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川馬逢侍御使回十韻
作者:元稹 朝代:唐代
- 送東川馬逢侍御使回十韻原文:
- 風水荊門闊,文章蜀地豪。眼青賓禮重,眉白眾情高。
思勇曾吞筆,投虛慣用刀。詞鋒倚天劍,學海駕云濤。
南郡傳紗帳,東方讓錦袍。旋吟新樂府,便續古離騷。
雪岸猶封草,春江欲滿槽。餞筵君置醴,隨俗我餔糟。
莫嘆巴三峽,休驚鬢二毛。流年等頭過,人世各勞勞。
- 送東川馬逢侍御使回十韻拼音解讀:
- fēng shuǐ jīng mén kuò ,wén zhāng shǔ dì háo 。yǎn qīng bīn lǐ zhòng ,méi bái zhòng qíng gāo 。
sī yǒng céng tūn bǐ ,tóu xū guàn yòng dāo 。cí fēng yǐ tiān jiàn ,xué hǎi jià yún tāo 。
nán jun4 chuán shā zhàng ,dōng fāng ràng jǐn páo 。xuán yín xīn lè fǔ ,biàn xù gǔ lí sāo 。
xuě àn yóu fēng cǎo ,chūn jiāng yù mǎn cáo 。jiàn yàn jun1 zhì lǐ ,suí sú wǒ bū zāo 。
mò tàn bā sān xiá ,xiū jīng bìn èr máo 。liú nián děng tóu guò ,rén shì gè láo láo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相關翻譯
-
相關賞析
-
作者介紹
-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陽一帶)人。幼年喪父,家境比較貧困。十五歲參加科舉考試,明經及第。唐憲宗元和初,應制策第一,任左拾遺,歷監察御史等職。曾因劾奏劍南東川節度使嚴礪等人的不法行為,得罪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他遭到這次打擊后,轉與宦官和權貴妥協,并通過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薦,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調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時,任武昌軍節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們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文學主張與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無復倚傍」的精神,推動了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寫過一些《樂府古題》和《新題樂府》,借用樂府的體裁,自出新意,借以「諷當時之事,以貽后代之人」。他還寫過不少古詩和律詩,其中也有諷刺現實的,稱作「古諷」、「律諷」。此外,他也還寫過不少古今體艷詩和悼亡詩,言淺情深,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他的詩在當時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元稹的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層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廣度都不及白居易。詩的風格與白居易相近,都有語淺情深的特點。
元稹的詩詞
-
- 定僧
- 別毅郎(此后三首,工部侍郎時詩)
- 紅荊
- 夢成之
- 崔徽歌
- 相和歌辭。決絕詞三首
- 青云驛
- 感事三首(此后并是學士時作)
- 酬樂天見憶,兼傷仲遠
- 病減逢春,期白二十二、辛大不至十韻
唐代詩詞推薦
-
- 櫻桃花下嘆白發
- 登圣善寺閣(一題作登少室山)
- 黃金二首
- 龍池篇
- 見螢火
- 思歸引
- 南遷途中作七首。訪貫休上人
- 答裴評事澄荻花間送梁肅拾遺
- 登慈恩寺塔
- 題桐廬李明府官舍(一作贈同官李明府)
- 送東川馬逢侍御使回十韻原文,送東川馬逢侍御使回十韻翻譯,送東川馬逢侍御使回十韻賞析,送東川馬逢侍御使回十韻閱讀答案,出自元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