往和追求。同時,作者也不留情面地批判了有些作者囿于人情、不能公正地評價死者的不良風氣。

接著,作者又通過述說墓志銘的寫作之難,將話題引到歐陽修身上,既不用庸俗的客套,也不用空泛的溢美之詞,既不著痕跡地贊頌了歐陽修的品德和學識,也使自己的感激之情得到了充分的抒發(fā),顯示出了極佳的行文能力。

本文行文流暢、周密有致,是曾鞏最重要的代表作。

寄歐陽舍人書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寄歐陽舍人書》是宋代文學家曾鞏寫給其師歐陽修的一封感謝信,文章通過對銘志作用及流傳條件的分析。來述說“立言”的社會意義,闡發(fā)“文以載道”的主張,表達了對道德文章兼勝的贊許與追求。文章結(jié)構(gòu)謹嚴,起承轉(zhuǎn)合自然。寄歐陽舍人書文言文翻譯及注釋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寄歐陽舍人書文言文翻譯及注釋資料,僅供參考。

寄歐陽舍人書文言文原文

寄歐陽舍人書

作者:曾鞏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夫銘①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②達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③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常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⑤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⑧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⑨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于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shù)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鞏再拜。

寄歐陽舍人書文言文翻譯

曾鞏叩頭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來,承蒙您賜予書信及為先祖父撰寫墓碑銘。我反復(fù)讀誦,真是感愧交并。

說到銘志之所以能夠著稱后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相接近,但也有與史傳不相同的地方。因為史傳對人的善惡都一一加以記載,而碑銘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志氣道義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銘來顯揚自己,有的置于家廟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樣的。如果那是個惡人,那么有什么好銘刻的呢?這就是碑銘與史傳不同的地方。銘文的撰寫,為的是使死者沒有什么可遺憾,生者借此能表達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善行善言流傳后世,就積極建立功業(yè);惡人沒有什么可記,就會感到慚愧和恐懼。至于博學多才、見識通達的人,忠義英烈、節(jié)操高尚之士,他們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現(xiàn)在碑銘里,這就足以成為后人的楷模。銘文警世勸戒的作用,不與史傳相近,那么又與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風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一味地只要褒揚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所以即使是惡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后人夸耀。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作,又因為死者子孫的一再請托,如果直書死者的惡行,就人情上過不去,這樣銘文就開始出現(xiàn)不實之辭。后代要想給死者作碑銘者,應(yīng)當觀察一下作者的為人。如果請托的人不得當,那么他寫的銘文必定會不公正,不正確,就不能流行于世,傳之后代。所以千百年來,盡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銘,但流傳于世的很少。這里沒有別的原因,正是請托了不適當?shù)娜耍珜懙你懳牟还⒉徽_的緣故。

照這樣說來,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與正確呢?我說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為道德高尚的人對于惡人是不會接受請托而撰寫銘文的,對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別。而人們的品行,有內(nèi)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有內(nèi)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很難確指的,有實際大于名望的,有名過其實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別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議論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實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傳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寫碑志銘文的,難道不是如此嗎?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xiàn),但也許有時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個。因此銘文的流傳是如此之難;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難。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又正確的碑銘,它將流傳當代和后世是毫無疑問的。世上的學者,每每閱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跡的時候,看到感人之處,就常常激動得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懷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銘所以能傳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賜一篇碑銘將會恩澤及于我家祖孫三代。這感激與報答之情,我應(yīng)該怎樣來表示呢?

我又進一步想到象我這樣學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還提拔鼓勵我,我先祖這樣命途多乖窮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還寫了碑銘來顯揚他,那么世上那些俊偉豪杰、世不經(jīng)見之士,他們誰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門下?那些潛居山林、窮居退隱之士,他們誰不希望名聲流播于世?好事誰不想做,而做惡事誰不感到羞愧恐懼?當父親、祖父的,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孫?做子孫的,誰不想使自己的父祖榮耀顯揚?這種種美德,應(yīng)當全歸于先生。我榮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賜,并且冒昧地向您陳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來信所論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聽從您的教誨而加以研究審核呢?

榮幸之至,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

寄歐陽舍人書文言文注釋

1. 去秋:當指慶歷六年。

2. 先大父:去世的祖父。曾鞏祖父曾致堯,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人仕后,堅守剛直,敢于言事,屢遭貶斥,歷知州府,終戶部郎中,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卒于官,享年六十六歲。

3. 墓碑銘:指歐陽修所作《尚書戶部郎中贈右諫議大夫曾公神道碑銘》。文中說:“慶歷六年夏,其孫鞏鞏其父命以來請曰:‘愿有述。’遂為之述。”即指此事。

4. 感與慚并:感激與慚愧之情同時而來。

5. 銘而見之:作銘文使其顯現(xiàn)。《禮記·祭統(tǒng)》:“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惡焉,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此孝子孝孫之心也。”

6. “或納于廟”三句:意謂銘文或人家廟,或存墓中,其用意相同。

7. 生者得致其嚴:謂活著的人能借以表樂自己尊敬之情。嚴,尊敬。

8. 喜于見傳:謂積善之人樂于見到自己的好處流傳于世。

9. 勇于自立:奮發(fā)起來有所建樹。

10. 無有所紀:沒有什么事跡可記。以愧而俱:因以慚愧和畏懼。

11. 足為后法:足以作為后人的楷模。

12. “警勸”三句:意謂銘的替惡勉善的作用,不與史書相近,那又與什么相近呢?

13. 一欲:一心只想。

14. 不本乎理:不根據(jù)事理。

15. 皆務(wù)勒銘:都致力于刻立碑銘。

16. 以:用以。

17. 不實:不合事實,意謂虛夸。

18. 常觀其人:應(yīng)當察看撰寫銘文的人本身怎么樣。

19. 非人:不適當?shù)娜恕?/p>

20. 非公與是:意謂寫出的銘文就不公平和不合事實。

21. 傳后:傳于后世。

22. “非畜道德”二句:意謂不是積蓄有道德素養(yǎng)而又能寫好文章的人,是不能做到“公與是”的。

23. 于惡人:對于惡人。不受而銘之:不接受為他作銘的請求。

24. 辨:辨別清楚。

25. 情善而跡非:心情從善但表現(xiàn)出的事卻不好。

26. 意奸而外淑:立意奸詐但卻表現(xiàn)出善良的樣子。

27. “有善惡相懸”一句:有善有惡極其懸殊,卻又不能切實加以指出。

28. 實大于名:實際表現(xiàn)大于名聲。

29. 名侈于實:名聲超過了實際表現(xiàn)。侈,夸大。

30. 惡:怎么。

31. 惑:困惑、迷亂。

32. 徇:偏于私情。

33. 文章兼勝:文章也相應(yīng)寫得好。

34. 并世而有:同一時期出現(xiàn)。

35. 固:誠然、確實。

36. 卓卓:突出貌。

37. 幸遇而得銘:幸運地相遇而又能得到對方撰寫銘文。

38. 衋然:傷痛的樣子。

39. 睎:仰慕。

40. 推一賜于鞏:推恩一次給我。指歐陽修應(yīng)其所請,替他祖父作墓碑銘。

41. 三世:指曾鞏自己以及他的父親、祖父三代都榮受恩惠。

42. “其感于報”二句:那感激與報答之心,應(yīng)當怎么樣使之實現(xiàn)呢?

43. 抑:然而。

44. 進之:使之學有所進。屯蹶困苦挫折。

45. 否塞:閉塞不通。屯、否,皆《易》卦名,象征艱難阻塞,時運不通。鞏之先祖曾致堯為官剛直,多次遭貶,故云。

46. 顯之:使其平生事跡得到顯揚。

47. 不出世:不顯露于世,即政治上不遇于時。

48. 進于庭:意謂拜入您的門下。

49. 潛遁幽抑:隱逸困頓。

50. 有望于世:對于世事前途有所期待。

51. 辱:謙詞,猶言承蒙。

52. 敢:自言冒昧之詞。

53. 諭:諭示。舊時上告下的通稱。

54. 世族之次:指曾氏家族的世系排列。按歐陽修在《與曾鞏論世族書》中,指出曾鞏在陳述家族世系次序排列中,依年代考證有多處不合,故“雖且從所述,皆宜更加考正”。從中可見歐陽修的求實精神。

55. 敢:豈敢。

56. 加詳:加以詳細考查。這是曾鞏對歐陽修來信論及曾氏世族一事的表態(tài)與回答。

57. 不宣:不一一細說。舊時書信末尾常用語。[3] [2] [4]

寄歐陽舍人書寫作背景

這封信作于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慶歷六年(1046年)夏,曾鞏奉父親之命,寫信請歐陽修為已故的祖父曾致堯作一篇墓碑銘。當年,歐陽修寫好《尚書戶部郎中贈右諫議大夫曾公神道碑銘》,曾鞏于次年即寫此信致謝。[3] [1]

寄歐陽舍人書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第一段,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上的“起”,敘寫信之由。“去秋人還”,“人還”猶如說“墓志銘收到了”,交代之意,“蒙賜書”及撰“銘”,點明寫信之由,“反復(fù)觀誦”,側(cè)面寫出歐文之精采,及作者愛不釋手的情景,“感與慚井”,寫作者對歐陽修的感激與敬佩口慚,弓l申為自愧弗如之意,顯示著敬佩之情。起首賽事二十余字,共四層意思,簡潔精當,意蘊深長。

第二段,文章內(nèi)容之“承”。本段承上文“撰銘之謝”展開,敘及撰寫墓志銘的愈義。作者在段首即概括了本段論點:“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以史作臂,把銘志的憊義淺顯地表達出來。然后,比較銘、史之異同。先言其異:史,實錄善惡之行;銘,只書美善之德,有褒揚美善之義,故人惡則無銘志之撰;此其異。次言銘、史之同:社會作用相同,即替惡勸善的作用相同。“勸”,“勉勵”之意。銘志,對好人是一種鼓勵,美德得到彭顯,流芳后世,死而無憾,活著的人,可以憑借銘志申達敬意,因此,銘志之撰,使好人,“勇于自立”;銘志,對壞人是二種警誡,一想起死后無善可述,就又愧又怕。這一段以史為臂,借助銘、史對比展開文章,深刻地闡述了銘志的“替勸之道”。

三、四自然段,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之“轉(zhuǎn)”。前一部分寫的是“古墓銘之美義”;這一部分,寫“今墓銘之惡弊”及糾除弊害的條件。由美而及于惡,由古而及于今,內(nèi)容是為一“轉(zhuǎn)”,這一“轉(zhuǎn)”,其實正是內(nèi)容的又一縱深發(fā)展。

第三段,談今銘“二弊”。首先指出:今銘之惡弊是“不實”。文章從兩個方面剖析了銘不得實的原因:一方面是請銘的人,一心要美譽顯揚他們的親長。于是就不根據(jù)事理本來面目撰銘,所以惡人也可以憑虛美夸粗于后世,另一方面是“立言者”,即撰銘之人,受人請托,倘寫惡德,則有悖于人情,所以不得不為溢美之謚。其次,指出今銘之惡弊是“傳者蓋少”,能傳世的銘志很少。上至公卿,下至里巷之十,大家“莫不有銘”,鮮有流傳者于世是何原因,作者一語破的:“托之非人,一修之非公與是”,撰寫墓志銘的人,倘非正直有德之人,撰文亦不公止與正確,一派奉承阿談之詞,就不能行世而傳后了。盡管今銘之惡弊,產(chǎn)生有“請托者”和“立言者”兩方面的原因,但作者從文學家的角度剖析問題,還是重在立言者的責任方面,因此,在文字上,本段就立言者的論述,貫穿全段;而請托者只是數(shù)語帶過:這種有詳有略的文字處理,也使“立言者”的論題更加突出。

第四段,承上段“立言者”的論述,這一段特別強調(diào):立言者的素質(zhì)是糾除今弊的根本條件。作者提出:“立言者”必須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即是說,立言者一方面要有很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一方面,又要很有文采,擅寫文章,第三段曾談及今銘二弊:一是“不實”;一是“不傳”。第四段針對“不實”之弊,提出“畜道德”;針對“不傳”之弊,提出“能文章”;環(huán)環(huán)相扣,論述層次嚴謹、周密。作者在此段先總提出“畜道德而能文章”的論點。然后再按順序分說“畜道德”與“能文章”。

“畜道德”,言道德修養(yǎng)對于文章識見的影響:一是,德者必不肯受托于惡人行滋美、虛美之撰;二是道德的修養(yǎng)能帶助人區(qū)分現(xiàn)象與本質(zhì)的復(fù)雜表現(xiàn):社會上,有內(nèi)心善良而行為卻有不端之嫌者;有內(nèi)心奸詐。外表卻具善良之象者,有其行髻惡懸而難決者;有實大于名者;有名大于實者。事物如此紛紜復(fù)雜,唯有德之上才能具有德之識,獨具慧眼,看透本質(zhì),不為表像迷惑。做出正確判斷。唯有德之士,才能公正不阿。不殉私情。他們筆下的銘文,才具備“公與是”的標準。

論及“能文章”,曾鞏認為,辭采不美,文章不會流傳于世,只有“文章兼勝”才行二勝,佳妙之謂,“兼勝”,這是文章流傳的條件。最后,又總說:“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作了小結(jié)。

這一小段敘述層次是:先總說——次分說——再總說,條理清楚,結(jié)構(gòu)嚴謹。

第五、六兩段,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之“合”。從“立言者”之論,歸結(jié)至于歐陽舍人之身,盛譽歐陽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賢,深謝歐陽修賜銘之德。曾鞏撰此文時,這兩段未始不是文章的“重頭”部分,作為感謝信,作者的感激與頌揚,正是文章的重點,所以文字筆墨也用了許多。但從鑒賞角度看,倒是前幾段更重要。曾鞏意在寫一封感謝信;而如今曾鞏的“墓志銘論”或“立言論”成了重點,因此,后兩段簡單介紹:一是曾鞏盛譽歐陽修“蓄道德”的問題:歐陽修由于一貫堅決支持慶歷新政,且文章鋒芒畢露,如《朋黨論》、《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遂深為保守派嫉恨,制造事端。京城流言四起,諫官錢明逸據(jù)此彈勸歐陽修。指責他與甥女關(guān)系暖昧。《宋史·歐陽修傳》載:“邪黨益忌修,因其孤甥張氏獄傅致以罪,左遷知制誥、知滁州。”歐陽修身披污名,百口莫辯,曾鞏在《上歐蔡書》中,仗義執(zhí)言:“乘女子之隙,造非常之謗,而欲加之天下之大賢。不顧四方人議論,不畏夭地鬼神之臨己,公然欺誣,駭天下之耳目。”曾鞏為此可以說是激憤到極點了,至于“廢食與寢”。在這種背景下,曾鞏特別推重歐陽修的道德之賢,認為歐陽修是“數(shù)百年而有”的德才兼具之士,這應(yīng)視為是深有意味的,也是對流言的一種反擊。

另外,曾鞏盛譽歐陽修之“道德文章”,是“數(shù)百年而有者”,說的也是實話,蘇軾在《六一居士集序》中說:“歐陽子,今之韓愈也。”韓、歐分別為唐宋兩代文學運動的領(lǐng)袖,推動了兩代古文運動的發(fā)展,并給后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說歐陽修是中國文壇上“數(shù)百年而有者”。確實是句實在話,決不能視為一種吹捧。

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行文曲折。此文作為一封感謝信,起首并不言謝字,而是紆回曲折,慢慢道來。先論及古代撰寫墓志銘的社會意義,在于褒揚美善;進而論及今之墓銘的流弊,即“不實”、“不傳”;在論及流弊時,特別突出了立言人的作用,提出只有立言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格守“公”與“是”的原則,才能“文章兼勝好,從而傳世;既而,又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世代罕有,文章至此才推出歐陽修來,盛譽歐陽修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行者,是韶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并深致謝意,這才說到了感謝信的正題。文章由遠及近,從古及今,由慮及實,從泛論而及于歐陽修之身。曲徑通幽,層層遞進,正是這種“紆徐”之筆,把作者的感謝與敬佩,表達得酣暢淋漓。[1] [2] [4]

名家評價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九十九:“此書紆徐百折,而感慨鳴咽之氣,博大幽深之識,溢于言外。較之蘇長公所謝張公為其父墓銘書特勝。”[3]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南豐先生全集錄》卷二:“層次如累丸,相生不絕如抽繭絲,深涵光芒其議論也,溫柔敦厚其情文也。曾文至此,豈后人所能沿襲擬議。”[3]

林云銘《古文析義》卷十五:“是篇把志與史分別異同,轉(zhuǎn)入后世之不實,又無傳處,歸到廬陵之道德文章,欣幸一番,感恩一番,碩美一番,見得此銘便足千秋信史,可以警勸,關(guān)系非輕,與世人執(zhí)筆不同。把自己祖父也占了許多地步,是善于闡揚先德者,不特文詞高妙,議論精確也。”[3]

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卷十一:“子固感歐公銘其祖父,寄書致謝,多推重歐公之辭。然因銘祖父而推重歐公,則推重歐公,正是歸美祖父。至其文紆徐百折,轉(zhuǎn)入幽深,在南豐集中,應(yīng)推為第一。”[3]

寄歐陽舍人書作者簡介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19123.html

“寄歐陽舍人書原文多少字,寄歐陽舍人書” 的相關(guān)文章

杏園春多少錢(杏園春酒業(yè))

杏園春多少錢(杏園春酒業(yè))

大家好,關(guān)于杏園春多少錢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杏園春酒業(yè)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杏園春紅參多少錢1克? 從目前市場價格來看。杏園春紅參價格一克在386元左右希望采納謝謝。在廣州有哪些好的中藥店能定...

歸有光有多少詩歌(歸有光百度百科)

歸有光有多少詩歌(歸有光百度百科)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歸有光有多少詩歌,以及歸有光百度百科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歸有光的“今女要出嫁……”完整的詩句是什么? 項脊軒志朝代:明代作者:歸有光原文: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

春夜晏桃李園序多少字(春夜宴桃李園序共多少字)

春夜晏桃李園序多少字(春夜宴桃李園序共多少字)

大家好,關(guān)于春夜晏桃李園序多少字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春夜宴桃李園序共多少字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春夜宴桃李園序讀完之后你怎樣的啟示? 本文可與王羲之《蘭亭集序》媲美,并讀方見其長其新。與王作相...

關(guān)于手戟非吾事哪里的信息

關(guān)于手戟非吾事哪里的信息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勈株俏崾履睦铮约皩?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哪句古詩里有彥風二字 【江南秋懷寄華陽山人】陸龜蒙櫛發(fā)涼天曙,含毫故國情。歸心一夜極,病體九秋輕。忽起襜褕詠,因悲絡(luò)緯鳴。逢山即堪隱,何路可圖榮。揲策空占命,持竿不釣名。忘憂如有待,縱懶似無營。小徑才分草,...

馬全文畫值多少錢 馬軍的畫值多少錢

馬全文畫值多少錢 馬軍的畫值多少錢

今天給各位分享馬全文畫值多少錢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馬軍的畫值多少錢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老馬.》全文 全文:總得叫大車裝個夠,它橫豎不說一句話,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地垂下!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淚只往心里咽,眼里飄來一道鞭影,它抬起頭望望...

哪里有歐陽公事跡全文 歐陽公事跡

哪里有歐陽公事跡全文 歐陽公事跡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勀睦镉袣W陽公事跡全文,以及歐陽公事跡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歐陽修四歲而孤的翻譯文言文 “歐陽修四歲而孤”出文言文《歐陽公事跡》,全文翻譯為:歐陽修四歲的時候失去父親,家里貧困沒什么錢財。他的祖母就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以此教他寫字。(讓他)多誦讀...

蘇軾的古文有哪些 關(guān)于蘇軾的古文

蘇軾的古文有哪些 關(guān)于蘇軾的古文

很多朋友對于蘇軾的古文有哪些和關(guān)于蘇軾的古文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蘇軾寫的古文有哪些 蘇軾的詞現(xiàn)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nèi)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lǐng)域,...

閱讀文心雕龍談如何寫好詩文 閱讀文心雕龍談如何寫好詩文作文

閱讀文心雕龍談如何寫好詩文 閱讀文心雕龍談如何寫好詩文作文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勯喿x文心雕龍談如何寫好詩文,以及閱讀文心雕龍談如何寫好詩文作文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本關(guān)于寫作的好書--《文心雕龍》 ? ? ? ? 昨天去廣州圖書館借了《文心雕龍》,希望從中得到寫文章的一些啟發(fā)和技巧。 ? ? ? ? 今早大致翻閱了書中的內(nèi)容...

翰林風月什么意思,翰林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翰林風月什么意思,翰林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今天給各位分享翰林風月什么意思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翰林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實行性禁錮和性封閉的明清兩代為何男風猖獗?(1) 明、清二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后世、末世,男風更熾。 明代謝肇制所著的《五雜俎》中,詳細地闡述了男同性戀作...

如何形容古詩的好,作詩好的詞怎么形容

如何形容古詩的好,作詩好的詞怎么形容

今天給各位分享如何形容古詩的好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作詩好的詞怎么形容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詩寫的好怎么夸獎 1、這首詩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2、這首詩寫得清新可愛,語句有如出水芙蓉一般,令人有超凡脫俗之感。 怎么夸別人詩詞寫的好 很有韻味...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