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告子章句上第七節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七節」原文
孟子再次強調“人性本善”,認為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是人類本來就有的,而不是“圣王興,則民好善”。因為,沒有圣王以前,人民也是好善的。那么,是什么使人們的內心變得不善了呢?是私有制產生,并且畸形發展,人性才逐漸趨向惡的方面。也就是本章孟子所說的“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是由于外在因素使他們的內心的美德陷溺于環境才造成這樣的。就象大麥的收獲一樣,是因為土地有肥有瘠,雨露的滋養多少,人們從事的力量不平等造成的。人們的內心的善惡是受環境影響,并被環境所左右的。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笨鬃诱f:“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币话愕娜擞捎诓荒堋叭ⅰ?,樹立不起自己的思想,故而很容易受環境影響、受時代影響、受周圍人群的影響。受到影響以后也就產生了自己的習慣、習俗,每個人受到的影響不同,故而每個人的習慣、習俗也就不同了。那么,有誰不會受到影響呢?只有具有上等智慧的人和下等的很愚笨的人不會受到影響,因為具有了上等的智慧,也就看透了一切,了解了一切,懂得了一切,理解了一切,因此他不會被環境所左右,不會被時代所左右,不會被其他人所左右。他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性格,便能夠超然獨立于環境之上、時代之上,獨立于其他人之上,所以他不移。而下等最愚笨的人由于根本不懂得環境、不懂得時代、不懂得其他人的習慣、習俗,他只知道餓了要吃,渴了要喝,冷了要穿,其它什么都不懂,所以他也不為所移。因此,人們內心的善惡觀念是被環境所左右的,是被時代所左右的,是被自己的私心、私欲所左右的,因而是沒有智慧的人。
我們現代人動不動就說要換個環境,其實都是被環境所左右著,如果有了自己的獨特的個性性格,超然于環境之上,還用得著換環境嗎?在這種狀態下,所有的不同環境大都是一樣的。人的智慧來源于人的價值觀念,而人們的價值觀念又受著風俗習慣的強大影響,人們從小就被身邊的各種風俗習慣所熏陶,故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而這些價值觀和世界觀則決定了人的智慧。通過學習,人們可以改變舊的、原有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確立新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因而就增長了智慧。而智慧的增長,則可以讓人們對行為方式有更多的選擇,從而才有好的、善良的、符合不同社會行為規范的行為方式。再說得明白一點,一個人只有資產階級的價值觀、世界觀,他會有無產階級的智慧嗎?反之亦如是?;蛘哒f,一個人只有農民的價值觀、世界觀,他會有科學家的智慧嗎?他會有科學家的行為方式嗎?他會遵守科學家的社會行為規范嗎?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聲,天下期于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
-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 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
-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 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
-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 云壓西村茅舍重,怕他榾柮同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