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三則其二分析
-
其一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尾行數里。屠懼,示之以刃,少卻;及走,又從之。屠無計,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懸諸樹而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狼乃止。屠歸。昧爽,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近視之,則死狼也。仰首細審,見狼口中含肉,鉤刺狼腭,如魚吞餌。時狼皮價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之,是可笑也。其二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其三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之以歸。
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三事皆出于屠;則屠人之殘爆,殺狼亦可用也。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寫兩狼追趕屠戶,屠戶時而遷就退讓,繼而被迫抵抗自衛。
這一段又分為三層,從“一屠晚歸”至“綴行甚遠”,簡潔地敘述了屠戶遇狼的時間、地點和情況。一個賣肉晚歸的屠戶,在“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卻又行人斷絕,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讓兩只惡狼給盯住了。草草幾筆,就勾畫出危急的處境,緊張的氣氛,實在扣人心弦,為后面描述屠戶的斗爭策略作了鋪墊。
(屠夫懼狼)面對意想不到的惡狼,屠夫首先是“懼”。于是采取遷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認為,只要滿足狼的貪欲,就可脫險。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也似乎如他所料,使兩狼“綴行甚遠”的情況暫時有了改變,文筆十分曲折。可是照樣投骨的結果,只不過讓后狼暫時停腳,而“前狼又至”;直到骨頭投盡了,也沒有填飽餓狼的饑腸,而“并驅如故”,因此屠戶處境更加危險。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貪婪本性,證明了屠戶退讓遷就策略的失敗。這是第二層。
“屠大窘”,說明在危急的關頭,他產生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他明白自己已面臨生死抉擇,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殺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讓是無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殺狼。屠戶已在事實面前吸取了教訓,開始考慮如何改變“前后受敵”的不利條件。他機敏地環顧麥場且速“奔倚”在積薪之下,放下擔子,拿起刀,利用麥場的有利地形,改變了途中兩狼并驅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敵的處境。“狼不敢前”是屠戶敢于斗爭的初步效果,并非它們開始退讓。“眈眈相向”,說明兩狼既兇狠又狡詐,也準備變換策略,尋機殘害屠戶。這樣,雙方進入相持階段。這是第三層。
(屠夫御狼)第二段分兩層:
第一層,從“少時”至“又數刀斃之”。作者在描寫兩狼對屠戶“眈眈相向”之后,又變換筆法,寫一只狼竟然自己走開,另一只狼裝作馴良的家狗形態蹲著,然后閉著眼睛打盹,樣子十分悠閑。這是狼在屠戶持刀的情況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說明,而是以細膩的筆觸刻畫狼的狡詐形象,讓人們仔細品味,加深對狼的本性的認識。這時的屠戶雖然不能猜透它們誘敵包抄然后夾擊的花招,但對于狼的兇狠狡詐有了清醒的認識,所以不受這種假象欺騙,不是釋刀自喜,而是趁機“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結束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閑假象,屠戶的暴起動作,相映成趣。
(屠夫殺狼)第二層,屠戶殺了眼前的狼而準備趕路,又警惕地轉視積薪后,發現了另一只正在鉆洞的狼。作者借屠戶的銳利的眼睛,點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圖,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種弄巧成拙的丑態,次“亦斃之”作了痛快的結束。行文至此,才以畫龍點睛之筆點出屠戶“乃悟前狼之假寐,蓋以誘敵”的道理,與上層緊相呼應。這使屠戶也使讀者領悟到:只知狼兇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詐一面,那就要受騙上當;只看到眼前的狼,卻不注意暗藏的狼,滿足于一時的勝利,到頭來還會遭到失敗。
第三段,是作者詼諧風趣的議論。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詐,而嘲笑其頃刻而斃的結局,也間接贊揚了屠戶的勇敢機智,余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