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月夜被稱為什么(杜甫的月夜是一首什么詩)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杜甫的月夜被稱為什么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杜甫的月夜是一首什么詩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杜甫寫的詩《月夜》的意思
[編輯本段]月夜(杜甫)今夜鄜(fū)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huán)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注解:
1.鄜州:今陜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長安。這兩句設想妻子在鄜州獨自對月懷人的情景。
2.憐:愛。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婦女的環形發飾。
4.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夜霧本無香,香從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顯得寒涼。濕、寒二字,寫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虛幌:透明的窗帷。雙照:與上面的"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
6. 閨中:內室
作者簡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原籍囊陽,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與李白并稱為“李杜”,有為了與杜牧李商隱區開來,又稱“大李杜”。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現鞏義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解釋: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輪皎潔的明月,我在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個人在閨房中獨自望月:希望相公快點回來!
幼小的兒女卻還不懂得思念遠在長安的父親,只是東瞧瞧,西瞧瞧看著天上圓圓的東西:真好看,像一輪白玉盤。
香霧沾濕了妻子的秀發,清冽的月光輝映著她雪白的雙臂。
什么時候才能和她一起倚著窗帷,仰望明月,讓月光照干我們彼此的淚痕呢!我不禁流下了眼淚,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背景: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只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這首詩即是困居長安時所作,表達了對離亂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掛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話,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詩的構思采用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讀杜心解》)。后世詩人常常學此法度。
賞析:此詩選自《杜工部集》,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閨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透過一層。自己只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么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于一二兩聯之中?!敖褚灌~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饑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所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
《月夜》詩詞賞析
《月夜》詩詞賞析 1
【作者】: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一生坎坷。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被后世詩家尊為“詩圣”。有《杜工部集》。
注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杜甫有弟四人:杜穎、杜觀、杜豐、杜占。戰亂時分散于河南、山東等地。
戌鼓:戌樓上的更鼓。
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境。
長:一直,老是。
賞析:
詩作于乾元二年(759),這時安史之亂尚未治平,作教師于戰亂中,顛沛流離,歷盡國難家憂,心中滿腔悲憤。在思鄉人的眼里,故鄉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們因離亂也久已沒有得到他們的音訊,連想要寫卦信去都沒辦法,懷念之情一層一層遞進。
《月夜》詩詞賞析 2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賞析】:
劉方平是盛唐時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詩人,存詩不多。但他的幾首小詩卻寫得清麗、細膩、新穎、雋永,在當時獨具一格。
據皇甫冉說,劉方平善畫,“墨妙無前,性生筆先”(《劉方平壁畫山水》),這首詩的前兩句就頗有畫意。夜半更深,朦朧的斜月映照著家家戶戶,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則寵罩在夜的暗影中。這明暗的對比越發襯出了月夜的靜謐,空庭的闃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橫斜。這不僅進一步從視覺上點出了“更深”,而且把讀者的視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讓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籠罩著一片夜的靜寂,只有一輪斜月和橫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無言地暗示著時間的流逝。
這兩句在描繪月夜的靜謐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顯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點。如果詩人的筆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詩的意境、手法便不見得有多少新鮮感。詩的高妙之處,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徑,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個獨特的、很少為人寫過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币拱敫睿且惶飚斨袣鉁刈畹偷臅r刻,然而,就在這夜寒襲人、萬籟俱寂之際,響起了清脆、歡快的蟲鳴聲。初春的蟲聲,可能比較稀疏,也許剛開始還顯得很微弱,但詩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從中聽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靜謐的月夜中,蟲聲顯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標志著生命的萌動,萬物的復蘇,所以它在敏感的詩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聯想。
三、四兩句寫的自然還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實際上所蘊含的.卻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這構思非常新穎別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總是充滿了繽紛的色彩、喧鬧的聲響、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來了”為題,人們總是選擇在艷陽之下呈現出活力的事物來加以表現,而詩人卻撇開花開鳥鳴、冰消雪融等一切習見的春的標志,獨獨選取靜謐而散發著寒意的月夜為背景,從靜謐中寫出生命的萌動與歡樂,從料峭夜寒中寫出春天的暖意,譜寫出一支獨特的回春曲。這不僅表現出詩人藝術上的獨創精神,而且顯示了敏銳、細膩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氣暖”,是誰“偏知”呢?看來應該是正在試鳴新聲的蟲兒。盡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蟲兒卻首先感到在夜氣中散發著的春的信息,從而情不自禁地鳴叫起來。而詩人則又在“新透綠窗紗”的“蟲聲”中感覺到春天的來臨。前者實寫,后者則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語加以綰結,使讀者簡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歡樂,什么是發現生命的歡樂之歡樂?!跋x聲新透綠窗紗”,“新”字不僅蘊含著久盼寒去春來的人聽到第一個報春信息時那種新鮮感、歡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緊相呼應?!熬G”字則進一步襯出“春氣暖”,讓人從這與生命聯結在一起的“綠”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氣息。這些地方,都可見詩人用筆的細膩。
蘇軾的“春江水暖鴨先知”是享有盛譽的名句。實際上,他的這點詩意體驗,劉方平幾百年前就在《月夜》詩中成功地表現過了。劉詩不及蘇詩流傳,可能和劉詩無句可摘、沒有有意識地表現某種“理趣”有關。但宋人習慣于將自己的發現、認識明白告訴讀者,而唐人則往往只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詩意感受,不習慣于言理,這之間是本無軒輊之分的。
《月夜》詩詞賞析 3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注解:
1.鄜州:今陜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長安。這兩句設想妻子在鄜州獨自對月懷人的情景。
2.憐:愛。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婦女的環形發飾。
4.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夜霧本無香,香從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顯得寒涼。濕、寒二字,寫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虛幌:透明的窗帷。雙照:與上面的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
作者簡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原籍囊陽,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與李白并稱為“李杜”,有為了與杜牧李商隱區開來,又稱“大李杜”。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現鞏義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解釋: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輪皎潔的明月,我在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個人在閨房中獨自望月:希望相公快點回來!
幼小的兒女卻還不懂得思念遠在長安的父親,只是東悄悄,西瞧瞧看著天上圓圓的東西:真好看,像一輪白玉盤。
香霧沾濕了妻子的秀發,清冽的月光輝映著她雪白的雙臂。
什么時候才能和她一起倚著窗帷,仰望明月,讓月光照干我們彼此的淚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淚,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背景: 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只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這首詩即是困居長安時所作,表達了對離亂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掛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話,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詩的構思采用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讀杜心解》)。后世詩人常常學此法度。
賞析: 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閨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透過一層。自己只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么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于一二兩聯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饑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所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虛幌”(薄帷)、對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說:“五律至此,無忝詩圣矣!”
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
全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注解:
闌干:這里指橫斜的樣子。
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偏知:才知。
新:初。
譯文:
夜靜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傾斜了,南斗星也傾斜了。
偏偏就在今夜,使人分明的覺出春天正在回暖,因為你聽—綠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里來了。
賞析: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蛟伌壕岸袘?,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霸律肴思摇笔恰案睢倍值木唧w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為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敖褚蛊簹馀?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入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入。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并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征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于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于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并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致,決定于感受的獨特。唐代田園詩成為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詩一二者并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至于說本詩有無隱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無征,不好去穿鑿。
這篇《月夜》賞析是來自于語文網我的分享,希望在對大家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有幫助的同時,還可以調動我們自學、探討文學作品的積極性以及提高我們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祝大家學習進步!
杜甫《月夜》的體裁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注解:
1.鄜州:今陜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長安。這兩句設想妻子在鄜州獨自對月懷人的情景。
2.憐:愛。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婦女的環形發飾。
4.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夜霧本無香,香從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顯得寒涼。濕、寒二字,寫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虛幌:透明的窗帷。雙照:與上面的"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
作者簡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原籍囊陽,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與李白并稱為“李杜”,有為了與杜牧李商隱區開來,又稱“大李杜”。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現鞏義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簡單學習網最新講座:
王大績講高考詩歌鑒賞 王大績講高考作文 王大績講文言文閱讀
林斌講英語完形填空 林斌講英語閱讀理解 李俊和講高中英語寫作
解釋: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輪皎潔的明月,我在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個人在閨房中獨自望月:希望相公快點回來!
幼小的兒女卻還不懂得思念遠在長安的父親,只是東悄悄,西瞧瞧看著天上圓圓的東西:真好看,像一輪白玉盤。
香霧沾濕了妻子的秀發,清冽的月光輝映著她雪白的雙臂。
什么時候才能和她一起倚著窗帷,仰望明月,讓月光照干我們彼此的淚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淚,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背景: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只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這首詩即是困居長安時所作,表達了對離亂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掛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話,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詩的構思采用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讀杜心解》)。后世詩人常常學此法度。
賞析: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閨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透過一層。自己只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么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于一二兩聯之中?!敖褚灌~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饑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所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虛幌”(薄帷)、對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說:“五律至此,無忝詩圣矣!”
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
[編輯本段]月夜(劉方平)
全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注解:
闌干:這里指橫斜的樣子。
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偏知:才知。
新:初。
譯文:
夜靜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傾斜了,南斗星也傾斜了。
偏偏就在今夜,使人分明的覺出春天正在回暖,因為你聽—綠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里來了。
賞析: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霸律肴思摇笔恰案睢倍值木唧w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為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敖褚蛊簹馀x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入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入。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并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征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于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于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并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致,決定于感受的獨特。唐代田園詩成為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詩一二者并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至于說本詩有無隱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無征,不好去穿鑿。
杜甫的詩被稱為什么
杜甫本人被稱為詩圣,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下面是相關的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盛走向衰亡時期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他的詩激蕩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稱為“詩圣”。
“詩史”的稱號出現較早。早在晚唐《本事詩·高逸》就曾寫道;“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薄@時杜甫還在世,人們就這樣稱呼他的作品了。后來宋祁在《新唐書》的《杜甫傳》里也寫道:“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號‘詩史’。?!敝劣凇霸娛ァ钡姆Q號,宋祁文章中已含有這個意思。真正見諸文字的`,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他在《夢少陵作》一詩里寫道:“青蓮號詩仙,我翁號詩圣”。
“詩史”是指杜甫詩歌中所體現出來的“善陳時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創作方法?!吧脐悤r事”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所寫為當時的重大事件或與重大事件有關。具體到杜甫的詩歌是指“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所見所聞所感。這就與一般的反映現實區別開來。否則,“詩史”就用得太泛了。由于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關鍵。杜甫濃墨重彩地描述這一歷史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景象,使得他的詩具有深刻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的意義。二是“詩史”除了指作品所寫的題材涉及社會重大事件外,還指作品所體現出來的思想認識是深刻的,對社會具有比較大的正面的思想教育作用。這點在杜甫的于安史之亂前后所寫的詩歌中也表現得十分突出。
杜甫的以“詩史”為核心的現實主義精神是中國史官文化的體現,又是《詩經》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杜甫的古詩】
【篇一:《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篇二:《野望》】
金華山北涪水西,仲冬風日始凄凄。
山連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獨鶴不知何事舞,饑烏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綠,目極傷神誰為攜。
【篇三:《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篇四:《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篇五:《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篇六:《即事》】
百寶裝腰帶,真珠絡臂鞲。
笑時花近眼,舞罷錦纏頭。
月夜這首古詩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樣清圓,遙想閨中妻子,只能獨自觀賞??蓱z幼小的兒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霧氣,或許沾濕了妻子的鬢發;冷冷月光,該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時才能團圓相見,倚靠薄帷共賞明月。那時一定月色依舊,就讓月光默默照干我們的淚痕。
月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注釋
鄜(fū)州:今陜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長安。
閨中:內室???,讀平聲kān。
憐: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霧云鬟(huán)濕,清輝玉臂寒:寫想象中妻獨自久立,望月懷人的形象。香霧:霧本來沒有香氣,因為香氣從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發出來,所以說“香霧”。望月已久,霧深露重,故云鬟沾濕,玉臂生寒。云鬟:古代婦女的環形發飾。
清輝:阮籍詩《詠懷》其十四:“明月耀清暉?!?/p>
虛幌:透明的窗帷?;?,帷幔。
雙照:與上面的"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淚痕:隋宮詩《嘆疆場》“淚痕猶尚在。”
擴展資料:
簡析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蔼毧础笔乾F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
“ 雙照 ”兼包回憶與希望: 感傷“ 今夜 ”的“獨看 ”, 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虛幌”(薄?。?、對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采用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妙在從對方那里生發出自己的感情,這種方法尤被后人當作法度。全詞詞旨婉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感情真摯,沒有被律詩束縛的痕跡。
誰知道。杜甫《月夜》 內容和主旨???
月夜
【作者】杜甫?【朝代】唐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譯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輪圓月,只有你在閨房中獨自遙看。
遠在他方憐惜幼小的兒女,還不懂得你為何思念長安?
蒙蒙霧氣沾濕了你的鬢發;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時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簾或帷幔旁,讓月光擦干兩人的思念的淚。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里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征,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于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只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八月,作者被禁長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詩。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月夜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