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虛臺記陳公為什么(凌虛臺記陳公為什么死了)
大家好,關于凌虛臺記陳公為什么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凌虛臺記陳公為什么死了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呂布謀士陳公為什么在張飛還馬后,還堅持攻小沛?
陳宮興許是這個意思,[呂布見張飛劫馬,就率軍至小沛,玄德令人出城,至呂布營中,說情愿送還馬匹,兩相罷兵.]此處已經僵到這了,首先呂布反復無常所以說話得小心謹慎,其次張飛畢竟是劉備兄弟,而且徐州是從劉備手中硬搶過來的,劉備一梟雄不可能居于人下.又恐曹或其他諸侯攻過來時,劉備此時可能會報復,趁機借此事從背后偷襲或聯合曹/其他諸侯,前堵后劫便無退路了.讓劉備在小沛,還不如派一個手下,信任的大將去鎮守這樣更穩妥些,正好以此為借口攻小沛.嘴上說殺劉備,其實應該是想趕走劉備.
蘇軾《凌虛臺記》的翻譯
蘇軾《凌虛臺記》的翻譯
居住在南山腳下,自然飲食起居都與山接近。四面的山,沒有比終南山更高的。而城市當中靠近山的,沒有比扶風城更近的了。憑借(靠山)最近而要求住得最高,那么這位置必然能達到。但太守的住處,(開始)還不知道(附近)有山。雖然不是事情得失的原因,但是按事物的道理卻不該這樣的,這就是凌虛臺修筑的原因。
就在它還沒有修建之前,陳太守杵著拐杖穿著布鞋在山下閑游,見到山峰高出樹林之上,(山峰)重重疊疊的樣子正如有人在墻外行走而看見的那人發髻的形狀一樣。(陳太守)說:“這必然有不同之處。”(于是)派工匠在山前開鑿出一個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個高臺。(臺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這之后有人到了臺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臺的高度。而以為是山突然活動起伏冒出來的。陳公說:這(臺)叫凌虛臺很合適。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下屬蘇軾。而求文章來記敘(這件事)。
蘇軾回復陳公說:“事物的興盛和衰敗,是無法預料的。(這里)從前是長滿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蓋的地方,狐貍和毒蛇出沒的所在。在那時,哪里知道(今天這里)會有凌虛臺呢?興盛和衰敗交替無窮無盡,那么高臺(會不會)又變成長滿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預料的。我曾試著和陳公一起登臺而望,(看到)其東面就是當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兩座宮殿(遺址),其南面就是漢武帝的長楊、五柞兩座宮殿(遺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壽宮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宮(遺址)。回想它們一時的興盛,宏偉奇麗,堅固而不可動搖,何止百倍于區區一座高臺而已呢?然而幾百年之后,想要尋找它們的樣子,卻連破瓦斷墻都不復存在,已經變成了種莊稼的田畝和長滿荊棘的廢墟了。相比之下這座高臺又怎樣呢?一座高臺尚且不足以長久依靠,相比于人之間的得失,來去匆匆又如何呢?或者想要以(高臺)夸耀于世而自我滿足,那就錯了。因為要是世上真有足以(你)依仗的東西,就不在乎臺子的存亡了。”
已經對陳公說了,下來后(我便)為他記下來。
陳宮為什么輔助有勇無謀的呂布也不輔助胸懷大志的劉備?
陳公之所以選擇呂布而不是劉備,是因為他不認為呂布是兩面派,其次是因為他不了解劉備。陳公是東漢末三國時期少有的戰術家。陳公,子公臺時間: 1999年2月7日,東漢末年呂布的首席顧問,東吳陽人(今山東莘縣) ? ? ? ? ? ? ? ? 他性情正直,足智多謀,年輕時與名人交朋友。曹操曾幫助創業,但后來看到殺戮過于沉重,便離開去加入呂布呂布,被曹操俘虜,但拒絕死亡。陳公為什么選擇幫呂布?在白門,許皇帶陳公去見曹操,曹操問: “你好嗎? ”曹操: “你的心不對,所以我拋棄你! ”曹操: “我的心不對,公眾怎么能做呂布? ”曹操: “雖然布不聰明,但沒有你這樣奸詐。”從曹操和陳公的對話可以看出,他選擇幫助呂布,首先是因為呂布殺了董卓這個惡棍,為民除害。雖然很多人認為呂布不是以紳士的身份殺了他的繼父。但是陳公認為呂布殺了他的家人。自從離開曹操,他終于找到了一個值得追隨的人,一個敢于反抗惡霸的人,這正是陳功所需要的。第二: 董卓被殺后,呂布接替了董卓的位置,董卓是軍隊的主力,所以他的地位很高。 ? ? ? ? ?呂布的功夫是不可戰勝的,心地純潔,沒有惡意。對于陳功來說,這樣的人很容易對付,也很容易相處,因為他不是兩面派。而從曹操殺人的角度來看,這令人毛骨悚然,與曹操相處融洽,甚至不知道何時會被殺。第三,從陳功的個人野心來看,很有可能他是想利用呂布的力量來完成偉大的事業,以拯救世界,保護人民。對于劉備來說,他還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也不知道誰會像曹操一樣殺害無辜的人,不值得幫助。為什么陳公不選擇和劉備一起工作?首先,從時間上看,當陳公離開曹操時,很少有人知道劉備是漢朝的直系親屬,而陳公根本不知道。他只知道劉備是個無名小卒,沒什么成就,他到處尋求庇護,甚至不在劉備的位置上,但更糟的是,比他自己還糟。至于劉備的家世,恐怕當時只有他的兩個結拜兄弟知道,其他人大多不知道,也不在乎。因為在那段戰爭時期,不管你是誰,如果你不擅長,你基本上被忽略了。 ? ?劉備的皇室血統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上,當劉備后來投奔曹操,被漢獻帝召去服兵役時,漢獻帝不得不查閱皇室家譜以確認劉備的漢族血統,只有慢慢地才有劉皇叔這樣的呼喚。這時候陳公已經下地獄了。所以陳公在世的時候,沒有機會知道劉備是漢族的親戚。其次,陳功不重視其實不是韓世宗申的身份,他尋求的是如何保護平民百姓,穩定世界。當時,他選擇跟隨曹操,是因為董卓控制了政府,殺害了無辜的人,而曹操敢于與這些人作戰,但他不認為,雖然他有心拯救世人,但他也是一個殺害無辜百姓的怪物,他知道他跟隨的是錯誤的主人。當陳公看到曹操是個殺人的惡棍,還不知道劉備是誰時,他看到呂布是一個強壯,心地純潔的戰士,呂布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于是他投身于幫助呂布,希望利用呂布的力量給世界帶來和平。但沒想到呂布沒有聽從自己雙方的補充計劃,導致失敗,被曹俘虜,使他的事業沒有成功,最后大方的死去,應該說也是一個英雄。
日課|| 《凌虛臺記》
原文
國(城市)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終南; 而都邑之麗(依附)山者,莫近于扶風。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此凌虛之所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陳公杖履逍遙于其下。見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接連成串)如人之旅行于墻外而見其髻也。曰:“是必有異。”使工鑿其前為方池,以其土筑臺,高出于屋之危( 屋脊)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虛。” 以告其從事蘇軾,而求文以為記。
軾復于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遮蓋),狐虺(蛇)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凌虛臺耶?廢興成毀,相尋(相循)于無窮,則臺之復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嘗試與公登臺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tuo)泉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zuo),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計其一時之盛,宏杰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于臺而已哉? 然而數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既已化為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于此臺歟! 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
既已言于公,退而為之記。
陳公:當時的知府陳希亮,字公弼,今四川青神縣人,與蘇軾同鄉。宋仁宗趙禎天圣年間進士。此公與蘇東坡家也算是世交,論輩分還相當于蘇東坡他爹蘇洵的長輩,因此他對其他人說,他是將蘇東坡看做自己的孫輩,見不得他志驕意滿不求上進,平時對他嚴厲,故意不給他好臉色,就是要挫蘇東坡的銳氣,讓他踏實下來,避免以后在復雜的官場吃虧。
蘇軾在擔任鳳翔府(今陜西省鳳翔縣)簽書判官時,上司鳳翔府知府陳希亮建筑了一座登高眺望的臺,要求蘇軾為這座臺撰寫文章。
作此文時,踏上“仕途”只有兩年的蘇軾,胸間懷著固國安民的宏大政治抱負,主張為政應有補于民,積極進取。但凌虛臺的修筑在他看來卻無補于民,這與他積極的政治主張相違背,因而字里行間時時暗含著譏諷的筆調。
這篇“記”可分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實寫,記敘了建筑凌虛臺的緣起,選擇的建臺地點的優勢和命名 “凌虛” 的由來; 后一部分虛寫,借物抒情,聯系到古往今來的廢興成毀的歷史,感嘆人事萬物的變化無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應該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東西。反映了蘇軾思想中對生活積極樂觀和對理想執著追求的一面,充分表現了蘇軾對人生價值的求實態度。這篇“記” 的內容具體實在,直陳其事,嚴謹暢達,有實有虛,實虛結合,含意頗深,發人深省。
全文共分三段。前兩段重在敘事,后一段議論說理。敘事議論前后相應,在自然平易、曲折變化之中盡吐茹物,鮮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第一段 ,文章點破了臺的緣起。文章的開頭,與蘇軾一些知名文章的開頭有些區別。沒有指點江山的氣勢,沒有旁征博引的淵博,倒像是漫不經心的閑談,還有點心不甘、情不愿的遮掩氣氛。太守筑臺意旨本在觀山,蘇軾行文也正緣山而起,由山而臺。州府地處終南山下,飲食起居皆應與山相伴,更何況終南為四方之大山,扶風為依山之近邑。作者連用四個“山”字。 極寫山之高,隱含景色之美;極言城邑距山之近,暗藏觀山之易。 高山美景迫在眼前,只需舉手投足便可秀色飽餐,以至近求最高豈不美哉。下面作者卻筆鋒一轉,若有所指。說太守居住終南山下還不知山之峻美,調侃陳太守缺乏對周圍事物的觀察。由此而引出了幾絲遺憾,也為由山而臺作了巧妙的過渡。但頗有深意的是,蘇軾并不承上直寫出“此凌虛之所為筑也”,偏偏要加入“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兩句,近山而不知山雖于人事無所損益,但終非情理之事,于是乎便筑臺觀山以盡情理。這種譏刺的筆調既吐露出了年輕蘇軾的政治主張,在藝術上也使文章揮灑自如,姿態橫生,同時還為后面的議論定下了基調。
第二段 敘寫筑臺的經過,由太守杖履而游,游而見山,見山而思異,思異而鑿池筑臺。層層相因。句句緊扣,只寥寥幾筆便清楚明了地敘寫出了筑臺的始末、同時,敘述還具有生動形象的特征。這段延續了調侃,像是一個小品。“杖履逍遙”活畫出了太守悠然自得的神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墻外而見其髻也”一句,又化靜為動,把靜態的山巒賦予了動態的活力。給人以清新自然、流動變化的美的享受。與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中的“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黑之登于山”有同工之妙,接著,“然后”三句,又承上敘寫臺成之后登臺觀山的情景。這里作者筆墨極為簡省,但卻突出了臺之高和山之奇。前面太守逍遙其下,看見的山宛如旅行人的發髻;這里登臺極目,山則踴躍奮迅而出,從而借所見山景的不同襯托了臺的高,為下段臺取名為“凌虛”埋下了伏筆。
第三段 是全文的重心。思想闡發,作者議論縱橫,把興廢成毀的自然之理說得鞭辟入里。太守求文原希望得幾句吉利的話,蘇軾卻借此大講興廢之理。“物之興廢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是立論的基礎,作者用它啟開議論的筆端,把凌虛臺的興成推廣至茫茫時間,以變化流動的眼光來關照它,從而把有化為無,把實變為虛。昔日的荒草野田,今日的凌虛臺,這是由無生有;今日的凌虛臺,明日的荒草野田,這又是化有為無。興廢成毀交相回旋,無窮無盡,誰都不能知曉。行文至此,理己盡、意已完,但作者卻并不輟筆,他還由近及遠,從眼前的凌虛臺延伸到漫長的歷史。把秦穆公祈年橐泉、漢武帝長楊宮、五柞宮、隋仁壽宮、唐九成宮的興盛與荒廢赫然放置在凌虛臺的面前。兩相對比,百倍于凌虛臺的宮殿,如今求其破瓦頹垣猶不可得,凌虛臺的未來也就自不待言了。下面,作者又進一步由臺及人,“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凌虛臺尚且不可長久,又何況人事上的得與喪。得喪來去無定,借得臺而夸世,則是大錯。這幾句委婉曲折。逐句深入,最后,把凌虛臺的寓意和價值化為子虛烏有,由此從根本上否定了臺的修筑。這種寫作方法古人稱為“化有為無”。世界上確有讓人足以依憑的東西,但這跟高臺的存亡是沒有關系的。
這篇文章由山筑臺、由臺而化、由化變無,層層緊扣、環環深入,名為替凌虛臺作記,實則是化臺為無。令人惕然移覺、回味無窮。
楊慎《三蘇文范》 卷十四: (1) “《喜雨亭記》,全是贊太守;《凌虛臺記》,全是譏太守。《喜雨亭》直以天子造化相形,見得有補于民;《凌虛臺》則以秦漢隋唐相形,見得無補于民,而機局則一也。” (2) 引李贄:“太難為太守矣。一篇罵太守文字耳。文亦好,亦可感。” (3) 引鐘惺:“后段說理,反不精神。”
茅坤《宋大家蘇文忠公文鈔》 卷二十五:“蘇公往往有此一段曠達處,卻于陳太守少回護。”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外編》 ( 1 ) 引陳元植:“登高感慨,寫出杰士風氣,卓老(李卓吾)謂罵非也。” (2) “臺方成而所言皆頹廢之景,別是世味外一種文字。若在后世,櫞屬敢以此等言論進乎?然文忠當日尚相傳有傲上之謗,甚矣,筆基之難也。”
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 卷十五:“讀之如有許多層節,卻只是興成廢毀二段,一寫再寫耳。”
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 卷十二:“登高望遠,人人具有此情。帷公能發諸語言文字耳。‘世有足恃’云云,自足宋人習氣,或云自負所有,挪揄陳太守者,非也。”
林云銘《古文析義》 卷十三:“臺為求山而筑,原無關于有無之數。篇中開口從山引起,點出此臺自無之有,當自有歸無。李卓吾謂是一篇罵太守文字,然宋朝無不識字之太守,豈有罵而不知,知而復用乎?按凌虛之名,實太守所命,謂其突起空中,無所附麗,如蜃樓,如彩云,如飛鳥。委樓未有不滅;彩云未有不散;飛鳥未有不還。在太守名命之時,已有此意。坡翁于登是臺之時,當面診破,隨以作記,不添一字。末轉入人事,而歸本于足恃者,有不朽之實,視世間凌虛之物,其存其亡,原無關于有無之數,乃一篇認題目文字。擾《喜雨亭》單言雨;《超然臺》單言樂,非罵太守,非勉太守,亦非賣弄自家了悟也。作文亦有凌虛之概,踴躍奮迅而出,大奇。”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 卷十一:“通篇只是興成廢毀二段。一寫再寫,悲歌慷慨,使人不樂。然在我有足恃者,何不樂之有?蓋其腳中實有曠觀達識,故以至理出為高文。若認作一篇譏太守文字,恐非當日作記本旨。”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 卷二十三:“發明度興成級,瑞瀾淚袱,感恨欲教,后歸于不朽之三,不止作達觀曠識,齊得喪、忘忘今也。楊升庵謂是譏太守文,儲在陸又謂是宋人習氣,俱未必然。”
賴山陽《篡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 卷七:“此篇自歐公《峴山亭記》、《真州東園記》等立思,而別出一機軸駕上之。子帳此時二十七八,而波瀾老成如此,宜乎老歐畏之,所謂自今二十余年后不復說老夫者,真矣。”
《 客位假寐(因謁鳳翔府守陳公弼)》·蘇軾
謁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豈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同僚不解事,慍色見髯須。雖無性命憂,且復忍須臾。
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并獲得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常為之播揚延譽,數年后,蘇軾又于制科考試優入三等,文名一時冠絕天下。入仕之初,蘇軾任鳳翔府簽判,協助知府陳希亮掌理日常事務。到任后不久,一些仰慕蘇軾的小吏便稱他為“蘇賢良”。平日受人恭維慣了,蘇軾不免也有些飄飄然,坦然受之。
知府陳希亮某日聽到下屬小吏這樣稱呼蘇軾,勃然大怒,當著蘇軾的面下令杖責這個小吏,斥道:“府判官只是協理文案的官員,有何賢良可言?”令蘇軾很下不來臺。此后,凡看到蘇軾有驕矜自得之意,陳希亮在蘇軾登門求見時,也是故意拒絕不見。遇到府里需要齋醮祈福,蘇軾負責撰寫的祈祝小文,陳希亮也是左涂右改,如此往返數次,直至把文章改得面目全非,這才啟用。時間久了,蘇軾認為上司是在無端打壓自己,遂與陳希亮交惡,如果沒有公事往來,他盡量不與陳希亮接觸,即使中元節這樣的重要節日,他也拒絕前往知府官署與上司一同參加節日宴會。
在官場日久,并于新舊黨爭中兩頭不討好的蘇軾,屢遭貶謫,這時他才明白當初上司陳希亮對己的一番苦心。因為像他這種耿直有節、愛憎分明的個性,加之又是少年得志、聲名遠播,很容易招致他人的嫉恨,如果總是處在自我虛榮的光環當中,在遭受挫折時,就很難保持一種平和曠達的心態。因此,陳希亮故意對蘇軾進行打壓,一是為了打掉他的驕氣,同時也是讓他在順境中接受一些挫辱,感受人生的無奈,從而培養出一種堅毅的精神,在厄運襲來時,能夠以一種樂觀豁達的態度對待。
明白了這一切,蘇軾為已逝的陳希亮作傳:“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或許,人只有經歷過了挫折,才知道于逆境中的歷練,也是人生的一種財富。
曹植的文章 《七啟》 有一句話: “華閣緣云,飛陛凌虛,俯眺流星,仰觀八隅。” 描畫一派仙境。其中,“凌虛”二字頗受后人喜愛,不管是起名、作文都常被引用,或許代表人對于飛天的浪漫向往。
上司求蘇軾撰寫《凌虛臺記》一文,蘇軾對于凌虛卻頗不以為然。
據學者考證,蘇軾的喜雨亭與這凌虛臺不過三十米的距離。一個是喜雨的可感之言,一個是凌虛的不可感之言,搭配起來真是頗不協調。
北宋邵博 《邵氏聞見后錄》 有這樣一段記載: “至為公弼作《凌虛臺記》曰……公覽之笑曰:‘視蘇明允(蘇洵)猶子也,某(指蘇軾)猶孫子也。平日故不以辭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懼夫滿而不勝也,乃不吾樂邪?’” 說的是,陳太守一直想故意壓一壓當時的天之驕子蘇軾的銳氣,實際上對蘇軾頗為愛護。
綜合這些材料可見,陳太守未必是蘇軾所說的那種人,而蘇軾與陳太守并沒有深刻矛盾,而《凌虛臺記》確可能為蘇軾“年少氣盛”之文。借凌虛臺之事,蘇軾與年近半百、難以相處的新太守繞著彎大談其年齡前提下未必擅長的歷史興衰問題,有夸夸其談、故作成熟,甚至下馬威之嫌。所幸,陳太守未在意。據說還把這篇文章一字不拉地刻在凌虛臺的碑文上。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出仕,任風翔簽判。嘉佑八年(1063年),鳳翔太守陳希亮在后圃筑臺,名為“凌虛”,求記蘇軾,于是蘇軾便作了這篇《凌虛臺記》。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