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_應變譯文
-
查閱典籍:《吳子》——「吳子·應變」原文
武侯問:“戰車堅固,馬匹馴良,將領勇敢,士卒強壯,突然遭遇敵人,亂得不成行列,該怎么辦?”
吳起答:“一般作戰的方法,白天用旌旗幡麾來指揮,夜間用金鼓笳笛來指揮。指揮向左就向左,指揮向右就向右。擂鼓就前進,鳴金就停止。第一次吹笳笛就出動,第二次吹笳苗就會合,不聽號令的就殺。三軍畏服威嚴,士卒聽從命令,這樣,就沒有打不敗的強敵,沒有攻不破的堅陣。”
武侯問:“如果敵眾我寡,怎么辦呢?”
吳起答:“在平坦地形上避免和它作戰,而要在險要地形上截擊它,所以說,以一擊十,最好是利用狹窄隘路;以十擊百,最好是利用險要地形;以千擊萬,最好是利用阻絕地帶。如果用少數兵力,突然出擊,在狹隘道路上擊鼓鳴金,敵人雖多,也莫不驚慌騷動。所以說,使用眾多兵力,務必選擇平坦地形;使用少數兵力,務必選擇險要地形。”
武侯問:“敵人很多,既有良好訓練,又很勇敢,背*高山,前臨險要,右依山,左*水;深溝高全,強弩守備,后退穩如山移,前進急如風雨,糧食又很充足,很難與它長.久相持,應該怎么辦呢?”吳起答:“您提的問題很大啊!這不能單*車騎的力量,而要*高明的計謀才能取勝的。如能準備戰車十輛,騎兵萬人,加上步兵,區分為五支軍隊,每支軍隊擔任一個方向,五支軍隊分為五個方向,敵人必然發生迷惑,不知我將要打它哪里。如果敵人堅強防守,以鞏固它的軍隊,我就立刻派出軍使去摸清它的意圖。假如故人聽我勸說而撤兵,我也撤兵離開。如不聽勸告,反而殺我使節,燒我的書信,就五路進攻。戰勝不要追擊,不勝就迅速撤回。如果要假裝敗退,引誘敵人,就應以一軍穩妥地行動,急劇地戰斗,其它四軍,一軍牽制敵人前方,一軍斷絕敵人后路,另以兩軍秘密行動,從左右兩側,襲擊敵人據守的地方。五軍合擊,公然形成有利態勢,這就是打擊強敵的方法。”
武侯問道:“敵人接近,迫我交戰,我想擺脫它而沒有去路,軍心很恐懼,應該怎么辦呢?”
吳起答:“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如果我眾敵寡,可以分兵包圍敵人,如果敵眾我寡,可以集令兵力襲擊敵人,不斷地襲擊它,敵人雖多也可制服。”
武侯問:“如在溪谷之間和敵人遭遇,兩旁都是險峻地形,而且敵眾我寡,應該怎么辦呢?”
吳起答:“遇到丘陵、森林、谷地、深山、大澤等不利地形,都應迅速通過,不要遲緩。如果在高山深谷突然與敵遭遇,必先擊鼓吶喊,乘勢沖亂敵人,再把弓弩手挺進到前面,一面戒備,一面考慮計謀,并觀察敵人的陣勢是否混亂,如發現敵軍混亂,就毫不遲疑地全力發起進攻。”
武侯問:“左右是高山,地形很狹窄,突然與敵遭遇,既不敢進攻,又不能退走,應該怎么辦呢?”
吳起答:“這叫谷地戰,兵力雖多也用不上,應挑選精銳士卒與敵對抗,用輕捷善走的士卒持銳利的武器作為前鋒,而把車騎分散隱蔽在四周,與前鋒距離幾里,不要暴露自己的兵力,這樣敵人必然堅守陣地,不敢前進,也不敢后退。這時,[我以一部兵力]張列旗幟,走出山外,迷惑擾亂敵人,敵人必然恐懼,然后再用車騎向敵挑戰,使其不得休息。這就是谷地戰的方法。”
武侯問道:“我與敵相遇于大水匯聚的地方,水勢傾陷了車輪,淹沒了車轅,車騎都有被洪水吞沒的危險,又沒有準備船只,前進后退都困難,應該怎么辦呢?”
吳起答:“這叫水戰,車騎無法使用,暫且把它留在岸邊。登高觀察四方,一定要弄清水情,了解水面的寬窄,查明水的深淺,才可以出奇制勝。敵人如果渡水而來,就乘其半渡打擊它。”
武侯問道:“陰雨連綿,車馬難行,四面受敵,全軍惶恐,應該怎么辦?”
吳起答:“凡是用戰車作戰的,陰雨泥濘就停止,天晴地干就行動,要選擇高處避開低處行動。要使戰車迅速行駛,不論前進或停止,都必須利用道路。如果有敵人戰車行動,就可以沿著它的車跡行動。”
武侯問道:“強暴的敵人,突然到來,掠奪我的莊稼,搶劫我的牛羊,該怎么辦呢?”
吳起答:“強暴的敵人前來,必須考慮它的強大,應嚴加防守,不要應戰,待敵人傍晚撤走時,它的裝載必然沉重,心理必然恐懼,退走力求迅速,必有互不聯系的地方。這時進行追擊,就可殲滅它。”
吳起說:“一般圍攻敵城的原則,是城邑既被攻破,就分別進駐它的官府,控制和使用其原來的官吏,沒收它的器材物資。軍隊所到之處,不準砍伐樹木、毀壞房屋、擅取糧食、宰殺牲畜、焚燒倉庫,以表明對民眾無殘暴之心。如有請降的,應允許并安撫他們。”
武侯問曰:“車堅馬良,將勇兵強,卒遇敵人,亂而失行,則如之何?”
吳起對曰:“凡戰之法,晝以旌旗幡麾為節,夜以金鼓笳笛為節。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則進,金之則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從令者誅。三軍服威,士卒用命,則戰無強敵,攻無堅陳矣。”
武侯問曰:“若敵眾我寡,為之奈何?”
起對曰:“避之于易,邀之于阨。故曰:以一擊十,莫善于阨;以十擊百,莫善于險;以千擊萬,莫善于阻。今有少(年)[卒]卒起,擊金鼓于阨路,雖有大眾,莫不驚動。故曰: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隘。”
武侯問曰:“有師甚重,既武且勇,背大險阻,右山左水,深溝高壘,守以強駑,退如山移,進如風雨,糧食又多,難與長守,[則如之何]?”
[起]對曰:“大哉問乎!此非車騎之力,圣人之謀也。能備千乘萬騎,兼之徒步,分為五軍,各軍一衢。夫五軍五衢,敵人必惑,莫之所加。敵人若堅守以固其兵,急行間諜以觀其慮。彼聽吾說,解之而去;不聽吾說,斬使焚書。分為五戰,戰勝勿追,不勝疾歸。如是佯北,安行疾斗,一結其前,一絕其后,兩軍銜枚,或左或右,而襲其處。五軍交至,必有其(力)[利]。此擊強之道也。”
武侯問曰:“敵近而薄我,欲去無路,我眾甚懼,為之奈何?”
[起]對曰:“為此之術,若我眾彼寡,各分而乘之;彼眾我寡,以方從之,從之無息,雖眾可服。”
武侯問曰:“若遇敵于溪谷之間,傍多險阻,彼眾我寡,為之奈何?”
起對曰:“[遇]諸丘陵、林谷、深山、大澤,疾行亟去,勿得從容。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進弓與弩,且射且虜。審察其政,亂則擊之無疑。”
武侯問曰:“左右高山,地甚狹迫,卒遇敵人,擊之不敢,去之不得,為之奈何?”
起對曰:“此謂谷戰,雖眾不用。募吾材士與敵相當,輕足利兵以為前行,分車列騎隱于四旁,相去數里,無見其兵,敵必堅陳,進退不敢。于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營之,敵人必懼。車騎挑之,勿令得休。此谷戰之法也。”
武侯問曰:“吾與敵相遇大水之澤,傾輪沒轅,水薄車騎,舟楫不設,進退不得,為之奈何?”
起對曰:“此謂水戰,無用車騎,且留其傍。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廣狹,盡其淺深,乃可為奇以勝之。敵若絕水,半渡而薄之。”
武侯問曰:“天久連雨,馬陷車止,四面受敵,三軍驚駭,為之奈何?”
起對曰:“凡用車者,陰濕則停,陽燥則起;貴高賤下,馳其強車;若進若止,必從其道。敵人若起,必逐其跡。”
武侯問曰:“暴寇卒來,掠吾田野,取吾牛羊,則如之何?”
起對曰:“暴寇之來,必慮其強,善守勿應。彼將暮去,其裝必重,其心必恐,還退務速,必有不屬。追而擊之,其兵可覆。”
吳子曰:“凡攻敵圍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宮,御其祿秩,收其器物。軍之所至,無刊其木、發其屋,取其粟、殺其六畜、燔其積聚,示民無殘心。其有請降,許而安之。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 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
-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 閨中風暖,陌上草薰
-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 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
- 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