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_緇衣譯文
-
查閱典籍:《禮記》——「禮記·緇衣」原文
孔子說:“君長如果對臣下不苛虐,臣下就會(huì)覺得君長容易侍悅臣下如果沒有欺詐之 沙己君長就覺得容易了解臣下的實(shí)情。這樣一來,刑罰就可以放到一邊不用了。”孔子說:“如果能夠像《緞衣》那首詩所說的那樣去尊敬賢人,像《巷伯》那首詩所說的那樣去痛恨壞人,官場上就不會(huì)那么醒耀,百姓中就會(huì)興起謹(jǐn)厚之風(fēng),不用刑罰而百姓就心悅誠服。《大雅》上說:‘只要大家都來效法文王,在所有的諸侯國中就會(huì)興起誠信之風(fēng)。’”
孔子說:“對于百姓,如果用道德教育他們,用禮法約束他們,那么百姓就會(huì)有向善之心;如果用政令教育他們,用刑罰約束他們,那么百姓就會(huì)有逃避之心。所以,作為領(lǐng)導(dǎo)百姓的國君,應(yīng)當(dāng)像愛護(hù)子女一樣愛護(hù)百姓,百姓就會(huì)親近他;用誠信去團(tuán)結(jié)百姓,百姓就不會(huì)背叛;用恭敬的態(tài)度去對待百姓,百姓就會(huì)產(chǎn)生順從之心。《甫刑》上說:‘苗族百姓不聽從蛋尤的命令,于是蛋尤就用刑罰制裁他們,制定了五種殘暴的刑罰叫做.“法”。’于是百姓不講道德,起而背叛,最終遭到了民族的滅亡。”
孔子說,“臣下事奉君長,不是聽從君長所下的命令,而是盯著君長的實(shí)際行動(dòng),君長咋干臣下就咋干。君長喜歡某樣?xùn)|西,臣下必定有超過他的。所以,君長喜歡什么、討慶什么,不可不格外慎重,因?yàn)槌枷率前丫L的行為作為表率的,”·孔子說:“禹即帝位三年,百姓在仁的方面就有所成就,這難道是百姓個(gè)個(gè)都能仁嗎?只是由于禹本人好仁,百姓受其影響罷了。《詩經(jīng)》上說:‘赫赫有名的尹太師,百姓都在注視著你。,《甫刑》上說幻‘天子一人有美德,普天之下的百姓都會(huì)得到好處。’《大雅》上說:‘成主守信有威望;身為夭下好榜樣。”卜孔子說:“君長好仁,那么臣下就會(huì)爭先恐后地好仁。所以君長應(yīng)當(dāng)表明自己的好仁志向,、以正道教育民眾,推崇仁道,以愛護(hù)子女的態(tài)度愛護(hù)百姓;會(huì)無不盡力地去行仁,以迎合君長愛仁的所好。’《詩經(jīng)》‘天子有正直的德行,四方諸侯就無不服從言”百姓就上說。
孔子說:“君王所說的話本來只有絲那般細(xì),可輾轉(zhuǎn)傳到百姓耳里,就變成了有緩帶那般粗;君主所說的話本來只有緩帶那般細(xì),可輾轉(zhuǎn)傳到百姓耳里,就變成了有繩索那般粗。所以君長不能講華而不實(shí)的話。能夠說到,但不能做到,君子就不說。能夠做到,但不可告人,君子就不做。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會(huì)言不違背其行,行不違背其言。《詩經(jīng)》上說:‘謹(jǐn)慎行事且得體,不要超過了禮儀。’”
孔子說:“君子用言行引導(dǎo)人們行善,用言行禁止人們作惡,所以講話一定要考慮它的后果,做事一定要考察它會(huì)帶來什么弊端,這樣一來,老百姓就說話謹(jǐn)慎做事小心了。《詩經(jīng)》上說:‘說話開口要謹(jǐn)慎,行為舉止要端正。’《大雅》上說:‘端重恭敬的文王啊,盛德光明而又舉止謹(jǐn)慎!’”
孔子說:“做百姓君長的人,衣服固定不變,舉止有一定之規(guī),以此為百姓樹立榜樣,那么百姓的道德才會(huì)齊一。《詩經(jīng)》上說:‘那位來自西都鎬京的君子,狐皮袍子罩黃衫,他的儀容不改常規(guī),他的講話出口成章。他行將回歸西都,深為萬民仰望。”孔子說:“君長的外貌和內(nèi)心如一,臣下看到他的外貌就知道他的內(nèi)心;臣下竭誠事君,從他的言貌就可以看出他的為人。這祥一來,君就不會(huì)懷疑其臣,而臣也不會(huì)不了解其君。伊尹告誡太申診只有我伊尹和湯,都有純一的德行。《詩經(jīng)》上說:‘善人和君子,他們的儀容不會(huì)有差錯(cuò)。”
孔子說:“作為一國的國君,用獎(jiǎng)賞表彰善人,用刑罰懲治壞人,讓百姓清楚地看到他鼓勵(lì)什么,這樣百姓就會(huì)一心為善。《詩經(jīng)》上說:‘安分恭敬地做好你的本職工作,喜歡的都是正直人。”,孔子說:“當(dāng)國君的如果好惡不明,百姓就會(huì)迷惑而不知所從;臣下如果心懷鬼胎,就會(huì)使君長格外勞神。所以作為民眾的國君,應(yīng)該表彰善人使百姓知道有所效法,謹(jǐn)慎地懲治壞人以做效尤,這樣一來百姓就不會(huì)迷惑而不知所從了。作為臣下,符合道義的事就要奉行,不尚清談,不援引國君力所不能及的事讓國君去做,不絮叨國君有所不知的事讓國君去聽,這樣一來當(dāng)國君的就省心了。《詩經(jīng)》上說:‘如果國君好惡無常,百姓都得遭殃。’《小雅》上說:‘臣下不忠于他的職守,這是國君辛勞的原因。”
孔子說:“政令之所以不能推行,教化之所以不能成功,是由于爵祿的頒發(fā)失當(dāng),不足以勸人向善,還由于刑罰的懲善而揚(yáng)惡,不足以使壞人感到羞恥。所以君長不可以隨心所欲的動(dòng)用刑罰,不可隨隨便便頒發(fā)爵祿。《康浩》上說:‘動(dòng)用刑罰一定要慎重。’《甫刑》上說:‘施行刑罰要合理。”
孔子說:“大臣離心離德,不親近國君;政教繁苛,百姓不得安寧。究其原因,在于臣不忠于其君,君不敬于其臣,而大臣所享受的富貴已經(jīng)超過了界限。大臣不肯為國君盡心辦事,近臣就會(huì)私相勾結(jié)。所以,對大臣不可不敬,因?yàn)榇蟪际前傩盏目#粚疾豢刹簧骷舆x擇,因?yàn)榻际前傩盏膶?dǎo)向。應(yīng)該和大臣商議的事,不應(yīng)拿去和小臣商議;應(yīng)該和近臣談?wù)摰氖拢粦?yīng)拿去和遠(yuǎn)臣談?wù)摚粦?yīng)該和內(nèi)臣謀慮的事,不應(yīng)拿去和外臣謀慮。如果這樣做了,大臣就不會(huì)產(chǎn)生怨恨,近臣就不會(huì)產(chǎn)生嫉妒,遠(yuǎn)臣有意見也可以反映上來。祭公的遺囑說:‘不要用小臣的主意敗壞大臣的作為,不要因?qū)櫺业募ф鴧挆壡f重守禮的嫡夫人,不要因?qū)櫺业某甲佣鴧挆壡f重守禮的臣子。’”孔子說:沖君長不信任他的賢人,而信任卑賤的小人,于是百姓也跟著親近失德的人,而教令也因此變得煩亂了。《詩經(jīng)》上說:‘當(dāng)初朝廷需要我,好像唯恐得不到。一旦請去撂一邊,不讓我把重任挑。,《君陳》上說:‘人們在沒有見到圣人之道時(shí),好像自己不能見到。等到自己見到了圣人之道,又不能夠運(yùn)用圣人之道。’”
孔子說:“小人喜歡玩水,就容易被水淹死;君子喜歡議論,就容易禍從口出;執(zhí)政者喜歡玩弄百姓,就容易被百姓推翻。原因都在于對接近最多的東西態(tài)度輕慢。水與人們那么接近,而人卻往往被水淹死,就是因?yàn)樗雌饋砣岷腿菀捉咏鴮?shí)際上卻是難于親近的,所以容易淹死人。好說漂亮話,又好絮絮叨叨,說出去容易,后悔藥難吃,所以嘴也容易招致禍害。老百姓不懂道理,心懷鄙詐,對他們可以恭敬而不可以怠慢,否則就容易招來滅頂之禍。所以君子不可以不十分小心。《太甲》上說:‘不要顛三倒四地亂下政令,以自取滅亡,就像打獵的人,扣住扳機(jī),仔細(xì)察看,等到箭頭、箭尾、目標(biāo)三者成一條直線,再發(fā)射。’《說命》’上說:‘嘴是用來說話的,如果出言不當(dāng)就會(huì)帶來羞辱;盔甲是用以自衛(wèi)的,、如果用的不當(dāng)就會(huì)引起戰(zhàn)爭;放在箱子里的禮服,是準(zhǔn)備行禮時(shí)穿的,不可隨便送人;干戈是用來討伐壞人的,但在使用之前要反躬自省,不要加害無辜。’·《太甲》上說:‘上天降下的災(zāi)禍,還可以攘避;自己造成的災(zāi)禍,無法躲開。,伊尹告誡太甲說:‘我伊尹的先祖曾見到過夏代西邑的政治,夏禹以忠信治民而得享天命,輔佐他的人也因此而得享天命。”
孔子說:·“人民把君主當(dāng)作心臟,君主把人民當(dāng)作身體。必胸身身心廣大就會(huì)身體安舒,體一定也樂于適應(yīng);內(nèi)心嚴(yán)肅就會(huì)容止恭敬。內(nèi)心喜好的東西,君主喜好的東西,體安然無恙的話,心臟也就會(huì)得到保護(hù)百姓也一定愿意得到;身體如果出了毛病臟也會(huì)跟著受到損傷。君主由于人民的擁護(hù)而存在,君主也由于人民的反對而滅亡。《詩經(jīng)》上說:‘從前我們有先君,他的教令通達(dá)事理而又條理清楚。國家賴此先君才得以安寧,都邑賴此先君才得以建成,百姓賴此先君才得以安居樂業(yè),當(dāng)今有誰能夠處理國家大事?不自以為是,而盡干一些騷擾百姓的事情呢!《君牙》上說:‘夏天酷熱濕悶,老百姓只知道埋怨天;到了冬天嚴(yán)寒來臨,老百姓還是只知道埋怨天。”
孔子說:“臣下的事奉君上,如果自身不正,說話不講信用那么君上就不以為忠,朋友就不以為信。”
孔子說:“講話有根據(jù),做事有規(guī)矩。所以活著的時(shí)候無人能夠改變他的志向,死了以后也無人能夠剝奪他的美名。所以君子應(yīng)該博聞,在弄清楚了以后就牢記在心;應(yīng)該多識,在弄清楚了以后就學(xué)而不慶;應(yīng)該知識精深,求其大體而實(shí)行之。《君陳》上說:‘頒布政令,接受建議,要讓大家都來考慮,使大家的意見一致。,《詩經(jīng)》上說:‘善人和君子,言行總一致。’”
孔子說:“只有君子能夠喜好對自己正言規(guī)勸的人,小人則仇恨對自己正言規(guī)勸的人。所以君子的朋友是有一定的,君子厭惡的人也是有一定的。由于君子的好惡有定,所以和君子交往多的人不會(huì)產(chǎn)生疑惑,和君子交往少的人也不會(huì)產(chǎn)生疑惑。《詩經(jīng)》上說:‘君子必得良友。’”
孔子說:‘清旨夠輕易地和貧賤的朋友絕交,而難于和富貴的朋友絕交,這說明他好賢的意志不堅(jiān)定和痛恨壞人的態(tài)度不明朗。即令有人說他不是為了個(gè)人私利,我也不會(huì)相信。《詩經(jīng)》上說:‘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lì),督促勉勵(lì)以禮義。”
孔子說:“他人以小恩小惠的禮品相贈(zèng),但有違于道德,在這種情況下,君子是不會(huì)接受其饋贈(zèng)的。《詩經(jīng)》上說:‘真正愛我的人,應(yīng)當(dāng)給我指出忠信之道。”
孔子說:“一個(gè)人如果有車子,就一定能夠看到他的車軾;一個(gè)人如果有衣服,就一定能夠看到他的衣袖。一個(gè)人如果說過話,就一定能夠聽到他的聲音;一個(gè)人如果做了什么事,就一定能夠看到它的后果。《葛覃》上說:‘舊衣服,穿不厭。’”
孔子說:“說過以后緊接著就是行動(dòng),所以說話不能光放空炮。做過以后緊接著就是議論,所以做事不能光走過場。所以君子講究少說話而多做事,以此來成就他的信譽(yù),這樣一來,百姓就不能隨便地夸大其優(yōu)點(diǎn)和縮小其缺點(diǎn)。《詩經(jīng)》上說:‘白玉上面有污點(diǎn),尚可琢磨除干凈。開口說話出毛病,再想收回可不行。’《小雅》上說:‘信實(shí)的君子,必定大有所成。’《君爽》上說:‘過去上帝為什么一再勸勉文王注意品德修養(yǎng),把治理天下的重任放在他的身上呢?”
孔子說:“南方人有這樣一句話,‘作為一個(gè)人而變卦無常,那么即令卜金,卦兆上也顯示不出來是吉是兇。’這大概是古人留下來的諺語吧?龜笠那么神靈還不能定其吉兇,更何況是人呢?《詩經(jīng)》上說:‘我的靈龜已厭惡,不再把吉兇告訴我。’《說命》上說:‘爵位不能賞給惡德之人,否則百姓將把他們樹為楷模,由他們頻繁地對神祭祀,這是對神的大不恭敬。其事煩則亂于典禮,事奉鬼神也難以得到福佑。’《易經(jīng)》上說:‘不是長久地保持他的德行,或者要受人恥辱。,又說:‘長久地保持德行,占問,這在婦人是吉,而在男子是兇。”
子言之曰:「為上易事也,為下易知也,則刑不煩矣。」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瀆而民作愿,刑不試而民咸服。大雅曰:『儀刑文王,萬國作孚。』」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之;信以結(jié)之,則民不倍;恭以蒞之,則民有孫心。《甫刑》曰:『苗民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惡德,而遂絕其世也。』」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豈必盡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甫刑》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子曰:「上好仁,則下之為仁爭先人。故長民者章志、貞教、尊仁,以子愛百姓;民致行己以說其上矣。《詩》云:『有梏德行,四國順之。』」
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詩》云:『淑慎爾止,不愆于儀。』」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jǐn)于言而慎于行。《詩》云:『慎爾出話,敬爾威儀。』大雅曰:『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
子曰:「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壹。《詩》云:『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子曰:「為上可望而知也,為下可述而志也,則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湯,咸有壹德。』《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子曰:「有國者章義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詩》云:『靖共爾位,好是正直。』」子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jiǎng)t君長勞。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惡以御民之淫,則民不惑矣。臣儀行,不重辭,不援其所不及,不煩其所不知,則君不勞矣。《詩》云:『上帝板板,下民卒。』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祿不足勸也,刑罰不足恥也。故上不可以褻刑而輕爵。《康誥》曰:『敬明乃罰。』《甫刑》曰:『播刑之不迪。』」
子曰:「大臣不親,百姓不寧,則忠敬不足,而富貴已過也;大臣不治而邇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邇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毋以小謀大,毋以遠(yuǎn)言近,毋以內(nèi)圖外,則大臣不怨,邇臣不疾,而遠(yuǎn)臣不蔽矣。葉公之顧命曰:『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毋以嬖御士疾莊士、大夫、卿士。』」
子曰:「大人不親其所賢,而信其所賤;民是以親失,而教是以煩。《詩》云:『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zhí)我仇仇,亦不我力。』《君陳》曰:『未見圣,若己弗克見;既見圣,亦不克由圣。』」
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褻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難親也,易以溺人;口費(fèi)而煩,易出難悔,易以溺人;夫民閉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機(jī)張,往省括于厥度則釋。』《兌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太甲》曰:『天作孽,可違也;自作孽,不可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天,見于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
子曰:「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詩》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國家以寧,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誰能秉國成,不自為正,卒勞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資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則義不壹,行無類也。」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故君子多聞,質(zhì)而守之;多志,質(zhì)而親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陳》曰:『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一也。』」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xiāng),其惡有方;是故邇者不惑,而遠(yuǎn)者不疑也。《詩》云:『君子好仇。』」子曰:「輕絕貧賤,而重絕富貴,則好賢不堅(jiān),而惡惡不著也。人雖曰不利,吾不信也。《詩》云:『朋有攸攝,攝以威儀。』」子曰:「私惠不歸德,君子不自留焉。《詩》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子曰:「茍有車,必見其軾;茍有衣,必見其敝;人茍或言之,必聞其聲;茍或行之,必見其成。《葛覃》曰:『服之無射。』」子曰:「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則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惡。《詩》云:『自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為卜筮。』古之遺言與?龜筮猶不能知也,而況于人乎?《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兌命》曰:『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為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偵,婦人吉,夫子兇。』」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xùn)」
- 「三十六計(jì)」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xùn)」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孤燈寒照雨,濕竹暗浮煙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 天涯靜處無征戰(zhàn),兵氣銷為日月光
- 七夕年年信不違,銀河清淺白云微,蟾光鵲影伯勞飛
- 萬里想龍沙,泣孤臣吳越
- 疏林紅葉,芙蓉將謝,天然妝點(diǎn)秋屏列
- 薊城通漠北,萬里別吾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