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公孫丑章句下第八節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八節」原文
雖然是從棺槨的事一下子跳到攻伐燕國的事,但孟子的中心思想是連系著的,仍然在圍繞著忠于職守這個問題。燕王私自將國家大權讓給相國子之,子之也私下接受了燕國的大權,這就是燕王的不忠于職守了,也是燕王沒有尋求到最佳行為方式。因此孟子舉例說,比方說,有這樣一個人,你很喜歡他,便不向國君奏準而自作主張地把你的俸祿官位轉讓給他;而他呢,也沒有得到國君的任命就從你手上接受了俸祿官位,這樣行嗎?當然不行!如果都是這樣,整個國家政體就亂套了。所以子噲、子之私下互相授受的事和這個例子是相同的。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君主,燕國才應該被討伐。然而,孟子并不是支持齊國去討伐它,因為當時的齊國,并不是一個施行王道、愛民的國家,它的情形也同燕國差不多,而這樣的以暴制暴,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燕國及其燕國人民的問題。所以孟子只有說:“只有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員,才可以攻伐燕國。”因為要說殺人的話,只有法官才有權殺人,有權判處有罪的人的死刑。如果人人都恣意妄為地殺人,也就沒有了人類社會的秩序。而要維持人類社會的秩序,那就是人人都遵守自己的職責。這與孔子的“正名”原則亦是同一道理。也就是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須各自遵循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的標準。而只有各自遵循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標準后,人與人之間才能建立起相互親愛的關系。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都違背了既定的社會行為規范,人與人之間是建立不起相互親愛的關系的。然而,孟子也意識到自己的言論有“文過飾非”之嫌,因為,不論沈同以什么樣的身份來問,他畢竟是齊國的一個大臣。所以才有后面的孟子辭職。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
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噲。有仕于此,而子悅之,不告于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則可乎?何以異于是?”齊人伐燕。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
曰:“未也。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哉?”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當時相候赤欄橋,今日獨尋黃葉路
- 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
-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 君馬黃,我馬白
- 春愁凝思結眉心,綠綺懶調紅錦薦
-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