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節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節」原文
怎樣行善?怎樣以身作則?孟子接著在本章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國家的基本方案。孟子要求統治者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為人民百姓制定恒產,這就是一種最佳行為方式。孟子曾對齊宣王談過這個問題(見《梁惠王上》第七章),孟子認為人們擁有一定數量的財產,是鞏固社會秩序的一個必要條件。他這是從安定社會秩序出發,為私有財產制度的建立而作的辯護。因為,自從夏啟王天下以來,天下成為一個人的私有,私有制便從此蔓延和生存下來,而且愈演愈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一種社會制度。孔子之所以失意,就在于他本人和他推崇的圣、賢、善人,都是不大贊成私有制的,尤其是不贊成絕對私有。而在春秋戰國時期,是諸侯私有,土地私有大發展、大混亂的時期,如果說在西周還是周天子一個人的天下,那么到了戰國時期,天下就成了諸侯們的天下,大夫們的天下。人人都想擁有自己的私有的恒產,以便能使自己個人的生活有保障。孟子在這個時候提出的“恒產論”,是一種審時度勢的進步思想,它對安定社會秩序起了較大作用。因為人們擁有了自己的私有財產后,首先希望的就是社會秩序不要混亂,自己也不出去胡作非為,就能使自己的私有財產得到保障。
在使上上下下都滿足了物質需要,都有了物質基礎后,孟子還提出興辦學校,進行教育的方針。這個‘學’是三代共同都有的,都是教育人民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為上層所懂得,小民百姓則能親和于下層。如果有賢明的君王興起,必然會來學取這個法,因為這是為王者所效法的。總結孟子所提倡的仁政,一是養,以井田制養民,二是學,以學校教民。人民得養得教,社會秩序也就有了保障,統治者的地位也就有了保障。
從孟子這段話中,我們仍可以看出,他雖然提倡私有財產、私有土地的私有制,但他仍未放棄平均思想,其“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的說法,亦是孔子“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思想的延續。
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陽虎,陽貨,魯季氏家臣也。天理人欲,不容并立。虎之言此,恐為仁之害于富也;孟子引之,恐為富之害于仁也。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龍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貢。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使畢戰問井地。
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余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