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多少詩寫到漁翁 漁翁柳宗元詩意
很多朋友對于柳宗元多少詩寫到漁翁和漁翁柳宗元詩意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理解柳宗元《江雪》中的“漁翁”這一形象?
【古詩原文】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創作背景】:《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所作的詩。柳宗元在此詩中借“寒江獨釣的漁翁”來抒發他心中無比孤獨和苦悶凄冷的心境。
【詩詞解析】:
以下通過分析具體詩句來賞析“漁翁”這一人物形象: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句詩詞中的“千山”是指所有的山。“萬徑”是指所有的路。這句詩的意思就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飛鳥的影子,所有的路上,都沒有人的蹤跡。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孤”:孤單,孤零零。“蓑”:蓑衣。“笠”:斗笠。這兩行詩的意思是:在一條孤零零的小船上,坐著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而這個老翁正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獨自垂釣。
這是一首托景言志的古詩。作者勾勒出一位在這樣一幅廣闊、寂寥、凄冷的畫面上的一個超然傲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妥協的漁夫形象。而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藝術地概括了當時他所處的政治環境的險惡,表現了他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的堅強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
【參考文獻】:
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第937-938頁
柳宗元《漁翁》原文及翻譯賞析
漁翁原文: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漁翁翻譯及注釋
翻譯 漁翁晚上靠著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為柴做飯。太陽出來云霧散盡不見人影,搖櫓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回頭望去漁舟已在天邊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隨意飄浮,相互追逐。
注釋 1傍:靠近。西巖:當指永州境內的西山,可參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記》。2汲(ji):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屬楚地。3銷:消散。亦可作「消」。4欸(ǎi)乃:象聲詞,一說指槳聲,一說是人長呼之聲。唐時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見元結《欸乃曲序》)。5下中流:由中流而下。6無心: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無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莊子所說的那種物我兩忘的心靈境界。蘇軾《書柳子厚〈漁翁〉詩》云:「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然其尾兩句,雖不必亦可。」嚴羽《滄浪詩話》從此說,曰:「東坡刪去后二句,使子厚復生,亦必心服。」然劉辰翁認為:「此詩氣澤不類晚唐,下正在后兩句。」此后,關于此詩后兩句當去當存,一直有兩種意見。
漁翁創作背景
柳宗元這首山水小詩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806年(唐憲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參與永貞革新而被貶永州,一腔抱負化為煙云,他承受著政治上的沉重打擊,寄情于異鄉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并寫下了許多吟詠永州地區湖光山色的詩篇,《漁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漁翁鑒賞
這首小詩情趣盎然,詩人以淡逸清和的筆墨構畫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從中透露了他深沉熱烈的內心世界。
這首詩取題漁翁,漁翁是貫串全詩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詩人并非孤立地為漁翁畫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漁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構成詩篇全境的,除了辛勞不息的漁翁以外,還有漁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這兩者在詩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規律特點而發展變幻的形跡。但同時,詩人又把兩者渾然融化,漁翁和自然景象結成不可分割的一體,共同顯示著生活的節奏和內在的機趣。由夜而晨,是人類活動最豐富的時刻,是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時刻,本詩即以此為景色發展的線索。因此,漁翁不斷變換的舉止行動和自然景色的無窮變幻便有了共同的時間依據,取得極為和諧的統一。
全詩共六句,按時間順序,分三個層次。「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這是從夜到拂曉的景象。漁翁是這兩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邊,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顯示著時間的流轉。伴隨著漁翁的活動,詩人的筆觸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巖、清湘、楚竹,西巖即永州西山,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記》一文中曾極言探得西山的歡悅,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巔,「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而流經山下的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湘中記》,見《太平御覽》卷六十五)。詩中的「清」字正顯示了湘水的這一特點。再加以永州一帶(今湖南零陵等地)盛產湘竹,于是,山、水、竹這些仿佛不經意地出現在詩句中的零星物象,卻分明在讀者腦海中構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畫面:輕紗般的薄霧籠罩著高山、流水、湘竹……司空圖在《詩品》中有言:「是有真跡,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概括此詩首二句的藝術表現特點。這兩句既設制了一個秀麗悅目的空間畫面,又以夜幕初啟、晨曦微露這樣流動的時間感引出了下面對日出的描述,可以說在時空兩方面奠定了全詩活躍而又清逸的基調。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這是最見詩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詩的精華所在,若從內容上給予整理,這兩句描寫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煙銷日出,山水頓綠;一方面是漁翁的行蹤:漁船離岸而行,空間傳來一聲櫓響。然而,詩人沒有遵循這樣的生活邏輯來組織詩句,卻從自我感受出發,交錯展現兩種景象,更清晰地表現了發生于自然界的微妙變異。前一句中「煙銷日出」和「不見人」,一是清晨常見之景,一是不知漁船何時悄然離去的突發意識,兩者本無必然的聯系,但如今同集一句,卻喚起了人們的想像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剎那,天色暗而忽明,萬物從朦朧中忽而顯豁,這才使人猛然發覺漁船已無蹤影。「不見人」這一驟生的感受成為一個標志,劃開了日出前后的界限,真實生活中的日出過程得到藝術的強化,以一種夸張的節奏出現在讀者眼前。緊接著的「欸乃一聲」和「山水綠」更使耳中所聞之聲與目中所見之景發生了奇特的依存關系。清晨,山水隨著天色的變化,色彩由黯而明,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但在詩中,隨著劃破靜空的一下聲響,萬象皆綠,這一「綠」字不僅呈現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給人一種動態感。這不禁使人想起王安石的著名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借春風的飄拂賦「綠」字以動態,而柳宗元則借聲響的驟起,不僅賦之以動態,而且賦以頃刻轉換的疾速感,生動地顯現了日出的景象,令人更覺神奇。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文藝理論家萊辛在指出詩與畫的區別時曾說:「一切物體不僅在空間中存在,而且也在時間中存在。物體也持續,在它的持續期內的每一頃刻都可以現出不同的樣子,并且和其它事物發生不同的關系。……詩在它的持續性的摹仿里,也只能運用物體的某一個屬性,而所選擇的就應該是,從詩要運用它那個觀點去看,能夠引起該物體的最生動的感性形象的那個屬性。」(《拉奧孔》)柳宗元沒有靜止地去表現日出的壯麗輝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充分發揮語言藝術的特長,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氣的日出瞬間,把生活中常見的自然景象表現得比真實更為美好,給人以強大的感染力。 蘇東坡 論此詩道:「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冷齋詩話》)這是恰如其分的評語。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畫面更為開闊。此時漁船已進入中流,而回首騁目,只見山巔上正浮動著片片白云,好似無心無慮地前后相逐,詩境極是悠逸恬淡。對這一結尾 蘇東坡 認為「雖不必亦可」,因而還引起一場爭論,一時間,宋嚴羽、劉辰翁,明胡應麟、王世貞,清王士禛、沈德潛等人各呈己見,眾說紛紜,但是他們的爭論都局限在藝術趣味上,卻沒有深入體會柳宗元作此詩的處境和心情。柳宗元在詩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貶后沉重壓抑的心緒,在《與楊誨之第二書》中,他寫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負和冷酷的現實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在極度悲憤的情況下,他「但當把鋤荷鍤,決溪泉為圃以給茹,其隙則浚溝池,藝樹木,行歌坐釣,望青天白云,以此為適。」在《始得西山宴游記》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見他并非以一顆平靜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間,而是強求寬解,以圖尋得慰藉。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陽巖遂登西亭二十韻》中所嘆的那樣:「謫棄非隱滄,登陟非遠郊」,事實上,他并沒有獲得真正的解脫,有時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勝悵惘感慨,有時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顯露出不平和抗爭,正因為如此,他更強烈地希求擺脫這種精神的壓抑。所以,與其說《漁翁》以充滿奇趣的景色表現出淡逸的情調,不如說更袒露了隱于其后的一顆火熱不安的心。這是熱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詩中顯示的自由安適的生活情趣對于處在禁錮狀態的詩人來說,實在是太珍貴太美好了。于是,在寫下日出奇句之后,詩人不欲甘休,以更顯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為快,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云無心以出岫」的句子,宕開詩境,作了這樣的收尾。只有真正體會柳宗元的現實處境,才能理解他結句的用心。詩人自始至終表現漁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僅出于藝術表現的需要,同樣體現著他對自由人生的渴求。這也說明,要深入領會一篇作品的藝術風格,常常離不開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準確把握。
詩詞作品: 漁翁 詩詞作者:【 唐代 】 柳宗元 詩詞歸類: 【唐詩三百首】、【山水】、【寫人】
柳宗元的什么詩是寫漁翁垂釣的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寫漁翁的詩歌
1、《漁翁》
唐代: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譯文
漁翁晚上停船靠著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為柴做飯。旭日初升,云霧散盡四周悄然無聲,漁翁搖櫓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回身一看,他已駕舟行至天際中流,山巖頂上,只有無心白云相互追逐。
2、《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
宋代:黃庭堅
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著無人喚。疏懶意何長,春風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潛解。問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譯文
一半的煙霧一半的雨滴呈現在那溪水橋旁,捕魚老人喝醉酒睡著了也沒有人前去叫喚一聲更沒有人去把他晃一晃。他那懶散而不受約束的意味兒是何等的深長啊,春風吹拂著花草還散發著幽香。山山水水如果有什么等待的話,這其中的意味兒也只有陶淵明理解得最明朗。你若問我離開要到什么地方去,你跟著我走自然也就知道我所向往的地方。
3、《一字詩》
清代:陳沆
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譯文
在煙波浩淼的碧波之上,有一條揚帆卻又有人在劃漿的漁船,船上有一個老翁正獨坐垂釣。在煙波浩淼的碧波之上,有一條揚帆卻又有人在劃漿的漁船,船上有一個老翁正獨坐垂釣。
4、《鷺鷥》
唐代:鄭谷
閑立春塘煙淡淡,靜眠寒葦雨颼颼。
漁翁歸后汀沙晚,飛下灘頭更自由。
譯文
春天里,鷺鷥時而悠閑地站立在煙波迷蒙的池塘邊上,時而靜臥在冷雨颼颼的寒葦叢里。漁翁回去后沙汀上霧色蒼茫,鷺鷥又在無人來往的灘頭上自由自在飛上又飛下。
5、《醉著》
唐代:韓偓
萬里清江萬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煙。
漁翁醉著無人喚,過午醒來雪滿船。
譯文
乘船行駛在萬里的清江之上,天空遼闊。清江兩岸的村落一個接著一個,炊煙裊裊升起。漁翁喝醉了酒睡著,也沒有人喚醒他,直至寒氣逼得凍醒了,看見了滿船積雪。
柳宗元多少詩寫到漁翁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漁翁柳宗元詩意、柳宗元多少詩寫到漁翁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