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官采的詩如何加工(樂府采詩官)
今天給各位分享樂官采的詩如何加工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樂府采詩官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詩經這些這些民歌是怎樣采集來的?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在孔子時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孔子所整理過的書稱為“經”,才確定《詩經》的名稱。秦火以后,漢時保存研究《詩經》的有四家:魯人申培的魯詩,齊人轅固的齊詩,燕人韓嬰的韓詩(現存《韓詩外傳》),這三家詩部先后失傳;我們現在所讀的《詩經》,是毛亨、毛萇傳下來的。毛亨作《毛詩故訓傳》,所以后人又稱《詩經》為“毛詩”。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共三百零五篇?!对娊洝范际侵茉?,它產生的年代,大約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葉,歷時五百多年。它產生的地域,約在現今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一帶地方。至于它的作者,我們只能根據詩的內容推測他們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具體的姓名,除古書上有記載或在詩篇中自書姓名老外,其余絕大多數是無法考知的了。
在這樣漫長的時間里,在這樣廣闊的地區中,產生了這么多的詩篇,是誰、又是怎樣把它們搜集、編訂成為一本詩集的呢?根據古代文獻,說周代設有采詩的專官,官名叫做“酋人”或“行人”,到民間去采詩?!秶Z》又有公卿列士獻詩、大師陳詩的說法,他們所獻陳的詩,據說也在《詩經》內。當時大量的民歌和貴族的詩篇,就是依靠采詩獻詩制度而保存下來的。那么,又是誰將這些詩篇加工整理成為詩集的呢?《周禮》說:“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又說:“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笨梢娭艽鷺穼m不但保管《詩經》,且負擔看教授詩、樂的任務。三百篇都是有樂調的,詩樂不分,進行加工編輯工作的,可能就是樂官大師。到了春秋時代,諸侯間交際頻繁,一般外交家為了鍛煉自己的口才,加強外交辭令,常常引用詩歌的章句,來表達本國或自己的態度和希望,使其語言含蓄婉轉而又生動,這就形成當時上層人物學詩的風氣。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敝茉娍赡芗丛诖呵锸看蠓颉百x詩言志”的普遍要求下,樂工不斷地加工配樂,逐漸地結集成為一本教科書??鬃右恢狈Q“詩三百”,《左傳》引詩百分之九十五都見于《詩經》,可見在春秋時代,已經有固定的教本了?!妒酚洝酚锌鬃觿h詩說,經過千百年學者的考證,孔子只是對“三百篇”做了校正樂調的工作,并沒有刪詩。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古人按什么標準來分的?后世學者對這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最有力者約有三說:(一)認為按詩的作用分,以《毛詩大序》為代表。(二)認為接作者的身份及詩的內容分,以朱熹《詩集傳》為代表。(三)認為按音樂分,以鄭樵《大經奧論》為代表。我個人同意第三說。鄭樵說:“風土之音日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古人所謂“風”,即指聲調而言?!多嶏L》,就是鄭國的調兒,《齊風》,就是齊國的調兒,都是用地方樂調歌唱的詩歌。好像現在的申曲、昆腔、紹興調一樣,它們都是帶有地方色彩的聲調。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不同地方的樂調。雅是秦地的樂調,周秦同地,在今陜西。西周的都城在今陜西省西安西南,古代叫做“鎬”;這地方的樂調,被稱為中原正音“雅”字《說文》作“鴉”,鴉和烏同聲,烏烏是秦調的特殊聲音,所以稱周首都的樂調為雅,也就是《左傳》說的“天子之樂曰雅”,又好像現在人稱北京的樂調為京調一樣。雅有大小之分,孔穎達說:“詩體既異,音樂亦殊?!被葜芴琛对娬f》認為大、小雅就像后代音樂的大呂、小呂一樣,都是樂調的區別。頌即古代的“容”字,阮元譯作“樣子”,就是表演的意思。頌不但配合樂器,用皇家聲調歌唱,而且是帶有扮演、舞蹈的藝術。據王國維考證,風雅只清唱,歌辭有韻,聲音短促,疊章復唱。頌詩多數無韻,由于配合舞步,所以聲音緩慢,且大多不分章,這就是頌樂的特點。從上面說的看來,周詩既保存于官府,大師又負首編訂、加工、講授《詩經》的工作,他們根據樂調給詩分類,那是很可能的事。古人將風、雅、頌和《詩經》的表現手法賦、比、兵連在一起。稱為“詩之六義”。
在《詩經》中樂官對詩歌作品的編排和分類有些什么?
在《詩經》中,樂官對詩歌作品的編排和分類,主要是按照音樂的特點來劃分的??鬃影选对娊洝贩譃椤讹L》、《雅》、《頌》3個部分?!讹L》、《雅》、《頌》是《詩經》的體裁,也是《詩經》作品分類的主要依據。
什么是“采詩”?
《詩經》的編集,在先秦古籍中沒有明確 記載。歷史上有廣泛影響的“獻詩”、“刪詩”之說,透露了《詩經》作品來源 和編定的一些消息。周代公卿列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諫,則是有史籍可考 的?!对娊洝分挟敳环@類作品。漢代人認為周代設采詩之官到民間采詩,獻于 朝廷以了解民情。這種說法是否確切,頗有爭論。公卿列士所獻之詩,既有自己 的創作,也未必沒有采集來的作品。周王朝是否實行過采詩制度,雖不能確定, 但如無周王朝和各諸侯國樂官的參與,民間之詩很難匯集于王廷。因此,可以說, 《詩經》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獻之詩,采集于各地的民間之詩,以及周王朝樂官保 存下來的宗教了宴饗中的樂歌等。這些作品的編集成書,漢人認為經過孔子的刪 定。事實上,早在孔子的時代,已有與今本《詩經》相近的“詩三百篇”的存在。 孔子對“詩”作過“正樂”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對“詩”的內容和文字有些加工 整理。但說《詩經》由他刪選而成,則是不可信的。整理編定《詩經》的人和具 體情形,我們今天已無從得知??赡苤芡醭臉饭僭凇对娊洝返木幖统蓵^程 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大約公卿列士所獻之詩,以及采集來的民間之詩,最 后都集中到王朝樂官手中,樂官掌管的詩一定很多,整理編選其中的一部分為演 唱和教詩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
請問詩經是怎樣編訂成書的。謝謝
《詩經》的編集,在先秦古籍中沒有明確的記載。歷史上有廣泛影響的是“獻詩”、“采詩”、“刪詩”之說。所謂“獻詩”是指周代公卿列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諫,是有史籍可考的?!安稍姟笔侵钢芡跏业臉饭俨杉耖g各地之詩。所謂的“刪詩”是指,漢人認為《詩經》經過孔子刪定。事實上,孔子只對詩經做過“正樂”的工作,所以刪詩一說,不是可信的。
詩經是誰搜集整理的
《詩經》的收集與整理 ——“采詩”、“獻詩”、“刪詩” 關于《詩經》的編訂問題,歷來的研究者都不可避免地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此眾多的詩人,如此漫長的年代,如此廣袤的地域,是怎樣將這些詩歌匯集在一塊呢?又是誰把它們編訂在一起而流傳后世呢?于是,在《詩經》研究史上,就出現了“采詩”說、“獻詩”說及“刪詩”說,試圖就以上問題作出確實的回答。 “ 采詩”說 漢朝的書籍里就有很多記載。《漢書·食貨志》記載:“孟春三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币馑际钦f:春天來了,人們走出群居點到田間去耕作的時候,便有叫做“行人”的采詩官,敲著木梆子在路上巡游,采集他們在耕作中唱的歌謠。然后把采到的詩歌獻給管音樂的太師,太師配好音律,演唱給天子聽。《春秋公羊傳》的注者何休又提出了一種新說法:《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頌聲作矣”句注:“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保ā豆蜃⑹琛肪硎┘茨凶訚M年六十歲,女子滿年五十歲,沒有子女照管的,官府就給他們衣食,叫他們到民間采詩。所得的詩由鄉、縣、邑、國一級級轉上去,最后演奏給天子聽。班固和何休都肯定有采詩的事,只是說采詩人不同。他們對采詩的事說得那么具體,可能根據傳說或古代傳下的資料。不過后來的人在先秦的書籍里卻找不到采詩者的活動記錄,所以對他們的說法都表示懷疑。 我們認為,采詩的事是應該有的。當時的民歌都是口頭文學,貴族文人的作品也沒有地方可供發表,如果沒有人采集,是不會集中起來的。又據古代史家的研究,采詩本是氏族社會的遺風,當國家制度形成以前,氏族或氏族聯盟的領袖需要從民歌中聽取本氏族中各家族對公共事務的意見,民歌的采集乃是民主的一種補充手段。周王朝的統治者當是繼承了這一制度,而設有采詩官或采詩的人,“采詩以觀民風”。采來的詩歌都要通過樂師的演唱,才傳于天子之耳,這樣,詩歌都集中到樂官的手中了。 “ 獻詩”說 周代公卿列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諫。《國語·召公諫弭謗》:“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又《晉語六·厲公》說:“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于市,辨襖于謠……?!倍颊f到天子聽政,叫朝中大小官員獻詩諷諫。在《左傳.昭公十二年》里還記了一段獻詩的故事:從前周穆王想周游天下,要讓天下所有的地方都有他的車轍馬跡。于是祭公謀父就作了一首《祈招》之詩,勸阻了穆王,穆王接受了他的意見,才沒有因出游而招禍,最后平安地死在宮里。我們從詩三百篇的實際情況看,“獻詩”的事是確實存在的。此外,各國諸侯也要向周天子獻本國歌謠?!抖Y記·王制》篇說:“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太)師陳詩以觀民風?!保ㄒ姟抖Y記注疏》卷十一)這種“陳詩”實際上也是獻詩的一種形式。公卿列士所獻之詩,既有自己的創作,也有采集來的作品。 “ 刪詩”說 采來的詩和獻上的詩是很多的,是誰由眾多的作品中選出三百篇編訂成書呢?這個問題,最早提出的是漢代的司馬遷,他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傥迤?,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睎|漢王充《論衡·正說》:“《詩經》舊時亦數千篇,孔子刪其重復,正而存三百五篇”。 這是說孔子在三千多篇古詩中,以禮義為標準選出了三百零五篇,其他那些重復的、不合禮義的都刪去了。這就是影響后世的著名的孔子“刪詩”說。雖然有不少學者尊崇相信這個說法,但也有不少學者對此表示懷疑,其中較著名的人有朱熹、葉適、朱彝尊、崔述、方玉潤、魏源等人。他們提出了很多反對“刪詩”說的理由,其中比較有說服力的有下列幾點: 第一,孔子自己及其門人弟子都沒有說過“刪詩”的事。一則先秦文獻所引用的詩句,大體都在現存《詩經》的范圍內,這以外的所謂“逸詩”,數量極少。如果孔子以前還有三千多首詩,照理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再則在《論語》中,他自己只講過正樂,而且孔子已經反復提到“《詩》三百”(《為政》、《子路)等篇),證明孔子所見到的《詩》,已經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現在見到的樣子差不多。 第二,《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記吳公子季札到魯國觀周樂時,魯國樂工演唱的十五《國風》及《雅》、《頌》各部分,與今本《詩經》完全一樣,而這時孔子還不滿十歲(約8歲),根本不可能刪《詩》??梢?,在孔子以前《詩》三百篇就已經定型了。 第三,根據《論語》等書記載,孔子是嚴守“禮義”這個原則的,而且多次對鄭、衛之音表示反感,要廢黜這兩種樂歌??鬃釉R過“鄭聲淫”,“惡鄭聲之亂雅樂也”,主張“放鄭聲”,但《詩經》三百中仍然保存著鄭、衛之風。如果孔子刪詩,肯定會刪去的。可見,說《詩經》由他刪選而成,則是不可信的。要之,《詩經》的編定,應當在孔子出生以前,約公元前六世紀左右。 只是孔子確實也對《詩經》下過很大功夫?!墩撜Z》記孔子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鼻懊嬉妒酚洝返奈淖?,也說了同樣的意思。這表明,在孔子的時代,《詩經》的音樂已發生散失錯亂的現象,孔子對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樂的原狀。他還用《詩經》教育學生,經常同他們討論關于《詩經》的問題,并加以演奏歌舞(見《論語》和《墨子·非儒》)。孔子還提出“詩毋離志”、“樂毋離情”、“文毋離言”的三條準則。這些,對《詩經》的流傳、學習、研究都起了重要作用??鬃觿h詩雖不足信,但孔子“正樂”卻是真的?!罢龢贰钡哪康氖菫榱司S護周王朝的禮樂制度,有守舊的一面,但對保存這個詩集的功勞應該給予肯定。 第四,在當時要掌握全國各地那么多詩歌,只有周太師才有條件做到。周太師一方面用詩來教貴族子弟學習;一方面又選一定數量的詩歌公布到諸侯那里去,供諸侯及士大夫學習,準備在外交場合用來“賦詩言志”。而孔子在當時正不得志,“若喪家之犬”,他能掌握那么多詩歌嗎?就算能掌握,而且刪了詩,能使各國士大夫都信從他嗎? 以上四點是比較有力的理由,所以信之者甚眾?,F代不信“刪詩”說者已占多數。 但《詩經》畢竟是經過一番整理編輯工作,才會有今天這個面貌的。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搜集來的樂歌,一般認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樂官——太師那里的。他們顯然對那些面貌互異的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最后經國王審定,發布全國。所以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現在異時異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各時代、各地區的歌謠,倘非經過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現上述情況。可以認為,由官方制作樂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間樂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業之一,在《詩經》時代是不斷進行著的。 但整理編輯人是誰呢?根據現有的資料,目前學者們都推測是樂師編的,我們覺得這個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因為,當時的各諸侯國以及朝廷的太師和樂工是詩的保存者,他們有條件去編選。同時,他們又是詩歌的配樂者和演唱者。從各地采來或獻來的詩歌往往形式、字句、聲韻不一樣,這也得樂師們加工整理一番,不懂樂律的人是很難做到的。在孔子以前還沒有私人辦學,是所謂 “學在官府”的時代。教師往往就是由樂師來擔任。他們為教學的需要編個選本也是理所當然的。貴族子弟學會三百篇左右的詩歌,在當官以后大概也就夠用了。同時,由于宴會“賦詩”是官員們點曲子叫樂工演唱的,所以樂工也需要一個比較固定的底本,唱得爛熟,才能做到隨點隨唱。因此,可以說,《詩》三百既是樂官們編的教材,又是自用的一個節目單和樂歌底本。
周朝的樂官當時是通過什么途徑搜集到這些詩歌的
周朝的樂官當時是通過以下三個途徑搜集到詩歌的:
一是樂官就是詩歌的作者。比如尹吉甫,他就是《詩經》的作者之一,《蒸民》、《崧高》便是尹吉甫的作品,詩內有“吉甫作誦”字樣。
二是樂官對贊美自己的作品及時記錄下來。比如《詩經 六月》,稱尹吉甫是“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