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_卷八真宗末年譯文
-
查閱典籍:《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八真宗末年」原文
真宗末年接連有病,每逢上朝不多說話,所下命令間或不能周密,前輩人的筆記雜傳多認為是專權大臣假傳圣旨,其實不是。錢惟僖(謚文值)在翰林院學士任上,有天禧(真宗年號)四年《 筆錄》 一部,按日記載瑣碎細小的家事和奏答皇上的話,還有他聽到的話,現大概記一些在這里??軠柿T相那天晚上.錢公值班起草制書(皇帝的詔令)?;噬蠁枺骸敖o寇準代么官合適?”錢回答說:“王欽若最近罷相出去,授與太子太保?!被噬险f:“再高點兒是什么”回說;“太子太傅。”皇上說:“給寇準太子太傅?!庇终f:‘再給一什么良好的待遇。”錢回奏只請封他國公而已。當時樞密院有五個官員,而中書只有參政李迪一人,一個多月后,真宗召翰林學士楊大年,命令說:“馮拯與他吏部尚書,李迪給他吏部侍郎。”也沒說別的話。楊回奏說:“如果只升官,應當是中書省起草制書, 樞聲使、平章事的任命,才需要翰林學士院下達圣旨?!被噬险f:“給他樞密使、平章事。”楊對皇上的御旨十分憂慮?;噬弦膊辉賹彶?,他只好退下來起草制書,任李迪為吏部侍郎兼集賢相(即集賢股大學士的簡稱),馮拯為樞密相(宰相兼樞密使)。又過了四天,皇上召見知制誥(即翰林學士,皆加知制譜官銜)晏殊,晏殊退下來,才召見錢?;噬蠁枺骸榜T拯的事怎么商量的?”錢回說:“外面議論很好。只因為樞密院竟有三員正使,三員副使,中書(政事堂)依舊只有一員,因此外面的人感到懷疑驚訝。”皇上說:“那怎么安排?”錢回奏說:“如再叫馮拯入中書,就是明顯表示原來錯了。只在曹利用、丁謂兩人中選一個過中書去,卻不妨事?!被噬险f:“誰可以?”錢回奏說:“丁謂是文官,應進入中書?!被噬险f;“入中書。”錢就奏說應授同平章事,又奏說應兼玉清宮使,又奏兼昭文國史(館)。又請求加曹利用平章事?;噬险f:“給平章事?!?
按,這時的大授職、大拜相,本是真宗開的頭,至于更改變動的曲折過程,則權柄在詞臣手里,他們可以舞文弄奸,皇上和一般人都不會察覺的。寇準罷相四十天后,周懷政事件(周為真宗宦官,權力很大。真宗病時,他潛召楊崇勛、楊懷吉等密謀殺丁謂等人,立仁宗,以真宗為太上皇.為二揚告發、被處死。)才發生。溫國公司馬無的《 深水記聞》 ,蘇子由(蘇轍之字)的《 龍川志》 、范蜀公(范縝)的《 東齋記事》 都誤以為寇準因周懷政的事情被罷相,是錯誤的。我曾把錢帷演的《 筆錄》 給李壽看,他在編《 續資治通鑒長編》 時采用了,卻又誤以為皇上召晏公那天為寇準罷相之日,也是不對的。
真宗末年屬疾,每視朝不多語言,命令間或不能周審,前輩雜傳記多以為權臣矯制,而非也。錢文僖在翰林,有天禧四年《筆錄》,紀逐日瑣細家事,及一時奏對,并他所聞之語,今略載于此??苋R公罷相之夕,錢公當制,上問:“與何官得?”錢奏云:“王欽若近出,除太子太保。”上曰:“近上是甚?”云:“太子太傅?!鄙显唬骸芭c太子太傅?!庇衷疲骸案c一優禮?!卞X奏但請封國公而已。時樞密有五員,而中書只參政李迪一人,后月余,召學士楊大年,宣云:“馮拯與吏書,李迪與吏侍?!备鼰o他言。楊奏:“若只轉官,合中書命詞,唯樞密使、平章事,卻學士院降制?!鄙显疲骸芭c樞密使、平章事?!睏钜鄳n慮,而不復審,退而草制,以迪為吏部侍郎、集賢相,拯為樞密相。又四日,召知制誥晏殊,殊退,乃召錢。上問:“馮拯如何商量?”錢奏:“外論甚美,只為密院卻有三員正使,三員副使,中書依舊一員,以此外人疑訝。”上云:“如何安排?”錢奏:“若卻令拯入中書,即是彰昨來錯誤,但于曹利用、丁謂中選一人過中書,即并不妨事。”上曰:“誰得?”錢奏:“丁謂是文官,合入中書。”上云:“入中書?!彼熳嗍谕秸率?。又奏兼玉清宮使,又奏兼昭文國史。又乞加曹利用平章事。上云:“與平章事?!?/p>
按此際大除拜,本真宗啟其端,至于移改曲折,則其柄乃系詞臣,可以舞文容奸,不之覺也。寇公免相四十日,周懷政之事方作,溫公《紀聞》,蘇子由《龍川志》、范蜀公《東齋記事》,皆誤以為因懷政而罷,非也。予嘗以錢《錄》示李燾,燾采取之,又誤以召晏公為寇罷之夕,亦非也。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誰憐旅愁荏苒謾長門夜悄,錦箏彈怨
- 露葉翻風驚鵲墜暗落青林紅子
-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 燕子欲歸時節,高樓昨夜西風
-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