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詩天臺在哪里(浙江省天臺縣天臺山慈恩寺)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慈恩詩天臺在哪里,以及浙江省天臺縣天臺山慈恩寺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天臺山慈恩寺,破舊修整是真的嗎?
是真的。我去寺院現場看了,是真的。那里是一個真正修行的地方,寺院年代久了,確實需要修繕。
慈恩寺,位于浙江省天臺山南脈龍口處、距離天臺縣城六公里的白云山上。依洞而筑,漢時即有梵僧隱修。
慈恩寺,始建年代不詳,歷來為清修、隱悟之所,俗稱巖庵。
隋開皇十七年(即公元597年)智顗大師的護法伽藍在此顯瑞,距今也已有1410多年歷史。相傳康熙皇帝亦曾駐蹕于此,向往尤甚,遂下令臺州知府繪制天臺山全圖,尋覓夢境之地,并御賜龍袍于洞中,以為駐蹕紀念。
公元1999年上永下慈老上師振錫至此,得知山中尚有被石渣湮沒的人工古洞。于是,老上師令弟子入山踏勘,隨后中科院研究小組也跟進考察,竟發現人工古洞冬暖夏涼、干濕分區、通風有序,有著迷宮般的洞天奇觀,且有三項洞窟指標居世界之最。
據慈恩寺擴建規劃,除了傳統的洞窟殿堂,將充分利用十多萬平方的洞窟群、以及山體周圍巖壁,用現代藝術造就立體《大藏經》、及諸佛本尊的諸多壇城世界。
84000多尊不同風格的圓雕、群雕、壁雕、浮雕、線雕、壁畫等佛教藝術造像,為今后歷史留下我們現代人的杰作,并填補諸多佛教史上的空白。
天臺慈恩寺是騙子
是。根據查詢相關信息得知,浙江省天臺山慈恩寺,成立于1997年,位于浙江省臺州市,未發現其擁有的經營許可以及營業執照,且還被上告法院,是個不正規的寺廟是騙子。
誰來介紹下浙江的佛道名山天臺山
.坐落于浙江省東中部的天臺山,東連寧海、三門,西接磐安,南鄰仙居、臨海,北界新昌。是馳譽海內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佛教天臺宗祖庭、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濟公“活佛”的故鄉而聞名于世。 以“佛宗道源,山水靈秀”而著稱,且為“中華十大名山”之一。
位于中國浙江省天臺縣城北屬仙霞嶺分支,呈西南-東北走向,平均海拔500米以上,主峰華頂山海拔1098米。名僧濟公的故鄉,佛教天臺宗的發祥地。自然景觀有華頂、瓊臺、赤城山等名山;仙人洞、吊船巖等怪巖;石梁飛瀑、水珠簾等瀑布。人文景觀有國清、華頂、塔頭等寺廟,以及古塔、碑刻等。天臺山最著名的寺廟是建于隋代、重修于清雍正年間的國清寺,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間,大殿中有明代鑄造的重13噸的銅鑄釋迦牟尼坐像。國清寺是保存較完整的著名寺院。天臺山自古聞名,王羲之、顧愷之、李白、蘇東坡、陸游、徐霞客等人都在此留下足跡。天臺山的景點也各有特色,可概括為古、 清、奇、幽四個字。赤城棲霞、雙澗回瀾、華頂秀色、瓊臺月夜等被稱為天臺八景。
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又被列為“浙江省十大旅游勝地”。風景區總面積達187.1平方公里,風景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自古以來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勝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數來數去數不清”之說。天臺山集諸山之美,其最大的特點是古、幽、青、奇。東晉文學家孫綽在《游天臺山賦序》中描寫道:“天臺山者,蓋山岳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跡遍天下,三上天臺山,寫下二篇游記,并將《游天臺山日記》赫然標于《徐霞客游記》篇首。清代著名學者潘耒在游覽天臺山后發出了浩嘆:“吾足跡半天下,所見名山岳鎮多矣,大率山自為格,不能變換。掩眾美、羅諸長、出奇無窮、探索不盡者,其惟天臺乎!……臺山能有諸山之美,諸山不能盡臺山之奇,故游臺山不游諸山可也,游諸山不游臺山不可也。”對天臺山的自然景觀作了高度的評價。
天臺山的自然景觀得天獨厚,人文景觀悠久燦爛。這里即有漢末高道葛玄煉丹的“仙山”桃溪,碧玉連環的“仙都”瓊臺,道教“南宗”圣地桐柏,天下第六洞天玉京;又有佛教“五百羅漢道場”石梁方廣寺,隋代古剎國清寺,唐代詩僧寒山子隱居地寒石山,宋禪宗“五山十剎”之一萬年寺和全國重點寺院高明寺;還有那畫不盡的奇石、幽洞、飛瀑、清泉,說不完的古木、名花、珍禽、異獸,因而獲得“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美稱。
“佛國仙山”還造就了無數神奇的傳說。千古流傳的漢朝劉晨、阮肇采藥遇仙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天臺山是天然的植物園和動物園,奇草異木、珍禽異獸極多。有隋梅、唐樟、宋柏、宋藤,有被稱為“長生不老藥”的烏藥和“救命仙草”的鐵皮石斛。尤其是廣布千米高山的云錦杜鵑,齡逾百年,古干如鐵,虬枝如鉤,枝繁葉茂。每年暮春,淡紅、嫩黃之花競相開放,花大而艷,一樹千葩,團花錦簇,望之似錦若霞。樹之古、面之廣、花之盛,全國少見,為天臺山一大植物奇觀。另外,還有大靈貓、 蘇門羚、云豹等珍稀野生動物。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天臺山的風景旅游資源。
天臺山不但自然風光奇麗秀美,人文積淀深邃厚實,而且旅游的區位條件也相當優越。往東有“蔣介石故居”所在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雪竇山,北有“越中勝境”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和新昌大佛城相接,南有溫州雁蕩山,西有浙中金華雙龍洞,蘭溪諸葛村和東方好萊塢——東陽橫店影視城,可謂旅游要沖、黃金地帶。現在,以天臺山為中心,涵蓋浙東的二小時旅游經濟圈正逐步趨于成熟,浙江旅游界為此編有“天臺居中,游遍浙東”的順口溜。
天臺是中國最早產茶地之一。天臺山盛產優質高山茶葉——云霧茶,貴為西湖龍井之源.還誕生了東方茶文化——中國茶道。天臺山還盛產中藥材、有白術、茯苓、石斛等名貴藥材1000余種,其中“天臺烏藥”品質獨特,是中醫的“長生不老藥”。 一、國清景區
國清景區地處天臺縣城關鎮,該景區是佛教天臺宗寺院的集會區,在這里佛教文化得到了完全的展示。國清寺是我國著名古剎之一,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據天臺宗創始人智者大師親手所畫的樣式所建的。1963年公布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公布為漢族地區重點寺院。自唐、宋時起,國清寺還是日本和韓國佛教天臺宗的祖庭,中外天臺宗信徒朝拜之地。國清寺建筑雄偉,妙域莊嚴,形成了五條建筑軸線。正中軸線為山門彌勒殿(門神殿)、鐘鼓樓、雨花殿(四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和觀音殿。在大雄寶殿之東為梅亭,在觀音殿左前方為法華經幢。西一軸線為魚樂國、安養堂、三圣殿、妙法堂(樓上為藏經閣)和祖師紀會堂。西二軸線為伽藍殿、羅漢堂(文物室)、玉佛閣。東一軸線為聚賢堂(僧眾餐廳)、方丈樓、迎塔樓。東二軸線為里客堂、大徹堂和修竹軒。國清寺現有6000多間房舍、2.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占地達7.3萬平方米。寺中每一殿堂樓舍的建筑都十分精美,是祖國古代建筑的珍品。
天臺國清寺隋梅是國內三株最古老的梅樹之一,也是國清寺最珍貴的植物,經植物學家實地考察,科學鑒定確認為隋代真品。傳說,此樹為天臺宗創始人智者大師高足、第一任主持章安大師所植,距今已1400多年,胸徑粗45厘米,樹高10米,冠幅7米,部分主干已腐朽,半依斜靠院墻之上,蒼虬多姿。每逢新春花開,香氣四溢,吸引中外游客,六七十年代這株老梅枝疏葉凋,生長衰弱,八十年代后,年年花繁葉茂,結果累累,一般年份收果30余斤,特別成隋梅罐頭,成為名貴珍品。當代文豪郭沫若曾有“塔古鐘聲寂,山高月上遲,隋梅私自笑,尋夢復何癡。”的詩句,鄧拓亦有“剪嘆東風第一枝,半簾疏影坐題詩,不須脂粉添顏色,猶憶天臺相見時”的《題梅》詩盛贊國清隋梅。隋梅樹邊墻上嵌有石碑三塊,有當代賴少其,陳鍾祺和無名氏所書“隋梅”兩字,每年梅子成熟季節,有寺院和尚來摘釀成罐頭,用來招待貴賓。隋梅曾于文革期間枯死,文革后,經寺院和尚精心護理,重新發芽抽枝,目前每年結果。
隋塔位于天臺縣城東北方向,始建于1300多年前,是國清寺的標志之一。塔身黃褐色, 高59.4米,邊長4.6米,六面九級,空心樓閣式磚木結構。這座隋塔建造別致, 塔頂上沒有塔頭, 因此,從塔內仰望可見藍天。這座隋塔建造別致,塔頂上沒有塔頭,因此,從塔內仰望可見藍天。隋皇十八年,晉王楊廣為報智者大師的師恩而建造的報恩塔。唐會昌法難受損,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為浙江現存最高的古塔之一。空心樓閣式磚木結構因遭火焚毀飛檐斗拱,形民四周的空洞。其色絳黃,雄偉壯觀。民初整修時,從塔中起出隋菩薩7方石刻線條造像,藝術價值很高,現藏寺內三圣殿前塔碑室。隋塔為浙江省重點保護文物。近幾年,隋塔塔基加固,塔周新鋪臺階,并植鮮花松柏,景色更為誘人。
二、赤城景區
赤城景區地處天臺縣城關鎮,其主要景點赤城山,為丹霞地貌,仙佛雙修的圣地,濟公活佛故里,名人逸事集粹。有道教第六洞天的玉京洞、濟公佛院、梁妃塔,赤城棲霞等景觀。赤城山為白堊紀系下流巖組成,屬于丹霞地貌,為河湖相紫紅色沙礫巖夾火山碎屑巖沉積,以紫紅色中厚層至塊狀礫巖、沙礫巖為主。赤城山高338.8米,歷來被視為天臺山的南門和標志。山的東南方向,陽光和煦,分布著十八個洞穴,其中玉京、紫云、餐霞、華陽、瑞霞諸洞天,自唐宋以來就有建筑。紫云洞位于山腰,俗稱下巖。洞頂嵌有“赤城霞”楷書,為明代萬歷年間題刻。洞內依巖構筑樓屋數間,洞前立有“建文帝度歲處”碑。洞旁有一小洞,原是敦煌高僧曇猷坐禪的地方。僧慧明于建元年間塑臥佛于此,稱“臥佛巖”。赤城山中層為濟公院,分為東西兩院。濟公東院是為紀念佛教禪宗大師濟公而于1996年所建。濟公東院依山而建,兩層四開間,高為14.5米,建筑面積達410平方米。院內設濟公百態堂。堂中有3尊香樟木雕濟公大佛,兩側有79尊銅制濟公小佛像。在走廊上還設有18尊形態各異的濟公像,有喜、怒、哀、樂、悲、愁等各種不同神態。濟公(1130—1209)出生于天臺縣永寧村,為佛教禪宗高僧,在港臺地區有大量信徒(港臺約有200多萬個濟公堂),有廣泛影響。濟公西院建于1987年,是濟公幼時讀書之地。由齊康院士設計。融濟公身上的袈裟、酒葫蘆、薄扇于一體,其中有佛珠108顆。寺內有濟法傳大(寺),長10.5米,高3.5米,進深5.35米,寺內有龍池、鳳沼建于天然洞穴中。原址在城北石墻頭,現占地面積2671.65平方米,內供奉濟公佛像,幾經興衰,至清代順治、宣統年間兩次修整。裘了真出資重建濟公院,院址移到赤城山瑞霞洞。西院由八蓋閣、葫蘆齋、袈裟門等組成。分別是濟公的僧衣、僧帽、僧鞋的象征。濟公西院上方為悟月樓,為濟公悟道之處。唐代高僧湛然在此講演天臺宗教義。赤城山上層為玉京洞,巖上刻有“玉京”二字。玉京洞是道教南宋十大洞天之一的第六洞天,俗名上巖(赤城山由下至上分為三層),相傳是元始天尊玄都說法之地。赤城山山體由水平的中生代紅色砂巖和礫巖組成,因斷層抬升形成。玉京洞為一天然洞穴,洞深10米,寬7米。洞內隨巖構造三開間樓房,周圍植有松柏,鑿有古井。
作者: 221.12.111.* 2006-3-13 16:30 回復此發言
--------------------------------------------------------------------------------
2 天臺主要景區介紹
此洞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歷史上,最早為三國時,傳說魏夫人、葛玄在此煉丹。宋政和八年(118年)建赤城觀,嘉熙元年(1237年),朝廷遣使投金龍玉簡賜沉香斗真鐘馨和御書。現玉京洞以奉祀三清、葛玄、和魏夫人為主。
赤城棲霞屬于天臺八大景之一,因赤城山形如雉堞,巖色赤赭,晴天的早晚時分,尤其到春分時節,太陽升起的時候,紅日高照,并且霞光會在赤城山頂的梁妃塔處停留好一段時間,形成滿山紫氣氤氳,霞光萬道,因此把這種物侯現象稱為“赤城棲霞”。赤城棲霞屬于霞景中的霞光,是陽光在云霧中射出的色彩繽紛的光芒。
梁妃塔海拔307.6米,高29.7米。每面寬為6.5米門寬為1.5米,高3.2米,為四面七層的磚泥混合結構,自二層以上每層每面有拱門供奉佛像,檐下又有斗拱,屬于密檐式塔。此塔是商朝梁大同四(538)岳陽王蕭為其妃子所建,初建時原有三塔。唐會昌五年(845年)反佛時被廢,咸通(860—847)由僧宗丘募捐重修了其中一座,五代周顯德七年(960)僧德韶又被重建,重建時獲得舍利49顆。并放置在各個寺院中。現存塔為1947年尖慈法師向上海居士捐款重建的。1978年又整修一次,塔下有“白蛇洞”,傳說白蟒作祟,鎮壓與此,塔后有“穿劍巖”,中開一線。 梁妃塔是赤城山的標志,是天臺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高聳赤城山頂,可以看到周圍山地平坦,是登高的好地方。
三、百丈桐柏景區
百丈坑峰巒疊嶂,溪澗潭池,飛瀑流泉,形態各異,有瓊臺、雙闕、龍潭瀑布等。道教文化深厚,有較多古跡。“瓊臺雙闕”是聳立于瓊臺峰的兩座秀峰,古人用皇宮大內前的兩幢樓闕來形容此景。“北闕”高而懸居,“南闕”略矮,與山崖毗連,兩峰均有奇巖瑰磊層疊,夕陽映照之際,“萬玉璀璨萬鏡敷”“卿云五彩相蔽虧,琪樹精光互明滅”,雙闕如星拱月朝向瓊臺。“雙闕”下有一塊奇特的花崗巖石,遠眺酷似面部朝后、擺出一幅翔后小棲之勢的神鷹。
百丈谷地是天臺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其地質類型屬于火山形成的花崗巖裸露地貌。于燕山運動晚期第三次侵入時出露地表,以后在地質構造斷層作用下形成斷崖。深谷河澗與兩岸層疊山巒形成奇特多姿的峽谷景觀是該景點的一大地理特征。由于表層風化殼被剝蝕,侵蝕成巖體裸露地表,巖石被球狀風化,在一些山頂、山坡或溪谷底部呈現石蛋地貌。景區內土壤類型主要為紅壤,呈微酸性,含石質性強,母巖裸露較突出,植被容易破壞。景區范圍東至金庭湖東青龍山崗,南至桐柏嶺腳,西至青天飯蒸,北至兩水失金和金庭湖北側山脊。景區面積為2.5平方公里,海拔高程為150—840米,景區以延綿6公里長的百丈坑為主軸,連同兩岸陡峭的山脊,構成一組大峽谷景觀。沿坑口北行,兩旁山壁對峙,山勢崢嶸對峙,奇峰紛呈,怪石錯列,且愈入愈奇。峰、巖、潭、瀑諸景齊全,其中的“瓊臺夜月”史稱天臺八景之首。著名的有“仙人座”、“瓊臺雙闕”、“百丈崖瀑布”、“桃源仙境”、“桐柏秀色”、“八仙傳道”等景點。百丈坑上游有瀑如龍,下注成潭,潭水晶營如黛,名“龍潭”。潭旁一峰拔地而起,迥然卓立,即為瓊臺峰,峰上有石形似椅,傳說鐵拐李每逢中秋節之夜,來此椅座賞明月,故名“仙人座”。瓊臺前有一山,兩峰對聳,頂部平坦,頗以皇宮前兩側的樓閣,故稱“雙闕”。在明月當空的夜晚,坐在石椅上瞻望月下群山,恍入仙境夢鄉,“瓊臺夜月”得名即出于此。瓊臺峰上還有“臺岳奇觀”、“秀甲臺山”、“蓬萊仙境”等摩崖石刻。從瓊臺東南行4公里便是桐柏宮。桐柏建水庫后,原桐柏宮沉于水底。現為原鳴鶴觀改建,桐柏宮為中國道教東南圣地,道書稱桐柏宮為“金庭洞天”。
百丈崖瀑布落差約為20米,分兩級落入龍潭,第一級瀑布落差約為8米,第二極瀑布約為12米,水量較大,水質良好。第一級瀑布垂直落下,下端中空,第二級瀑布沿崖壁急流而下,坡度約80度。百丈崖瀑布從20米高處沖進龍潭,聲如甕中風雷,飛濺的水珠如珍珠,水流受玉兔山遏制,一個急彎流出潭口,沖進百丈潭。龍潭面積約70平方米,水呈碧綠,四周都是懸崖洞,最大的洞約20平方米,內有石桌、石椅與龜石等。
作者: 221.12.111.* 2006-3-13 16:30 回復此發言
--------------------------------------------------------------------------------
3 天臺主要景區介紹
四、清溪景區
清溪景區包括落雁公園、慈恩寺洞、桃源春曉等景點組成,風景優美。
清溪是始豐溪段落。位于始豐溪中游,蜿蜒曲折,卓然多姿,兩岸翠竹夾溪,松樟成蔭,江南水鄉田園風光。
落雁公園位于天臺縣始豐街道落雁居前,為三茅溪與始豐溪的交界線。它原為天臺山八大景之一—清溪落雁,據說該景觀在唐朝時最為壯觀,落雁成對生活,睡覺時,頭頸交錯,若一只死掉,另一只便成了孤雁。落雁一般在春秋兩季較多,多至上萬只,以麥作為食物。由于人為破壞、環境變化、城市擴大等各種因素影響導致落雁滅絕,清溪落雁也約于25—26年前沒落。因此現建為形為三角形的落雁公園,旁有人工湖,為1997年上半年建成,供自來水所用。
天臺山大黑洞又名慈恩寺洞,慈恩寺洞位于天臺縣始豐街道巖坦村西南200米處的巖坦山中。是人工開鑿的一個洞窟群,整個洞窟群呈U字形,為南北走向。洞窟共有五層,其中地表以上為第五層,其他幾層均在地表以下,為積水深潭。洞廳總面積約數十萬平方米,各個洞廳的面積從幾平方到數千平方不等。洞廳的數量約數千個。洞中常年保持恒溫,冬暖夏涼,為良好的消夏避暑勝地。據當地村民的估計最多一天來此避暑的附近鄉民達三千人。巖坦嶺山體屬凝灰巖,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從隋代開始當地的石匠就在此處開采石料,距今已經有將近1400年的歷史了。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因為山體中的石料開采怠盡,故被廢棄。整個洞窟中的洞體以1號洞、千人念佛堂、大法堂為主,為洞窟中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三個洞窟。一號洞為于洞窟的西面,長60米,進深60米,高5米,總面積約為3600平方米。洞已經東西中空,現為慈恩寺的法堂和齋堂。千人念法堂位于1號洞的西南面,長80米,進深50米,高0.9米。總面積4000平方米,是洞窟中最大的一個洞窟。大法堂約為3000平方米,整個洞體因尚未清理,故洞體略顯狹窄。其他的洞體為洞套洞,有些洞體與其他的洞體之間之有不到一平方米的小洞相連。因洞體中只有一層在地表以上,故許多洞體成為積水的深潭,這些深水潭水質清澈,水溫在0度上下。有些深潭與地表只有碗口粗的聯接處。在北面的洞窟中有一約100平方米的深水潭的中央橫有一塊約0.5寬,5米長的石梁。
桃源春曉是以花崗巖為巖體構成的谷地型旅游地,位于天臺縣白鶴鎮上寶相村,是天臺八大景之一。寬約20米,縱深約600米。每逢春季,滿谷綠樹紅花,各種鳥類聚集于此,出現了鳥聲不斷的奇特景觀,故名桃源春曉。其谷地由許多花崗巖石堆積而成,屬窄谷,因山體崩塌,流水侵蝕形成現有景觀。以麗仙館為入口進入桃花塢,長約100米,寬12.5米,兩側為群山的狹長地帶,呈東西走向,溪水自山谷流過,不曾干涸,入口處有一龍潭,較深,現因上游建造水庫,潭被亂石填塞。另一側則為麗仙館,也稱遇仙館,供奉劉阮及二仙女,始建于宋,現為當地村民重建。麗仙館后有一山峰,有一個劉阮遇仙的傳說。以前塢內延岸遍植桃樹,現有重植一些,但缺乏管理,生長不好。相傳此處為二仙女與劉阮送別之處。鳴玉澗是一花崗巖構造的巖壁,因流水長期沖刷侵蝕而成,巖壁內傾,高30米,寬12米,成方形,溪水從巖壁下流過,發出回音,如玉器撞擊的聲音,故名。又一說為宋天臺知縣鄭至道游覽此處做文章以“鳴玉澗”命名。“鳴玉澗”與“仙女浴盆”、“桃花塢”等景點相連,四周群山環繞,植被覆蓋良好。仙女浴盆為一天然水潭,水平均深度1米左右,最深2米,水質純凈,傳說有仙女曾在此沐浴,富有仙氣,因而得名,水潭兩側花崗巖造型奇特,有一巨石長18米,寬20米。迷仙塢處于兩山對峙處,兩山不可通行因其特殊山勢的影響,傳說神仙到此亦需更衣化為一橋方可通行,兩座山綠樹成蔭,景色怡人;合翠峰遠看兩山相合,樹木蔥蘢,兩山高約百米,其左側為桃源洞;前面的神女石為花崗巖,長9米,厚度為8.2米。神女石水潭旁臨一水潭,面積較小;雙女峰在神女石前方,得名與劉阮遇仙的傳說有關,對面山峰為朝陽峰。龍噴水為一跌水瀑布,寬3米,高約20米,下臨一潭,寬5.4米,長9米,深1.5米,巖面受水體沖刷,相當平滑。劉阮洞洞寬3—4米,深9米,為崩塌洞,洞下巖石陡峻,右側有一石洞,可容納3、4人,有一人高度,洞的出口為龍噴水瀑布。桃源洞位于劉阮洞右側山峰之上,洞距峰頂30米處,洞內可容3人,入洞無路可通,需憑借一二十四級,每級有一尺二高度的竹梯。
作者: 221.12.111.* 2006-3-13 16:30 回復此發言
--------------------------------------------------------------------------------
4 天臺主要景區介紹
五、始豐溪景區
始豐溪景區位于天臺盆地南緣,始豐溪中游,蜿蜒曲折,卓然多姿,兩岸翠竹夾溪,松樟成蔭,江南水鄉田園風光。主要景區包括始豐溪和龍山景區。始豐溪又名大溪,為境內最大的溪流,貫穿與天臺盆地。發源于磐安縣大盤山南麓,東北流經方前鎮注入里石門水庫,在后求鄉入境,流經龍溪、祥明、街頭、平鎮、冬林、前山、龍山、石溪、新民、麗澤、城關、螺溪、坦頭、蒼南等鄉(鎮),在灘嶺鄉下灣村南出境入臨海市,于三江村與永安溪匯合后稱靈江。全長132.70公里,境內長68.50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全流域面積1610平方公里。始豐溪多年平均輸沙量為29.0噸。入境后,在里石門水庫南納小姆坑、大姆坑、燥坑。北納寺岙坑、焦坑、金滿坑、小溪坑。出水庫東流,至外石門村,南匯天柱坑水。至嶺下村與南來之黃水溪匯合和折北曲流,依次南匯寒巖水、西匯藤嶺坑水。至張家峒村,南匯茶山之水。至山頭下村,西匯雷馬溪諸水,折東進入天臺盆地。至此,河道變闊,水流變緩。復東流,經毛樣村,西北匯烏巖、王里溪,上坑溪諸水。至里葛村,西南匯打鐵坑水,東匯前山倒諸溪水。折南流與崔岙溪匯合后折東,至山頭裘村,依次南接巧坑、西坑、磨刀坑諸水。至龍頭山村,北匯金家塘水。至玉湖村,北匯楊柳河、黃家坑水。至清溪村與三茅溪匯合。至城關鎮,折東南流,南納小法溪、梅坦溪,北接赫溪,螺溪諸水。至蟹諸村,西匯龍王坑水。至安固村,北匯丘桶村水。至隔水江村折南流,東匯蒼山溪、波楞溪、下洋坑諸水,西匯花桃溪水。經灘嶺頭、下西匯大淡溪、小淡溪、肚臍坑溪水,于下灣村南出境。始豐溪支流60多條,境內40多條,其中年平均流量在2立方米/秒以上的有三茅溪和蒼山溪兩條。
龍山景區位于天臺縣始豐街道山河鄉南面,為歷史上天臺小八景之一。整個景區總面積3平方公里,集自然和人文為一體。景區呈南北走向,共分布大大小小景點近二十個。清代天臺籍的著名文學家齊召南將其稱之為“小明巖”。龍山景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代,當年智者大師曾隱居于此。為紀念智者大師,后人在如來古洞的西側立了一尊高達兩米的塑像。龍山歷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為天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景區的人口處有一塊乾龍年間保留下的御碑,碑寬1米,高約3米。在入口處的西側巖壁上刻有岳飛的手跡“勝跡”二字。景區中歷史最為悠久的為第一個涼亭迎賓亭西側的石幢,當地人稱之為龍柱,為明弘化年間的遺物。離迎賓亭200米處有一照壁,上書“觀自在菩薩”,該照壁由五塊碑刻組成,碑刻長10.5米,高4米,為齊召南的手跡,是目前為止天臺縣保留下來的最大的碑刻。該碑刻中的“薩”字為后人所補。在碑刻的上方為龍山武書院遺址。該書院為太平天國虎賁將軍所創辦,為臺州南拳的發祥地。龍山景區中的象形石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非常的有特色。在“觀自在菩薩”碑刻的上方的巖體如同濟公所戴的帽子,故當地人稱之為濟公帽,在濟公帽的西南面,整個山體上下兩塊巨石好似雌雄雙獅,上方為雄獅,它的前爪剛好碰到下方雌獅的頭部,表現十分親昵的樣子。試刀石是該景區中又一造型十分獨特的巖石,它位于龍山武書院的南面,為一塊約一平方米的石體自北向南斷開,中間間距0.4米。猿嘯巖位于試刀石的東面,為一塊獨石,高約50米,從試刀石上方的如來古洞外觀看,形象十分的生動。龍山飛瀑位于龍山武書院和猿嘯巖之間,高約50米,寬為0.5米,整個瀑布十分細長,好似一條白練垂下。如來古洞位于書院上方的山腰山,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洞體,洞寬5.65米,進深7米,高2.35米,洞中供奉著釋迦摩尼和他的侍從。龍山水庫位于龍山景區的最高處的兩山之間,水庫總面積10萬平方米,最深處可達二十余米,在水庫南面的大壩周圍生長著大約面積為100平方米的蘆葦蕩。水庫旁邊原有天臺山七十二毛蓬之一的白云庵。從水庫往西北200米有一廟稱之為山頂廟,該廟始建于南宋,是當地百姓為紀念三位隱居于此的宋室老臣而修建的。據說,三位大臣因不滿南宋小朝廷的昏庸無能,憤然離開高宗,來到龍山,以為當地百姓看病為職業。在他們隱居的日子里,救治了不少百姓。死后,百姓遂為他們立廟祭祀。在該廟的院中至今還保留著兩棵將近800年的古柏,南面的那棵樹較大,樹徑0.45米,樹圍1.17米,高5.65米。北面稍小,樹徑0.4米,樹圍1.05米,高5米。兩棵樹均因大火曾一度枯死,現在兩棵樹同時從樹根長出約為一米高的新枝。龍山景區的南面即為始豐溪,在它的西面緊連松隱居。
作者: 221.12.111.* 2006-3-13 16:30 回復此發言
--------------------------------------------------------------------------------
5 天臺主要景區介紹
六、石梁銅壺景區
石梁銅壺景區以瀑布穿過天生橋的奇景“石梁飛瀑”、“五百羅漢道場”下方廣寺、花崗巖銅壺地貌最為著名。 石梁是一座花崗巖天然石橋,長約七米,梁面窄處有0.2-0.3米。梁底高約2.3。水的上游為金溪與大興坑水,自東南來,至中方廣寺前合流,形成瀑群,主流三者穿梁而出,從高二十多公尺(40來米)。直搗長8米,寬5米,深不見底的碧泓潭(又名惠澤潭),因其色清白如霜雪,故稱“石梁雪瀑”,為天臺八景之一。特別是大雨過后,觀瀑效果更佳。最為奇妙的是冬天的“冰瀑”。關于石梁飛瀑的形成,從地學觀點看,是由于河向西流,沖上了一塊天然大石,因為上下巖質硬度的不同,經過流水的沖擊侵蝕而形成了弓形大窟窿。水經此孔,一直沿石搗下去,就成了一條數十丈高的飛瀑。石粱飛瀑附近有幾十處的,摩崖石刻。有橋腹部正書“前度又來”,清郡劉傲書;橋下之隸書“萬山關鍵”,蘿掄選篆刻;右側之“神龍掉尾”,郡守陳譎書;左側之“第一奇觀”,宋大書畫家米芾書。高度贊美了這舉世罕見純屬天然的水石奇觀。碧潭壁崖上則有康有為的正書“石梁飛瀑”,石橋側萬綸之正書“大觀”,石糧上潭腳有郁昆隸書“二奇”,潭邊峭壁上明甘雨隸書“飛瀑懸瀑”,以及未署名的“噴雪飛云”,“流星曇華”,“常住真心及”“全景”,“放生池”,“南無阿彌陀佛”等。飛瀑下游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名仙筏橋。立于橋上可觀石梁全景。飛瀑上游有中方廣寺,建筑宏偉,過橋,沿之字形曲徑下行約百米即到。寺依山而建,小巧玲瓏的佛殿和僧房,還有一座高1.3米,長一米,寬0.7米的銅亭,重約1500公斤,由高級合金“風磨銅”制成,重檐歇山頂。內鑄五百羅漢浮雕像,刻鏤精致,是罕見的藝術珍品和宗教文物。其左右兩壁各由明朝大臣米成鐘和楊師孔的題名。寺前有曇華,系南宋理宗時天臺籍宰相賈似道初建。據說亭子落成后,寺僧在供茶時,茶杯中出現曇花即逝,于是取名“曇花亭”1972年毀于火災,1980年重修。石梁橋西南端,一條幽嶺,鋪在綠林中,嶺下古下方廣寺,始建于東晉是天臺最古老的寺院,現存建筑主要為清代重修。民國年間,興慈法師曾重修。寺院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有大雄寶殿、應真閣等建
我想到河南天臺山慈恩寺短期修行,不知怎么走?
您這是直接誤解了地點,準確的是: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始豐街道巖坦村,慈恩寺,直接按照導航走就可以了
關于慈恩詩天臺在哪里和浙江省天臺縣天臺山慈恩寺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