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_卷七佐命元臣譯文
-
查閱典籍:《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七佐命元臣」原文
帝王創業之時,必須有同心同德的杰出的輔佐之臣,能使一代王朝垂世長久,否則,就不足稱為一代杰出的大臣。伊尹、周公就是這樣兩個人物,他們的事跡可以從《 詩經》 、《 尚書》 考知。漢時,蕭何輔佐漢高祖,他們才進入關中,蕭何就把秦朝宰相府、御史大夫府中的律令圖冊收集起來,認真研究,以便詳細了解當時天下的要塞,全國戶口的多少,強弱之所在,百勝疾苦。漢高祖最初被項羽分為漢王后,想攻項羽,大將周勃、灌嬰、樊會都支持他的想法,而蕭何獨有自己的見解,他說:“現在我們軍隊不如項羽,已是百戰百敗了,我希望大王您先稱王漢中,奪取巴蜀之地作為后方,然后收復關中。”漢王采納了他的建議。這是劉氏興亡的最為重要的一個謀略,蕭何又推薦出身卒伍的韓信為大將,讓他獨當一面,平定了魏、趙、燕,齊等國故地,使漢高祖劉邦無后顧之憂,得以專心與楚項羽決戰;蕭何死時,引薦曹參代替白己為宰相,使漢初政策較為穩定地執行下去;蕭何還在入關中后與百姓約法三章,廢除秦朝的許多暴政,以此收撫百姓之心,申明漢朝之德,他的所做所為,為四百年的漢王朝,奠定了基礎。在唐代,房玄齡輔佐唐太宗也是如此,房玄齡最初在秦王李世民府,他吸收很多有才干的人物,把他們招致到秦王府中,在爭奪皇位斗爭中,他為秦王秘密交結諸將,又引薦杜如晦參與運籌帷幄。等到李世民即皇位,房玄齡則為宰相,他又致力于國家治理,使地方安定從而使天下大治,用租庸之制使天下財阜殷豐,用八百府、十六衛的府兵制作為國家的基本軍制,他又把諫的職責長付給王硅、魏征,把兵權托付給李靖、李勣,他統御夷狄之族,任用賢才都很有辦法。可以說,唐朝三百年的基礎是房玄齡奠定的。后來,唐朝在地方設置節度使從而破壞了地方上的安定,變租庸調制為二稅法使國家財政受到影響,改府兵為曠騎、諸衛為神策軍,使原來的軍政遭到破壞。在這種情況下,唐王朝雖有名臣良輔,也難以挽救其滅亡的命運。大宋朝韓王趙普輔佐太祖也是如此,為了控制方鎮,削減方鎮的地盤,抑制其勢力,設置轉運使、通判等官職掌握地方財權,使地方無財力與中央抗衡,又命京官為地方的知州、知縣,使地方官不能結黨營私,把那些功臣宿將集中到中央只給他們些虛職,不讓他們掌握軍權,把天下的曉勇軍隊都集中在京師,強干弱枝,不使地方擁兵自重。此外,關于建法立制,量官用人等,他的所做所為,直到今天我朝還有賴于此。這三位君子以后,以天下為己任,光明正大者,歷代都有,這就是所說的一時之良相。蕭何的孫子有罪且無后代,傳六世而國絕,漢朝就繼續封他,我大宋朝對韓王趙普的后代也很照顧,從不曾忘卻。只有房玄齡死后不到十年,因其子犯罪,被收回封爵,停止其在宗廟中配享的特權,到唐亡為止也沒有續封其后人,唐王朝對功臣的恩患也太少了。盛王創業,必有同德之英輔,成垂世久長之計,不如是,不足以為一代宗臣。伊尹、周公之事見于《詩》、《書》,可考也。漢蕭何佐高祖,其始入關,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以周知天下阸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高祖失職為漢王,欲攻項羽,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何獨曰:“今眾弗如,百戰百敗,愿王王漢中,收用巴蜀,然后還定三秦。”王用其言。此劉氏興亡至計也。進韓信為大將,使當一面,定魏、趙、燕、齊、高祖得顓心與楚角,無此顧憂;且死,引曹參代已,而畫一之法成;約三章以蠲秦暴,拊百姓以申漢德。四百年基業,此焉肇之。唐房玄齡佐太宗,初在秦府,已獨收人物致幕下,與諸將密相申結,引杜如晦與參籌帷。及為宰相,粲然興起治功,以州縣成天下之治,以租庸調天下之財,以八百府、十六衛本天下之兵,以諫爭付王、魏,以兵事付靖、勣,御夷狄有道,用賢材有術。三百年基業,此兵事付靖、勣,御夷狄有道,用賢材有術。三百年基業,此焉肇之。其后制節度使而州縣之治壞,更二稅法而租庸之理壞,變府兵為彍騎、諸衛為神策而軍政壞,雖有名臣良輔,不能救也。趙韓王佐藝祖,監方鎮之勢,削支郡以損其強,置轉運、通判使掌錢谷以奪其富,參命京官知州事以分其黨,祿諸大功臣于環衛而不付以兵,則天下驍銳于殿巖而不使外重。建法立制,審官用人,一切施為,至于今是賴。此三君子之后,代天理物,碩大光明者,世有其人,所謂一時之相爾。蕭之孫有罪及無子,凡六絕國,漢輒紹封之。國朝褒錄韓王苗裔,未嘗或忘。唯房公之亡未十年,以其子故,奪襲爵、停配享,訖唐之世不復續,唐家亦少恩哉!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而今燈漫掛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
- 鷺窺蘆箔水,鳥啄紙錢風
- 朔方三度重陽節,河曲干旌歲歲忙
- 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
-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
-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