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_魏二秦召魏相信安君譯文
-
查閱典籍:《戰國策》——「戰國策·魏二秦召魏相信安君」原文
秦國召見魏國相國信安君,信安君不想前往。蘇代為他游說秦王說,“臣下聽說,忠心不二不一定是同黨,是同黨不一定就忠心耿耿。現在臣下愿意為大王談一下臣下的愚見,臣下擔心信安君不忠于大王屬下的官吏,使自己犯下殺頭之罪,希望大王明察。現在大王派人到魏國執掌政事,來保全與魏國的邦交,臣下擔憂與魏國的邦交更加難以建立。將要以此來遏止趙國,臣下又擔憂趙國更加強大。魏王愛惜信安君,很厲害;他選拔任用有才能的人,禮遇豐厚;他畏懼尊敬秦國,是很清楚的。如果大王派人進入魏國而不被任用,那么大王派人入魏就徒勞無益。如果被任用,魏國一定是舍棄愛惜的而任用所畏懼的,這就是魏玉會感到不安的原因。放棄治理擁有萬輛兵車國家的政事而退隱,這是魏國信安君所難做到的。使人家的國君坐臥不安,使人家的褶國行止受到約束,以此來親善,就很難持久了。所以廢下擔憂與魏國的邦交難以建立。況且信安君舍棄魏國的政事,那么趙國的謀臣一定會說:‘信安君被秦國除去了相位,秦國一定會派秦王寵愛信任的人來執掌趙國,這是使趙國雖在而我們已經滅亡了,趙國平安而我們卻危險了。’就會使在上位者有在外作戰的士氣,下面的人也會有堅守國土的決心,所以臣下擔心趙國更加強大起來。
“大王想保全與魏國的邦交,而使趙國不敢輕舉妄動嗎?不如任用信安君,用相國的名聲使他尊貴。信安君服事大王,就能使魏國平安并能使自己名聲尊貴;他背離大王,魏國就會出現危險而自己的權力就會減輕。那么信安君就會服事大王,在上位的人之所以為他們的國君辦事是為了盡忠,下面的人之所以為自己奔波是因為俸祿優厚,信安君服事大王一定會盡心盡力。趙國的當權者一定會說:‘魏國的名門望族并不比我們高貴,土地上的出產并不比我們豐厚。信安君用魏國服事秦國,泰國對他很友善,魏國得到了平安,信安君自己也取得尊貴的地位。現在我們同秦國結怨,土兵成為人家射箭的靶子,國家處在被削弱的危險形勢當中,這并非是合理的策略。在外面結仇,禍患在國內產生,我們身處絕境,這并非寵好地處理了政事。’他們將痛惜自己以前做的事,后悔自已以前的行動;希望自己能得到好處,一定多割讓土地來服事大王,那么就是大王垂衣拱手,得到割讓的土地也會更加多起來,堯、舜想求得也不能得到。臣下愿大王明察臣下所說的。”
秦召魏相信安君。信安君不欲往。蘇代為說秦王曰:“臣聞之,忠不必當,當不必忠。今臣愿大王陳臣之愚意,恐其不忠于下吏,自使有要領之罪。愿大王察之。今大王令人執事于魏,以完其交,臣恐魏交之益疑也。將以塞趙也,臣又恐趙之益勁也。夫魏王之愛習魏信也,甚矣;其智能而任用之也,厚矣;其畏惡嚴尊秦也,明矣。今王使人入魏而不用,則王之使人入魏無益也。若用,魏必舍所愛習而用所畏惡,此魏王之所以不安也。夫舍萬乘之事而退,此魏信之所難行也。夫令人之君處所不安,令人之相行所不能,以此為親,則難久矣。臣故恐魏交之益疑也。且魏信舍事,則趙之謀者必曰:‘舍于秦,秦必令其所愛信者用趙。’是趙存而我亡也,趙安而我危也。則上有野戰之氣,下有堅守之心,臣故恐趙之益勁也。
“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趙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國安而名尊;離王,國危而權輕。然則魏信之事主也,上所以為其主者忠矣,下所以自為者厚矣,彼其事王必完矣。趙之用事者必曰:‘魏氏之名族不高于我,土地之實不厚于我。魏信以韓、魏事秦,秦甚善之,國得安焉,身取尊焉。今我講難于秦兵為招質,國處削危之形,非得計也。結怨于外,主患于中,身處死亡之地,非完事也。’彼將傷其前事,而悔其過行;冀其利,必多割地以深下王。則是大王垂拱之割地以為利重,堯、舜之所求而不能得也。臣愿大王察之。”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