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六首選—)
作者:袁枚 朝代:清代- 詠史(六首選—)原文:
東漢恥機權,君子多硁硁。
悲哉陳與竇,謀疎功不成。
其時涼州反,有人頒孝經;
意欲口打賊,賊聞笑不勝。
雖無補國家,尚未遠人情。
一變至南宋,佛行而儒名。
希哲學主靜,人死不聞聲。
魏公敗符離,自夸心學精,
殺人三十萬,於心不曾驚。
似此稱理學,何處托生靈。
嗚呼孔與孟,九泉涕沾纓。- 詠史(六首選—)拼音解讀:
-
dōng hàn chǐ jī quán ,jun1 zǐ duō kēng kēng 。
bēi zāi chén yǔ dòu ,móu shū gōng bú chéng 。
qí shí liáng zhōu fǎn ,yǒu rén bān xiào jīng ;
yì yù kǒu dǎ zéi ,zéi wén xiào bú shèng 。
suī wú bǔ guó jiā ,shàng wèi yuǎn rén qíng 。
yī biàn zhì nán sòng ,fó háng ér rú míng 。
xī zhé xué zhǔ jìng ,rén sǐ bú wén shēng 。
wèi gōng bài fú lí ,zì kuā xīn xué jīng ,
shā rén sān shí wàn ,yú xīn bú céng jīng 。
sì cǐ chēng lǐ xué ,hé chù tuō shēng líng 。
wū hū kǒng yǔ mèng ,jiǔ quán tì zhān yīng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 袁枚
袁枚(1716~1797)中國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地任知縣,有政聲。乾隆十三年辭官,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市),筑室小倉山隋氏廢園,改名隨園,世稱隨園先生。從此不再出仕。從事詩文著述,廣交四方文士。晚年自號倉山居士。袁枚與趙翼、蔣士銓并稱乾隆三大家。他活躍詩壇40余年,有詩4000余首,基本上體現了他所主張的性靈說,有獨特風格和一定成就。袁詩思想內容的主要特點是抒寫性靈,表現個人生活遭際中的真實感受、情趣和識見,往往不受束縛,時有唐突傳統。在藝術上不擬古,不拘一格,以熟練的技巧和流暢的語言,表現思想感受和捕捉到的藝術形象。追求真率自然、清新靈巧的藝術風格。其中較突出的佳作主要有兩類:即景抒情的旅游詩和嘆古諷今的詠史詩。袁枚亦工文章,散文如《祭妹文》、《峽江寺飛泉亭記》等,駢文如《與蔣苕生書》、《重修于忠肅廟碑》等,傳為名篇。袁枚又是乾、嘉時期主要詩論家之一。繼明代公安派、竟陵派而持性靈說。《隨園詩話》及《補遺》、《續詩品》是他詩論的主要著作。《隨園詩話》除闡述性靈說以外,對歷代詩人作品、流派演變及清代詩壇多有評述。《續詩品》則是仿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作,立36目,用四言韻文簡括詩歌創作過程、方法、修養、技巧等具體經驗體會,即所謂創作"苦心"。與公安派相比較,袁枚的性靈說更有反道學、反傳統的特點,指出詩并非說教的手段,而要抒寫性靈。他把"性靈"和"學識"結合起來,以性情、天分和學習為創作基本,以真、新、活為創作的追求。他并不一概地反對詩歌形式的聲律藻飾、駢麗用典等講究,只要求從屬于表現性靈。袁枚的性靈說較公安派前進了一步,全面而完整,被認為是明、清性靈說的主要代表者。袁枚文學思想還廣涉文論及文學發展、文體作用等各個方面,在當時有進步意義。但他的文論不及詩論影響深廣。著有《小倉山房集》80卷、《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子不語》24卷及續編10卷等。尺牘、說部等30余種。
-
- 十二月十五夜(沉沉更鼓急)
- 遣興
- 山行雜詠
- 仿元遺山論詩(四十二首選—)
- 同舍十一沛恩游棲霞寺望桂林諸山
- 由桂林朔漓江至興安(江到興安水最清)
- 山行雜詠
- 桐江作(四首選二)
- 馬嵬(莫唱當年長恨歌)
- 獨秀峰
-
- 游虞山記
- 仿元遺山論詩(四十二首選—)
- 點絳唇·餞春
- 浣溪沙·題丁兵備丈畫馬
- 浣溪沙·庚申除夜
- 南鄉子·為亡婦題照
- 劍歌
- 香菱詠月·其二
- 癸巳除夕偶成
- 閑詠二絕
- 詠史(六首選—)原文,詠史(六首選—)翻譯,詠史(六首選—)賞析,詠史(六首選—)閱讀答案,出自袁枚的作品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作者介紹
袁枚的詩詞
清代詩詞推薦
詩詞類別
- 「辭賦精選」
袁枚的詩詞
- 《十二月十五夜(沉沉更鼓急)》
- 《遣興》
- 《山行雜詠》
- 《仿元遺山論詩(四十二首選—)》
- 《同舍十一沛恩游棲霞寺望桂林諸山》
- 《由桂林朔漓江至興安(江到興安水最清)》
- 《山行雜詠》
- 《桐江作(四首選二)》
- 《馬嵬(莫唱當年長恨歌)》
- 《獨秀峰》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