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賈島是哪個朝代(賈島是什么朝代的詩人)
很多朋友對于詩人賈島是哪個朝代和賈島是什么朝代的詩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唐賈島是哪個朝代的?
賈島,唐代詩人
男(779-843)字閬仙,一作浪仙,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貧寒,落發為僧,法名無本。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遺有賈島題跋版刻像庵。19歲云游,識孟郊等,因和推敲韓愈。還俗后屢舉進士不第。唐文宗時任長江(四川蓬溪縣)主簿,故被稱為“賈長江”。其詩精于雕琢,喜寫荒涼、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但后又普州司倉參軍,卒于任所。有《長江集》10卷,錄詩370余首。另有小集3卷、《詩格》1卷傳世。
賈島人稱“詩囚”又被稱為“詩奴”,一生不喜與常人往來,《唐才子傳》稱他“所交悉塵外之士”。他惟喜作詩苦吟,在字句上下工夫。
賈島
人物簡介
早年貧寒,落發為僧,法名無本。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遺有賈島題跋版刻像庵。19歲云游,識孟郊等,因和推敲韓愈。還俗后屢舉進士不第。唐文宗時任長江(四川蓬溪縣)主簿。64歲逝世。
詩人賈島是。哪個朝代人
唐朝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又名瘦島,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
如有疑問,請追問;如已解決,請采納
賈島是哪一個朝代的?
賈島是唐朝詩人.最著名的兩句詩:
鳥宿池邊樹, 僧推月下門.
賈島是哪個朝代的
賈島是唐代詩人。
賈島,字閬仙,人稱詩奴,自號碣石山人。與孟郊共稱郊寒島瘦,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人。賈島30歲前累舉不中第,后為生計所迫出家為僧。
擴展資料:
賈島早年出家為僧,法號無本,據說在長安(今陜西西安)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作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才華,并成為苦吟詩人。后來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
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遂州長江縣(今遂寧市大英縣)主簿,故稱賈長江。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賈島一生窮愁,苦吟作詩,其詩多寫荒涼枯寂之境,長于五律,重詞句錘煉。與孟郊齊名,后人以郊寒島瘦喻其詩之風格。有《長江集》。
賈島是哪個朝代的?
賈島(779~843年),唐代詩人,字閬(讀láng)仙,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人。自號“碣石山人”。
賈島與孟郊并稱“郊寒島瘦”,孟郊人稱“詩囚”,賈島被稱為“詩奴”,一生不喜與常人往來,《唐才子傳》稱他“所交悉塵外之士”。他惟喜作詩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據說在長安(今陜西西安)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才華,并成為“苦吟詩人”。后來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
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
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擴展資料
賈島的作品語言清淡樸素,以鑄字煉句取勝,刻意求工。題材窄狹,缺少社會內容,多為寫景、送別、懷舊之作,情調偏于荒涼凄苦。
賈島的苦吟,實際上是在煉意、煉句、煉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而這些又都是與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時代性分不開的。首先我們看到賈島非常用力于煉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勝的意境。如果寫一首詩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蠟,叫人讀了興趣索然,那就不如無詩。有了好的意境,然后還必須保證這種意境能夠在字句上充分表達出來。
賈島的每句詩和每個字都經過反復的錘煉,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寫成之后,卻又使讀者一點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跡,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氣呵成的樣子。由此可見,所謂苦吟只能是從作者用功的方面說的,至于從讀者欣賞的方面說,卻不應該看出作者的苦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賈島
尋隱者不遇的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
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隱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原文:
《尋隱者不遇 》
【作者】賈島?【朝代】唐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隱者的童子他的師傅到哪里去了?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還指著高山說,就在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擴展資料: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詩中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隱者的欽慕高仰之情。全詩遣詞通俗清麗,言繁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是一篇難得的言簡意豐之作。
賞析:
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
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
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云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