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_雜卦傳全文解讀
-
一部易髓,都匯聚在《雜卦傳》中。《雜卦傳》言辭甚簡,或以一字釋一卦,或數字釋一卦,或天然成韻,或信手拈來,或有心用韻,或無心用韻,錯落有致,極造化萬有不齊之妙,揭天地自然陰陽變化之機,教人知陰陽剛柔進退消長之理,示人合天合道進德修身之道。圣人作易,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盡顯于一部《雜卦傳》中。 圣人“則圖畫卦,觀象系辭”,自羲文周孔四圣人之后,數千年來,卦象失傳,卦辭之意終不得明。后世歷代眾賢巨儒,窮盡世智辯聰,拘玄索隱,于卦辭雖多有發明闡釋,但似是而非,終不明圣意。或錯解其義,如“兌見而巽伏也”,解為兌一陰現于上,巽一陰伏于下;“損益盛衰之始也”,解為損為盛之始,益為衰之始。或因難解而竄改原文,如“大畜時也”,改為大畜痔也;“無妄災也”,改為無妄不災也;“升不來也”改為升來也。真是“依文解意,三世佛冤”,實可嘆也。 陰陽相揉謂之雜,剛柔相摩謂之揉。后世皆將《雜卦傳》之雜字解為雜亂之雜,是不知夫子立言的根本。《序卦傳》是就本卦內外論陰陽之消長,而參之以天道以應其變化,《雜卦傳》是伏羲六十四卦大太極圓圖四時變化論陰陽之消長,而合人事以顯其歸結。看法不同,立言自是各異。其說有合于經意者,如“乾剛坤柔”、“謙輕而豫怠也”,有不合于經意者,如“比樂師憂”,有與彖傳象傳序傳相同者,如“恒久也”、“蹇難也”,有與彖傳象傳序傳不同者,如“比樂師憂”、“離上而坎下”,彼三傳皆無等等。細觀伏羲六十四卦日月四時周流六虛之圓圖,陰陽剛柔升降進退消長之理,玩《雜卦傳》所系之辭則一絲不亂,一絲不紊,字字入理。千載以降,易象失傳,后世注疏,汗牛充棟,非錯即謬,致使一部大易,幾成玄學,幾成絕學。 余孜孜好易數十年,于奇門六壬、四柱命理、堪輿風水等數術均博覽鉆研。初讀古今易書,似是而非,終無頭緒。后得到中國道家全真派秘傳風水真傳,考之以古今名墳古墓,證之以易理數術,多有應驗。始知古代風水術是易理與河洛秘奧的綜合應用。后因緣聚會,有幸得到先賢秘傳卦象易象數卷,欣然研讀,憚精竭智,于易始有所悟,略有心得,現簡釋《雜卦傳》之義,就教于方家同仁。 乾剛坤柔 羲皇六十四卦大太極全圖中,陰陽剛柔純與雜全備。乾卦處在全圖最上,純陽之位,六爻皆陽,故曰剛,坤卦處在全圖最下,六爻皆陰,處在陰極之位,純陰,故曰柔。左方三十二陽卦,莫盛于乾,右方三十二陰卦,莫極于坤。凡卦爻之陽,皆備乾之剛性,凡卦爻之陰,皆備坤之柔性。 剛柔二字,是雜卦傳的綱領。夫子開傳首釋至尊至卑、極上極下、極陽極陰的乾坤二卦,曰剛曰柔以統領天地、君臣、父子、夫妻之道。傳末言君子小人,圣人立傳之意。示人道盡合天道之意可見矣。 比樂師憂 比當大雪之中,其九五一陽已出坎之上中,無險可憂,只隔剝坤兩卦,便自入內而為復,故樂。師當秋分之初,其九二一陽,尚未出坎之內、中位,有陰可虞,去復卦隔十六卦,路途遙遠,陽自此不得處內卦之中,出而向外,自此出少陰之宮,進太陰之宮,故憂。同此五陰一陽之卦,其憂樂之情,因其所處地位不同而異。比樂其陽有入內之機,師憂其陰有大盛之勢。 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臨當春分之末,內卦二陽初長,三四五六諸爻之陰,俱將就消,陽便容納得它,可以不用理會,所以或與。觀當大雪之初,外卦之二陽并出,初二三四之陰,欲留莫挽,蓋陽不與陰爭,自家要去外出,所以或求。 同二陽四陰之卦,其義固自不同。臨雖四陰處上,其勢在陽升之時,二陽內升,其權在陽,可從容聽其陰之自消,任其自去,故曰或與。觀雖二陽處上,其道似猶可行,然四陰內盛,權不在陽,陽難久居而出外遠去,故曰或求。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 《無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無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無故也,《蠱》則飭也。《剝》爛也,《復》反也。《晉》晝也。《明夷》誅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大壯》則止,《遁》則退也。《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豐》多故也。親寡《旅》也。《離》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處也。《需》不進也。《訟》不親也。《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