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鄭薰是哪里的人 唐代鄭薰是哪里的人啊
今天給各位分享唐代鄭薰是哪里的人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唐代鄭薰是哪里的人啊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苗姓的歷史名人
苗晉卿
潞州壺關人,唐代宰相。進士出身。玄宗逃亡入蜀后,被肅宗拜為左相。唐軍還師國都后,封為韓國公。代宗時,吐蕃曾占領京都,其被脅迫而閉口不言。其子苗丕,歷任監察御史、戶部員外郎,郎中,官終河南少尹。
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之際,有一位三朝為官、身高位顯的宰輔之臣,他為人謙柔寬厚,處事恭謹。幼年時苗晉卿勤奮好學,文章尤佳,因而在科舉取士的時分,得以高中進士。他先后活潑于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的政治舞臺上。
中國歷史上有姓苗的厲害人物么`?
苗晉卿
潞州壺關人,唐代宰相。進士出身。玄宗逃亡入蜀后,被肅宗拜為左相。唐軍還師國都后,封為韓國公。代宗時,吐蕃曾占領京都,其被脅迫而閉口不言。其子苗丕,歷任監察御史、戶部員外郎,郎中,官終河南少尹。 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之際,有一位三朝為官、身高位顯的宰輔之臣,他為人謙柔寬厚,處事恭謹。幼年時苗晉卿勤奮好學,文章尤佳,因而在科舉取士的時分,得以高中進士。他先后活潑于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的政治舞臺上。
江蘇寶應苗林苗氏族譜中苗晉卿遺像
起先,他久滯縣尉一職,后調入朝廷,任過侍御史和度支、兵部、吏部員外郎等職。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今后連連高升,至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成為正四品大員吏部侍郎,掌管了科舉取士的大權。天寶二年(743年)他因開科取士不公,被貶為健康太守,轉任過魏郡、河東、扶風等地太守,因政績而封為高平縣男,后又再度調入朝廷,歷任工部尚書、東京留守、憲部尚書等職。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苗晉卿被委以左宰相的重擔,料理軍國火事,其年十二月因功封爵為韓國公,食邑五百戶,今后又轉任過中書侍郎、侍中、太子太傅,唐代宗時為太子太保。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暴亂發生后,唐王朝很快丟掉京城。苗晉卿身為唐憲部尚書,因聲威甚高而遭到獨斷國政的楊國忠的妒忌和架空。暴亂一開始,楊國忠奏請唐玄宗,讓苗晉卿去擔任陜州刺史、陜虢兩州防范史,妄圖把他擠出朝廷,到前哨領兵交兵,與安史叛軍對立。他以年事已高、沉痾在身為由決斷辭去所授之職,這引起了唐玄宗的不滿,雖答應了他,但又解除了他憲部尚書的職務。但他依舊跋山涉水,飽經艱幸,到金州流亡,后又曲折回到唐肅宗的行在。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戎行又占據長安京城,一些叛臣勾通吐蕃另立朝廷。那時,苗晉卿被唐代宗由侍中降職為太子太保,因病老臥床家中不能行走。偽朝廷想借他的聲威打扮門庭,派人抬著肩輿,威逼利誘他參與偽政府。而苗晉卿一言不發,不予理睬。苗晉卿不計個人恩怨,一直保護唐王朝的控制,不管個人安危,忠于唐廷,保全節操,確實難能可貴啊!其二是地治郡有方,深得民意,苗晉卿在做當地官時間,寬厚待人,為官清涼,又長于抓大政戰略,所到之處均有政績,尤其是在魏郡做太守三年時間,政治清明,很得民意。當他調任之后,魏郡庶民因敬重和思念他,在他生前就為他樹立祠廟,樹碑立表,樹碑立傳。其三是他捐資辦學,謀福桑梓。苗晉鯽做魏郡太守時間,曾回鄉探親,在回鄉途中,走到能望見壺關縣城的當地,他就下了車馬,步行行進,以示對鄉邦的恭順。手下小吏勸止說:“太守德高望重,不該當這樣自輕賤”,他卻說:“過公門都要下馬,何況是父母之邦呢?對父母之邦的全部都應該敬重,你啥也別說了”,硬是步行到城里。到鄉里之后,父老鄉親有向他獻酒的,他都一概走下臺階接手中恭順地飲盡,其時大家都贊許他這種謙敬的美德,他還拿出個人俸祿萬錢獻給鄉學為經費,開展教誨,謀福于桑梓。
永泰元年(765年)苗晉卿病老逝世,終年81歲。唐代宗因而輟朝3日,為他舉喪,謚號“懿獻”,后又改為“文貞”。大歷七年(772年)他作為重臣列入唐肅宗祭廟享用祭拜,封建時代人臣的最輝煌時刻苗晉卿全部得到了,活著時候位居宰相,死后作為重臣列入唐肅宗祭廟享用祭拜,這是封建時代對一個臣子貢獻的最直接肯定。
苗晉卿,祖苗夔,追贈禮部尚書。父苗殆庶,官至絳州龍門縣丞。晉卿幼好學,能寫文章,又能詩,王維謂其“時人以為鮑參軍、謝吏部為更生云”。苗晉卿共十子,分別是太子通事舍人苗收、駕部員外郎苗發、河南少尹苗丕、苗堅、給事中苗粲、苗稷、苗垂、苗向、戶部員外郎苗昌。苗晉卿一門輝煌數代,人才輩出。可見苗氏在遷居上黨之后,其家族發展之盛,代不乏人,屢有位列卿尹者。苗氏一族由上黨繁盛之后,又逐步遷散到了附近的澤州、永濟、河曲等地。
苗奉倩
唐玄宗時期人,生卒年不詳,天寶七年(748)任處州刺史。
苗稷
唐憲宗時期人,元和十四年(819)人任處州刺史。
苗發
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詳,潞州壺關人,大歷十才子之一。苗晉卿十個兒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詳,
約唐玄宗天寶末前后在世。初為樂平令,授兵部員外郎,遷駕部員外郎。仕終都官郎中。發常與當時名士酬答。
苗海潮
下邳(今江蘇邳州)人,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六一三年聚眾起義,不久并入杜伏威部,抗擊隋軍于江淮一帶。后降唐。
苗臺符
苗臺符六歲能作文章,聰明無比。十幾歲博覽群書,著《皇心》三十卷。十六歲考中進士。張讀也是很小就擅長吟詩作賦。十八歲中進士。跟苗臺符是同年。兩人又一起在少師(官名)鄭薰(任宣州地方官時)那里作佐官。兩人經常在宣州西明寺的東廓下,張貼他們的詩作。有人暗中批注說:兩個前進士,一對阿孩兒。苗臺符十七歲死去,神童英年早逝。張讀做到禮部侍郎。著作有:苗臺符《古今通要》四卷。
苗蕃、苗忄音、苗恪
潞州壺關人,唐代大臣。父子三人均為進士出身。父苗蕃累官至太原府參軍。苗忄音娶宰相牛僧孺之女,官至戶部郎中。苗恪歷官洛陽令、翰林學士、戶部侍郎,后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苗訓
河中人,宋初大臣。善天文占候術,曾于營中預言趙匡胤陳橋兵變。宋初,累官至檢校工部尚書。
苗時中
宋代名宦。字子居,其先自壺關徙宿州。以蔭主寧陵簿。邑有古河久陻,請開導以溉田,為利甚博,人謂之苗公河。調潞州司法參軍。郡守欲入一囚于死,執不可。守怒,責甚峻,時中曰:“寧歸田里,法不可奪。”守悟而聽之。熙寧中,以司農丞使梓州路,密薦能吏十人,后皆進用,人卒莫之知。討蠻時以創立折運法,使得軍糧供應無缺,因功升遷兩階,為發運副使、河東轉運使,加直龍圖閣、知桂州,進寶文閣待制、戶部侍郎。
苗仲先
通州人,字子野,為北宋徐州太守。
苗授
潞州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北宋將領。以蔭補官,在攻打羌、西夏等戰役中,屢立戰功,累遷武泰軍節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后以保康節度使知潞州。其子苗履亦為宋將,累官至天武都指揮使。
苗 履
宋將,累官至天都節度使。
苗傅
上黨人,南宋將領。累官至統制官。后與劉正彥發動叛亂,逼高宗讓位于太子,被勤王之師擊敗,并被俘殺。
苗翊
南宋將領,參與了清君側的苗劉兵變,企圖威逼利誘趙構抗金。
苗再成
南宋官吏,南宋抗元三杰之一。累官至真州知府。文天祥敗走真州時,被其請入城中,共商抗元大計。如果不是苗再成抗旨不尊,文天祥早就被殺死在真州城下,更沒有后世的《正氣歌》。后死守孤城,城陷,不屈而死。
苗道潤
苗道潤(?-1218)金代驃騎大將軍、留守中都苗道潤,河北九公中的大部分都是苗道潤的手下。貞祐初為河北義軍隊長。宣宗遷汴,河北義軍集結,抗擊蒙古兵。他“有勇略、敢戰斗,能得眾心”(《金史》)。累至驃騎上將軍、中都路經略使,兼知中山府(河北定州)事前后撫定五十余城。興定元年(1217)奉詔恢復中都,與諸軍不和而相攻。次年被易州賈瑀誘殺。
苗善時
元朝詞人,留有詞作《步蟾宮》和《望江南》:
陽復乾純陽姤午。象帝先、是吾玄祖。一氣氤氳降甘雨。始恍然、火浮黎土。無極極中誠密錮。玉龍蟠、幽囚金虎。主人輕鼓沒弦琴,全不屬、宮商律呂。
清高士,志道體真仙。養浩虛中吹玉笛,凝神真樂吸瓊笙。清凈瑩心天。離欲海,放倒我人山。玄素采陰魔畜道,婁公邪術執為玄。休效損丹田
苗道一
元朝全真教第十二任掌門、第十七任掌門,回首王重陽祖師創教至今的八百年來,至苗道一,元武宗在至大三年(1310),加尊全真教的祖師和重要弟子,北五祖由真君升帝君;北七真由真人升真君。其后,孫德彧、蘭道元、孫履道、完顏德明等相繼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為真人、演教大宗師、知集賢院道教事。大約在元代中后期,南北歸宗,又合并了真大道、樓觀道和部分凈明道,成為唯一的一個上層丹鼎大派。
苗好謙
苗好謙,我國古著名農學家,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縣汶上集鎮前苗樓村)人。初任都察院屬員,延祐三年(1316)年升任淮東廉訪司僉事,因“善課桑農”,皇帝“賜衣一襲”,后入朝為司農丞,著有《栽桑圖說》和《農桑輯要》,受到皇帝贊許:“農桑衣食之本,此圖甚善”。遂命刊印千冊,散之民間。并晉升苗好謙為御史中丞。
苗衷
鳳陽府定遠(今屬安徽)人,明代大臣。永樂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有《史閣紀聞》、《歸回錄》、《雪窩稿》。
苗汝霖
明代軍事家,生卒不詳。嘉靖五年丙戌科二甲進士(第四十二名),山西朔州人,官至兵部郎中,其父、子均為兵部名將,曾駐守山海關。善詩,現存作品僅余一首,墨跡至今保留于山海關: 登亭試問秦皇島,海上神仙信有無。今古幾人能化羽,乾坤何處是蓬壺?
苗朝陽
山西河曲人,明代官吏。萬歷五年進士。歷任新蔡、杞縣知縣,以廉能稱。升兵科給事中,官至太仆少卿。
苗煥
字爾章,又字文峰,生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六月十三日。21歲時中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舉人,列第22名;28歲時登隆慶五年(1571)辛未科進士,會試第68名,殿試為三甲225名,賜同進士出身,同年即授寶豐知縣,“性戇直,果敢有為,冰操自歷,屬吏清風”,祀寶豐縣名宦祠。萬歷六年(1578)任平山知縣,萬歷三十四年任魯山縣知縣,修魯山城池。后升任四川保寧府知府,時監司有人蜚語中傷,遂謝政歸鄉。萬歷四十七年(1619)春卒,壽年七十有六。崇禎三年(1630)祀澤州鄉賢。生有三子,分別是苗有土,苗廣土和苗胙土,苗胙土成就三子最高。
苗胙土
字叔康,號晉侯,萬歷十七年(1589年)七月初九日生于保寧府官邸,兩個哥哥分別是苗有土和苗廣土。萬歷四十六年(1618)中戊午科舉人,列第二十七名;天啟二年(1622)登壬戌科進士,會試第297名,殿試二甲58名,賜進士出身,刑部觀政;天啟四年(1624)四月授戶部福建司主事,崇禎九年擔任僉都御史、鄖陽巡撫,稱為正二品大員,達到了其事業的頂峰。苗胙土曾平定鄧玘兵變,
“冬烘先生”為何稱“冬烘”
“冬烘”是民間俗語,諷刺人迂腐淺陋。“冬烘先生”當然就是指迂腐淺陋的人,過去常用來諷刺私塾里不問世事的教師。 “冬烘”一詞出自唐代一個有趣的故事。五代時人王定保所著《唐摭言》一書,保存了唐代文人雅士的許多遺聞佚事,其中“誤放”一條中記載:“鄭侍郎薰主文,誤謂顏標乃魯公之后。時徐方未寧,志在激勸忠烈,即以標為狀元。謝恩日,從容問及廟院。標,寒畯也,未嘗有廟院。薰始大悟,塞默而已。尋為無名子所嘲曰:‘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 顏真卿,人稱“顏魯公”,不僅是著名書法家,還是一代名臣。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兵抵抗,被推為十七郡盟主,有效地阻止了安祿山的攻勢。唐德宗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顏真卿奉命前往勸諭,面對李希烈的勸降,威武不屈,結果被李希烈縊殺。 這是“錯認顏標作魯公”一詩的背景。話說唐宣宗時的禮部侍郎鄭薰主持科舉考試,有個考生名叫顏標,鄭薰誤以為他是顏真卿的后人,剛好當時藩鎮割據,為了激勵忠烈,遂取顏標為狀元。顏標來謝恩的時候,鄭薰詢問他的“廟院”。名門望族世有官祭的宗祠稱作“廟院”,而顏標乃寒微之士,哪里有什么“廟院”!這一下鄭薰方才醒悟過來,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有人于是作詩嘲笑他“頭腦太冬烘”。 出典既明,那么“冬烘”一詞該作何解呢?原來,這是從鄭薰的名字上化出的。薰,燒灼,烘烤,恰好與“烘”同義;冬烘,冬天烘烤,恰好又符合“薰”的和暖、溫和之意。這就是“冬烘”這個俗語和“冬烘先生”這個稱謂的由來。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