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_11章 尚同(上)譯文及注釋
-
查閱典籍:《墨子》——「墨子·11章 尚同(上)」原文
譯文 墨子說:古時人類剛剛誕生,還沒有刑法政治的時候,人們用言語表達的意見,也因人而異。所以一人就有一種意見,兩人就有兩種意見,十人就有十種意見。人越多,他們不同的意見也就越多。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的意見對而別人的意見錯,因而相互攻擊。所以在家庭內父子兄弟常因意見不同而
相互怨恨,使得家人離散而不能和睦相處。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藥相互殘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幫助別人;有余財者寧愿讓它腐爛,也不分給別人;有好的道理也自己隱藏起來,不肯教給別人,以致天下混亂,有如禽獸一般。
明白了天下所以大亂的原因,是由于沒有行政長官,所以(人們)就選擇賢能的人,立之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認為他的力量還不夠,因而又選擇天下賢能的人,把他們立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又認為天下地域廣大,他們對于遠方異邦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別,還不能一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劃為萬國,然后設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已立,又認為他們的力量還不夠,又在他們國內選擇一些賢能的人,把他們立為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已經設立之后,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發(fā)布政令,說道:“你們聽到善和不善,都要報告給上面。上面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上面認為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上面有過失,就應該規(guī)諫,下面有好人好事,就應當廣泛地推薦給國君。是非與上面一致,而不與下面勾結,這是上面所贊賞,下面所稱譽的。假如聽到善與不善,卻不向上面報告;上面認為對的,也不認為對,上面認為錯的,也不認為錯;上面有過失不能規(guī)諫,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廣泛地向上面推薦;與下面勾結而不與上面一致,這是上面所要懲罰,也是百姓所要非議的。”上面根據這些方面來行使賞罰,就必然十分審慎、可靠。
所以里長就是這一里內的仁人。里長發(fā)布政令于里中的百姓,說道:“聽到善和不善,必須報告給鄉(xiāng)長。鄉(xiāng)長認為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鄉(xiāng)長認為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去掉你們不好的話,學習鄉(xiāng)長的好話;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鄉(xiāng)長的好行為。”那么,鄉(xiāng)里怎么會說混亂呢?我們考察這一鄉(xiāng)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鄉(xiāng)長能夠統(tǒng)一全鄉(xiāng)的意見,所以鄉(xiāng)內就治理好了。”
鄉(xiāng)長是這一鄉(xiāng)的仁人。鄉(xiāng)長發(fā)布政令于鄉(xiāng)中百姓,說道:“聽到善和不善,必須把它報告給國君。國君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國君認為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去掉你們不好的話,學習國君的好話;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國君的好行為。”那么,還怎么能說國內會混亂呢?我們考察一國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國君能統(tǒng)一國中的意見。所以國內就治理好了。
國君是這一國的仁人。國君發(fā)布政令于國中百姓,說道:“聽到善和不善,必須報告給天子。天子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天子認為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去掉你們不好的話,學習天子的好話,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天子的好行為。”那么,還怎么能說天下會亂呢?我們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天子能夠統(tǒng)一天下的意見,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與天子一致,而不知道與天一致,那么災禍還不能徹底除去。現在假如天刮大風下久雨,頻頻而至,這就是上天對那些不與上天一致的百姓的懲罰。所以墨子說:“古時圣王制定五種刑法,確實用它來治理人民,就好比絲線有紀(絲頭的總束)、網罟有綱一樣,是用來收緊那些不與上面意見一致的老百姓的。”
注釋(1)尚同即上同,也即人們的意見應當統(tǒng)一于上級,并最終統(tǒng)一于天。這是墨子針對當時國家混亂而提出的政治綱領。墨子認為,天下混亂是由于沒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領,因此主張選擇“仁人”、“賢者”擔任各級領導。這種思想與尚賢說在本質上基本一致,都是對當時貴族統(tǒng)治的批判。本篇分上、中、下三篇。(2)茲:通“滋”。(3)虖:通“乎”。(4)正長:即“政長”。(5)請:誠。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是以內者父子兄弟作,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勞;腐朽余財,不以相分;隱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亂,若禽獸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畫分萬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
正長既已具,天子發(fā)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guī)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意若聞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過弗規(guī)諫,下有善弗傍薦;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罰而百姓所毀也。”上以此為賞罰,甚明察以審信。
是故里長者,里之仁人也。里長發(fā)政里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其鄉(xiāng)長。鄉(xiāng)長之所是,必皆是之;鄉(xiāng)長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鄉(xiāng)長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鄉(xiāng)長之善行。”則鄉(xiāng)何說以亂哉。察鄉(xiāng)之所治者何也?鄉(xiāng)長唯能壹同鄉(xiāng)之義,是以鄉(xiāng)治也。
鄉(xiāng)長者,鄉(xiāng)之仁人也。鄉(xiāng)長發(fā)政鄉(xiāng)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國君。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國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國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國君之善行。”則國何說以亂哉?察國之所以治者何也?國君唯能壹同國之義,是以國治也。
國君者,國之仁人也。國君發(fā)政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則天下何說以亂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災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為五刑,請以治其民。譬若絲縷之有紀,罔罟之有綱,所以連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 久雨寒蟬少,空山落葉深
- 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
-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 宮中彩女顏如花,飄然揮手凌紫霞,從風縱體登鸞車
- 過盡征鴻來盡燕,故園消息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