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 簡介
「先秦」
- 【楚辭】中國戰(zhàn)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chuàng)造的一種韻文形式。楚辭的名稱,最早見于西漢前期司馬遷的《史記·酷吏列傳》。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西漢末年,劉向?qū)⑶⑺斡竦淖髌芬约皾h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遂又成為詩歌總集的名稱。由于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楚辭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發(fā)展起來的,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語言環(huán)境的差異,楚國一帶自古就有它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fēng)、南音;也有它獨特的土風(fēng)歌謠,如《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國有悠久的歷史,楚地巫風(fēng)盛行,楚人以歌舞娛神,使神話大量保存,詩歌音樂迅速發(fā)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所有這些影響使得楚辭具有楚國特有的音調(diào)音韻,同時具有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說,楚辭的產(chǎn)生是和楚國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傳統(tǒng)的熏陶分不開的。同時,楚辭又是南方楚國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春秋戰(zhàn)國以后,一向被稱為荊蠻的楚國日益強大。它在問鼎中原、爭霸諸侯的過程中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廣泛交流,楚國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正是這種南北文化的匯合,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和《楚辭》這樣異彩紛呈的偉大詩篇。《楚辭》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xiàn),打破了《詩經(jīng)》以后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后人也因此將《詩經(jīng)》與《楚辭》并稱為風(fēng)、騷。風(fēng)指十五國風(fēng),代表《詩經(jīng)》,充滿著現(xiàn)實主義精神;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風(fēng)、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的兩大流派。今存最早的《楚辭》注本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四庫全書總目》說:「初,劉向裒集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而各為之注。」但劉向編定的《楚辭》16卷原本已佚。《楚辭章句》即以劉向《楚辭》為底本,它除了對楚辭做了較完整的訓(xùn)釋之外,還提供了有關(guān)原本的情況。在《楚辭章句》的基礎(chǔ)上,南宋洪興祖又作了《楚辭補注》。此后,南宋朱熹著有《楚辭集注》,清初王夫之撰有《楚辭通釋》,清代蔣驥有《山帶閣注楚辭》,等等。他們根據(jù)己見,作了許多輯集、考訂和注釋、評論工作。(引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楚辭相關(guān)資料
-
楚辭的作品
-
- 《愍命(昔皇考之嘉志兮)》
先秦名人推薦
-
- 李耳
- 楚辭
- 姜子牙
- 宋玉
- 舜
- 列御寇
- 孔伋
- 先秦?zé)o名氏
- 屈原
- 公孫龍
- 湯
- 辛延年
- 伯夷、叔齊
- 孫臏
- 晏嬰
- 商鞅
- 荀況
- 韓非
- 詩經(jīng)
- 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