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_犬韜武騎士例證
-
查閱典籍:《六韜》——「六韜·犬韜武騎士」原文
我國的騎兵,早在春秋戰國之交即己出現。而中原地區最早組建騎兵,則開始于趙武靈王實行的“胡服騎射”。
趙國本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卿大夫之一。公元前 403 年,趙、韓、魏三家分晉,趙國由此躋身于戰國七雄之列.三家分晉之后,趙國占據了原晉國北部疆土,在北面、東北面與林胡、樓煩、東胡等游牧民族以及燕國相鄰;東面與中山國、齊國相接,南面。西南面與衛、韓、魏、秦諸國交界。周顯王四十四年(前 325 年),式靈王繼承趙國王位,當時諸侯各國逐鹿中原,進行劇烈的兼并戰爭:在強國環伺的環境下,趙國屢遭欺凌,北方、東北方的少數民族,身著短衣、長褲,腰束皮帶,腳蹬皮靴,善于騎馬射箭,行動靈活,進退神速,也時常縱馬南下,騷擾趙境,給趙國北部邊境地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很大危害。在嚴峻的現實面前,趙武靈王感到,要使趙國在激烈的兼并戰爭中不被消滅并日益強盛起來,就必須進行軍事改革,以提高國防力量。
經過長時問的思考,趙武靈王提出了改革的方案:“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因為當時趙國官兵的衣服為傳統的中原風格,為寬領口、肥腰、大下擺,袖子長又寬的所謂寬袍大袖,而且盔甲笨重,結扎繁瑣。這種裝束就是平時行動也很不方便,更別說上下戰馬,拼搏于戰場了。同時,趙國人打仗用的戰車,只適宜于平坦地形,遇到崎嶇地形就無能為力了。而胡人穿的是窄袖短衣,打仗時騎馬射箭,十分輕快敏捷。因此,趙武靈王決心向胡人學習,實行“胡服騎射”,即改穿胡人的服裝,采用騎兵作戰的方式。趙武靈王沖破各種阻力,下令全國戰車第五十八 245 改穿胡服,他以身作則,率先穿起胡服,這樣老百姓也都很快改著了胡服。
在胡服的基礎上,趙武靈王廣泛招募騎射之士和訓練現有的士兵掌握騎射之術,并專設了“騎邑”,作為譏練騎兵的基地。經過改革,在很短的時間年,就組建起了一支人數眾多、兵力強盛的騎兵部隊。這支騎兵取代了過去的車兵,成為趙軍的主力。趙武靈王依靠這支騎兵,很快改變了被動挨打的局面,不但擊敗了過去時常騷擾趙國的中山國,而且大破林胡和樓煩等少數民族,向北方開疆拓土上千里。到趙武靈王去世時,趙國一躍為七雄中的強國之一,在戰國后期一度成為與秦抗衡的軍事強國。
“胡服騎射”標志著漢族歷史上第一支獨立的、龐大的騎兵部隊的誕生。這是繼步卒勃興取代車兵甲士的傳統主導地位后,在春秋戰國軍事史上發生的第二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由于輕裝騎兵速度迅捷、運動靈活、攻擊性強、特別適宜于在內地平原和北方草原地區作戰等優點,于是被其他諸侯國紛紛仿效,大規模地組建騎兵,從而使騎兵成為整個封建時代的重要兵種之一。
武王問太公曰:“選騎士奈何?”
太公曰:“選騎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以上,壯健捷疾,超絕倫等,能馳騎彀射,前后左右,周旋進退,越溝塹,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馳強敵,亂大眾者,名曰武騎之士,不可不厚也。”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