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_靈樞營衛生會譯文
-
查閱典籍:《黃帝內經》——「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原文
黃帝向岐伯問道:人從哪里接受精氣?陰氣和陽氣在哪里交會?什么氣叫做營?什么氣叫做衛?營氣在哪里產生?衛氣在哪里與營氣會合?老年和壯年氣的盛衰不同,晝夜氣行的位置也不一樣,我希望聽聽它會合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人身的精氣,主要依靠五谷,當五谷入胃后,經過消化,它的精微部分就傳給了肺臟,五臟六腑都因此而受到了營養,其中清的稱為營氣,濁的稱為衛氣,營氣流行在脈中,衛氣流行于脈外,周流全身,永不休止,營氣各循行五十周之后又會合。陰陽相互貫通,如環無端。衛氣行于陰分二十五周,行于陽分亦二十五周,分為晝夜各半,所以衛氣行于陽則醒寤,行于陰則睡眠。因此,衛氣行于中午而陽氣盛,稱為重陽;衛氣行于半夜而陰氣盛,稱為重陰。太陰主內,太陽主外,營氣、衛氣行陰行陽各二十五周,分為晝夜各半。夜半是陰最盛的時候,夜半以后陰氣漸衰,至黎明時分陰氣已盡而陽氣繼起,中午是陽氣最盛的時候,太陽偏西,陽氣漸衰,太陽落下,陽氣已盡而陰氣繼起,到夜半時分,營衛之氣會合,人人都要入睡,叫做合陰。黎明時陰氣盡而陽氣又起,象這樣循行不止,與天地陰陽的運轉道理是一致的。
黃帝說:老年人在夜間睡眠很少,是什么氣使他這樣呢?少壯的人在白天睡眠很少,是什么氣使他這樣呢?
岐伯回答說:少壯者氣血旺盛,肌肉滑潤,氣道通暢,營衛的運行不失其正常規律,所以白天特別精神,夜間也能熟睡。老年人的氣血衰退,肌肉干枯,氣道滯澀,五臟之氣互相搏結,不能調和,所以營氣衰少,衛氣內敗,造成白天沒精神而夜間也不能熟睡。
黃帝說:我希望聽到營、衛二氣的循行都是從哪里開始的?
岐伯回答說:營氣是從中焦發出的,衛氣是從上焦發出的。
黃帝說:希望聽一下上焦發氣的情況。
岐伯回答說:上焦之氣出于胃的上口,并于食道上行,穿過隔膜,布散于胸中,橫走腋下,沿手太陰肺經的部位下行,返回到手陽明大腸經,上行至舌,下注于足陽明胃經,常與營氣并行于陽二十五周,行于陰亦二十五周,循行五十周后,又會于手太陰經。
黃帝說:人在有熱的時候,飲食剛下胃,其精微之氣尚未化成,汗就先出來了,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半身,它并不沿著衛氣所運行的通道而出,這是什么道理?
岐伯說:這是由于外傷于風邪,以致在內腠理開疏,皮毛為風熱之邪所蒸,腠理因之開泄,衛氣就走出,當然就不一定沿著它運行的正常道路了。這是因為衛氣的性質慓悍滑疾,見到開泄的地方就走,所以不能從它正常通道走出,這叫做漏泄。
黃帝說:希望聽到中焦的活動情況。
岐伯回答說:中焦也是合在胃中的,在上焦之后,中焦接受水谷,經過消化,笮去糟粕,承受精液,向上傳注于肺,然后化生而成為血液,以養人體,沒有什么比它更寶貴的了。所以獨能行于經脈之道,叫做營。
黃帝說:血和氣,名稱雖不同,但卻屬于同一類,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說:衛是水谷精氣化成,營也是水谷精微的變化,所以血和氣,名稱雖不同,但屬于同類。因此,脫血的,不可發汗;傷氣的,不可失血,所以人生有一死而不可能死而再生。
黃帝說:希望聽您談談下焦的活動情況。
岐伯回答說:下焦在胃的下口,將糟粕輸送至大腸,又將水液注入膀胱,逐漸滲泄。所以水谷等物質,經常貯存在胃中,經過消化,形成的糟粕向下輸送至大腸,成為下焦主要活動之一。水液也向下滲灌,擠去其水,另留清液,其污濁部分就沿下焦進入膀胱。
黃帝說:人喝了酒,酒也入于胃中,谷物尚未經腐熟消化和分別清濁,而小便就能先排泄,這是為什么呢?
岐伯回答說:酒是谷物經過腐熟而釀成的液汁,其氣慓悍清純,所以即使在食物以后入胃,也會比食物先由小便排出。
黃帝說:很對!我曾聽說人體內上焦的作用乃升化蒸騰,象天空的霧一樣;中焦的作用乃腐熟谷物,象水之腐物一樣;下焦的作用乃決瀆流通,象溝道排水一樣,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問于歧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于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愿聞其會。歧伯答曰:人受氣于榖,榖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后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歧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暝,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暝。
黃帝曰:愿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歧伯答曰:營出于中焦,衛出于上焦。
黃帝曰:愿聞三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于手太陰矣。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何也?歧伯曰:此外傷于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黃帝曰:愿聞中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命曰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歧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曰:愿聞下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歧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 誰憐散髻吹笙,天涯芳草關情
- 又似賈客蜀道間,千鐸萬磬鳴空山
- 長夏村墟風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 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
-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