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第三節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三節」原文
周霄很想知道讀書就是為了做官嗎?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因為一直到現在,還有人在問這個問題。孟子的時代,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古時候;而孟子他們的古時候,則是殷末周初之時。在殷時,是王族掌權,或是各地諸侯家族掌權,平民百姓是得不到做官的。到了周文王時,方舉辦學校,培養有管理知識的普通平民。培養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治理國家,管理人民。但那時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讀書的權力,來讀書的都是經過層層選拔的。直到孔子時期,即春秋時期,一般平民才有權選擇是否來讀書。因為書讀好了,就有可能被統治者選上,出來做官。當時沒有科舉考試制度,只是由地方官根據百姓的傳誦以及自己的考察,選“賢”舉薦給上級。所以,自春秋以后,很多平民才選擇讀書,以期能被舉賢而做官。所以,一般平民之所以選擇讀書,就是想要做官,治理國家,管理人民。所以孟子舉例說:“《傳》曰:‘孔子如果三個月沒有見到君子,就會徘徊遲疑,如果要離開此地,必然要施行驗證。’”既然是出仕當官,首先必然是由統治者——君子安排工作,如果三個月都見不到君子,也就會徘徊遲疑了。那么離開時,為什么要施行驗證呢?這里面有兩個意思,一,是官員離職時的交接、述職;二,是官員對統治者的一種考查。從孔子之周游列國,我們就可以看出,孔子對各諸侯國都是有考查驗證的。即便是蘇秦、張儀等縱橫家,他們在投奔某一國時,也是對統治者有考查驗證的。所以古時候的人三個月沒有見到君子,就會有人去慰問。因為讀書既然是為了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然而見不到君子,就等于是不被任用或不被重用,一個讀書人如果不被任用或不被重用,就失去了他在社會上應有的位置,這就是一種悲哀。既然是讀書,也就無暇耕種莊稼,求得衣食;所以,讀書人對于在社會上應有的位置,如同農民對于耕種莊稼是一樣的重要。因為知識也就等同于工具,擁有的知識越多,工具也就越多,能做的事也就越多。一個人由幼兒、少年而成年,一旦踏入社會,就等于踏上戰場,從今以后就要為自己的一生的生存問題而努力奮斗,努力拼搏;而知識就等同于武器、工具,武器、工具越多越先進,生存的機會就越大;如果沒有或少有武器、工具,生存以及生活質量當然也就很不好了。所以孟子說:“農夫怎么會因為離開此地而舍棄農具呢?”
因此,孟子緊接著說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讀書人是否能不擇手段地求取官位,孟子打比方說:“男孩生下來就希望為他找到妻室,……不通過正道而做官的,就跟鉆洞爬墻相類似。”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擁有了一定的知識后,要根據自己的信仰、人生觀、價值觀來求取官位,不能只為了自己的生存質量的富貴淫侈而不擇手段。從孔子、孟子的言行看,他們之所以提倡“信、智、禮、義、仁”,乃是希望人們能用誠信(信),用智慧(智),遵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禮),選擇最佳行為方式(義),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系(仁),使自己能健康而快樂地生存下去。為了這個目的而求取官位,則是走正道,如果是鈷洞偷看,爬墻相愛,那就是不走正道,父母、國人都會看不起他們。“辨別天下眾多可辨別的東西,樹立天下正確的名位,推行天下最大的道路;如果得志,讓人民遵從遵照;如果不得志,就自己走自己的道路。富貴時不能過度,貧賤時不要動搖改變意志,面對威武之勢而不屈服,這才叫大丈夫!”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
“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為衣服。犧牲不成,粢盛不潔,衣服不備,不敢以祭。惟士無田,則亦不祭。’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載質,何也?”
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
曰:“丈失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