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朝- 岳陽樓記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具 通:俱)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隱曜 一作:隱耀)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 岳陽樓記拼音解讀:
-
qìng lì sì nián chūn ,téng zǐ jīng zhé shǒu bā líng jun4 。yuè míng nián ,zhèng tōng rén hé ,bǎi fèi jù xìng ,nǎi zhòng xiū yuè yáng lóu ,zēng qí jiù zhì ,kè táng xián jīn rén shī fù yú qí shàng 。shǔ yǔ zuò wén yǐ jì zhī 。(jù tōng :jù )
yǔ guān fū bā líng shèng zhuàng ,zài dòng tíng yī hú 。xián yuǎn shān ,tūn zhǎng jiāng ,hào hào tāng tāng ,héng wú jì yá ;cháo huī xī yīn ,qì xiàng wàn qiān 。cǐ zé yuè yáng lóu zhī dà guān yě ,qián rén zhī shù bèi yǐ 。rán zé běi tōng wū xiá ,nán jí xiāo xiāng ,qiān kè sāo rén ,duō huì yú cǐ ,lǎn wù zhī qíng ,dé wú yì hū ?
ruò fū yín yǔ fēi fēi ,lián yuè bú kāi ,yīn fēng nù hào ,zhuó làng pái kōng ;rì xīng yǐn yào ,shān yuè qián xíng ;shāng lǚ bú háng ,qiáng qīng jí cuī ;báo mù míng míng ,hǔ xiào yuán tí 。dēng sī lóu yě ,zé yǒu qù guó huái xiāng ,yōu chán wèi jī ,mǎn mù xiāo rán ,gǎn jí ér bēi zhě yǐ 。(yǐn yào yī zuò :yǐn yào )
zhì ruò chūn hé jǐng míng ,bō lán bú jīng ,shàng xià tiān guāng ,yī bì wàn qǐng ;shā ōu xiáng jí ,jǐn lín yóu yǒng ;àn zhǐ tīng lán ,yù yù qīng qīng 。ér huò zhǎng yān yī kōng ,hào yuè qiān lǐ ,fú guāng yuè jīn ,jìng yǐng chén bì ,yú gē hù dá ,cǐ lè hé jí !dēng sī lóu yě ,zé yǒu xīn kuàng shén yí ,chǒng rǔ xié wàng ,bǎ jiǔ lín fēng ,qí xǐ yáng yáng zhě yǐ 。
jiē fū !yǔ cháng qiú gǔ rén rén zhī xīn ,huò yì èr zhě zhī wéi ,hé zāi ?bú yǐ wù xǐ ,bú yǐ jǐ bēi ;jū miào táng zhī gāo zé yōu qí mín ;chù jiāng hú zhī yuǎn zé yōu qí jun1 。shì jìn yì yōu ,tuì yì yōu 。rán zé hé shí ér lè yē ?qí bì yuē “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 ,hòu tiān xià zhī lè ér lè ”hū ?yī !wēi sī rén ,wú shuí yǔ guī ?
shí liù nián jiǔ yuè shí wǔ rì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
岳陽樓記成語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后才享樂。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皓月千里”: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詳情岳陽樓記文言現象
一詞多義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歷五年)越明年(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以:(1) (來) 屬予作文以記之(2)( 因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夫:(1)(那) 予觀夫巴陵勝…詳情岳陽樓記譯文及注釋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當代人的詩賦刻在它…詳情 -
岳陽樓記概述
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篇文章中,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辟。這篇記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后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范仲淹“不以物喜,…詳情岳陽樓記理解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資、沅、澧,北分松滋、太平等長江支流,煙波浩淼,湖山輝映,自古以 來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勝地;岳陽古稱巴陵,位于洞庭湖與長江匯合之處,枕…詳情岳陽樓記分析
中心思想 這篇文章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后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詳情岳陽樓記藝術手法
就藝術而論,《岳陽樓記》也是一篇優秀的文章。第一,岳陽樓之大觀,前人已經說盡了,再重復那些老話沒有意思。范仲淹就是采取了換一個新的角度,找一個新的題目,另說他的一套。文章的題目是“…詳情岳陽樓記創作背景
慶歷新政失敗后,范仲淹貶居鄧州,此時他身體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從湖南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記,并附上《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一口答應,但是范仲淹其實沒有去過岳陽樓慶歷六年六…詳情 -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授廣德軍司理參軍。仁宗時,累遷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康定元年(1040)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并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加強對西夏的防御。慶歷三年(1043)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再進前所陳十事》,要求在原有法度的范圍內,作一些改革,因遭到反對,主持「慶歷新政」,次年出為河東陜西宣撫使,歷知鄧州、杭州。皇祐四年,徙知穎州,卒于途中,年六十四。謚文正,世稱范文正公。富弼為撰墓志銘(《范文正公集褒賢集》),歐陽修為撰神道碑(《歐陽文忠公集》卷二○)。《宋史》、《東都事略》有傳。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奏議》二卷,《尺牘》三卷。《彊村叢書》收《范文正公詩馀》一卷,《全宋詞》據《中吳紀聞》卷五補輯一首。魏泰《東軒筆錄》謂仲淹守邊日,作《漁家傲》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今只存「衡陽雁去」一首。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杰然可觀。他重視文章的風化作用,提倡復古。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抒寫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理想,文中雜以駢句,語言參差和諧,立意高遠,寫景壯麗,為歷代廣為傳誦。同時擅長詞賦,流傳下來的詞只有6首,但意境開闊,沉郁蒼涼,突破了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為豪放詞派的先聲。
-
- 漁家傲·秋思
- 嚴先生祠堂記
- 書扇示門人
- 江上漁者
- 岳陽樓記
- 岳陽樓記
-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 嚴先生祠堂記
- 出守桐廬道中
- 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
- 采桑子(春風不負年年信)
- 采桑子(無端惱破桃源夢)
- 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
- 滿江紅(暮雨初收)
- 如夢令(門外綠蔭千頃)
- 書摩崖碑后
- 浪淘沙(小綠間長紅)
- 繡鸞鳳花犯·賦水仙
- 賀新郎·西湖
- 臨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
- 岳陽樓記原文,岳陽樓記翻譯,岳陽樓記賞析,岳陽樓記閱讀答案,出自范仲淹的作品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作者介紹
范仲淹的詩詞
宋朝詩詞推薦
詩詞類別
范仲淹的詩詞
- 《漁家傲·秋思》
- 《嚴先生祠堂記》
- 《書扇示門人》
- 《江上漁者》
- 《岳陽樓記》
- 《岳陽樓記》
-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 《嚴先生祠堂記》
- 《出守桐廬道中》
- 《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