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闕臺
作者:戚繼光 朝代:魏晉
- 望闕臺原文:
-
十年驅(qū)馳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鑾。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
- 望闕臺拼音解讀:
-
shí nián qū chí hǎi sè hán ,gū chén yú cǐ wàng chén luán 。
fán shuāng jìn shì xīn tóu xuè ,sǎ xiàng qiān fēng qiū yè dā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相關(guān)翻譯
-
相關(guān)賞析
-
《望闕臺》是明代著名抗倭英雄戚繼光所做。該詩概括了詩人在蒼茫海域內(nèi)東征西討的戰(zhàn)斗生活,暗寓抗倭斗爭的艱難困苦。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彈劾罷官,來形容自己像遠離京師孤立無援的臣…詳情
作者介紹
- 戚繼光
戚繼光(1527~1588)中國明代軍事家,抗倭將領(lǐng)。字元敬,號南塘 ,晚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生于山東濟寧。1588年1月5日卒于登州。嘉靖二十三年(1544)襲父職為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調(diào)往浙江抗倭,任參將,鎮(zhèn)守寧、紹、臺(今臨海)三府 。 他鑒于明軍紀律松弛,素質(zhì)不良,戰(zhàn)斗力低下,至義烏招募農(nóng)民和礦工4000余名,編組訓練成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 。嘉靖四十年,在臺州、仙居、桃渚等處大勝倭寇,九戰(zhàn)皆捷。次年奉調(diào)援閩,連破倭寇巢穴橫嶼、牛田、興化,閩境倭寇主力被消滅殆盡。因功升署都督僉事。四十二年再援福建 ,破倭寇巢穴平海衛(wèi)(今莆田東南),進官都督同知,升福建總兵。此后轉(zhuǎn)戰(zhàn)閩粵沿海各地,終于解除東南沿海倭患。隆慶二年(1568),明廷特召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zhèn)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jié)制。16年間他整飭防務,加強戰(zhàn)備,修筑御敵臺,設(shè)立武學,訓練將士,編成一支車、騎、步三者皆備的精銳部隊,使防御鞏固,京師(今北京)安全。后被排擠,南調(diào)鎮(zhèn)守廣東。再后被誣陷奪職。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為兵家所重視。
戚繼光的詩詞
-
- 馬上作
- 望闕臺
- 過文登營(冉冉雙幡度海涯)
- 登盤山絕頂(霜角一聲草木哀)
- 望闕臺
- 馬上作(南北驅(qū)馳報主情)
魏晉詩詞推薦
-
- 詠懷(夜中不能寐)
- 九日閑居(世短意常多)
- 吳孫皓初童謠
- 滿江紅·拂拭殘碑
- 榮木(采采榮木)
- 雜詩·漫漫秋夜長
- 招隱(杖策招隱士)
- 詠史(主父宦不達)
- 擬挽歌辭(荒草何茫茫)
- 詠史(吾希段干木)
- 望闕臺原文,望闕臺翻譯,望闕臺賞析,望闕臺閱讀答案,出自戚繼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