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武夷山的古詩有哪些(寫武夷山的古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詠武夷山的古詩有哪些,以及寫武夷山的古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朱熹所作關于“武夷山”詩詞有哪些?
朱熹所作關于“武夷山”詩詞只有《九曲棹歌》。
《九曲棹歌》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識個中奇絕處,掉歌閑聽兩三聲。
一曲溪邊上釣船, 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
道人不作 陽臺夢,興入前山翠幾重。
三 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槕幾何年。
桑田海水今如許,泡沫風燈敢自憐。
四曲東西兩石巖,巖花垂落碧監毿。
金雞叫罷無人見,月滿空山水滿潭。
五曲山高云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
林間有客元人識,唉乃聲中萬古心。
六曲蒼屏繞碧灣,茆茨終日掩柴關。
客來倚掉巖花落,猿鳥不驚春意閑。
七曲移舟上碧灘,隱屏仙掌更回看。
卻憐昨夜峰頭雨,添得飛泉幾道寒。
八曲風煙勢欲開,鼓樓巖下水瀠洄。
莫言此地無佳景,自是游人不上來。
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
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
詩詞鑒賞
“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一曲的溪北有高峰聳立,那便是入九曲所見的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側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話故事中武夷君宴請鄉人的所在,也就是“幔亭招宴”的所在地。傳說宴會的當天,虹橋架空,群仙駕臨,祥云繚繞,仙樂悠揚,輕歌曼舞,飛觴勸飲。鄉人頂禮膜拜之余,亦皆開懷暢飲。宴罷鄉人歸,風雨驟至,虹橋飛斷,神跡杳然。這一神話傳說,充滿奇詭神秘色彩。民間傳說自從虹橋飛斷之后神仙就不再光臨此地了。唐朝李商隱為此詠道:“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簫鼓幾時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盡曾孫更不來。”朱熹所詠的“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也正是此意。一曲風景名勝頗多。曲畔的水光石上,有摩崖石刻群可供鑒賞。
詩人簡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徐州府蕭縣,南宋時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3
分享評論
踩
2020武夷山景點門票_大概需要多少錢?
根據文中提到的武夷山為您推薦
武夷山景點門票第一次去武夷山玩,用大眾點評查景點門票價格信息,熱門景點攻略避免門票價格誤區,讓你的武夷山旅游體驗更放心!
m.dianping.com廣告?
2020武夷山二日游_第一次去武夷山旅游必看
福建鳳凰國際旅行社-貼心提供武夷山二日游經典旅游線路及報價,高品質的服務讓您流連忘返另有溫泉景點門票,酒店預訂,租車服務,推出線線盡精彩,條條顯優惠。期待您的惠顧!
福建鳳凰國際旅行社..廣告?
十分鐘有問必答
1921人正在問
朱熹所作關于“武夷山”詩詞有哪些?
去提問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朱熹武夷山詩詞
《九曲棹歌》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道人不作陽臺夢,興入前山翠幾重。三曲君看駕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桑田海水兮如許,泡沫風燈敢自憐。四曲東西兩石巖,巖花垂露碧毿。金雞叫罷無人見,月滿空山水滿潭。五曲山高云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林間有客無人識,矣乃聲中萬古心。六曲蒼屏繞碧灣,茆茨終日掩柴關。客來倚棹巖花落,猿鳥不驚春意閑。七曲移舟上碧灘,隱屏仙掌更回看。卻憐昨夜峰頭雨,添得飛泉幾道寒。八曲風煙勢欲開,鼓樓巖下水縈回。莫言此地無佳景,自是游人不上來。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
4贊·467瀏覽2017-02-06
詠武夷山的古詩有哪些
建溪十詠其一武夷山 朝代:宋 作者:楊億 靈岳標真牒,孤峰入紫氛. 藤蘿暗仙穴,猿鳥駭人群. 古道千年在,懸流萬壑分. 漢壇秋蘚駁,誰祀武夷君. 題武夷 李商隱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蕭鼓當時回.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盡曾孫更不來. 武夷 徐凝 武夷無上路,毛徑不通風. 欲共麻姑住,仙城半在空. 九曲溪 一溪貫群山,清淺縈九曲. 溪邊列巖岫,倒影浸寒綠. 九曲溪 一溪貫群山,清淺縈九曲. 溪邊列巖岫,倒影浸寒綠. 九曲溪 一溪貫群山,清淺縈九曲. 溪邊列巖岫,倒影浸寒綠. 九曲溪 李綱 一溪貫群山,清淺縈九曲. 溪邊列巖岫,倒影浸寒綠. 題 畫 李綱 清氣盤回作武夷,峰巒 窕白云飛. 重來未了平生愿,一幅輕綃畫得歸. 游 武 夷 陸游 少讀封禪書,始知武夷君. 晚乃游斯山,秀杰非昔聞. 三十六奇峰,秋晴無纖云. 空巖雞晨號,峭壁丹夜暾. 巢居寄千仞,鴻荒想羲軒. 風雨蛻玉骨,難以俗意論. 丹梯不容躡,修蔓亦畏捫. 溯流進小艇,愧驚白鷗群. 《九曲棹歌》【宋】朱熹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 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詠武夷茶 宋·朱熹 武夷高處是蓬萊,采取靈芽余自栽. 地僻芳菲鎮長在,谷寒彩蝶未全來. 紅裳似欲留人醉,錦幛何妨為客開. 咀罷醒心何處所,近山重疊翠成堆. 古詩這東西很有意思的,加油哦! 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 道人不作陽臺夢,興入前山翠幾重. 三曲君看駕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許,泡沫風燈敢自憐. 四曲東西兩石巖,巖花垂落碧監毿. 金雞叫罷無人見,月滿空山水滿潭. 五曲山高云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 林間有客無人識,矣乃聲中萬古心. 六曲蒼屏繞碧灣,茆茨終日掩柴關. 客來倚棹巖花落,猿鳥不驚春意閑. 七曲移舟上碧灘,隱屏仙掌更回看. 卻憐昨夜峰頭雨,添得飛泉幾道寒. 八曲風煙勢欲開,鼓樓巖下水縈回. 莫言此地無佳景,自是游人不上來. 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 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 學道雖恨晚,養氣敢不勤. 宦游非本志,寄謝鶴與猿.
8贊·1,421瀏覽2017-11-22
朱熹之路是央視的節目還是張藝謀在武夷山的又一力作呢?
朱熹簡介 [編輯本段]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國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漢族人。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歲喪父,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后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慶元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后”,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朱子生平 [編輯本段]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后儒學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于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岳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后人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 ,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盤剝,并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于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書省正字職,但因反對秦檜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陽家中。朱熹隨父在建陽度過了他的童年。 相傳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說:“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會,朱熹學成大儒則是事實。建陽近鄰有個南劍州,是道學最初在南方的傳播中心,朱松十分熱衷道學,與當地道 學家交往甚密。這種環境對朱熹的一生有著深刻的影響。 朱熹受教于父,聰明過人。四歲時其父指天說:“這是天。”朱熹則問:“天上有何物?”其父大驚。他勤于思考,學習長進,八歲便能讀懂《孝經》,在書題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歲時父親去世,其父好參劉子、劉勉子、胡憲等人,這三人皆是道學家。當時的道學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學佛,他們皆屬后者。因此朱熹既熱衷于道學,同時于佛學也有濃厚興趣。紹興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參加鄉貢,據說就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主考官蔡茲還對人說:“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紹興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進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道學家、程頤的丙傳弟子李侗。紹興三十年(1160年),三十歲的朱熹決心向要侗求學,為表誠意,他步行幾百時從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賞這個學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從此,朱熹開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理學。 朱熹認為在超現實、超社會之上存在一種標準,它是人們一切行為的標準,即“天理”。只有去發現(格物窮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壞這種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在理,滅人欲”。這就是朱熹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與當時著名學者陸九淵相會于江西上饒鵝湖寺,交流思想。但陸屬主觀唯心論,他認為人們心中先天存在著真、善、美,主張“發明本心”,即要求人們自己在心中去發現真、善、美,達到自我完善。這與朱的客觀唯心說的主張不同。因此,二人辯論爭持,以至互相嘲諷,不歡而散。這就是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鵝湖會”。從此有了“理學”與“心學”兩大派別。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關系緊張,金統治者完顏亮分兵四路南進,馬踏長江北岸。宋高宗準備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陳康伯竭力勸阻而作罷。不久宋軍擊潰金兵,消息傳至當時朱熹求學的延平,朱熹為民族的勝利欣喜若狂,寫下了慶賀的詩篇,表達他不可抑制喜悅心情。同時,他又給負責軍事的大臣寫信,指出必須乘勝出擊,坐視中原而不進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繼立,在廣大軍民要求的壓力下,起用了掂抗戰派張浚,平反了岳飛的冤案,貶退了秦檜黨人朱熹這時上奏孝宗,提了三項建議: (一)講求格物致知之學; (二)罷黜和議; (三)任用賢能。在奏章中鮮明表達了他的反和主張。 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趕至杭州,正值宋軍失利,朝廷派人議和,朱熹仍強烈反對,在孝宗接見時連上幾道奏章,慷慨陳詞。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為開學博士侍次,此職非其所長,未免有點諷刺。朱熹乘機面見張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體想法。但不久張浚罷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專程趕至豫章(今南昌)哭靈,痛惜抗金受挫。此時朝廷內主和派勢力猖獗,金兵渡過淮水。朱熹對此憂心如焚,但難有所為。隆興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臨行前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夫沮(阻)國家恢復之大計者,講和之說也;壞邊陲備御之常規者,講和之說也;內(拂)吾民忠義之心,而外絕故國來蘇之望者,講和之說也……尖銳地抨擊了那些議和投降派。 1164年隆興和議之后,宋金結為侄叔,關系暫時緩和下來,朱熹便一頭鉆進理學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編寫了大量的道學書籍,并從事講學活動,生徒盈門。這一期間他對朝廷屢詔不應。 1178年朱熹東山再起,出任“知南康軍”,盡管他重新入仕,卻未忘自己的學者身份。在廬山唐代李渤隱居舊址,建立“白鹿洞書院”進行講學,并制定一整套學規。即: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之序”。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的“修身之要”。 “政權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接物之要”。 這個“白鹿洞書院”后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而其“學規”則成為各書院的楷模,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1181年朱熹解職回鄉,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召門徒,傳播理學。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他又于儒家經典中精心節選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并刻印發行。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書影響深遠,后來成為封建教育的教科書,使得儒家思想更進一步成為全面地控制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職于湖南,不顧政務纏身,又主持修復了四大書院之一的另一著名書院——岳麓書院。使之與白鹿洞書院一樣,成為朱熹講學授徒、傳播理學的場所。書院在南宋發展盛行,幾乎取代官學,這種盛況是與朱熹的提倡直接有關的。 朱熹一生雖然為官時間不多,但總是努力設法緩和社會矛盾,或多或少地為下層人民辦好事。他退居崇安時期,崇安因水災發生饑荒,爆發農民起義。有鑒于此,朱熹主張設“社倉”,以官粟為本,“俾愿貸者出息什二,……歲或不幸小饑,則馳半息,大俊則盡”。設立社倉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地主豪紳在災荒時期用高利貸剝削農民,無疑是有惠于民的。此后,朱熹并在多處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軍”(今江西星子一帶),上任不久發生災荒,朱熹上疏要求減免租稅。同時,請求政府興修長江石堤,一方面解決石堤失修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饑民,解決他們缺食問題,饑民稱善。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時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勢吞并農民耕地,而稅額沒有隨地劃歸地主,至使“田稅不均”,失地農民受到更為沉重的剝削,階級矛盾激化。為此,朱熹提出“經界”,即核實田畝,隨地納稅。這一建議勢必減輕農民負擔,損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強烈反對。“經界”終于未能推行,朱熹憤怒不已,辭職離去,以示抗議。 朱熹的一生志在樹立理學,使之成為統治思想。但因理學初出,影響不深。同時,朱熹在官場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權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個悲劇的結局。 1181年8月浙東饑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薦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途經杭州,入對七札,陳述時弊。到職后,微服下訪,調查時弊和貪官污吏的劣跡,彈劾了一批貪官以及大戶豪右。他不徇私情,牽連攻擊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書抨擊理學,斥其為“偽學”,朱熹被解職加鄉。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管理贛州(今贛縣)、江州(今九江)一帶地方的司法、刑獄、監察、農事等方面的事務。不久王淮罷去,理學一時得勢,朱熹更是仕途順利。幾年后受宰相趙汝愚推薦,當上煥章閣侍制兼侍講,即皇帝的顧問和教師。剛即位不久的寧宗全面肯定了理學,稱朱為“儒宗”,這反映了茍安江南的南宋企圖以理學加強內部團結的希望。朱熹為寧宗進講《大學》,每逢雙日早晚進講,但他借此機會對朝政多有批評,終于使寧宗不滿,加以干預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慶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趙汝愚受韓侂胄排擠被罷相位,韓勢盛極一時。韓因朱熹曾參與趙汝愚攻擊自己的活動,于是發動了一場抨擊“理學”的運動。慶元二年葉翥上書,要求把道學家的書“除毀”,科舉取士,凡涉程朱義理不取。監察御史沈繼祖指控朱熹十罪,請斬。朱熹的得意門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時理學威風掃地,被斥為“偽學”,朱熹被斥為“偽師”,學生被斥為“偽徒”。寧宗一改舊態,下詔命凡薦舉為官,一律不取“偽學”之士。 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終于在家里憂憤而死,享年七十一歲。臨死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可見他是如何矢志于樹立自己的理學,然而生前終未如愿。 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哲學思想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采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范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系的含義:①理是先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規律。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一。“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理生氣并寓于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后,是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并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討了知行關系。他認為知先行后,行重知輕。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知輕行重。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專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系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人心”出于形氣之私,是指饑食渴飲之類。如是,雖圣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圣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系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系,“人心”須聽命于“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探討了天理人欲問題 。他以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的欲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欲,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欲望。 ■美學思想 在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包含有對美與藝術的理論。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統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內在道德的善相統一的觀點,朱熹探討了文與質、文與道的問題。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一才是完美的。朱熹還多次談到樂的問題。他把樂與禮聯系起來,貫穿了他把樂納入禮以維護統治秩序的理學根本精神。朱熹對“文”、“道”關系的解決,在哲學思辨的深度上超過了前人。他對《詩經》與《楚辭》的研究,也經常表現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 學術影響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后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 文學著作 [編輯本段] 朱熹詞意境稍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于父、師的影響,他 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于生活氣息的好詩。如 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后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 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無句無束,自由自 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 并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朱熹也善書法,名重一時。明陶宗儀《書史會要》云:“朱子繼續道統、優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筆即沉著典雅,雖片嫌寸楮,人爭珍秘。”
56瀏覽
寫“武夷山”的名詩名句都有哪些?
1、武夷洞里生毛竹,老盡曾孫更不來。——李商隱《武夷山》 翻譯:武夷洞里長滿了很多有毒的毛竹,那些被稱為曾孫的鄉人們紛紛老去,再也沒來。 2、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郭沫若 翻譯:都說桂林的山水冠絕天下,但在我看來都比不上武夷山上的一座小山丘。 3、武夷占盡人間美,愿乘長風我再來。——劉白羽 翻譯:武夷山簡直集中了人間所有美好的事物,希望還能乘著長風再來游覽。 4、武夷高處是蓬萊,采取靈芽余自栽。——朱熹 翻譯:武夷山再往上就是蓬萊仙境了,從這里采摘一支茶葉拿回去自己栽種。 5、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 ——朱熹 翻譯:武夷山上有神仙,山下有清清的河流。 6、三十六奇峰,秋晴無纖云。——佚名《游武夷》 翻譯:綺麗的山峰到處都是,整整有三十六座。天氣晴朗,一絲烏云也沒有。 7、仙跡靈蹤知幾許,云縹緲,石崢嶸。 ——李綱《江城子.再游武夷》 翻譯:不曾撲捉到仙人的蹤跡,因為云霧繚繞、石頭嶙峋,看不清楚。 8、翠蕤插云表,初意隔仙凡。——覃懷高《水調歌頭》 翻譯:參天大樹直達云霄,好像是想把仙界和人間隔開來一樣。
10贊·249瀏覽2019-10-10
朱熹的古詩
關于武夷山的古詩有哪些?
《武夷山》 唐·李商隱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簫鼓幾時回。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盡曾孫更不來。
1、《武夷茶歌》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2、《游武夷山》宋·熊禾
我來武夷山,遠意起千古。嘗疑混沌開,疏鑿未經禹。
峽山猶古梁,洪濤莽回互。行舟留大壑,營巢余斷樹。
垠崖波濤痕,隱隱皆可睹。陶然上古民,要服固深阻。
秦威何桓桓,薄海猶廣土。六合皆涌沸,一枝豈寧處。
3、《游武夷》宋·楊時
函關崎嵚走秦鹿,天下并逐爭群雄。
抉云翻空鰲足折,黔黎竄伏如寒蛩。
武夷山深水清泚,避世猶有高人蹤。
龍泓東注海波涌,玉女翠擁秋云松。
4、《林侍御過訪留坐竹下問武夷山水》明·孫一元
清泉長日漱潺湲,豸史峨冠訪竹關。
自笑道人迂野性,相逢先問武夷山。
5、《武夷山》宋 ·劉學箕
十年不到武夷山,幾與神仙絕往還。
九曲依然青嶂裹,一峰仍插畫檐間。
潺湲野水溪隨轉,縹緲秋云意自閑。
我見溪山渾似舊,溪山見我鬢毛斑。
武夷山的詩句
武夷山的詩句如下:
幾與溪山絕世緣,重來猿鳥只依然。懸崖野瀑飄成雪,近午嵐飛暗盡天。水尚未疏須識禹,山如深入定逢仙。洞中石鼎烹云處,此夜還來借榻眠。——《武夷山》宋·范師孔
閑將綠綺弄清音,招得青山作故人。煙靄謾呈千樣巧,松篁長貢四時新。——《武夷山》宋·黃遹
武夷山地處江西和福建西北地區的交界地帶,地處武夷山脈北麓,面積達999.75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是我國第一批國家重點旅游景區,屬于典型的丹霞地貌類型。
贊美武夷山美景的古詩有哪些?
武夷茶歌
范仲淹
年年春自東南來,
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從古栽。
李綱
一溪貫群山
清淺縈九曲,
溪邊列巖岫,
倒影浸寒綠。
謝瑜題武夷山詩詞
1, 《大王峰》;橫空出世柱蒼穹,坐鎮江山王者風。
霸業悠悠成舊夢,長留韻事自英雄。
2,《玉女峰》;花容分外靚,照影惹人憐。
四海同瞻仰,清鐘不夜天。
3,《止止庵》;水碧舒禪意,林深郁墨香。
真人無覓處,猶待泊牙弦。
4,《天柱峰》;澄空擎日月,塵世嘯風雷。
天柱何曾折,大塊酒一杯。
5,《天游峰》;峭屹清溪畔,昂首近斗牛。
賓朋來四海,接蹱上天游。
6,《九曲放筏》;曲水通幽境,搜奇悅醉眸。
百崖涵百趣,一悟一莊周。
7,《武夷書院》;丹霞傳鼓樂,白鶴立山門。
學達千秋譽,四時瞻仰繁。
8,《水簾洞》;崇山峻嶺藏奇趣,斷壁凌云不可攀。
潔凈飛流連碧落,一簾清氣在人間。
9, 《鷹嘴巖》;深山難鎖凌云志,獨立乾坤譽望隆。
博擊驚濤今崛起,宏圖大展正東風。
10,《大紅袍》;清香盈秀色,盛譽動京華,
御駕紅袍罩,人間第一茶。
11,, 《山鄉小院》;丹崖橫廓外,碧水繞窗前。
閑鶴斜瞄我,春深抱甕眠。
贊美“武夷山”的詩句有哪些?
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武夷山中》宋代:謝枋得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簫鼓幾時回。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盡曾孫更不來。《武夷山》唐代:李商隱
落花流水出桃源,暖翠晴云滿藥田。流金古像開香殿,步虛聲未遠,鶴飛來認得神仙。傍草漫山徑,幽花隱洞天,玉女溪邊。《湘妃怨_武夷山中落》元代:張可久
師與雷居士,尋山道入閩。應將熊耳印,別授武夷君。?
崖罅仙棺出,江垠毒草分。他年相覓在,莫苦入深云。《送緣有禪師與雷處士入武夷山》唐代:貫休
萬疊仙山里,無緣見有緣。紅心蕉繞屋,白額虎同禪。?
古木苔封菌,深崖乳雜泉。終期還此去,世事只如然。《懷武夷山禪師》唐代:貫休
武夷無上路,毛徑不通風。欲共麻姑住,仙城半在空。《武夷山仙城》唐代:徐凝
真珠履不稱清貧。武夷山夾仙霞薄,螺女潭通海樹春。《送鄭閣赴閩辟》唐代:貫休
武夷山里一溪橫。晚風清。斷霞明。行至晞真、館下月華生。《江城子 再游武夷,至晞真館,與道士泛月而歸》宋代:李綱
翻憶三千神女,齊唱霓裳一曲,月里舞青鸞。此恨憑誰訴,云滿武夷山。《水調歌頭》宋代:葛長庚
武夷山字,日使君銜上,新來帶得。便覺閑中多勝事,滿眼煙霞泉石。《酹江月 壽詹守生日在武夷設醮》宋代:卓田
詠武夷山的古詩有哪些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寫武夷山的古詩、詠武夷山的古詩有哪些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