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列傳·卷十二
-
沈眾 袁泌 劉仲威 陸山才 王質 韋載 族弟翙
沈眾,字仲師,吳興武康人也。祖約,梁特進。父旋,梁給事黃門侍郎。眾好 學,頗有文詞,起家梁鎮衛南平王法曹參軍、太子舍人。是時,梁武帝制《千字詩》, 眾為之注解。與陳郡謝景同時召見于文德殿,帝令眾為《竹賦》,賦成,奏,帝善 之,手敕答曰:“卿文體翩翩,可謂無忝爾祖。”當陽公蕭大心為郢州刺史,以眾 為限內記室參軍。尋除鎮南湘東王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兼散騎常侍。聘魏, 還,遷驃騎廬陵王諮議參軍,舍人如故。
侯景之亂,眾表于梁武,稱家代所隸故義部曲,并在吳興,求還召募以討賊, 梁武許之。及景圍臺城,眾率宗族及義附五千馀人,入援京邑,頓于小航,對賊東 府置陣,軍容甚整,景深憚之。梁武于城內遙授眾為太子右衛率。京城陷,眾降于 景。景平,西上荊州,元帝以為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尋遷司徒左長史。江陵 陷,為西魏所虜,尋而逃還,敬帝承制授御史中丞。紹泰元年,除侍中,遷左民尚 書。高祖受命,遷中書令,中正如故。高祖以眾州里知名,甚敬重之,賞賜優渥, 超于時輩。
眾性吝嗇,內治產業,財帛以億計,無所分遺。其自奉養甚薄,每于朝會之中, 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屨。永定二年,兼起部尚書,監起太極殿。恒服布袍芒屩,以 麻繩為帶,又攜干魚蔬菜飯獨啖之,朝士共誚其所為。眾性狷急,于是忿恨,遂歷 詆公卿,非毀朝廷。高祖大怒,以眾素有令望,不欲顯誅之,后因其休假還武康, 遂于吳中賜死,時年五十六。
袁泌,字文洋,左光祿大夫敬之弟也。清正有干局,容體魁岸,志行修謹。釋 褐員外散騎侍郎,歷諸王府佐。
侯景之亂,泌欲求為將。是時泌兄君正為吳郡太守,梁簡文板泌為東宮領直, 令往吳中召募士卒。及景圍臺城,泌率所領赴援。京城陷,退保東陽,景使兵追之, 乃自會稽東嶺出湓城,依于鄱陽嗣王蕭范。范卒,泌乃降景。
景平,王僧辯表泌為富春太守,兼丹陽尹。貞陽侯僭位,以泌為侍中,奉使于 齊。高祖受禪,王琳據有上流,泌自齊從梁永嘉王蕭莊達琳所。及莊僭立,以泌為 侍中、丞相長史。天嘉二年,泌與琳輔莊至于柵口,琳軍敗,眾皆奔散,唯泌獨乘 輕舟送莊達于北境,屬莊于御史中丞劉仲威,令共入齊,然后拜辭而歸,詣闕請罪, 文帝深義之。
尋授寧遠始興王府法曹參軍,轉諮議參軍,除通直散騎常侍,兼侍中,領豫州 大中正。聘于周,使還,授散騎常侍,御史中丞,其中正如故。高宗入輔,以泌為 云旗將軍、司徒左長史。光大元年卒,年五十八。臨終戒其子蔓華曰:“吾于朝廷 素無功績,瞑目之后,斂手足旋葬,無得輒受贈謚。”其子述泌遺意,表請之,朝 廷不許,贈金紫光祿大夫,謚曰質。
劉仲威,南陽涅陽人也。祖虬,齊世以國子博士征,不就。父之遲,荊州治中 從事史。仲威少有志氣,頗涉文史。梁丞圣中為中書侍郎。蕭莊偽署御史中丞,隨 莊入齊,終于鄴中。
仲威從弟廣德,亦好學,負才任氣。父之亨,梁安西湘東王長史、南郡太守。 廣德承圣中以軍功官至給事黃門侍郎、湘東太守。荊州陷后,依于王琳。琳平,文 帝以廣德為寧遠始興王府限外記室參軍,仍領其舊兵。尋為太尉侯瑱湘州府司馬, 歷樂山、豫章二郡太守,新安內史。光大中,假節、員外散騎常侍、云旗將軍、河 東太守。太建元年卒于郡,時年四十三,贈左衛將軍。
陸山才,字孔章,吳郡吳人也。祖翁寶,梁尚書水部郎。父泛,散騎常侍。山 才少倜儻,好尚文史,范陽張纘,纘弟綰,并欽重之。起家王國常侍,遷外兵參軍。 尋以父疾,東歸侍養。承圣元年,王僧辯授山才儀同府西曹掾。高祖誅僧辯,山才 奔會稽依張彪。彪敗,乃歸高祖。
紹泰中,都督周文育出鎮南豫州,不知書疏,乃以山才為長史,政事悉以委之。 文育南討,克蕭勃,擒歐陽頠,計畫多出山才。及文育西征王琳,留山才監江州事, 仍鎮豫章。文育與侯安都于沌口敗績,余孝頃自新林來寇豫章,山才收合馀眾,依 于周迪。擒余孝頃、李孝欽等,遣山才自都陽之樂安嶺東道送于京師。除中書侍郎。 復由樂安嶺綏撫南川諸郡。
文育重鎮豫章金口,山才復為貞威將軍、鎮南長史、豫章太守。文育為熊曇朗 所害,曇朗囚山才等,送于王琳。未至,而侯安都敗琳將常眾愛于宮亭湖,由是山 才獲反,除貞威將軍、新安太守。為王琳未平,留鎮富陽,以捍東道。入為員外散 騎常侍,遷宣惠始興王長史,行東揚州事。
侯安都討留異,山才率王府之眾從焉。異平,除明威將軍、東陽太守。入為鎮 東始興王長史,帶會稽郡丞,行東揚州事。未拜,改授散騎常侍,兼度支尚書,滿 歲為真。
高宗南征周迪,以山才為軍司。迪平,復職。余孝頃自海道襲晉安,山才又以 本官之會稽,指授方略。還朝,坐侍宴與蔡景歷言語過差,為有司所奏,免官。尋 授散騎常侍,遷云旗將軍、西陽武昌二郡太守。天康元年卒,時年五十八。贈右衛 將軍,謚曰簡子。
王質,字子貞,右光祿大夫通之弟也。少慷慨,涉獵書史。梁世以武帝甥封甲 口亭侯,補國子《周易》生,射策高第。起家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殿中郎。遭 母憂,居喪以孝聞。服闋,除太子洗馬、東宮領直。累遷中舍人、庶子。
太清元年,除假節、寧遠將軍,領東宮兵,從貞陽侯北伐。及貞陽敗績,質脫 身逃還。侯景于壽陽構逆,質又領舟師隨眾軍拒之。景軍濟江,質便退走。尋領步 騎頓于宣陽門外。景軍至京師,質不戰而潰,乃翦發為桑門,潛匿人間。及柳仲禮 等會援京邑,軍據南岸,質又收合馀眾從之。京城陷后,西奔荊州,元帝承制,以 質為右長史,帶河東太守。俄遷侍中。尋出為持節、都督吳州諸軍事、寧遠將軍、 吳州刺史,領鄱陽內史。荊州陷,侯瑱鎮于湓城,與質不協,遣偏將羊亮代質,且 以兵臨之,質率所部度信安嶺,依于留異。文帝鎮會稽,以兵助質,令鎮信安縣。
永定二年,高祖命質率所部逾嶺出豫章,隨都督周文育以討王琳。質與琳素善, 或譖云于軍中潛信交通,高祖命周文育殺質,文育啟請救之,獲免。尋授散騎常侍、 晉陵太守。
文帝嗣位,征守五兵尚書。高宗為揚州刺史,以質為仁威將軍、驃騎府長史。 天嘉二年,除晉安太守。高宗輔政,以為司徒左長史,將軍如故。坐公事免官。尋 為通直散騎常侍,遷太府卿、都官尚書。太建二年卒,時年六十。贈本官,謚曰安 子。
韋載,字德基,京兆杜陵人也。祖叡,梁開府儀同三司,永昌嚴公。父政,梁 黃門侍郎。載少聰惠,篤志好學。年十二,隨叔父棱見沛國劉顯,顯問《漢書》十 事,載隨問應答,曾無疑滯。及長,博涉文史,沉敏有器局。起家梁邵陵王法曹參 軍,遷太子舍人、尚書三公郎。
侯景之亂,元帝承制以為中書侍郎。尋為建威將軍、尋陽太守,隨都督王僧辯 東討侯景。是時僧辯軍于湓城,而魯悉達、樊俊等各擁兵保境,觀望成敗。元帝以 載為假節、都督太原、高唐、新蔡三郡諸軍事、高唐太守。仍銜命喻悉達等令出軍 討景。及大軍東下,載率三郡兵自焦湖出柵口,與僧辯會于梁山。景平,除冠軍將 軍、瑯邪太守。尋奉使往東陽、晉安,招撫留異、陳寶應等。仍授信武將軍、義興 太守。
高祖誅王僧辨,乃遣周文育輕兵襲載,未至而載先覺,乃嬰城自守。文育攻之 甚急,載所屬縣卒并高祖舊兵,多善用弩,載收得數十人,系以長鎖,命所親監之, 使射文育軍,約曰十發不兩中者則死,每發輒中,所中皆斃。文育軍稍卻,因于城 外據水立柵,相持數旬。高祖聞文育軍不利,乃自將征之,克其水柵。仍遣載族弟 翙赍書喻載以誅王僧辯意,并奉梁敬帝敕,敕載解兵。載得書,乃以其眾降于高祖。 高祖厚加撫慰,即以其族弟翙監義興郡,所部將帥,并隨才任使,引載恒置左右, 與之謀議。
徐嗣徽、任約等引齊軍濟江,據石頭城,高祖問計于載,載曰:“齊軍若分兵 先據三吳之路,略地東境,則時事去矣。今可急于淮南即侯景故壘筑城,以通東道 轉輸,別命輕兵絕其糧運,使進無所虜,退無所資,則齊將之首,旬日可致。”高 祖從其計。
永定元年,除和戎將軍、通直散騎常侍。二年,進號輕車將軍。尋加散騎常侍、 太子右衛率,將軍如故。天嘉元年,以疾去官。載有田十馀頃,在江乘縣之白山, 至是遂筑室而居,屏絕人事,吉兇慶吊,無所往來,不入籬門者幾十載。太建中卒 于家,時年五十八。
載族弟翙。翙字子羽,少有志操。祖愛,梁輔國將軍。父乾向,汝陰太守。翙 弱冠喪父,哀毀甚至,養母、撫孤兄弟子,以仁孝著稱。高祖為南徐州刺史,召為 征北參軍,尋監義興郡。永定元年,授貞毅將軍、步兵校尉。遷驍騎將軍,領硃衣 直閣。驍騎之職,舊領營兵,兼統宿衛。自梁代已來,其任逾重,出則羽儀清道, 入則與二衛通直,臨軒則升殿俠侍。翙素有名望,每大事恒令俠侍左右,時人榮之, 號曰“俠御將軍”。尋出為宣城太守。天嘉二年,預平王琳之功,封清源縣侯,邑 二百戶。太建中卒官,贈明、霍、羅三州刺史。子宏,字德禮,有文學,歷官至永 嘉王府諮議參軍。陳亡入隋。
史臣曰:昔鄧禹基于文學,杜預出自儒雅,卒致軍功,名著前代。晉氏喪亂, 播遷江左,顧榮、郗鑒之輩,溫嶠、謝玄之倫,莫非巾褐書生,晉紳素譽,抗敵以 衛社稷,立勛而升臺鼎。自斯以降,代有其人。但梁室沸騰,懦夫立志,既身逢際 會,見仗于時主,美矣!
『上一章』 『陳書章節目錄』 『下一章』
-
陳書 列傳卷十二譯文
沈眾,字仲師,吳興武康人。祖父這曲在梁曲任特進。父親選墮,在梁朝任給事黃門侍郎。沈眾愛好學習,言語文章很有詞采,在梁朝以出任鎮街南平王法曹參軍、太子舍人起家。這時,梁武帝制作了《千…詳情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 恩門小諫雨中乞菊栽 [鄭谷]
- 聞鵲喜·吳山觀濤 [周密]
- 臺城(臺城六代競豪華) [劉禹錫]
- 鶯啼序·重過金陵 [汪元量]
- 洞庭湖阻風贈張十一署·時自陽山徙掾江陵 [韓愈]
- 眼兒媚(樓上黃昏杏花寒) [阮閱]
- 瑞鷓鴣(遣情) [趙長卿]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 亞夫營畔柳濛濛,隋主堤邊四路通
-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 枝上流鶯和淚聞,新啼痕間舊啼痕
-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