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_第二十章讀解
-
查閱典籍:《中庸》——「中庸·第二十章」原文
這一章是《中庸》全篇的樞紐。此前各章主要是從方方面面論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這一章則從魯哀公詢問政事引入,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政事與人的修養的密切關系,從而推導出天下人共有的五項倫常關系、三種德行、治理天下國家的九條原則,最后落腳到“真誠”的問題上來,并提出了做到真誠的五個具體方面。本章以后各章,就是圍繞“真誠”的問題而展開的了。
回到本章的內容來看,首先談的是政治問題。直到20世紀80年代明確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社會一直是一個政治型的社會,政治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頭等重要的地位,也是儒學具有頭等重要的話題??鬃影颜伪茸魈J葦,取的是它的可塑性。意思是說:什么樣的人執政,就會有什么樣的政治。堯舜禹湯文武執政,于是有仁政;紂王執政,于是有酒池肉林;始皇執政,于是有焚書坑懦;太宗執政,于是有貞觀之治;希特勒執政,于是有法西斯主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孔子提出“為政在人”的問題,強調執政者的修養。這與毛澤東時代提出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我們今天要求選拔“跨世紀的領導干部”,雖然在人的素質內涵上已有根本的不同,但在對執政者修養的要求問題上卻是有相通之處的。
關于天下人共有的五項倫常關系,除了因進入民主時代而再無君臣關系外,其它幾項關系都依然是與我們血肉相連而不可分割的,也都是需要我們正確處理而不可忽視的。至于處理這幾項關系的三種德行,智、仁當然是不言而喻的,倒是“知恥近乎勇”一點,值得我們補上兩句。俗話說:“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泵献诱f:“羞恥之心對于人至關重要!搞陰謀詭計的人是不知道羞恥的。不以自己不如別人為羞恥,怎么能夠趕得上別人呢?”(《孟子·盡心上》)也就是說,知道羞恥是趕上別人的重要條件之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是這樣,所以,我們以“毋忘國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究其實質,正是因為“知恥近乎勇”。一個人只有知道羞恥,才能夠勇于改正錯誤,勇于彌補自己的不足,迎頭趕上別人,從而免于羞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知道羞恥,才能夠發憤圖強,富國強兵,富民興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就是“知恥近乎勇”的道理所在。
關于治理天下國家的九條原則,方方面面,實際上是《大學》里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階段的具體展開。是實用的統治學理論。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思想。這與孔子所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相近,都是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或者說是“不打無準備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值得我們貫徹到實際生活中去,而不僅僅適用于政治范疇。
最后說到如何做到真誠的問題?!皳裆乒虉獭笔蔷V,選定美好的目標而執著追求?!安W、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目,是追求的手段。立于“弗措”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態度,則都是執著的體現。“弗措”的精神,也就是《荀子·勸學》里的名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態度,也就是俗語所說的“笨鳥先飛”的態度,龜兔賽跑的寓言里那獲勝的烏龜的態度。其實,無論是綱還是目,也無論是精神還是態度,都絕不僅僅適用于對真誠的追求,舉凡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抓住這樣的綱,張開這樣的目,堅持這樣的精神與態度,有什么樣的困難不能克服,有什么樣的成功不能取得呢?
總而言之,本章內容豐富而涵蓋面廣,幾乎涉及到《大學》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各個環節,特別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
哀公問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p>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p>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p>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p>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p>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p>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p>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p>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p>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者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p>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p>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p>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p>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p>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 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 黃華自與西風約,白發先從遠客生
-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 對菊難逢元亮酒,登樓愧乏仲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