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公孫丑章句下第二節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二節」原文
愛民的具體做法應該是什么樣的呢?所以本書的編纂者舉了一段孟子與齊王見與不見的故事,用以說明愛民的起碼行為,并通過孟子與公孫丑、景丑氏的問答,指出愛民所必需具備的修養。孟子此時到齊國,只是一個布衣百姓,他沒有高官厚祿,也沒有代表哪個國家,更不是齊王手下的一個臣子,他只是因為有許多學問而出名。對于這樣的一個人,齊王應去拜訪,以表謙虛好學之意。然而齊王卻象召喚手下人一樣,召喚孟子去王宮,這就是不謙虛好學,不禮賢下士,不愛民的表現。其實孟子也不是一個倨傲狂放的人,他本來是要去拜見齊王的,但恰好齊王派人來,于是孟子識破了齊王的驕奢便借口有病而不去了。但孟子并不想討好齊王,所以第二天他就去參加了東郭氏的葬禮。按公孫丑、孟仲子和景丑氏等人的想法,既然借口有病而不去拜見齊王,那么第二天也應該裝病,不能去參加東郭氏的葬禮。因為齊王假如知道孟子是裝病,他就會很生氣。而惹得統治者生氣,則是很不明智的行為。但孟子卻不是這樣想,意思就是說,齊王有的只是地位,他不能因為有地位而輕視輩份次序和國家統治人民的規律。為什么呢?如果因為有地位而輕視輩份次序,則會輕視和怠慢長輩,不愛護幼輩。那么全天下的人們都會仿效齊王的行為,有了一點地位就輕視和怠慢長輩,不愛護幼輩,社會秩序還會存在嗎?社會行為規范還有作用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能維持嗎?如果因為有地位而輕視國家統治人民的規律,那就更糟糕了,因為規律——社會發展趨勢,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因為自己有一點地位而輕視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那必然就是失敗的結局。所以孟子又接著分析說,“所以,準備大有作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敢召喚的臣子,……”這一段分析真是透入了骨髓,直到今天仍有著很好的現實意義,現在很多官員仍然是“喜歡用聽從自己教導的人為臣,而不喜歡用有能力教導自己的人為臣。”這個“任人唯親”、“任人唯賢”的問題,仍是現在各國領導們頭痛的而且是無法解決的問題。許多領導人面對比自己有才干的人,往往是嫉賢妒能,害怕丟掉自己的地位和名利,而不會從大局出發,從大局著想,讓更有才干的人來把企業、單位治理得更好。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
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問疾,醫來。
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于朝,我不識能至否乎。”
使數人要于路,曰:“請必無歸,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于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p>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虒⒊?,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故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醜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