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帶橋有什么獨特之處有哪些(寶帶橋的特點)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寶帶橋有什么獨特之處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寶帶橋的特點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寶帶橋 盧溝橋 玉帶橋
寶帶橋,又名長橋,與趙州橋、盧溝橋等合稱為中國十大名橋,位于中國江蘇省蘇州市東南葑門外三公里處,傍運河西側,跨澹臺湖口的聯拱石橋。它始建于唐元和11年至14年〈公元816年-819年〉,是馳名中外的多孔石拱橋。現在被列為江蘇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盧溝橋(Lugou Bridge)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臺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玉帶橋位于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該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制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關于寶帶橋有哪些故事,急求!
蘇州第一橋
寶帶橋在蘇州東南15里處,橫臥在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的玳玳河上,有蘇州第一橋之美稱。 姑蘇寶帶橋
蘇州坐落于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中心,太湖之濱,長江南岸的入海口處,京杭大運河、京滬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超過六百萬,城區常住人口超過二百萬。蘇州是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風景旅游城市,也是4個全國重點環境保護城市之一。位于江蘇省東南部,也是全省最南的城市。東鄰上海,瀕臨東海;西抱太湖,背靠無錫,隔湖遙望常州;南臨浙江,與嘉興接壤,所轄太湖水面緊鄰湖州;北枕長江,與南通、泰州隔江相望。市中心西距南京市219千米,東距上海市區80千米。是江蘇省的東南門戶,上海的咽喉,蘇中和蘇北通往浙江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遠古文化遺址
蘇州發現了許多遠古文化遺址,尤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為豐富,著名的有趙陵山遺址、少卿 姑蘇寶帶橋風光
山遺址、綽墩遺址、草鞋山遺址、羅墩遺址等,其中趙陵山遺址1992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遺址重大發現之一。天堂蘇州,東方水城——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蘇州是中國著名古都,曾為春秋之吳國、戰國之越國、三國之孫吳、元末之張吳等多個政權的首都,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經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為中國第一古城。她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集大成者,亦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傳統文化發達、歷史底蘊深厚、風景秀美如畫的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的蘇州園林和其他大量的自然景觀和歷史古跡。蘇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逾4200年,是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典型的園林城市。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的古跡密度在中國僅次于北京和西安,列全國第三位.一般認為,蘇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已歷經2500多年的滄桑。蘇州也是中國最精致的城市,古城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其中蘇州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雙遺產”集于一身.現在進入國家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清單的有蘇州古城歷史街區和江南水鄉古鎮.蘇州是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迄今有九座園林列世界文化遺產之列.昆曲和以虞山派為代表之一的古琴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蘇州現有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常熟),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昆山周莊、吳江同里、蘇州角直),7個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蘇州東山、蘇州西山、蘇州光福、蘇州木瀆、吳江震澤、太倉沙溪、昆山千燈),還有一大批保存較好的古鎮(如吳江的黎里、盛澤,昆山錦溪,太倉瀏河等)、古村落(吳中區的東山村、明月灣)。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漕運
寶帶橋的建造,同中國歷史上的漕運關系十分密切,江、浙一帶,自古為魚米之鄉,歷代帝王無不以此作 漕運
為征斂財賦重地。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隋煬帝開鑿江南大運河,將江沂的糧食和珍寶大量運往京都。到唐代,漕運已空前繁忙,但以蘇州到嘉興的一段運河,系南北方向,載滿皇糧的漕船,秋冬季節要頂著西北風行進,不背纖是很困難的。可是,纖道在澹臺湖與運河交接處,卻有個寬約三四百米的缺口,于是需填土作堤,“以為換舟之路”:可是,一“填土作堤”也就切斷了諸湖經吳淞江入海的通路,且路堤又會被涗涌湍急的湖水沖決,以橋代堤,勢在必然。蘇州刺史王仲舒,為保證漕運的順利暢通,決計下令廣駁纖道,建橋湖上,并且捐出自己玉質寶帶以充橋資〈寶帶橋因此得名〉。橋建成后,屢經興廢,唐、宋、元、明、清五代曾六次重建、重修(其中林則徐主持維修過一次)。1956年9月,在古橋西側,又新建一座與它平行的公路橋。這樣,不僅減輕寶帶橋負荷,還為游客從側面欣賞古橋提供了方便。
修建
在蘇州城西三公里處,位于大運河與澹臺湖(太湖岔港)貫通口上,與運河平行。地處蘇州至杭、嘉、湖 寶帶橋風光
地區要隘。據史志記載,唐代沿大運河所筑纖道中斷于澹臺湖,而此處水急波高,不利舟楫,致使糧船滯集。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間(816—819),蘇州剌史王仲舒獻束身寶帶,募集資金,延工規劃構筑長橋。橋為“挽道”,故一反江南常規,不取“垂虹架空”之石拱型,而設計為“寶帶臥波”之長堤型。為使湖水通暢,采用多孔、狹墩結構。自元和十一年(816)動工,歷四年而建成。彼此,船工纖夫皆受其利。
煥然一新
宋、元以后曾失修坍塌。明正統間(1436—1446)興工,廬陵周恂如以工部右侍郎巡撫此地,與蘇州知府及吳縣、長洲知縣商議重建此橋。正統十一年(1446)興工,當年冬十一月落成,“洞其下凡五十有三,而高其中之三,以能巨艦”,即現今所見形式。清同治二年(1863)英國洋槍隊頭目戈登為鎮壓太平軍,悍然下令拆去第9孔,致使北端26也全部崩塌。抗日戰爭初期,日軍又炸毀南端6孔,直至1956年才得以修復。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又撥款維修,橋貌煥然一新。
吳縣寶帶橋名字的由來是什么?
寶帶橋位于蘇州市東南7公里,處于運河與支流澹臺河(玳口河)匯合處。橋沿運河岸,跨越澹臺河,是行道橋,因此橋側不設欄板。橋用石砌連拱,共53孔,全長316.08米,是江南著名的長橋。
相傳,唐代刺史王仲舒賣掉寶帶捐資建橋,故名“寶帶橋”。事實上,唐代筑堤作行道,受水浪沖激易毀,以后逐漸以橋代堤。南宋時(1232年),將它完成改為石橋。后來,歷代都有修整。全橋平坦貼近水面,便于引行;但為了通過船只,位于航道上的三孔(由北向南的第14、15、16孔)跨度加大;中間是6.95米,兩側各6.00米,其余各孔跨度在4米左右。
橋南端有石獅一對;北端僅余下一只母獅及石碑、石塔,塔高約4米,五級,刻腰檐、斗拱、佛龕,形制是宋代南方建筑特色。橋處兩河交匯處,水面浩淼,長虹臥波,極富水鄉風光特色。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