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_德經第三十九章評析
-
在《道德經》里,老子經常以“一”來代稱“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連續七次使用“一”字,其含義是相當深刻的。楊興順說:“一切在流動著,一切在變化著,但老子認為,變化的基礎是統一而不是矛盾的斗爭。‘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觀世界的矛盾,企圖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銳化,為著這一目的,他把統一看成萬物的基礎而把它絕對化。”(《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事實上,老子認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個,宇宙的總規律也只有一個,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論,而且是物質的。在世界的自然萬事萬物之中,老子列舉了許多相互矛盾的對立體,并認為對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最終歸于統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認為矛盾和對立總要歸于統一。在人類社會而言,老子也強調統一,認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個準繩。這個準繩是什么?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侯王應該認識到“賤”、“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無須光華如玉,還是質樸更好一些。總而言之,本章開頭就是講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論是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是來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會再存在下去。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