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歌起處
作者:王世貞 朝代:明代
- 憶江南·歌起處原文:
- 歌起處,斜日半江紅。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家在五湖東。
- 憶江南·歌起處拼音解讀:
- gē qǐ chù ,xié rì bàn jiāng hóng 。róu lǜ gāo tiān méi zǐ yǔ ,dàn huáng shān nài ǒu sī fēng 。jiā zài wǔ hú dōng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相關翻譯
-
相關賞析
-
作者介紹
- 王世貞
王世貞(1526年-1590年)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漢族,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后七子”領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卒贈太子少保。好為古詩文,始于李攀龍主文盟,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王世貞與李攀龍同為“后七子”首領,倡導文學復古運動,認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當時有一定影響。家藏書甚富。自稱平生所購《周易》、《禮經》、《毛詩》、《左傳》、《史記》、《三國志》、《唐書》之類,過3000余卷,均為宋本精槧。家有別墅“弇州園”,于園后建“小酉館”,貯書達3萬余卷。另將經學之書專藏于“藏經樓”中。對宋槧元刊之書,作“爾雅樓”貯之,又于“九友齋”中,藏宋本兩漢書,為齋中第一寶。此書后歸于“天祿琳瑯”。與唐順之結為莫逆之交,二人皆以文學、藏書而知名。他以詩文名于世,與李攀龍、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并稱后七子。攀龍歿,獨領文壇二十年,聲華意氣籠蓋海內,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僧道莫不奔走其門下。鑒于臺閣體文風不振,他提出文必西漢,詩必盛唐。其詩歌取材贍博,縱心觸象,都能化為詩料,形諸歌詠。除了一部分模擬痕跡較為嚴重的作品外,諸體詩中都有一些頗見藝術匠心的佳作。他的某些樂府詩不刻意范古,甚見詩人才思,如《將軍行》鋪敘豐腴,中帶古勁,縱橫開闔,很有氣勢。他的有些律詩既有高華宏麗的氣象,又能注意錯綜變化,迥旋自然,有相當功力。王世貞七絕最有特色,在其詩歌創作中較少模擬痕跡,能夠意到調成,自然宛轉。如“新傳牌子賜昭容,第一仙班雨露濃。袋里相公書疏在,莫教香汗濕泥封”(《西城宮詞》之二),在舒緩的調子里,暗藏諷刺,彌有風趣。王世貞亦能詞,如〔浣溪沙〕“窗外閑絲自在游”在抒寫清愁淡怨時,善于借助景物渲染,烘托其凄涼情緒。又如〔憶江南〕“歌起處”以“斜日半江紅,柔綠篙添梅子雨”,勾勒江南景色,頗能傳神。但他的詞因受傳統束縛較大,內容狹窄,題材單調。王世貞晚年深有所悟,于唐好白居易,于宋好蘇軾,詩文以恬淡為宗。又好史學,以史才自許。自弱冠登朝,即好訪朝家故典,晚年又得見內府檔案秘籍,著述甚豐。既是文人,也是學者。學問淵博,文章不拘一格,雖摹秦仿漢,依舊自有特色,具有“博綜典籍,諳習掌故”之特點,如《題海天落照圖后》。
其著作文學方面有詩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弇州山人續稿》二百零七卷和《藝苑卮言》十二卷;史學方面有《弇山堂別集》一百卷,松江人陳復表將其所著的各種朝野載記、秘錄等匯為《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內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傳記、邊疆史地、奇事佚聞等,是一部較完整的明代史料匯編。
王世貞與李攀龍、謝榛、宗臣、梁有譽、吳國倫、徐中行等相唱和,繼承并倡導“前七子”復古理論,史稱“后七子”。其始,王世貞與李攀龍同為文壇盟主。李死后,又為文壇領袖20年,“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片言褒賞,聲價驟起”(《明史·王世貞傳》)。有所謂“前五子”、“后五子”、“廣五子”、“續五子”、“末五子”等等名目,可見其影響甚大。
王世貞的文學觀主要表現在《藝苑卮言》里。雖然他并未脫離前七子的影響,仍然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其學問淹博,持論并不似李攀龍那樣偏激,故時露卓見。他雖然十分強調以格調為中心,但也認識到:“才生思,思生調,調生格;思即才之用,調即思之境,格即調之界。”(《藝苑卮言》卷一)這就將創作者的才思與作品的格調密切聯系起來,看到了才思生格調、格調因人而異的必然性,實為李夢陽、李攀龍所未發。王世貞雖然也主張從學古入手,但他特別注意“捃拾宜博”,強調“漸漬汪洋”,最終要求“一師心匠”。并且認為,唯有這樣,創作方法才能“由工入微,不犯痕跡”,達到“氣從意暢、神與境合”的地步。這顯然與一味主張模古范型者有別。到了晚年,他的文學思想更有一些顯著變化。他自悔40歲前所作的《藝苑卮言》,并悟出“代不能廢人,人不能廢篇,篇不能廢句”(《守詩選序》)的道理,有取于宋元之詩,還稱賞歸有光的散文“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歸太仆贊》)。王世貞作為后七子的首領,他也覺察到復古的流弊,標志著統治明代中期100余年的復古思潮已瀕臨絕境。
從王世貞《樂府變》的序言來看,他主張創作要繼承《國風》批判現實精神,他要求詩歌要不避禁綱,批評時事,以成一代“信史",實屬難能可貴。所以他的詩歌有不少感時傷世的政治詩,現實感較為強烈。《鈞州變》無情地揭露了貴族藩王的荒淫殘暴,《袁江流鈴山崗當廬江小吏行》在濃墨鋪敘了嚴嵩父子橫行不法,造成“不復問詔書,但取相公旨”的局面之后,譴責了他們“負國”的累累罪行,義正辭嚴,氣勢磅礴。《太保歌》以鮮明的對比手法描寫了陸炳生前“一言忤太保,中堂生荊棘”的囂張氣焰和死后金寶盡流離,妻子盡逐故郡,兄弟作長流等的凄涼景象,其中寄寓了詩人無限感概。王世貞不僅對封建統治階級里的腐朽勢力有所抨擊,還對君王進行了旁敲側擊的嘲諷。如《正德宮詞》之四,對沉湎酒色的武宗有所諷諭;又如《西城宮詞》之六,對聽信道士胡言,選少女煉丹鉛的世宗也極盡揶揄。此外,王世貞的詠史詩,通過對“固始祠中”的許忠節公猶有“父老椎牲考鐘鼓”的贊嘆,通過對“丈夫變名難變心,此心在宋不在身”的文天祥的崇敬,也流露了詩人的政治理想。
王世貞的詩詞
-
- 憶江南·歌起處
- 憶江南·歌起處
- 送妻弟魏生還里
- 夢中得“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還須愛今日。”
- 戚將軍贈寶劍歌
- 登太白樓
- 登太白樓
- 夢中得
-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明代詩詞推薦
-
- 吳起守信
- 閱江樓記
- 塞上曲送元美
- 和沈石田落花詩
- 蝶戀花·一別家山音信杳
- 清江引·托詠
- 今日詩
- 精衛·北風蕩天地
- 鰣魚
- 一剪梅·詠柳
- 憶江南·歌起處原文,憶江南·歌起處翻譯,憶江南·歌起處賞析,憶江南·歌起處閱讀答案,出自王世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