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的詩有多少首 袁宏道評價袁中道的詩歌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袁宏道的詩有多少首,以及袁宏道評價袁中道的詩歌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感事》(袁宏道)詩篇全文翻譯
感事
袁宏道
系列:古詩三百首
感事
湘山晴色遠微微,盡日江頭獨醉歸。
不見兩關傳露布,尚聞三殿未垂衣。
邊籌自古無中下,朝論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亂,一雙白鳥避人飛。
賞析
袁宏道進士及第后告假還鄉,此詩即作于家居時。明代萬歷后期,內憂外患,危機四伏。西北和東北邊境處于多事之秋,而朝中在這一重大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袁宏道深為國家民族的利益與前途而憂慮?!陡惺隆吩娋褪窃谶@種背景下創作的。首聯以景起興,湘山景色與江頭獨醉恰成對比,隱含著詩人為國家命運擔憂的痛苦與無奈。中間兩聯直述時事而措辭委婉,在貌似客觀的筆觸下,深寓不滿之情。尾聯則將時事之感,融入景物之中。黃昏秋風、亂草蕭瑟的秋景,加上一雙本無機心的白鳥避人遠飛,就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形象寫照。
詩人袁宏道簡介
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歷時期。明代自弘治以來,文壇即為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后書勿讀”的復古論調,影響極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明史·李夢陽傳》)。其間雖有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不足以矯正其流弊。萬歷間李贄針鋒相對提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的觀點,振聾發聵,他和焦、徐渭等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
袁宏道反對承襲,主張通變
公安派諸人猛烈抨擊前后七子的句擬字摹、食古不化傾向,他們對文壇“剽竊成風,眾口一響”的現象提出尖銳的'批評,袁宗道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復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擬,而在無識”(《論文》)。他們主張文學應隨時代而發展變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袁宏道《敘小修詩》),“世道改變,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勢也”(袁宏道《與江進之》)。不但文學內容,而且形式語言亦會有所變化而趨于通俗,這是因為“性情之發,無所不吐,其勢必互異而趨俚,趨于俚又變矣”(袁中道《花雪賦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們進而主張:“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顧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濤閣集序》)沖破一切束縛創作的藩籬。
袁宏道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所謂“性靈”就是作家的個性表現和真情發露,接近于李贄的“童心說”。他們認為“出自性靈者為真詩”,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強,率性所行,是謂真人”(袁宏道《識張幼于箴銘后》),進而強調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則不下筆。因此他們主張“真者精誠之至。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應當“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瀟碧堂集序》),這就包含著對儒家傳統溫柔敦厚詩教的反抗。他們把創作過程解釋為“靈竅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觸,心能攝之;心欲所吐,腕能運之”,“以心攝境,以腕運心,則性靈無不畢達”(江盈科《敝篋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靈無涯,搜之愈出,相與各呈其奇,而互窮其變,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間”(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實現文學的革新。
袁宏道推重民歌小說,提倡通俗文學
公安派重視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袁宏道曾自敘以《打棗竿》等民歌時調為詩,使他“詩眼大開,詩腸大闊,詩集大饒”,認為當時閭里婦孺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類,是“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又贊揚《水滸傳》比《史記》更為奇變,相形之下便覺得“六經非至文,馬遷失組練”(《聽朱生說水滸傳》)。這是和他們的文學發展觀與創新論相聯系的,對提高那一時期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社會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體上頗有功績,“一掃王、李云霧”(《公安縣志·袁中郎傳》),游記、尺牘、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潑詼諧,自成一家。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消極避世,多描寫身邊瑣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會內容,因而創作題材愈來愈狹窄。其仿效者則“沖口而出,不復檢點”,“為俚語,為纖巧,為莽蕩”,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后人評論公安派文學主張的理論意義超過他們的創作實踐,是為公允之論。
袁宏道的代表作有哪些?
(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宗道二弟。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今屬湖北)人。
袁宏道始終無意于仕途,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保ā堕_先寺至黃巖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關于袁宏道的竹節詞
江陵竹枝詞
袁宏道
(一)
龍洲江口水如空, 龍洲女兒挾巨艟。
奔濤潑面郎驚否? 看我船欹八尺風。
(二)
陌上相逢盡楚腰, 涼州一曲寫吳綃。
(昆鳥)弦撥盡西湖月,更與唱歌到板橋。
(三)
賈客相逢倍惘然, 梗楠杞梓下西川。
青天處處橫珰虎, 鬻女陪男償稅錢。
(四)
雪里山茶取次紅, 白頭商婦哭春風。
自從貂虎橫行后, 十里金錢九室空。
(原注:明神宗二十四年,礦稅出。沙市鹽店稅珰陳奉尤兇橫。)
竹枝詞的由來
唐代樂府曲名。也稱竹枝、竹枝子。本巴渝(今四
川東部)一帶民間歌曲。崔令欽《教坊記·曲名》中已
載有“竹枝子”,則在唐玄宗朝已采入教坊。中唐前期
詩人顧況已有《竹枝詞》之作。唐穆宗朝,劉禹錫為夔
州刺史時,根據民歌改作新詞11首,歌詠巴山蜀水自然
風光、人民習俗、男女戀情,也曲折透露了自己被壓抑
的心情,語言通俗優美。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絕,其
《竹枝詞九首》前有《引》說:“四方之歌,異音而同
樂。歲正月,余來建平(今四川巫山縣),里中兒聯歌
《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
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迂如吳聲。雖傖
□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艷音。昔屈原居沅、
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于今
荊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之,附
于末,后之聆巴□、知變風之自焉?!碑敃r白居易也有
《竹枝》。其后作者頗多,大都用來寫人情風土,有民
歌色彩。
唐代《竹枝詞》歌詞不甚拘平仄,可歌唱。后來用
為詞牌。洞勢住吩鼗矢λ啥?澹?晃?驕淞狡皆希??br為兩句兩仄韻,均單調14字;孫光憲一體,單調28字,四
句三平韻,注云:“劉、白《竹枝詞》俱拗體七言絕句,
此獨婉諧?!比w每句于第四字、第七字后分別用“竹
枝”、“女兒”為和聲,也和劉、白之作不同,故《詞
譜》錄以為式
一、漫說起源
《竹枝詞》, 原名《竹枝》,或《竹枝歌》,是一種古老的民歌,很多資料記載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流傳開來了。
“唐朝《竹枝詞》和《楊柳詞》之類,原都是無名氏的創作,經文人的采錄和潤色之后,流傳下來的?!保斞浮肚医橥るs文·門外文談》)《竹枝詞》是人們集體創作的原始歌謠,經過長時間口頭流傳,其中一部分被文人潤色后記錄下來。最初在巴楚一帶民間傳唱。內容上原是描寫山野戀情的,表達土家男女在林中調情逗趣的情致,詞多鄙俚。有舞和樂相配合,多以鼓、短笛、蘆管、笙等伴奏;伴踏木牙、揚袂睢舞。后來逐漸由抒情走向敘事,由山野戀情走向社會世態和人事糾紛,直至祭祀占卜、男婚女嫁、喪事伴靈、宴客順酒、行船蕩槳、騎牛放牧、抒情寄懷、自娛取樂……遍及社會生活各方面。
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一《近代典辭·三》記載云:“《竹枝》本出巴渝。唐貞元中,劉禹錫……以俚歌鄙陋,乃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辭九章,教里中兒歌之,由是盛于貞元、元和之間?!惫系摹稑犯娂穼ⅰ吨裰υ~》收人《近代曲辭》,而其“首引”亦言“近代曲者,亦雜曲也,以其出于隋、唐之世,故曰近代曲也?!笨梢姟吨裰υ~》聞名于隋、唐之世。其形為七言四句,“其單協黃鐘羽,末如吳聲。有和聲,七字為句。破四聲,和云“竹枝”;破三字,又和云“女兒”。后元中和,劉禹錫謫其地,為新詞,更盛行焉?!保魅撕鸷唷短朴锖灐肪硎囊魳返慕嵌冉忉?,每句四字一斷為“竹枝”,下三字皆為“女兒”,這就是歌中的斷咽之聲。今天的鄂西土家族民歌中,此特征依舊如故。
至今可考的最早的《竹枝詞》作者,乃中唐詩人顧況。顧況有《竹枝》云:
“帝子蒼梧不復歸,洞庭葉下楚云飛。巴人夜唱《竹枝》后,斷腸曉猿聲漸稀?!?/p>
又有一首《早春思歸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淚》 云:
“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齊唱《竹枝歌》。與君俱是思歸客,拭淚看花奈老何?”
何等凄切悲涼!而顧況后仿作《竹枝詞》的中唐大詩人白居易更感慨說:“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惱何人怨咽多。暫聽遣君猶悵望,長聞教我復如何!”《聽‘竹枝’贈孿侍御》言下意《竹枝詞》之幽怨,暫聽猶可;如長期索耳,人何以堪!
二、盛于隋唐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p>
這首明媚宛轉,情韻攸長的《竹枝詞》,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一位熱戀中的少女形象,千百年來索繞于癡男怨女的心中。美妙的愛情呵,給她帶來了無比的歡樂和幸福,也帶來了深深地隱藏于心的憂愁。放眼望去,山頭紅遍了,像一團火在燒--熱烈的情。而山下呢,一江春水輕輕拍山流去--無限的依戀。小伙子的心啦,如今正像山上的紅云呢!但他的情義,是否也如花一般容易凋謝呢?姑娘的心中泛起了層層愁郁,清愁似水,無止無休……
動人的情,動人的詩,將它的作者介紹給了我們。劉禹錫,字夢得,中唐后期的著名詩人,《全唐詩》載其詩12卷,計785首。他的詩作內容廣泛,格調剛健豪邁,風格清新暢朗。名篇名句,臉炙人口,且數量頗多。其抒懷言志、詠史吊古之作,向以深婉警策著稱。同時他還十分擅長向民歌民謠學習,成為唐代詩人中這方面最著聲譽的行家里手。其《劉夢得集》中,僅樂府詩就有兩卷;其中最有名的又是《竹枝詞》及《踏歌行》、《楊柳枝》諸作。
唐文宗長慶二年(822年)劉禹錫到達夔州(即建平)任刺史。在這里,他聽到了原在四川東部傳唱舞蹈的一種舞樂——《竹枝詞》并對其進行改作,展示巴楚一帶的人民生活,使之大放光彩。他在《竹枝詞九首引》中說:“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濮之艷。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于今,荊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詞》九首,卑善歌者揚之,附于末。后之聆巴覦,知變風之自焉?!?/p>
劉禹錫學習創作的《竹枝詞》共有兩組,一組九首,另一組兩首。這十一首《竹枝詞》所表現內容非常廣泛,與前人所著的催人腸斷的《竹枝詞》大不同。
如抒發愛情,諧音雙關的“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晴?!?/p>
如描畫山地居民勞動生活的“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如觸發游客思鄉的“白帝城關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青。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上莫上動鄉情?!?/p>
如表現峽江地區風物人情的“江上朱樓新雨晴,西春水毀紋生。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薄皟砂渡交ㄋ蒲╅_,家家春酒滿銀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里踏青來?!?/p>
又如前所引歌詠愛情的,又有傳統的抒發愁思的,等等。
在劉禹錫的手中,《竹枝詞》同于民歌又去其俗鄙,異于文士之作又不失其雅韻。被稱為“氣象氤氳,含思宛轉,樸素優美,別具一格?!保ū逍⑿侨觎希骸秳⒂礤a》“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詞意高妙”、“奔鐵絕塵”。(《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二六)對后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也使得《竹枝詞》成為巴楚地區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精品。
自劉禹錫后,摹擬者代不乏人。如中晚唐時的李涉,五代時的孫光憲,北宋的大文豪蘇軼,其弟蘇轍,均有《竹枝歌》不過此時的《竹枝詞》楚文化色彩愈來愈濃烈,如蘇轍的《竹枝歌》曰“舟行千里不至楚,忽聞《竹枝》皆楚語。楚語啁晰安可分,中江明月多見露?!笨梢娫冒驼Z方言演唱的歌,已漸漸楚化,不再難懂了。宋以后《竹枝》仍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地域范圍擴大,如元代楊維楨有《西湖竹枝》,清代鄭堡有《濰縣竹枝詞》,看來《竹枝》至少是在江南廣為風行了。而從近代梁啟超的《臺灣竹枝歌》來看,《竹枝》又已橫渡海峽了。
三、風情獨特
《竹枝詞》在隋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融巴山楚水,峽江風情于一身,言物詠志,傳情抒懷,歌詠家園,頌贊河山,既有集大雅者,又有誦大俗者。
朱自清在《中國歌謠》三說:“《詞律》云:‘《竹枝》之音,起于巴蜀唐人所作,皆言蜀中風景,后人效其體,于各地為之’這時《竹枝》已成了一種敘述風土的詩體了”
然而何止敘述風土?
清代土家族詩人,鄂西的彭秋潭、田泰斗、田峰南,湘西的彭勇功、彭勇行、唐仁匯等創作了大量竹枝詞,廣泛涉及土家族婚喪、生產、娛樂各方面內容,向人們展示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土家族風俗習慣。哭嫁、跳喪、田園勞作歌、擺手舞……獨特的習俗,宛轉的歌聲,如一部部土家族民俗史,如一出出人間悲喜劇。
如哭嫁,哭的內容主要是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和與親人的惜別之情。親屬、同伴、鄉鄰勸嫁時往往陪哭,內容以婦女的苦情為主。彭勇功的《竹枝歌》曰:
“養儂長大又陪妝,養女由來也自傷。最是哭聲聽不得,一聲寶寶一聲娘?!?/p>
如跳喪,是土家族古老的喪葬儀式歌舞。它的歷史淵遠流長,唐樊綽《蠻書》談及土家先民巴人葬儀時寫道:“巴氏祭其祖,擊鼓而祭”,其父母“初喪,擊鼓以道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鼻濉堕L樂縣志》云:“家有親喪,鄉鄰來吊,至夜不去,早伴亡:于樞旁擊鼓,曰喪鼓;互唱俚歌哀詞,曰喪鼓歌?!迸砬锾兜摹吨裰υ~》曰:
“家禮親喪儒士稱,僧巫法不到書生。誰家開路添新鬼,一夜喪歌唱到明?!?/p>
如田園歌,土家族自古依山傍水而居,以農耕漁獵為生。清《長樂縣志》載:“每夏耘時,擇善謳一人擊鼓而歌,鑼鈸應之,謂為薅草鼓,蓋欲耘者樂而忘疲也?!睂脮r,數人或數十人不等,由專門的打鼓匠站在田頭擊鼓喊歌,有人還吹嗩吶,眾人在田間以鼓點和歌聲示意,爭趨向前,不時與打鼓匠和歌對歌,場面十分熱鬧,功效十分顯著。清李煥青有《竹枝詞》云:
“十畝新秧插不多,相將玉黍種山坡。女紅亦解耕耘好,饋銅芳膛聽鼓鑼。”
如“擺手舞”,其舞粗礦,其歌雄渾,其風古敦,歷經千年而不衰。在每年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的傍晚,當夕陽西沉時,在土家族山寨的大草坪上,點起了火堆。聚集在寨口的土家男女少年,披著美麗的被綿,打著精繡的彩旗,抬著特大的木鼓,點亮了手中各式各樣的燈籠、火把,在彩旗和鼓聲的引導下,匯成浩蕩的人流,向火堆涌去,火堆旁頓時便成了人山人海,隨著節奏鮮明二、清脆動聽的歌聲,人們一起跳起了自然灑脫的擺手舞,唱起了扣人心弦的擺手歌。彭勇功有《竹枝詞》云:
“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
清代詞人,可謂將巴渝俚歌整理成章,創作了大量展示民俗風情的《竹枝詞》。而這些通俗流暢、易于流傳的《竹枝詞》,也為自己進一步擴大了影響。
四、搶保與發揚
當代湖南永州一帶出現的竹枝詞《白蛇傳》巫歌,為《竹枝詞》的發展另僻蹊徑。全詩166句,主要故事情節有思凡、下山、舟遇借傘、結親、開店、盜仙草、索夫、水斗、斷橋相會等,并將原來傳說故事中的悲劇結局改成了喜劇結局,來了個大團圓。
《白蛇傳》以民歌語言為特征,敘述故事,渲染氣氛,造成強烈的感人氣勢,打動讀者和聽眾的心弦。由于是敘事性,民歌手便有意地采取了“寫意”手法。敘事簡約梗要,換韻自由,韻限寬余,使歌者可以隨口而唱,隨意而舞。
《白蛇傳》節選如下:
“蘇堤楊柳斷橋花,姊妹游來興味賒,風雨有心郎借傘,良緣由此生情芽。萍水相逢共渡船,湖光滟瀲兩情牽,秋波一轉消魂處,鐵石心腸也冒煙。青兒傳語漸情深,彼此有意通姓名,下顧郎君莫失信,先掃石徑后相迎。臨別叮嚀情義加,郎來莫待夕陽斜,綠楊深處白墻內,曹廟紅樓是我家。忽見青兒問室家,白娘一聽樂開花,因風作法拂紅袖,畫閣重樓映曉霞。庭前喜鵲叫喳喳,年少翩翩衣麗華,含笑迎人無限意,青兒忙去遞香茶?!?/p>
這首《白蛇傳》開創了《竹枝詞》的新篇。它不受題材限制,韻律限制,也不拘于四句之限,大膽地發揮想象,瑰意琦行,天馬行空而又轉承自然,一氣呵成,既文辭華美、行文流暢又通俗易懂,易于傳唱,堪稱新篇《竹枝詞》經典。
《白蛇傳》為《竹枝詞》的發展指出了新的方向;故事化、戲曲化,還有待進一步深人研究。
華年似水千載過,《竹枝》傳唱華夏間。
巴渝之地,多生懸崖峭壁。風過處,竹林嗚咽,竹枝交響,多少待琢的美玉隱匿其中,流傳于山野鄉民之間,荒遠偏僻之所。一曲曲勞動生活時產生的,浸染于青青的巴崇山,彎彎的清江水,融人的智慧與山水的靈氣于一體,淳而美的《竹枝詞》。秾麗風流、情深意濃的《竹枝詞》,輕快流暢、別致風趣的《竹枝詞》、纏綿緋側、催人淚下的《竹枝詞》一首首,一曲曲,清歌繚繞,曼曲悠揚,在險峻的崇山上,在急流的峽水邊,情深深意綿綿,愛悠悠悠悠……
這是土家人的生活,這是巴人的遺風,這是今人的財富。
近年來,搶救保護民間文藝已成為文藝界的一大盛事,《竹枝詞》也是其中之一。真正的學者文人理應深入民間,用心去尋找、采錄、整理、潤色、潛心修繕,并廣開思路,嘗試將它刻成光盤,拍成電影……使《竹枝詞》這支藝苑奇葩能夠立于世界文化精品之林,永遠成為華夏民族的驕傲!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