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做到尊重正教 怎樣做才是尊師重教
很多朋友對于如何才能做到尊重正教和怎樣做才是尊師重教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尊師重道該怎么做
1、見到老師需要有禮貌的問候
強化尊師重道的理念,重點是細化到學習生活的細節中去。簡單的一件事,傳達的是一份尊重、一份溫馨“向老師問好”、“我為老師倒杯水”、“我為老師檫黑板”等一系列活動。課間為老師擦一次黑板體驗老師的辛勞,幫助老師建設高效課堂。課后一句“老師,辛苦了”,一陣發自內心的掌聲更是對老師工作的肯定,傳達了同學們對老師的感恩之情。
簡單的小事蘊含著深深的意義,同學們表示,將把尊師重道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今后不僅在課堂上,還會在生活中尊敬老師,關愛老師;一位教師更是激動地說:“真的很感謝同學們的問候與關心,讓我感受到了溫暖,非常感動。”
2、放下手機文明聽講
“關閉手機進教室,文明課堂從‘我’做起”“放下手機,認真聽講,尊師重道,從我做起”等活動也在機電汽車工程學院轟轟烈烈的展開。為了徹底扭轉手機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學院加強文明修身宣傳力度,部分班級還自發購買手機安置袋,想法設法的讓手機遠離課堂。
各種有效的措施與同學們自行抵制誘惑的行動相得益彰,使得該學院的學風為之一振。課前安置手機,遠離手機游戲,上課專心聽講,積極配合老師,真正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風采,展現出大學生們對老師工作的支持與尊重。
擴展資料:
尊師重道,注重師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它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尊師重道是指尊敬師長,重視自己的教育事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圣主,莫不尊師貴道。”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師者,人之模范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人有三尊,君父師是也” 等等。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的道德觀念。
古代流傳下來許許多多這方面的故事。如,《子貢尊師》、《魏照尊師》、《李世民教子尊師》、《張良拜師》、《陸佃千里求師》、《程門立雪》等等。
"重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國傳統上把學問知識分為“道”、“經”、“術”三個層次。“道”是最高的學問。“經”是對“道”的闡述。“術”是實踐“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所有學派都把“道”作為最大的學問,最終的追求目標。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中國政府決定從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從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以保障教師的合法權利,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尊師重道
學生應該如何尊重老師?怎樣才是正確的方法
我想 學生尊重老師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尊重老師一定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講
尊重老師體現在方方面面、點點滴滴。但作為一名學生來講,最重要、最直接的就是尊重老師的勞動成果。言傳身教春蠶吐絲,不怕蠟熄絲盡,只期果碩花紅,是老師的全部工作和博大的胸懷。因此,作為學生一定要體諒老師的辛勞,尊重老師的付出,專心致志地聽老師講課,做到眼隨師動,心隨師想,把老師講的每一句話、每一個道理都聽清楚、弄明白,這樣既體現了對老師的尊重,有真正學到了知識。
二,尊重老師一定要虛心接受批評
課上不認真完成作業、參與打架斗毆,難免會被老師批評,有的同學能接受,有的則消極頂撞,認為老師不喜歡他,是與他過不去。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沒有老師的批評和教育,就沒有學生的成長進步。作為學生,做錯了事一定要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和教育,自覺做到不頂撞、不埋怨,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三,尊重老師一定要學會知恩感恩
一談起老師,我們難免會說:“迷惘彷徨時,你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遭受挫折時,你撫慰我們心靈的創傷。”是老師把一個無知的學生培養成了一個有知識有教養的人。作為學生一定要學會知恩感恩,把老師父母般的關懷具體到主動為老師倒一杯熱茶、擦一擦黑板、揉一揉酸痛的腰背,尤其要刻苦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回報老師的教導。
學生應該尊重老師,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就不會有理想的教育。所以我們在對學生談到尊重的時候,首先應該是對學校老師的尊重。如果要社會尊師重教,那么我們教師更應該主動去行動,主動爭取。
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做到正面管教呢?
從現實的家庭教育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們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方式通常有三種:
第一種,我們把它叫做嚴厲型的管教方式,也就是說,爸爸媽媽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給孩子非常多的規矩和要求,我們認為:對孩子一定要嚴格要求!這個想法對不對?對,也非常好。不過嚴厲型的父母卻常常在家中缺少柔軟、和善、有趣的互動,你可能很少跟孩子嘻嘻哈哈、快快樂樂地玩!也很少和孩子有說有笑地一起聊一些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只有在講究規矩時,你板著一張臉,堅定地這樣做。這樣孩子雖然能培養起來一些行為規范,但是孩子同時也學會了你的死板,你處世中不夠靈活、不夠有彈性,孩子跟別人相處時往往也會是這種狀態。而且我們還會注意到,在嚴厲型父母的過度控制下,孩子六歲之前可能比較容易接受你的這份控制,但是到了孩子六歲之后她的抗拒就會越來越多,他的心里就會有這樣想法:憑什么你讓我做什么?
所以,你會發現孩子經常說出來的話,就會帶著“憑什么啊”,“為什么啊?”他的意思就是:我其實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我也需要自己的成長空間,我也有要有自己的想法的空間。你看,這種情況孩子越大,我們和孩子的親子關系就越來越緊張了,孩子即便是一個有規矩的人,但是不一定真快樂和幸福,你也如此。
還有一種管教孩子的方法,就是嬌慣型。什么叫嬌慣型的?
就是父母在心里真的非常愛孩子,特別想要給孩子盡量的滿足。我們可能經不住孩子一下子哭,一下子鬧,也經不住孩子的軟磨硬泡,他一會兒求求你,一會兒哄一哄你,一會說點甜言蜜語的。嬌慣型的父母就拿孩子就沒辦法了。孩子的眼淚和甜言蜜語很容易就擊敗了你,你就妥協了,可能剛剛你還說著狠話,說這個東西不能買,那個東西不能吃,或者晚上睡覺前絕對不能夠玩手機,結果你轉眼就被孩子拿下了。像這種情況我們養育出來的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是一個沒有規矩的孩子!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受到了你很多的寵愛,但是他未必能夠真的感覺到你的愛,反而很容易對父母越來越憤恨。
那么還有一種情況叫做混合型的,也就是說,我們是在嚴厲和嬌慣之間,來回地搖擺。一會兒我們就嚴厲得不行了,覺得一定要把孩子制住,這種時候我們就很強硬!孩子怎么哭鬧,我們都毫不動搖。過兩天,你的想法又變了,孩子哄你一下,哭兩下,同樣的一件事情你又放棄原則了!這樣來回搖擺,在孩子的心里面就覺得:我的爸爸媽媽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原則底線到底是什么?孩子對你就完全摸不清,因此他對你的就會產生非常的焦慮,不斷地跟你進行抗衡,總想試探你的底線到底是什么?因為你今天可以,明天又不可以了,那么這個底線到底在哪?他就一次又一次地去試探。
所以像這種情況你就會和孩子沒完沒了的進行拉鋸戰,孩子會越來越難管。
真正良好的管教方式,其實我們講的是一種智慧性的管教方式,就是我們一方面能確立我們自己的原則底線,另外一方面,我們跟孩子愛的互動也是非常多的,我們跟他快樂地說話,快樂地玩 游戲 ,包括孩子做得不好時,我們也知道怎么跟孩子更和諧地進行互動,我們知道如何做就能不打壓孩子,同時還能堅持原則,這才是智慧的父母。但是這種管教是需要方法的,需要情緒管理的方法,需要跟孩子溝通的方法,需要我們給孩子定規矩的方法,只有我們父母在管教的過程中給孩子給到了這一些系列的方法,那么我們的管教方式就是正面的。
關于“正面管教”,我覺得有本書特別值得一讀,那就是由美國女性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所著的《正面管教》一書。書中的內容不同于尋常的雞場式文章,作者的敘述相當質樸坦誠,其中的不少觀點我認為相當受用,也有很高的實踐意義。
1.尼爾森不主張嚴厲型管教,因為這種管教似乎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卻只是暫時的,而且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憤恨、報復、反叛及退縮。
2.她認為正面管教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孩子們更愿意遵從他們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當孩子們學著做一名對家庭、班級和 社會 有貢獻的成員時,他們就會成為有 健康 自我概念的高效決策者。
3.她主張管教孩子時要和善和堅定并行,充分地給予孩子尊重和鼓勵。教會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于別人的贊揚或觀點。
4.她強調父母的教育要有助于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5.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 社會 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例如孩子是否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于解決問題、敢于承擔責任、樂于貢獻、愿意合作?這是父母需要去思考的。
這本書里有蠻多的實用技巧,我自己很受益,也引發了不少思考。建議有志于正面管教的父母可以讀一讀。
家庭教育方法很重要
可中國90%的普通家庭孩子,都是通過從小一步一腳印,經過幼兒園、小升初、初升高,再經歷高考,靠知識改變命運。所以我們這些走在常規教育路線上發展的孩子,尤其是在中考、高考面前除了繁重的學習生活就沒有其他 娛樂 了。
而教育方法的不當就變成了罪魁禍首,有的家長甚至茫然無措,使很多本來既活潑可愛又聰明的孩子逐漸變得愚鈍呆板,也使無數父母操碎了心。
實踐證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礎和關鍵是杰出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職責和義務,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為滋潤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長們需要了解教育的奧秘,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時每刻把握教育的時機,挖掘教育的潛力。
三
01
知識改變命運,家庭改變孩子。很多家長自身沒有做到言傳身教,沒有天生的為人父母,怎樣當好父母也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
02
品德培養
人的學習和成才過程,是一個智力與非智力相互影響,但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現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最大的誤區是只重視智力培養,只抓學習,而輕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學業成績的重視固然有其 社會 根源,但是孩子走上 社會 后,成功與否卻不取決于學習成績。
孩子的成才含有兩個層次:一是做人,二是成才。做人是成才的基礎。孩子在家庭中的品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保持家庭、學校、 社會 教育的一致性,才能保證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03
引導孩子學會讀書、學會學習、學會獨立,乃至接觸 社會 ,融入 社會 。引導孩子 健康 成長,這是做家長的核心任務。家長要“授之以漁”而不“受之以魚”。不能萬事包辦,替代孩子成長,要著重培養孩子“自強、自立、自尊、自愛”的個性,這至關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會一帆風順,成長道路也很會寬廣。但孩子的成長還需要有自由的空間,孩子的未來是個求知數,我們家長應該關心,引導,而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來塑造他、束縛他。應該給他一個寬松的學習成長環境。
04
倡導的教育理念是和善而堅定。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在這種氛圍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 社會 技能、人生技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
大家好,沒有哪個父母不為了自己的孩子全力以赴,但最美好的愿望不一定帶來最好的結果。
一定要尊重孩子,以與孩子合作為基礎去解決問題,培養他的自信,總之,需要了解他的問題后,才能對癥下藥。
你好,我是小誠子媽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怎樣做到正面管教呢?這是每個父母都關心的問題!
第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須要以身作則。父母在管教孩子的同時也要約束自己,不要一邊管著孩子,一邊放縱自己。比如:父母自己都喜歡玩手機,還禁止孩子玩手機。父母喜歡亂發脾氣,還要求孩子不能亂發脾氣。這很矛盾,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展現給孩子的都是這種負能量,那如何去要求孩子。所以,在管教孩子時,父母要樹立一個好榜樣,有一個好的榜樣在身邊,孩子會被感染,變的越來越好!
第二: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氛圍很重要,父母需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這個對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安全感的建立是非常關鍵的。首先父母之間的關系要和諧,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愛戴,這樣孩子會覺得在父母身邊很安心,在這個家庭中生活很舒心,有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孩子會格外的開郎,有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反之,父母經常吵架,孩子會生活的提心吊膽,不知道什么時候父母又會吵架,生活變的不穩定,變的不自信,總覺得自己沒有別人棒,生活在自卑中,莫名的暴躁。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在 健康 的家庭中成長,孩子才會是 健康 的!
第三:在家庭教育中,要制定家庭規章制度,在這個家庭中,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話不能說,家里的每個成員都要嚴格尊守,如果誰違規都要接受懲罰,父母也不例外,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長期以來,孩子會自覺的尊守!這是我的經驗分享,希望能夠幫到你!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到正面管教,應該采用寬嚴相結合,以嚴為主的教育方法。 (一)家庭教育中寬嚴結合,以嚴為主的理由: (二)建議:
首先 ,在小孩面前要傳播正能量,父母作為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要在小孩面前傳播負面的言語和行為。
其次 ,父母要做到“嚴父慈母”式的家庭管教形式,不要兩個都嚴,否則,孩子會受不了的,相反,兩個對哦孩子的教育都松松垮垮的話,小孩很快就會變得很任性,唯我獨尊式的小皇帝或者小公主了。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一個人扮演“嚴”,另一個人扮演“寬”的角色要配合的很好。“嚴”會讓小孩產生敬畏,“寬”讓小孩的到鼓勵,這兩者的有機結合會讓其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正能量。
(三)寫在最后
一方面 ,家庭教育在一個人一生中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起關鍵性和決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 ,重視不重視家庭教育,以及如何重視和進行家庭教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早就已經先聲奪人了。
您好!
我是一名一線老師,靜待花開的園丁,愛聊教育教學,學校學生和考試。
華華期待與您進行交流。
很多家長都有疑問?該如何正面管教自己的孩子?我覺得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性格成長尤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以身作則,榜樣效應才是作為合格的父母。
榜樣效應,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孩子年齡上小,對自我的認知還沒有形成思維定勢。也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所以,他們缺乏做出形象轉變的動機和方向。
這時候想要讓孩子建立自信,樂觀勇敢的形象,最好的辦法就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找到了他適合的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想要做到正面管教,首先應該了解“正面管教”的含義。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也可以叫做家庭教育體系。 它以尊重與合作為基礎,倡導父母通過營造和善而堅定的溝通氛圍,培養孩子自信、自律、合作、有責任感、有自主感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正面管教的所有工具都不是用來改變孩子的行為的,而是通過為孩子創造一個持續鼓勵的環境來支持他們成長。 這種鼓勵的環境帶來一個額外的收獲,那就是孩子的行為改變了。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勵會給孩子帶來變化。 只有當他們經常感受到充滿關愛的支持和幫助時,才能夠改變他們關于如何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信念。鼓勵會使孩子獲得兩種重要的人生技能,一是能夠主宰自己生活的力量,二是獲得享受貢獻他人的樂趣。
正面管教能幫助孩子發展“我是被愛著的,我是受歡迎的”和“我有能力,我可以做出貢獻”這兩個信念, 是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本質和意義所在。這就是為什么所有的正面管教工具強調鼓勵的重要性。
我們通過鼓勵教給孩子,也需要避免一個 錯誤的認知:即鼓勵可以把玫瑰澆灌成郁金香。 正面管教的目標并不是幫助父母將孩子改變成為另外一個人,而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幫孩子感受到連接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父母連接的歸屬感,甚至超越了對其他一切事物的渴望。當孩子找你一起做某件事時,就已經向你發出了尋求“連接”的訊號,此時的孩子希望得到你的注意。如果你與孩子建立的連接,孩子受到的反饋就是“我是有所歸屬的”;但是如果你以忙為借口搪塞孩子,或者埋怨他不能自己玩,孩子就會感到沮喪、傷心。由于他們不會用更好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于是就選擇了打擾、搗亂等糟糕的方式,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
二、 做到相互尊重與鼓勵
堅持和善與堅定并行,家長要想重新給孩子建立連接,就應該尊重孩子,用彎腰或蹲下等能平視孩子的位置,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傾聽孩子的想法。
三、 堅持做到長期有效
從出生起,孩子就在做一些可以形成他們性格、生活目標的決定,以及如何對所感知到的不安全感和壓力做出自己的回應。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和孩子一起長期以往的堅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廢。
四、 教會孩子良好的 社會 品格和生活技能
家長要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與人的連接的去解決問題,提升合作能力以及為家庭、學校和 社會 做出貢獻的技能。
五、 幫助孩子發現他們潛力
鼓勵孩子建設性的支配和使用個人能力與自主性,盡最大的可能去發掘孩子的潛質。
經過多年 社會 的研究與實踐,正面管教已發展出一系列成熟的家長、講師培訓圖書、音像、工具卡等,并細化為針對不同兒童的年齡段和特殊人群書籍,如零到三歲、三到六歲、十幾歲孩子、單親家庭、繼父母家庭、特殊兒童家庭和關于寵物等類型。家長如果想找到更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通過網上社區或在線課程等,深入學習和運用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指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有效管理方法。是一種和善而堅定,平等而尊重的養育態度。
正面管教體系源于美國,它基于阿德勒和德雷克斯的個體心理學理論,由簡·尼爾森和琳·洛特開發,已使全球60多個國家的家庭和學校受益。
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是: 正面管教的5個標準
父母如何在實際中應用正面管教?
1、“不要亂扔垃圾”這句話,可以用“把垃圾丟到垃圾桶里”代替。
兩者雖表示的意思一樣,但后者的只能更具體,更清晰。
2、“不要看電視了”這句話,可以用“你還可以再看5分鐘電視”代替。
這樣的暗示和提醒不會過于唐突,可以給孩子一個心理緩沖。
3、“不要大聲說話”這句話,可以用“聲音太大會吵醒隔壁小寶寶的”代替。
說清楚情況,讓孩子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孩子會更樂意采納。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對事不對人,比如孩子亂扔玩具,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玩具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扔的,現在需要收拾一下。”而不是說:“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總是亂扔玩具。”
“很淘氣”、“不聽話”、“沒禮貌”等這些評判性語言,不僅會讓孩子真的成為那樣的人,也會給孩子傳達一個錯誤的信息:和我標準不一樣,我不喜歡,就是錯的。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父母只有不斷學習、提高,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才會成長的更好。
每一個在教育路上的父母都會迷茫,每一個熊孩子在成長路上縷縷犯錯,導致親子關系永遠成了一個難題。我家女兒一直在玩一個下 游戲 ,叫小肚皮,聽他說里面有很多回答各種問題的題目,一級一級的可以升學,想著學習之余 娛樂 娛樂 也無妨,就沒太在意,孩子平日里愛讀書看報,她還跟我們說過,那些孩子玩 游戲 充錢的事情我才不會去干,感覺她還比較懂事,所以也沒太在意。有一天他爸爸微信有一條50元的微信轉賬,給我的另一個微信,那個微信沒有綁定賬號,女兒會偶爾用一下,因為她睡了,我趕緊登錄后看看賬單,原來就是小肚皮上花錢買皮膚啥的送給其他人。當時心里很惱火,偷偷摸摸轉賬的行為讓我非常生氣,但考慮到第二天上學早起,我也就沒叫醒她,第二天她起床,爸爸提了一下這個事情,孩子也意識到問題,我還一句話沒說,就跑過來認錯,說把這個 游戲 卸載了,以后也不玩了。看到他的決心,我就順便說了兩句,玩玩小 游戲 無妨,但是偷偷賺錢的行為是在犯法。我覺得正面管教就是孩子犯了錯,打罵是無濟于事的,讓孩子認識到問題,并且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正面管教。前幾天有個新聞,九歲的女孩子也是因為 游戲 充值的事情,被父親帶到派出所,讓孩子“自首”,我覺得這個父親也很聰明,這樣對孩子有很好的威懾力,我也給女兒看了一地新聞,我說如果數額巨大,就構成了偷竊罪,孩子真的意識到問題了,說保證以后不會在犯了。
正面管教的核心,第一應該是父母跟孩子說話必須堅定,友善,不能發火。第二,幫助孩子分析找到問題的原因。第二,讓孩子自己意識到問題,并且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談談你認為作為一名大學生應如何做到尊師重教、恭敬受教。(字數不少于300字)?
1、路上相遇主動讓行。
無論在校內或校外,見到老師都應主動行禮問好,離開時要道別。進出校門或上下樓梯遇到老師,不要與老師搶道,應該主動讓老師先行。
2、誠實回應知錯即改。
服從老師管理,對老師的提醒和批評,不得頂撞。如有意見,可事后與老師禮貌探討。要誠實回答老師詢問,實事求是不說謊,有錯誤主動承認并及時改正。
3、珍惜老師勞動成果。
尊重老師的人格和日常生活習慣,不應對老師的相貌、衣著等評頭論足。珍惜老師勞動成果,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任務,認真對待老師每一次課業批改。
4、敲門進入禮貌請教。
有事進老師的辦公室或宿舍時,應先敲門,經允許后再進入。注意使用文明用語,向老師請教問題時要說“請問”,老師回答后應說“謝謝”,離開時要對老師說“再見”。給老師呈送或接收作業等物品時,應用雙手,以表尊敬。看見老師手中拿著許多重物,要主動上前幫忙。
5、與老師交談要謙恭。
與老師交談時,要起立并主動給老師讓坐,態度謙恭,文明有禮。老師在辦事或與別人交談時,不可隨意打斷,應站在一旁耐心等老師辦完事或談完話后再表達來意,或者另選合適時間。
學生怎樣尊重老師20條
學生怎樣尊重老師?學生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尊重老師:
第一,小學生遇見老師時,應該行隊禮。中學生遇見老師時應該有禮貌的問老師好
第二,老師來上課的時候,當老師踏進教室的那一刻,全體學生應該起立向老師問安問好。
第三,上課的時候,學生應該做的端正集中精力,聽老師講課,這是學生給老師一個最好的尊重,也是老師希望看到的場面。
第四,老師辛辛苦苦講完一堂課,下課時,同學們應該說老師您辛苦了
第五,在學校里,無論是教過自己的老師還是其他班級的老師,當學生遇見老師的時候,都要主動的向老師打招呼,問老師好
第六,公交車上,如果學生遇見了老師,應該先問老師好,然后主動讓座給老師。
第七,在教師節,學生應該祝福老師身體健康,感謝老師辛勤培養,并祝老師節日快樂!
第八,過春節的時候,學生應該給老師拜年問好。
第九,上課的時候,面對老師的提問,學生應該起立回答,老師允許坐下時方能坐下。
第十,學生去老師辦公室時,要先打報告,老師允許請進方能進入
第十一,當學生面對老師問話時,學生應該誠實回答老師的提問。
第十二,老師布置的作業,學生應該主動認真的自覺完成,不抄襲別人不應付老師,這種態度也是對老師的一個尊重,更是對自己負責
第十三,面對老師家訪,學生更應主動熱情招待老師,而不是回避。
第十四,如果學生犯錯誤了,面對老師的批評也應該保持一個虛心接受的態度,不能頂撞老師,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總之,學生跟老師學習,理應尊重老師,愛戴老師,學生尊重老師,不僅體現在學校,而且在生活各個方面都要尊重老師,老師是辛勤的園丁,默默無聞地奉獻著,像蠟燭一樣燃燒著自己,照亮別人,學生尊重老師是天經地義之事。禮儀之邦,更要講究禮節。
如何尊重教師?尊重教師的具體做法有那些???
尊重教師的具體做法如下:
1、要在認識上,感情上去理解老師、體貼老師,不能簡單地認為老師是為了某種功利來從事教書育人的工作。
老師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還在備課,批改作業,學生全部酣然入夢的時候仍在查寢。如果是真是想的這樣,他們又何必如此辛苦地工;大可不管學習、紀律、衛生。這些超出工作時間的勞動又沒有經濟報酬呢?因為這些,所以更要理解老師的價值取向。
2、要尊重老師的勞動。
課堂上要認真聽講,積極思考,這也是尊重。學習中以進取的心態,嚴謹的風格,參與活動,完成學習任務也是對老師的尊重,有創新意識,對老師的教學提出建議,同樣也是尊重老師的一方面。
3、要接受老師的教育,在成長過程,有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可關鍵是能否知錯就改,如果能,那既表現出寬廣胸懷,也表現出對老師的尊重。
遺憾的是有些同學知錯但不改錯,惡意頂撞老師。所有的一切,無一不透露著不可理喻,缺乏改錯的胸襟和無知、愚蠢。因此,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知錯就改,接受老師的教育,這同樣也是對老師的尊重。
尊重教師注意事項
尊重教師意味著尊重教師的真正需要。老師的真正需求往往會被忽視,會被那些蕪雜的、強加的、不得不要的所謂“需要”所遮蔽。
如果教師個體身上承載了過多來自社會的精神期許,他們也許會不堪重負。教師首先是凡人,不需要被拔高的教育人生,教師要做的是跟隨自我,貼著教育的地平線,尋找個體與職業的幸福。 教書育人的使命崇高,責任重大,這是毋庸置疑的。
當前社會對教師提出一些過高的要求,將對教師的理想期許當成對教師個體日常行為的要求,教師承擔了許多超越自身能力的責任。
教師尤其需要“靜養” ,本該最具學習能力和反思精神的教師緣何失去了思考力與進取心;為了創名氣、出政績,一些學校在不考慮教師能力、不在意教師感受的前提下發號施令,要求教師去做未必適合他們能力和興趣的事。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