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均的詩被稱為什么(關于吳均的詩)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吳均的詩被稱為什么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關于吳均的詩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吳均世人稱作什么?
吳均是,南朝梁史家及文學家。
吳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吳均受梁武帝重用,曾私撰《齊春秋》,書成奉呈武帝,書中提到武帝曾是齊明帝的佐命之臣,武帝不悅,下令將書燒毀,并將吳均免職。
吳均史學著作很多,均已散佚,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贊,文章以描寫山水景物見長,“清拔有古氣”,其詩清新,且多為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于寫景,詩文自成一家,常描寫山水景物,稱為“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
后奉詔修《通史》,上起三皇五帝,下訖南朝齊,普通元年(梁武帝年號,520年),書未成而卒。
擴展資料:
吳均的作品在史學方面,他的主要作品是《齊春秋》,在文學方面,寫有《吳均集》,但這部著作在歷史的長河中亡佚了,其主要作品有:《詠寶劍》、《胡無人行》、《與朱元思書》、《山中雜詩》等等。
吳均亦善作駢文,并以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宋元思書》卷七、《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
吳均的詩文深受同時期的沈約的喜愛。吳均最擅長寫山水風景,寫景細致,內容現實。他的詩詞不僅辭藻華美,而且字詞之間透著一股剛健雄厚的風氣。
而且吳均還擅長書法,被人們成為“吳均體”,他提倡駢體文,主張學習古人,恢復傳統禮儀,開創了一代清新秀麗的詩風,在南北朝那個戰亂不斷的時代,這是難能可貴的。
吳均的詩歌清新秀麗,而且內容反映社會現實,不卑不亢。在文中表達的都是自己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常常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他的詩文風格獨特,藝術手法獨到,內容和情感真實,這也是他的作品被歷代學者所推崇和贊賞的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吳均
吳均的文體被稱為什么?
吳均的文體被稱為吳均體。
吳均為文清拔,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詩亦清新,多為反映社會現實之作,為時人仿效,號稱“吳均體”?!杜c朱元思書》以簡潔而傳神的文筆,描寫富春江兩岸清朗秀麗景色。
讀后如親臨其境;《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將青山、石門山景物描繪得如詩如畫、惟妙惟肖,為六朝駢文名著。
作品特點:
吳均善于刻畫周圍景物來渲染離愁別緒。如《送柳吳興竹亭集》"夕魚汀下戲,幕雨檐中息。白云時去來,青峰復負側。躑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襯出離別時分的凄婉氣氛。又如"輕云紉遠岫,細雨沐山衣","白日遼川暗,黃塵隴坻驚",寫景都很細致。
吳均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擬作了不少樂府古詩,如《行路難》 5首、《胡無人行》、《從軍行》等,雖辭藻華美,但不失剛健清新的氣息,有鮑照余緒。他的一些五言詩句,如"君隨綠波遠,我逐清風歸","折荷縫作蓋,落羽紡成絲"等,民歌風味也比較濃。
吳均被稱為什么
吳均的散文以寫景見長,他的文體被稱作吳均體。
為文清拔,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詩亦清新,多為反映社會現實之作,為時人仿效,號稱“吳均體”。《與朱元思書》以簡潔而傳神的文筆,描寫富春江兩岸清朗秀麗景色,讀后如親臨其境;《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將青山、石門山景物描繪得如詩如畫、惟妙惟肖,為六朝駢文名著。
作品鑒賞
他的一些五言詩句,如“君隨綠波遠,我逐清風歸”,“折荷縫作蓋,落羽紡成絲”等,民歌風味也比較濃。吳均家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
如《贈王桂陽》“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云心,誰知負霜骨”,借松樹來吐露懷才不遇的牢騷,其構思立意很像左思的“郁郁澗底松”和陶淵明的“青松在東園”。
再如《梅花落》、《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了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此外,如《邊城將四首》,歌頌將士們“高旗入漢飛,長鞭歷地寫”的英雄氣概;《閨怨》寫征人家屬相思之苦,都比較有現實內容,在當時詩歌中不多見。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