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作者:于右任 朝代:近代
- 國殤(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原文:
- 【國殤】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唯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敢忘!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 國殤(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拼音解讀:
- 【guó shāng 】
zàng wǒ yú gāo shān zhī shàng xī ,wàng wǒ dà lù 。
dà lù bú kě jiàn xī ,wéi yǒu tòng kū !
zàng wǒ yú gāo shān zhī shàng xī ,wàng wǒ gù xiāng 。
gù xiāng bú kě jiàn xī ,yǒng bú gǎn wàng !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
shān zhī shàng ,guó yǒu shāng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相關翻譯
-
相關賞析
-
作者介紹
- 于右任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陜西省三原縣人,祖籍陜西涇陽斗口村(“斗口于家”),政治家、活動家、“當代草圣”,杰出中國流藝術家、教育家、詩人,也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附注:一八七九年(清光緒五年),于右任先生出生于陜西三原縣東關河道巷,以后“又在三原讀書應試,因此就著籍為三原人了。”]
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劉學裕(意為留學于)、原春雨,誘人典出《四書》“夫子循循善誘人”。后取諧音因而自稱“右衽”,“衽”即衣襟,“任”由“衽”的諧音而來,中原地區的人往往以“左衽”為受異族統治的代詞,而于右任為自己起的字“右衽”就是和“左衽”反其道而行之。筆名“神州舊主”、別署“騷心”,號“髯翁”,晚號“太平老人”。于右任三十多歲時就黑髯飄胸,其后文化界同仁多有“髯翁”、“右老”之稱,民間亦稱曰“于胡子”。
慈禧逃到西安后,于右任冒著違抗清廷留長發辮的危險,請伙伴給自己照一幅散發照,于右任即興吟出一副對聯寫出貼在身后做背景:“換太平以頸血;愛自由如發妻。”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期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他是國民黨的元老,又是書法家、著名報刊活動家、教育家,與好友劉覺民等人先后創辦復旦公學和中國公學,籌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立報》,以宣傳資產階級革命主張。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出任交通次長,主持部務。后出任陜西靖國軍總司令,以反對袁世凱。1922年,于右任創辦上海大學。1926年,他與馮玉祥、劉覺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圍,出任駐陜總司令。后擔任國民政府審計院長、監察院長。
于右任,擅長詩詞、書法,所創“標準草書”,深受海內外學人歡迎,并著有《于右任詩詞集》《標準草書千字書》等。
可以說,他是中國近代書法史上的書法藝術大家,尤擅魏碑與行書、章草結合的行草書,首創“于右任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圣”、“近代書圣”、“中國書法史三個里程碑之一”(另外二位為王羲之、顏真卿)。
于右任是民主革命的先驅,在辛亥革命時期,他是著名的報刊活動家、教育家、詩人。他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中國近現代著名高校的創辦人,被尊稱為“元老記者”。
1906年4月,于右任為創辦《神州日報》赴日本考察新聞并募集辦報經費,在日本得會孫中山,并加入同盟會。1907年起,先后在上海創辦同盟會第一家大型日報《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立報》等,積極宣傳革命,他創辦的報紙在揭露貪官污吏,揭露帝國主義侵華陰謀和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1912年春,孫中山辭職,于右任亦辭職,回上海繼續辦報。“二次革命”失敗,《民立報》被查封,于避居日本,從事反袁斗爭。
1922年,他參與創辦上海大學。1927年起,任國民聯軍駐陜總司令、陜西省政府委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中央政治會議委員、軍事委員會常委、國民黨政府委員兼審計院長和監察院長。后去臺灣。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臺灣。
于右任的詩詞
-
- 壬子元日(不信青春喚不回)
- 國殤(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近代詩詞推薦
-
- 擬石達開致曾國藩詩五首選一(揚鞭慷慨蒞中原)
- 釣臺題壁(不是樽前愛惜身)
- 贈人(你青春的聲音使我悲哀)
- 七絕(暮色蒼茫看勁松)
- 吾家(荒原有誰來)
- 我是一條小河(我是一條小河)
- 卜算子(風雨送春歸)
- 口占一絕(壯別天涯未許愁)
- 梅嶺三章(斷頭今日意如何)
- 七律·登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
- 國殤(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原文,國殤(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翻譯,國殤(葬我于高山之上兮)賞析,國殤(葬我于高山之上兮)閱讀答案,出自于右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