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北墓出自哪里 郭淐墓遺址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郭北墓出自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郭淐墓遺址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驅車上東門原文、翻譯及賞析
驅車上東門原文、翻譯及賞析1
驅車上東門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翻譯
車到洛陽城東門,遙望邙山累累墳。
墓道蕭蕭白楊聲,松柏夾路氣陰森。
墓里縱橫久死人,如墮暗夜永不明。
默默長臥黃泉下,千年萬年永不醒。
四時運行無停歇,命如朝露短時盡。
人生匆促如寄宿,壽命怎有金石堅?
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賢難過生死關。
服食丹藥想成仙,常被丹藥來欺騙。
不如尋歡飲美酒,穿綢著錦樂眼前。
注釋
上東門:洛陽城東面三門最北頭的門。
郭北:城北。洛陽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白楊:古代多在墓上種植白楊、松、柏等樹木,作為標志,便于子孫祭掃。
陳死人:久死的人。陳,久。
杳杳:幽暗貌。
即:就,猶言“身臨”。
長暮:長夜。
潛寐:深眠。
寤:醒。
浩浩:流貌。
陰陽:古人以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這句是說歲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樣浩浩東流,無窮無盡。
年命:猶言“壽命”。
忽:匆遽貌。
寄:旅居。
更:更迭。
萬歲:猶言“自古”。這句是說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
度:過也,猶言“超越”。
被:同“披”,穿戴。
賞析
這首詩,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寫出的,表現了東漢末年大動亂時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的頹廢思想的悲涼心態。
東漢京城洛陽,共有十二個城門。東面三門,靠北的叫“上東門”。郭,外城。漢代沿襲舊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陽城北的北邶山,但是叢葬之地;詩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驅車出了上東門,遙望城北,看見邙山墓地的樹木,不禁悲從中來,便用“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兩句寫所見、抒所感。“蕭蕭”是樹葉聲。主人公停車于上東門外,距北邙墓地還有一段路程,當不能聽見墓上白楊的蕭蕭聲。楊葉之所以蕭蕭作響,乃是長風搖蕩的結果;而風撼楊枝、萬葉翻動的情狀,卻是可以遠遠望見的。望其形,想其聲,形成通感,便將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合二而一了。還有一層:這位主人公,本來是住在洛陽城里的,并沒有事,卻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東門,一出城門便“遙望郭北墓”,見得他早就從消極方面思考生命的歸宿問題,心緒很悲涼。因而當他望見白楊與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著又觸景生情。“蕭蕭”前用“何”(多么)作狀語,其感情色彩非常強烈。寫“松柏”的一句似較平淡,然而只有富貴人墓前才有廣闊的墓道,如今“夾廣路”者只有松柏,其蕭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樹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詩訴說:
人死去就像墮入漫漫長夜,沉睡于黃泉之下,千年萬年,再也無法醒來。春夏秋冬,流轉無窮;而人的一生,卻像早晨的露水,太陽一曬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門,一去不返。人的壽命,并不像金子石頭那樣堅牢,經不起多少跌撞。歲去年來,更相替代,千所萬歲,往復不已;即便是圣人賢人,也無法超越,長生不老。
在道家經典中,“人生如寄”是個比喻,比喻生是暫時的,就像旅途返歸家鄉;而道是永恒的,就像自己家。道家認為天地萬物不過是一氣之轉變,氣聚而生,氣散而死。故《尸子》引《老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同歸也。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歲往之亦速矣。”《列子》說:“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莊子》說:“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有的學者認為這些是佛教的輪回思想。實際上,這種說法旨在論證道家的生死齊一,屬于“齊物”思想,與《莊子·知北游篇》所說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相似,道家生化說屬于純粹的萬物生化論,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
這里,詩人很細致地論說了人生免不了一死的自然規律,而且無論是誰,結果都是一樣的。這樣,為進一步說明那些“服食求神仙”想長生而不可得奠定了基礎。
人都希望自己長生不老。在當時,很盛行煉丹問藥而求不死的風氣。對此,詩人卻說:“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這四句是說,服丹藥,求神仙,也沒法長生不死的。既然如此,還不如飲美酒,穿綢緞,圖個眼前快活,快快樂樂走過短暫的一生。這里,表面看來,詩人對生命的短促產生了悵惘之情。其實,詩人對人生如寄的悲嘆,除了表現當時知識分子頹廢的思想,以及悲涼心態外,也隱含著對生命的熱愛。詩人之所以這樣說,不但是一種激憤,也是一種無奈。
創作背景
此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今人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情感傾向、所折射的社會生活情狀以及它純熟的藝術技巧,一般認為這十九首詩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漢末獻帝建安之前的.幾十年間。
驅車上東門原文、翻譯及賞析2
驅車上東門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驅車上東門注釋
譯文
驅車出了上東門,回頭遙望城北,看見邙山墓地。
邙山墓地的白楊樹,長風搖蕩著楊枝,萬葉翻動的蕭蕭聲響,松柏樹長滿墓路的兩邊。
人死去就像墮入漫漫長夜,沈睡於黃泉之下,千年萬年,再也無法醒來。
春夏秋冬,流轉無窮,而人的一生,卻像早晨的露水,太陽一曬就消失了。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門,一去不返。人的壽命,并不像金子石頭那樣堅牢,
經不起多少跌撞。
歲去年來,更相替代,千所萬歲,往復不已;即便是圣人賢人,也無法超越,長生不老。
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藥求神仙,又常常被藥毒死,
還不如喝點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圖眼前快活吧!
注釋
⑴上東門:洛陽城東面三門最北頭的門。
⑵郭北:城北。洛陽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⑶白楊、松柏:古代多在墓上種植白楊、松、柏等樹木,作為標志。
⑷陳死人:久死的人。陳,久。
⑸杳杏:幽暗貌。即:就,猶言“身臨”。長暮:長夜。這句是說,人死后葬入墳墓,就如同永遠處在黑夜里。
⑹潛寐:深眠。
⑺寤(wù):醒。
⑻浩浩:流貌。陰陽:古人以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這句是說歲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樣浩浩東流,無窮無盡。
⑼年命:猶言“壽命”。
⑽忽:匆遽貌。寄:旅居。這兩句是說人的壽命短促。
⑾更:更迭。萬歲:猶言“自古”。這句是說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
⑿度:過也,猶言“超越”。這句是說圣賢也無法超越“生必有死”這一規律。
⒀被:同“披”。這四句是說,服丹藥,求神仙,也沒法長生不死,還不如飲美酒,穿綢緞,圖個眼前快活。
驅車上東門賞析
這首詩,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寫出的表現了東漢末年大動亂時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的頹廢思想的悲涼心態。
東漢京城洛陽,共有十二個城門。東面三門,靠北的叫“上東門”。郭,外城。漢代沿襲舊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陽城北的北邶山,但是叢葬之地;詩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驅車出了上東門,遙望城北,看見邙山墓地的樹木,不禁悲從中來,便用“白揚何蕭蕭,松柏夾廣路”兩句寫所見、抒所感。蕭蕭,樹葉聲。主人公停車于上東門外,距北邙墓地還有一段路程,不可能聽見墓上白揚的蕭蕭聲,然而楊葉之所以蕭蕭作響,乃是長風搖蕩的結果;而風撼楊枝、萬葉翻動的情狀,卻是可以遠遠望見的。望其形,想其聲,形成通感,便將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合二而一了。還有一層:這位主人公,本來是住在洛陽城里的,并沒有事,卻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東門,一出城門便“遙望郭北墓”,見得他早就從消極方面思考生命的歸宿問題,心緒很悲涼。因而當他望見白揚與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著又觸景生情。“蕭蕭”前用“何”(多么)作狀語,其感情色彩是十分強烈的。寫“松柏”的一句似較平淡,然而只有富貴人墓前才有廣闊的墓道,如今“夾廣路”者只有松柏,其蕭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樹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詩所得訴說:
人死去就像墮入漫漫長夜,沉睡于黃泉之下,千年萬年,再也無法醒來。
春夏秋冬,流轉無窮;而人的一生,卻像早晨的露水,太陽一曬就消失了。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門,一去不返。
人的壽命,并不像金子石頭那樣堅牢,經不起多少跌撞。
歲去年來,更相替代,千所萬歲,往復不已;即便是圣人賢人,也無法超越,長生不老。
主人公對于生命的短促如此怨悵,對于死亡的降臨如此恐懼,而得出的結論很簡單,也很現實: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藥求神仙,又常常被藥毒死;還不如喝點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圖眼前快活吧!
生命短促,人所共感,問題在于如何肯定生命的價值。即以我國古人而論,因生命短促而不甘虛度光陰,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人史不絕書。不妨看看屈原:他有感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而“乘騏驥以馳騁,來吾導夫先路”,力求奔馳于時代的前列;有感于“老冉冉其將至兮”而“恐修名之不立”,砥礪節操,熱愛家國,用全部生命追求崇高理想的實現,將人性美發揚到震撼人心的高度。回頭再看這首詩的主人公,他對人生如寄的悲嘆,當然也隱含著對于生命的熱愛,然而對生命的熱愛最終以只圖眼前快活的形式表現出來,卻是消極的,頹廢的。生命的價值,也就化為烏有了。
驅車上東門原文及翻譯
驅車上東門原文及翻譯
驅車上東門
佚名?〔兩漢〕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迭,賢圣莫能度。(迭 一作:送)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譯文
車到洛陽城東門,遙望邙山累累墳。
墓道蕭蕭白楊聲,松柏夾路氣陰森。
墓里縱橫久死人,如墮暗夜永不明。
默默長臥黃泉下,千年萬年永不醒。
四時運行無停歇,命如朝露短時盡。
人生匆促如寄宿,壽命怎有金石堅?
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賢難過生死關。
服食丹藥想成仙,常被丹藥來欺騙。
不如尋歡飲美酒,穿綢著錦樂眼前。
注釋
上東門:洛陽城東面三門最北頭的門。
郭北:城北。洛陽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白楊:古代多在墓上種植白楊、松、柏等樹木,作為標志,便于子孫祭掃。
陳死人:久死的人。陳,久。
杳杳:幽暗貌。即:就,猶言“身臨”。長暮:長夜。這句是說,人死后葬入墳墓,就如同永遠處在黑夜里。
潛寐:深眠。
寤(wù):醒。
浩浩:流貌。陰陽:古人以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這句是說歲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樣浩浩東流,無窮無盡。
年命:猶言“壽命”。
忽:匆遽貌。寄:旅居。
更:更迭。萬歲:猶言“自古”。這句是說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
度:過也,猶言“超越”。這句是說圣賢也無法超越“生必有死”這一規律。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這句詩意思是:人死去的時候就像墜入了漫漫的長夜,沉睡于黃泉之下,千年萬年,再也無法醒來了。
詩原文:驅車上東門---佚名 (兩漢)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賞析】
這首詩,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寫出的,表現了東漢末年大動亂時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的頹廢思想的悲涼心態。
東漢京城洛陽,共有十二個城門。東面三門,靠北的叫“上東門”。郭,外城。漢代沿襲舊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陽城北的北邶山,但是叢葬之地;詩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驅車出了上東門,遙望城北,看見邙山墓地的樹木,不禁悲從中來,便用“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兩句寫所見、抒所感。“蕭蕭”是樹葉聲。主人公停車于上東門外,距北邙墓地還有一段路程,當不能聽見墓上白楊的蕭蕭聲。楊葉之所以蕭蕭作響,乃是長風搖蕩的結果;而風撼楊枝、萬葉翻動的情狀,卻是可以遠遠望見的。望其形,想其聲,形成通感,便將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合二而一了。還有一層:這位主人公,本來是住在洛陽城里的,并沒有事,卻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東門,一出城門便“遙望郭北墓”,見得他早就從消極方面思考生命的歸宿問題,心緒很悲涼。因而當他望見白楊與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著又觸景生情。“蕭蕭”前用“何”(多么)作狀語,其感情色彩非常強烈。寫“松柏”的一句似較平淡,然而只有富貴人墓前才有廣闊的墓道,如今“夾廣路”者只有松柏,其蕭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樹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詩訴說:
人死去就像墮入漫漫長夜,沉睡于黃泉之下,千年萬年,再也無法醒來。春夏秋冬,流轉無窮;而人的一生,卻像早晨的露水,太陽一曬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門,一去不返。人的壽命,并不像金子石頭那樣堅牢,經不起多少跌撞。歲去年來,更相替代,千所萬歲,往復不已;即便是圣人賢人,也無法超越,長生不老。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和“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的出處
分別出自:東漢無名氏《青青陵上柏》,東漢無名氏《驅車上東門》。
作品原文:
東漢無名氏《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
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兩宮遙相望,雙闕百馀尺。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東漢無名氏《驅車上東門》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迭,圣賢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譯文:
東漢無名氏《青青陵上柏》
陵墓上長得青翠的柏樹,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頭。人生長存活在天地之間,就好比遠行匆匆的過客。
區區斗酒足以娛樂心意,雖少卻勝過豪華的宴席。駕起破馬車驅趕著劣馬,照樣在宛洛之間游戲著。
洛陽城里是多么的熱鬧,達官貴人彼此相互探訪。大路邊列夾雜著小巷子,隨處可見王侯貴族宅第。
南北兩個宮殿遙遙相望,兩宮的望樓高達百余尺。達官貴人們雖盡情享樂,卻憂愁滿面不知何所迫。
東漢無名氏《驅車上東門》
車到洛陽城東門,遙望邙山累累墳。墓道蕭蕭白楊聲,松柏夾路氣陰森。
墓里縱橫久死人,如墮暗夜永不明。默默長臥黃泉下,千年萬年永不醒。
四時運行無停歇,命如朝露短時盡。人生匆促如寄宿,壽命怎有金石堅?
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賢難過生死關。服食丹藥想成仙,常被丹藥來欺騙。
不如尋歡飲美酒,穿綢著錦樂眼前。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兩首詩皆出自《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文選》。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政治混亂。下層文士漂泊蹉跎,游宦無門。《古詩十九首》就產生于這樣的時代,表述著同類的境遇和感受。
主旨賞析:
《青青陵上柏》此詩寫作者游戲宛洛,意在仕途。然而他發現這個宮殿巍峨、甲第連云,權貴們朋比為奸、茍且度日的都城,并非屬于他的世界,寫出了個人不平之感和不滿現實的心情。
《驅車上東門》此詩用直抒胸臆的形式,表現了東漢末年大動亂時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的悲涼迷茫之感,批判了社會的黑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青青陵上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驅車上東門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