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又捱過、幾番秋色)
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朝
- 滿江紅(又捱過、幾番秋色)原文:
- 【滿江紅】
又捱過、幾番秋色。
相思處、青年如夢,
乘鸞仙闕。
肌玉暗消衣帶緩,
淚珠斜透花鈿側。
最無端蕉影上窗紗,
青燈歇。
曲池合,高臺滅。
人間事,何堪說!
向南陽阡上,
滿襟清血。
世態便如翻覆雨,
妾身元是分明月。
笑樂昌一段好風流,
菱花缺。
- 滿江紅(又捱過、幾番秋色)拼音解讀:
- 【mǎn jiāng hóng 】
yòu ái guò 、jǐ fān qiū sè 。
xiàng sī chù 、qīng nián rú mèng ,
chéng luán xiān què 。
jī yù àn xiāo yī dài huǎn ,
lèi zhū xié tòu huā diàn cè 。
zuì wú duān jiāo yǐng shàng chuāng shā ,
qīng dēng xiē 。
qǔ chí hé ,gāo tái miè 。
rén jiān shì ,hé kān shuō !
xiàng nán yáng qiān shàng ,
mǎn jīn qīng xuè 。
shì tài biàn rú fān fù yǔ ,
qiè shēn yuán shì fèn míng yuè 。
xiào lè chāng yī duàn hǎo fēng liú ,
líng huā quē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相關翻譯
-
相關賞析
-
作者介紹
-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孫,字天祥,以字行,改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寶祐四年(1256)進士第一,授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理宗朝,歷除江西提刑。咸淳六年(1270),除軍器臨,尋兼崇政殿說書,又兼學士院權直,忤賈似道,罷歸家居。九年,除湖南提刑,差知贛州。德祐元年(1275),應詔勤王,盡出家資募兵至臨安,出知平江府。是年底,簽書樞密院事。二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辭相印不拜,使至元軍營請和,被扣留北去,至鎮江得脫。益王立,召至福州,拜右相,亦辭未拜。以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出江西。帝昺即位,授少保、信國公。是年底(1279年初),于廣東海豐兵敗被俘,押之大者,囚禁數年。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遇害于柴市?!端问贰酚袀?。陳霆《渚山堂詞話》卷二:「文文山詞,在南宋諸人中,特為富麗?!龟愅㈧獭对粕丶肪砭牛骸笟鈽O雄深,語極蒼秀。其人絕世,詞亦非他人所能到。」劉熙載《藝概》卷四:「文文山詞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之意,不知者以為變聲,其實乃變之正也。故詞當合其人之境地以觀之?!雇鯂S《人間詞話》:「文文山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遠在圣與、叔夏、公謹諸人之上?!乖姼鑴撟饕缘碌v之變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多為應酬之作。后期詩歌記述了他抗元斗爭的艱若歷程。所謂《指南錄》、《指南后錄》,集名出自詩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其中《正氣歌》、《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南安軍》、《除夜》、《過零丁洋》、《金陵驛》、《揚子江》等,都是氣貫長虹、感人至深的名篇?!墩龤飧琛纷饔诰土x前一年,熱情地歌頌了古代為正義而斗爭的志士,表示自己在任何環境下都要堅持民族氣節的頑強意志,直敘而下,一如正氣運行,不尚雕飾而大氣包舉,感情真摯而強烈。《過零丁洋》是他被俘后經過零丁洋寫的。是回答漢奸、元軍元帥張弘范的。詩中痛切地訴說了民族的和個人的艱危遭遇,表達自己為國家社稷捐軀的決心?!溉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來,激勵過成千上萬為國家民族的利益、為正義事業而斗爭的人們。這些詩歌表現了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忠憤慷慨,蒼涼悲壯,堪稱詩史。文章以《指南錄后序》最有名。記述了出使元營被拘得以脫險的經過,雖以敘事為主,但飽含著強烈的抒情性,氣勢磅礴,基調悲壯。文天祥也有詞作傳世,雖只幾首,但風骨甚高,如被囚期間寫的《酹江月》等,激越沉痛。所著《文山先生全集》20卷。其詞今傳《文山樂府》。
文天祥的詩詞
-
- 金陵驛二首·其一
- 過零丁洋
- 滿江紅·代王夫人作
- 滿江紅·代王夫人作
- 齊天樂(甲戌湘憲種德堂燈屏)
- 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
- 端午即事
- 過零丁洋
- 滿江紅·和王夫人滿江紅韻以庶幾後山妾薄命之意
- 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
宋朝詩詞推薦
-
- 題西太一宮壁(柳葉鳴蜩綠暗)
- 惜瓊花(汀蘋白,苕水碧)
- 江村晚眺
- 冬日田園雜興(放船閑看雪山晴)
- 東坡引·隴頭梅半吐
- 初晴游滄浪亭
- 出塞(涿州沙上飲盤桓)
- 游山西村
- 喜遷鶯(曉光催角)
- 生查子·墜雨已辭云
- 滿江紅(又捱過、幾番秋色)原文,滿江紅(又捱過、幾番秋色)翻譯,滿江紅(又捱過、幾番秋色)賞析,滿江紅(又捱過、幾番秋色)閱讀答案,出自文天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