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長安君(少年離別意非輕)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朝
- 示長安君(少年離別意非輕)原文:
- 【示長安君】
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1]
草草杯盤供笑雨,昏昏燈火話平生。
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
欲問后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
- 示長安君(少年離別意非輕)拼音解讀:
- 【shì zhǎng ān jun1 】
shǎo nián lí bié yì fēi qīng ,lǎo qù xiàng féng yì chuàng qíng 。[1]
cǎo cǎo bēi pán gòng xiào yǔ ,hūn hūn dēng huǒ huà píng shēng 。
zì lián hú hǎi sān nián gé ,yòu zuò chén shā wàn lǐ háng 。
yù wèn hòu qī hé rì shì ?jì shū yīng jiàn yàn nán zhēng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相關翻譯
-
相關賞析
-
作者介紹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西)人。慶歷二年(1042)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嘉祐三年(1058),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書仁宗,提倡變法。神宗即位,任翰林學士兼侍講,再次上書,力主革新。熙寧二年(1069),拜參知政事,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主持變法,積極推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出知江寧府。八年,再相,次年復罷。十年(1077)封舒國公。元豐二年(1079),復拜尚書左仆射,改封荊國公。晚年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城外半山園,自號半山老人。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崇寧三年(1104),追封舒王。《宋史》、《東都事略》有傳。自少博極群書,工詩擅文,有《臨川先生集》一百卷,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全宋詞》用《彊村叢書》本《臨川先生歌曲》增補,凡二十九首。王安石是歐陽修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他的文學主張核心是「文貴致用」。散文創(chuàng)作以論說文的成就最為突出。《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條分縷析,提挈起伏。《答司馬諫議書》理足氣盛,精煉有力。記敘文夾敘夾議,寓意深遠。如《游褒禪山記》等。詩歌創(chuàng)作有1500多首,極富特色。不少詩歌表現(xiàn)了要求改革時弊和關心人民疾苦的精神。如《河北民》、《兼并》、《感事》、《省兵》等。詠史懷古的詩篇,抒發(fā)了對國事的感慨,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如《入塞》、《西帥》、《陰山畫虎圖》、《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等。有些詩歌表達出新穎的命意,喜歡翻歷史舊案。如膾炙人口的《明妃曲》二首。歐陽修、梅堯臣、曾鞏等都寫了和詩。抒情寫景詩有很多名篇佳句。《南浦》、《染云》、《書湖陰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州》都是公認的佳作。這些作品以工致取勝,寓意深刻,被認為是蘇軾、黃庭堅的先導。退居江寧的10年,思想十分矛盾。一方面繼續(xù)關心新法的推行,另方面感到自己的處境越來越困難,轉(zhuǎn)而借助佛理來解脫苦悶。所著《字說》、《鐘山日錄》等,多已散失,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臨川先生文集》兩種,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王安石的詩詞
-
- 疊題烏江亭
- 望江南(四之三)
- 春夜
- 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
- 南鄉(xiāng)子(二之一)
- 桂枝香·登臨送目
- 千秋歲引(秋景)
-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
- 傷仲永
- 傷春怨·雨打江南樹
宋朝詩詞推薦
-
-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 東城送運判馬察院
- 鷓鴣天(寂寞秋千兩繡旗)
- 惜秋華·七夕
- 浣溪沙(臥鴨池頭小苑開)
- 南鄉(xiāng)子(寒雀滿疏籬)
- 浣溪沙(錦帳重重卷暮霞)
- 清平樂·秋光燭地
- 風入松·桂
- 南歌子(天上星河轉(zhuǎn))
- 示長安君(少年離別意非輕)原文,示長安君(少年離別意非輕)翻譯,示長安君(少年離別意非輕)賞析,示長安君(少年離別意非輕)閱讀答案,出自王安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