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紀念建筑
-
李時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歲(虛歲為76歲);李時珍逝世后遺體被安葬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竹林湖村。到今天為止,蘄州一帶的中醫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地朝拜,許多人常把墳頭的青草帶回家以消災滅病。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對人類作出偉大貢獻的這位科學巨人,1954年,將其墳墓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蘄春縣人民政府對墓地進行了修繕,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畫家蔣兆和所畫的李時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的題詞。
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時珍墓,并初具陵園規模。
1980年,在陵園內正式建立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構——李時珍紀念館。整個紀念館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紀念展覽、藥物館、百草藥園、墓園五大部分組成。紀念館仿古大門上鑲嵌著鄧小平同志于1987年7月8日親筆題寫的館名。紀念館的展品主要有歷史文物、文獻、藥物標本、圖表、照片、畫像、雕塑等1000余件,形象系統地介紹了李時珍的生平和《本草綱目》的偉大成就。藏品中有諸多古籍善本,尤以《本草綱目》自明清以來的各種版本彌足珍貴。建館20多年來,紀念館已累計接待中外賓客300多萬人次,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影響。
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巨大貢獻和偉大成就,奠定了他在中西醫學史和科學文化史上的地位,李時珍也受到人們的愛戴和懷念。1983年,李時珍的塑像在湖南長沙落成,系由恢復高考后湖南醫學院(湘雅醫學院)的首屆畢業生捐給母校,塑像由中國著名雕塑家朱惟精親自創作設計,湘雅醫學院老校長、中國著名醫學科學家張孝騫親筆題詞:“精研醫學,勤學先賢,為民服務,又紅又專”。湖南塑像位于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大院內,毗鄰美麗的湘雅醫學院近代建筑群。
- 李時珍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其著有《瀕湖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