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桑輯要_栽桑柘附種椹譯文及注釋
-
查閱典籍:《農桑輯要》——「農桑輯要·栽桑柘附種椹」原文
譯文
《齊民要術》:采收黑魯桑葚,當天用水淘洗凈,取出、曬干,還是將種子播種在畦中。作畦和播種的方法,完全和種葵是一樣的。桑畦應經常將草薅干凈。
《氾勝之書》說:種桑法:五月采收(已成熟的)桑葚,浸入水中,用手揉搓潰爛用水洗凈,取出種子,陰干。準備好十畝肥沃的良田,若有多年不耕的荒地更好,好好地翻耕耬耙。每畝用三升黍子和三升桑種混合在一起種下去。讓黍和桑同時生長,并進行耕種鋤草,使桑苗稀疏適當。黍子成熟,便進行收刈。這時桑苗正和黍一樣高,用鋒利的鐮刀,將黍和桑同時貼近地面刈倒。讓太陽曬干,此后遇上合適的風向,便放火燒掉。桑到來年春天便會重新生長起來,一畝桑足夠飼養三箔蠶。
《四時類要》:種桑和種葵的方法一樣。覆土不能厚,土厚了,便不會出苗。苗高一尺時,再追施一次糞肥。
《務本新書》:四月種桑葚,二月種陳的桑葚亦同此法。按照東西的方向掘地作畦,用熟腐好的糞肥和土混合在一起,耬耙平,灌水。水要澆透以后再撒布種子。也可以將黍子和桑椹同時種下去,桑子可借著黍子的(萌發頂土的)力量,容易生長出苗,黍還可以為桑苗遮蔽陽光。也可以預先在桑畦的南面和西面種苘庥,(桑苗出來)以后,可借苘麻的陰影遮蔽夏季的烈日。桑苗長到二三寸高時,天旱無雨便應當澆水。如果不是桑黍混種的,便要隨時在畦上搭架矮棚,用箔子蓋在棚上。白天將箔展開,夜間將箔卷起。至“處暑”節氣過后,便不用繼續遮蔽。
凡是桑和黍混種的,十月以后,桑和黍秸都要同時刈倒,遇有順風,放火燒掉。另外,還應在畦中撒施糞土和陳灰。來年春,滋生繁茂,下一年便可移栽。
一法:在柔熟的土地上,先用耬耩條播黍子一壟。另外搓粗草索,截成約一托長的許多小段,用水浸軟,如用面湯飯湯浸更好。每截草索的兩端各留出三四寸,中間均勻地抹上十多粒濕椹子,將草索平臥著放入黍壟中,草索兩端用土壓厚些,中間一段薄薄地撒土覆蓋。每隔一步或兩步,依照上法臥置草索一截,使前后左右對齊成行。天旱的時間久了,便進行澆水。
到十月以后,將黍桑同時刈倒、順風放火、為苗圃加糞等事,如同前法。冬季和春季要給苗圃擁雪、蓋糞,清明節前后掃去。霖雨季節,根據桑苗的稀稠移苗補栽。此法比畦種育苗移栽要省力氣,而且肯定可以成活,還可以提早兩年長成桑樹。如有存留的陳葚,能夠春天播種更好。苗長成后,應修筑圍墻妥加保護。
如果考慮到搓草索播種,太過煩瑣細碎,可以將黍和葚拌和放在葫蘆里點播,點種過的地方,用掃帚掃勻。
如果考慮到(草索下種法)天旱(下種有困難),便可將黍壟中的土撥弄平勻,順著黍壟作成許多小區,先用水澆過再下種。
還有一種方法:春季先在耕耙過的熟地中,按照東西方向,播種上一行行稠稀適度的苘麻。其次將桑葚同蠶屎拌和,或同炒過的黍子拌和也可以,趁著天雨過后,在苘行的北面用獨腳耩下種或點種均可。此法同搭矮棚、與黍同種相比,苘麻的陰影既高又密,又通風透露。故雖多種至十多畝,也不會覺得多么麻煩費力氣。
《士農必用》:畦種法和前面講的一樣。種子要用新葚,不要用陳葚。用新葚種最好,隔年的陳葚春天種,多不出苗。采用搭矮棚的蔭畦種葚為最好,用苘麻遮蔭稍次,用黍苗遮蔭為最次。桑芽出土后,進行間苗,使株距保持在五至七寸之間。“寸”,為營造尺的寸,他處同此。時常澆水。伏天過后可長到三尺高。可將苘麻刈去。到十月內將桑苗在貼近地面處割倒,地上撒上些亂草,走火燒一遍。火不能過大,怕燒壞了苗根。用糞和草覆蓋。等到來年春天,用耙子把糞草耬去,澆水。每一科自會生出三數個芽來,選生長旺盛的留下一條。桑苗已長成根株,可不必遮蔭,只須常澆水。到秋后,魯桑可長到五至七尺高,荊桑可長到三四尺高。魯桑可以移栽成地桑,荊桑可以移栽到桑園中去培養。
注釋
①引自《齊民要術·種桑柘第四十五》。
②以手漬之:《農桑輯要》、《齊民要術》各種版本多作“漬”,繆啟愉校據《要術》院刻本作“潰”。按:作“漬”于文意難通,以作“潰”為是。
③這是桑與黍同種的最早文字記載。自此以后各種農書,凡言種桑幾乎都有“桑黍同種”這一條。
④《務本新書》作“四月種椹”,《汜勝之書》作“五月取椹”,時間略有出入,實際上皆應以“椹赤為候”。
⑤檾:大字本一律作“榮”,殿本和石校本作“檾”,為正寫,故今后一律改作“檾”。“檾”的簡化字作“苘”。
⑥黍秸:此處特別指明刈倒的是黍秸,猜想黍穗已被采收,最后只存留下空黍稈。
⑦糝糞:繆注,“糝”音散。從后文“糝土薄覆”一語觀之,“糝”似應作“撒”義。即“撒糞”、“撒土”。
⑧一托:“一托”是北方方言。指兩臂伸開后的長度。據說,人的一托的長度,和本人的身高是相同的。所以說“一托長”,大約是五至六尺。
⑨五六尺長的草索,抹上十幾個桑粒,大約苗距四五寸。因草索播種法是一次定植,這十幾株小苗,最后也只能成一苗或兩苗,所以播種量雖然少些,但亦不怕缺苗。
⑩四面取齊成行:草索的距離為一步或兩步,可作為橫行的行距;但各縱行之間的距離應為若干,似并未指出。繆注認為“四面取齊”說明“行距,株(叢)距,距離相等,都是隔一步或兩步”。
草索下種法比畦種法省力,不用搭棚、不移苗,一次定植;成活率百分之百;提早兩年受益。畦種法第一年春季播種育苗,第二年育苗,第三年定植;草索法,不移栽,成長快,第三年便可采葉。
用陳桑葚作種,可以提前到二月下種,是其優點;但桑子不耐陳,經年的葚出苗率會比較低,是它的缺點。
黍:原作“黍”,從“禾入米”,誤。孔子曰:“黍”可為酒,故從“禾入水”。
葫蘆內點種:葫蘆,《王禎農書·圖譜二》作“種瓠”。并附有制作方法、使用方法,是專門的播種農器。
單耩(jiǎnɡ):是一條腿的耩子。
委曲:麻煩,瑣碎,多周折。
走火:言火點燃后不停頓地向前走。這是因為地面上只撒有少量的亂草,所以火不可能在一處停留,只能沿著亂草向前發展(走)。這種情況秋冬季在荒原上有野火發生時,最易見到。
《齊民要術》:收黑魯椹,即日以水淘取,曬燥。仍畦種;治畦下種,一如葵法。常薅令凈。
《汜勝之書》曰:種桑法:五月取椹著水中,即以手漬之,以水洗取子,陰干。治肥田十畝,荒田久不耕者尤善,好耕治之。每畝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種之。黍桑當俱生。鋤之,桑令稀疏調適。黍熟,獲之。桑生正與黍高平,因以利鐮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風調,放火燒之。桑至春生,一畝食三箔蠶。
《四時類要》:種桑,如種葵法。土不得厚,厚即不生,待高一尺,又上糞土一遍。
《務本新書》:四月種椹,二月種舊椹亦同。東西掘畦,熟糞和土,耬平,下水;水宜濕透,然后布子。或和黍子同種,椹藉黍力,易為生發,又遮日色。或預于畦南、畦西種檾,后藉檾陰遮映夏日。長至三二寸,旱則澆之。若不雜黍種,須旋搭矮棚于上,以箔覆蓋,晝舒夜卷。處暑之后不須遮蔽。
至十月之后,桑與黍秸同時刈倒,順風燒之。仍糝糞土、蔽灰。春暖榮茂,次年移栽。
一法:熟地先耩黍一壟。另搓草索,截約一托,以水浸軟,面飯湯更妙。索兩頭,各歇三四寸,中間勻抹濕椹子十余粒,將索臥于黍壟內,索兩頭以土厚壓,中間糝土薄覆。隔一步或兩步,依上臥一索。四面取齊成行。久旱宜澆。
十月,刈燒,加糞如前。冬春擁雪蓋糞,清明前后掃去。霖雨時,覷稀稠移補。比之畦種旋移,省力,決活,早二年得力。如舊有椹,春種更妙。后宜筑圍墻固護。
或慮索繁碎,以黍椹相和,于葫蘆內點種,過處,用帚掃勻。
或慮天旱,宜就黍壟內,撥土平勻,順壟作區,下水種之。
又法,春月,先于熟地內東西成行,勻稀種檾。次將桑椹與蠶沙相和或炒黍谷亦可,趁逐雨后,于檾北單耩或點種。比之搭矮棚、與黍同種,緣躲陰高密,又透風露。雖種十數畝,亦不甚委曲費力。
《士農必用》:畦種與前法同。種子,宜新不宜陳。新椹種之為上;隔年春種,多不生。蔭畦搭棚為上,躲麻次之,黍苗又次之。桑芽出,間令相去五七寸。營造尺寸也,他仿此。頻澆。過伏,可長至三尺。割去檾麻。至十月內,附地割了;撒亂草,走火燒過。火不可大,恐損根。糞草蓋。至來春,杷耬去糞草,澆。每一科,自出芽三數個;留旺者一條。已成根,則不須蔭,可頻澆。至秋,魯桑可長五七尺,荊桑可長三四尺。魯桑可移為地桑,荊桑可移入園養之。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