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釵又副冊—晴雯(霽月難逢)
作者:曹雪芹 朝代:清朝- 金陵十二釵又副冊—晴雯(霽月難逢)原文:
【金陵十二釵又副冊--晴雯】
霽月難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 身為下賤。 風流靈巧招人怨。
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 金陵十二釵又副冊—晴雯(霽月難逢)拼音解讀:
-
【jīn líng shí èr chāi yòu fù cè --qíng wén 】
jì yuè nán féng ,cǎi yún yì sàn 。
xīn bǐ tiān gāo , shēn wéi xià jiàn 。 fēng liú líng qiǎo zhāo rén yuàn 。
shòu yāo duō yīn fěi bàng shēng ,duō qíng gōng zǐ kōng qiān nià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
金陵十二釵又副冊—晴雯(霽月難逢)注釋及翻譯
雨后皎潔的明月難得一見, 美麗的云霞也容易飄散。 她的心志比天還要高遠, 可惜身為奴婢地位卑賤。 美貌動人心靈手巧就要遭人忌恨。 短命夭亡是因被人造謠誣陷, 多情的公子哥兒空勞牽念。…詳情 -
金陵十二釵又副冊—晴雯(霽月難逢)賞析
又副冊“判詞”之一云:“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霽”是雨后初晴的意思,暗指晴雯;“心比天高,身為下賤”是說晴雯十歲的時候被賴大買去做丫頭,賴大本身就是榮國府的下人,因而晴雯是奴才的奴才,后來晴雯又如同禮物一般被賴大孝敬給了賈母,但卻沒有一點奴性。…詳情金陵十二釵又副冊—晴雯(霽月難逢)賞析二
詞首兩句"霽月難逢,彩云易散"點出晴雯的名字,暗示他的人品和將遭到的不幸,霽月,指雨后月出,天晴月朗。這就點出了一個" 晴 "字。而舊時以"光風霽月"喻人的品格光明磊落。這也就是作者對晴雯人品的贊賞。彩云是有紋彩的云霞,兩云呈彩叫雯,點出一個"雯"字,而且寓有純凈美好的意思。這兩句中的"難逢"、"易散",暗寓晴雯品格高尚,像易于消散的云彩那樣難存于世,她將遭到不幸。 …詳情 - 曹雪芹
曹雪芹,生辰不詳,死于乾隆二十七年除夕(公元1763年2月12日),亦有說死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公元1764年2月1日)。名霑,字芹圃,號雪芹,又號芹溪。曹家世代顯赫,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任江南江寧織造,其妻孫氏為康熙小時之奶母,身份是包衣,也就是皇家的奴隸,歸屬正白旗。《紅樓夢》前八十回由曹雪芹所寫,后八十回據說由高鶚續寫。《紅樓夢》在寫作的過程中就以抄本的形式流傳,因此版本很多,現在的版本一般都是以書商程偉元所修訂的程甲本或程乙本為模本。《紅樓夢》是中國一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曠世巨著,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享有崇高地位。世界各地都有"紅學會"(紅樓夢研究學會),這在世界文壇上是不多見的,唯有英國的莎士比亞和中國的《紅樓夢》能享此殊榮,但莎士比亞有100多部作品,而《紅樓夢》只有一部。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一部巨著。★特別鳴謝非常感謝網友ANING的無私幫助!他為本卷《紅樓夢詩詞》添加了詳盡的注釋與翻譯資料。★華夏翁附記原本收《薄命司對聯》等作品共79件。"正文"的文字和標點與197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相較,多有出入,遂依"人版"改訂。"注釋"中加注回目。"分析"從"隨風而逝--紅樓詩抄"下載,據稱內容多據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朗讀作品"中的多音字盡可能地作了處理。03年7月31日完成。
-
- 代別離·秋窗風雨夕
- 詠紅梅花得“紅”字
- 詠白海棠
- 五美吟·虞姬
- 代別離·秋窗風雨夕
- 薛寶釵詠白海棠
- 詠白海棠
- 香菱詠月·其二
- 自題一絕(滿紙荒唐言)
- 唐多令·柳絮
-
- 西江月·攜手看花深徑
- 菩薩蠻·春波軟蕩紅樓水
- 臨安春雨初霽
-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 秋曉風日偶憶淇上
- 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
- 紅樓夢十二曲—樂中悲(襁褓中)
- 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 納涼
- 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
- 金陵十二釵又副冊—晴雯(霽月難逢)原文,金陵十二釵又副冊—晴雯(霽月難逢)翻譯,金陵十二釵又副冊—晴雯(霽月難逢)賞析,金陵十二釵又副冊—晴雯(霽月難逢)閱讀答案,出自曹雪芹的作品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作者介紹
曹雪芹的詩詞
清朝詩詞推薦
詩詞類別
曹雪芹的詩詞
- 《代別離·秋窗風雨夕》
- 《詠紅梅花得“紅”字》
- 《詠白海棠》
- 《五美吟·虞姬》
- 《代別離·秋窗風雨夕》
- 《薛寶釵詠白海棠》
- 《詠白海棠》
- 《香菱詠月·其二》
- 《自題一絕(滿紙荒唐言)》
- 《唐多令·柳絮》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